70年代初期,在河北省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出现了一个带着 孩子来参加会议的女作者。人们都用惊奇的目光互相问询着。很快, 大家就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张荣珍。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印在与会者的 记忆之中。
一
张荣珍是个在冀中大平原上成长起来的姑娘,也是个以描写 农村斗争生活见长的新作者。她读过乡间中学,当过农家主妇,也 担任过生产队的干部、妇联主任和人民公社的资料员。她写儿歌, 但写得多的还是短篇小说。自1972年以来,发表在北京、上海、四 川、河北、天津、包头等地报刊上的就近三十篇。
中学生时代的张荣珍,虽有机会读一些文学作品,但她的志 趣却在理工方面。步入社会之后,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了纺 域、织布、裁衣、烧饭和带孩子等项家务劳作;掌握了耕、种、锄、務 等有关农事的生产技能;得到翁媳、叔嫂之间相处的体会,处理干 部和社员之间关系的实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她不得不放弃仅 有的《红旗谱》和《风云初记》等几本书,几乎都翻烂了。正是这段 平凡而又不平静的经历,给她今天的文学创作,积累下不少素材, 为她从事文学事业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中学生时代的张荣珍,虽有机会读一些文学作品,但她的志 趣却在理工方面。步入社会之后,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了纺 域、织布、裁衣、烧饭和带孩子等项家务劳作;掌握了耕、种、锄、務 等有关农事的生产技能;得到翁媳、叔嫂之间相处的体会,处理干 部和社员之间关系的实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她不得不放弃仅 有的《红旗谱》和《风云初记》等几本书,几乎都翻烂了。正是这段 平凡而又不平静的经历,给她今天的文学创作,积累下不少素材, 为她从事文学事业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
荣珍的小说,没有惊险的故事,也没有离奇的情节,更见不到 你死我活的冲突;描写的对象,既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无扭转乾 坤的好汉。除《来客》(1979年7月31日《唐山劳动日报》)写了两 个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分子之外,多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庄稼人,用 的也多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庄稼话。作品里那种带有浓烈泥土香的 生活气息,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妇女的形象,给人印象较深。
荣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她不仅置身于中国亿万农民之中, 本身也是其中的一员,和农民同样捧的是“泥饭碗”。她熟悉农村 的习俗,懂得农民的好恶,也深知农民的疾芾。她的短篇小说,描 写的都是她所熟悉的生活和人物。比如,她的处女作《亮眼叔》 (1972年试刊第1期《河北文艺》),就是在她任生产队干部时,村 里发生了地主放猪,偷吃了生产队玉米的事件,激愤之下,引起她 的创作冲动;《小豆儿采访》(1978年第9期《河北群众文艺》)中的 两个支部书记,是和她常打交道的老相识;《卖杏》(1979年第4期 《包头文艺》)中的那个叫人可爱又可气的乐叔,就是她的邻居; 《小姑的亲事)(1978年第9期《河北文艺》)和《歇晌)(1978年7 月22日《廊坊日报》)里的嫂嫂,就是她自身的影子;《来客》中两 个大学生的模特儿,就生活在她的身边……她喜欢用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一些矛盾和纠葛,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 界,从而完成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来客》就是通过两个阔别14 年的老同学异地相遇的故事,揭示出两个当年趣向一致的农大毕 业生,经过十年动乱,一个如钢淬火,大志不灭;一个则似无根沙 蓬,抱负成灰。读完,使人很自然地想到,倒行逆施的林彪、“四人 帮”,确实扼杀了一批天才,也造就了一批蠢才,在今后创四化的 大业中,应该仿效什么,警戒什么。《葵花籽》(1979年11月8日 《唐山劳动日报》),同样是通过在闲散垄沟背上种植向日葵而引 起的纠纷,表现了基层干部,在两个不同时代的两种不同的工作 作风,以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党的政策,就是党的灵魂,党的生 命,它关乎着人心的向背和革命事业的成败,“四人帮”为非作夕 的历史,再也不能重演了。《菜园夜话)(1979年11月1日《天津日 报》)则是用两个自有个性的老菜把式夜间一席抬杠式的对话,描 绘出两个思想作风迥然不同的生产队长:一个见风张帆,鼓舌如 簧,靠整人吃饭;一个注重实际,埋头苦干,为人民如牛负重。尽管 和《葵花籽》里的人物相比,故事各异,但却表现了近似的主题思 想,只不过是后者比前者表现得更加深沉。可以看得岀来,她是面 对社会的现实,有感而发。正如她自己所说,是时代的大潮流,把 她推到文艺这条战线上来了。
荣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她不仅置身于中国亿万农民之中, 本身也是其中的一员,和农民同样捧的是“泥饭碗”。她熟悉农村 的习俗,懂得农民的好恶,也深知农民的疾芾。她的短篇小说,描 写的都是她所熟悉的生活和人物。比如,她的处女作《亮眼叔》 (1972年试刊第1期《河北文艺》),就是在她任生产队干部时,村 里发生了地主放猪,偷吃了生产队玉米的事件,激愤之下,引起她 的创作冲动;《小豆儿采访》(1978年第9期《河北群众文艺》)中的 两个支部书记,是和她常打交道的老相识;《卖杏》(1979年第4期 《包头文艺》)中的那个叫人可爱又可气的乐叔,就是她的邻居; 《小姑的亲事)(1978年第9期《河北文艺》)和《歇晌)(1978年7 月22日《廊坊日报》)里的嫂嫂,就是她自身的影子;《来客》中两 个大学生的模特儿,就生活在她的身边……她喜欢用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一些矛盾和纠葛,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 界,从而完成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来客》就是通过两个阔别14 年的老同学异地相遇的故事,揭示出两个当年趣向一致的农大毕 业生,经过十年动乱,一个如钢淬火,大志不灭;一个则似无根沙 蓬,抱负成灰。读完,使人很自然地想到,倒行逆施的林彪、“四人 帮”,确实扼杀了一批天才,也造就了一批蠢才,在今后创四化的 大业中,应该仿效什么,警戒什么。《葵花籽》(1979年11月8日 《唐山劳动日报》),同样是通过在闲散垄沟背上种植向日葵而引 起的纠纷,表现了基层干部,在两个不同时代的两种不同的工作 作风,以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党的政策,就是党的灵魂,党的生 命,它关乎着人心的向背和革命事业的成败,“四人帮”为非作夕 的历史,再也不能重演了。《菜园夜话)(1979年11月1日《天津日 报》)则是用两个自有个性的老菜把式夜间一席抬杠式的对话,描 绘出两个思想作风迥然不同的生产队长:一个见风张帆,鼓舌如 簧,靠整人吃饭;一个注重实际,埋头苦干,为人民如牛负重。尽管 和《葵花籽》里的人物相比,故事各异,但却表现了近似的主题思 想,只不过是后者比前者表现得更加深沉。可以看得岀来,她是面 对社会的现实,有感而发。正如她自己所说,是时代的大潮流,把 她推到文艺这条战线上来了。
三
荣珍的小说,大都写得很短,至今我们读到的,还没有一篇超 过万字。在结构上,也力求严谨。《小姑的亲事》、《歇晌》、《串门》 (1979年第4期《新港》)、《来客》和《菜园夜话》,从开头到结尾,都 可以看出她的匠心。特别是《锣鼓声中》(1973年第3期《河北群众 文艺》)这篇作品L勺头儿,开得就很有点特色:
我们这里,有这么个习惯:排行第三的男孩,总喜欢起名 叫“三儿”。起名的时候省事,叫起来也中听。东家的三儿,是 生产队种莱的好把式,人们就管他叫菜三儿;西家的三儿,是 个呱呱叫的红羊信,人们就管他叫羊三儿,等等。
这通关于“三儿”的议论,看起来似乎是题外闲笔,其实不然。 讲菜三儿,说羊三儿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引出自己所要表现的中 心人物:“名字也挂三儿,只不过前面那个词儿特别一点儿——叫 大鼓三儿。”接着,又一步步地介绍了大鼓三儿不光是因为擂得一 手好大鼓,“光爱干活,不爱说话,可是说出来的话,也像大鼓那样 '冬冬'响! ”还是个“站在青石板上留脚印,手摸摸铁棍留指纹,吐 一口唾沫砸一个坑的硬角色。”就是这个“不爱说话”的大鼓三儿, 偏偏遇上个爱说、爱笑的老婆——“响铜锣”。两人又都当选为生 产队的新队长,同在一个队上执政,又在一个锅里抡马勺,铜锣对 大鼓,于是,矛盾也就从这里展开了。
用这种近似拉家常的方法,戳人物、引故事,使读者进入自己 描写的典型环境,接受自己宣扬的主题,颇有点中国民间乡土文 学的色彩。
《小姑的亲事》,从一家人为小姑物色对象而焦虑开始,通过 看病、植棉等一系列纠葛,刻划了性格各不相同的三个青年。
究竟为小姑选个什么样的对象好?嫂嫂的目标是在“眉眼里 透着机灵”,手里握着听诊器,谁都求得着的赤脚医生建明身上, 而小姑最后则相中了身强力壮的拖拉机手铁牛。她采用欲擒故纵 之法,在两个对象候选人出场之前,先讲说了公婆怎样因为小姑 的亲事吵架拌嘴,又写嫂嫂怎样为小姑的亲事分心,然后,用看病 这个情节,介绍了看人下菜碟的建明,又用回叙的手法,介绍了不徇私情的铁牛、,当读者对这两个年轻人有个初步了解之后,她又 设计了个植棉上的风波,使三个年轻人一齐经历着一场更为严峻 的考验。通过这场斗争,进一步暴露了一个为私见风使舵而拆台, 一个为公迎风而上来撑台。至此,嫂嫂才如梦初醒,小姑的意中人 是哪一个。 ,
《歇晌》和《串门》,前者通过两个在树荫下对话的姮女,刻划 出一个志在农村,愿意“啃土坷拉”的拖拉机手;后者利用串门,描 绘出世俗的变化。层次鲜明,形象生动,通篇从头到尾,处理得又 干净又利索。
《来客》,从客人叫门开始,设计了老同学重逢——待客—— 叙旧——话今——参观等一连串的细节,如剥春笋,一层层由表 及里,把一丑一美两个活的灵魂,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之产生爱 憎。尤其是把主人做门帘作为全篇的开端,又把客人破坏门帘作 为全篇的结尾,以求首尾呼应。如果说,这种表现手法,曾有所见, 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做门帘的原料,恰是当年二人合作的论文 稿,主人和客人,一个是“废物利用”,一个是惜如珍宝。这样一来, 不仅显得表现手法非同一般,而且更加耐人寻味。
用这种近似拉家常的方法,戳人物、引故事,使读者进入自己 描写的典型环境,接受自己宣扬的主题,颇有点中国民间乡土文 学的色彩。
《小姑的亲事》,从一家人为小姑物色对象而焦虑开始,通过 看病、植棉等一系列纠葛,刻划了性格各不相同的三个青年。
究竟为小姑选个什么样的对象好?嫂嫂的目标是在“眉眼里 透着机灵”,手里握着听诊器,谁都求得着的赤脚医生建明身上, 而小姑最后则相中了身强力壮的拖拉机手铁牛。她采用欲擒故纵 之法,在两个对象候选人出场之前,先讲说了公婆怎样因为小姑 的亲事吵架拌嘴,又写嫂嫂怎样为小姑的亲事分心,然后,用看病 这个情节,介绍了看人下菜碟的建明,又用回叙的手法,介绍了不徇私情的铁牛、,当读者对这两个年轻人有个初步了解之后,她又 设计了个植棉上的风波,使三个年轻人一齐经历着一场更为严峻 的考验。通过这场斗争,进一步暴露了一个为私见风使舵而拆台, 一个为公迎风而上来撑台。至此,嫂嫂才如梦初醒,小姑的意中人 是哪一个。 ,
《歇晌》和《串门》,前者通过两个在树荫下对话的姮女,刻划 出一个志在农村,愿意“啃土坷拉”的拖拉机手;后者利用串门,描 绘出世俗的变化。层次鲜明,形象生动,通篇从头到尾,处理得又 干净又利索。
《来客》,从客人叫门开始,设计了老同学重逢——待客—— 叙旧——话今——参观等一连串的细节,如剥春笋,一层层由表 及里,把一丑一美两个活的灵魂,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之产生爱 憎。尤其是把主人做门帘作为全篇的开端,又把客人破坏门帘作 为全篇的结尾,以求首尾呼应。如果说,这种表现手法,曾有所见, 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做门帘的原料,恰是当年二人合作的论文 稿,主人和客人,一个是“废物利用”,一个是惜如珍宝。这样一来, 不仅显得表现手法非同一般,而且更加耐人寻味。
四
荣珍小说里的景物,有的就像一幅水彩画。读着它,简直可以 说是一种享受。
渠那边是一个瓜园,瓜园里有一个别致的“空中楼阁”, 四根一人高的柱子上搭着一个尖顶的窝棚。窝棚上吊着一个 红秫秸编的小笼子,两个绿皮蛔蛔正抖动着长长的须儿啃北 瓜販,猛地它们叫了起来,原来一个穿红袄的丫头像小鸟似
地从窝棚上飞下去了。
灵丫见爷爷走了,转身走进瓜园。瓜园的畦背上种着一 棵棵的向日葵,盘盘也有碗口大了。金色的向日葵把绿色的 瓜园划成了一块块的,好像是巧媳妇织的花格格布,这个格 里种的是绿皮红瓢大西瓜,它们挺着圆鼓鼓的肚子累得一动 也不动,细长的瓜蔓躺在地上默默无声地供给养料。那个格 里种的是甜瓜,一咬一 口水的白蜜缸,一捏裂八瓣的蛤蟆酥, 还有黄橙橙的大面瓜,都散发出甜滋滋的香味儿了,那个小 个儿的还长着一层细细的茸毛。灵丫在畦上走着,每朵花儿 都向她笑,每片叶子都向她点头,大瓜小瓜都认得她,因为她 -天到这里来八遍呀!
——《灵丫》
这里真可谓情、景、动、色、味、香,样样皆有,笔触细腻到把蛔 蛔“抖动着的长须”,小瓜身上“细细的茸毛”,都呈现在读者的面 前了。读着真像如闻其香,如听其声,如见其艳,如入其境。当然, 写景的目的,同样是作者借以表现人物喜、怒、哀、乐,塑造人物形 象,揭露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来客》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秀林看着玉婷那好像生疏了的面孔,没说什么,不由得 转脸环视这精致的小屋子,正面是一张放大的全家福照片, 玉婷、丈夫和她的一儿一女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屋里摆设是 那么舒适、得体,一盘一碗都放在合适的地方,连床头上也画 着好看的花鸟,特角為見都看得出主人的匠心。
这里就是通过客人的眼睛,描述主人住室的陈设,表现出主人意志上的衰退;接着,下边有关两个铁制小马的描述,又进一步 揭露出主人灵魂上的堕落——由追求生活上的安逸,到利用职 权,据公物为己有。
渠那边是一个瓜园,瓜园里有一个别致的“空中楼阁”, 四根一人高的柱子上搭着一个尖顶的窝棚。窝棚上吊着一个 红秫秸编的小笼子,两个绿皮蛔蛔正抖动着长长的须儿啃北 瓜販,猛地它们叫了起来,原来一个穿红袄的丫头像小鸟似
地从窝棚上飞下去了。
灵丫见爷爷走了,转身走进瓜园。瓜园的畦背上种着一 棵棵的向日葵,盘盘也有碗口大了。金色的向日葵把绿色的 瓜园划成了一块块的,好像是巧媳妇织的花格格布,这个格 里种的是绿皮红瓢大西瓜,它们挺着圆鼓鼓的肚子累得一动 也不动,细长的瓜蔓躺在地上默默无声地供给养料。那个格 里种的是甜瓜,一咬一 口水的白蜜缸,一捏裂八瓣的蛤蟆酥, 还有黄橙橙的大面瓜,都散发出甜滋滋的香味儿了,那个小 个儿的还长着一层细细的茸毛。灵丫在畦上走着,每朵花儿 都向她笑,每片叶子都向她点头,大瓜小瓜都认得她,因为她 -天到这里来八遍呀!
——《灵丫》
这里真可谓情、景、动、色、味、香,样样皆有,笔触细腻到把蛔 蛔“抖动着的长须”,小瓜身上“细细的茸毛”,都呈现在读者的面 前了。读着真像如闻其香,如听其声,如见其艳,如入其境。当然, 写景的目的,同样是作者借以表现人物喜、怒、哀、乐,塑造人物形 象,揭露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来客》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秀林看着玉婷那好像生疏了的面孔,没说什么,不由得 转脸环视这精致的小屋子,正面是一张放大的全家福照片, 玉婷、丈夫和她的一儿一女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屋里摆设是 那么舒适、得体,一盘一碗都放在合适的地方,连床头上也画 着好看的花鸟,特角為見都看得出主人的匠心。
这里就是通过客人的眼睛,描述主人住室的陈设,表现出主人意志上的衰退;接着,下边有关两个铁制小马的描述,又进一步 揭露出主人灵魂上的堕落——由追求生活上的安逸,到利用职 权,据公物为己有。
在花园门口,两个铁片制成的小马,一左一右对面站着, 并着腿儿瞪着眼,默默执行着守卫的任务。
对于此物的来历,虽没作什么特别交待,但我们通过女主人 公谈马色变的描写,已经完全意识到,此乃不义之物,而主人公的 人格,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此物的来历,虽没作什么特别交待,但我们通过女主人 公谈马色变的描写,已经完全意识到,此乃不义之物,而主人公的 人格,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
荣珍小说的语言,明快而又风趣,形象而又富有个性。《卖杏》 里的乐叔,把老伴交他买醋的两角钱补给了公家,怕老伴追究,在 回家的路上,“脚下像拴着绊脚索,一步迈不了四指远,脑子里编 排着回去怎么交待。”因为老伴虽少言寡语,“可那是亠个唾沫星 子也要上秤称的”。一句话,把个精明理家人的形象,活脱脱地给 抓出来了。在《葵花籽》里,蔬菜组长巧嫂,为了解决社员吃油的困 难,在垄沟背上种上了向日葵。正当大伙认为“今年吃油可有了指 望”的时候,巧嫂的丈夫——队长二哥,脸上却蒙上了阴云,因为 公社正组织干部批判自由种植,副书记老梁在会上说,菜园种向 日葵是资本主义倾向的典型。“巧嫂听了杏核眼一瞪,气呼呼地 说:'种点向日葵换油也成了资本主义?你们这梁书记是不吃饭不 喝水的神仙?!哼!甭听他猫吃核桃狗上树那一套!’”存在决定意 识。正因为巧嫂整天面对黄土,背朝青天;头上没有乌纱,手里不 握大权,且每天和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打交道,深知社员做 菜缺油的艰辛,才能在“四害”猖獗之时,道岀如此“大逆不道”的 话语来。三言两语,就把个心直口快、胆大泼辣的中年妇女的形象 戳了起来。和巧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丈夫。当事隔五年,巧嫂 向他旧话重提时,他依然“赶紧摆摆手说:’上级让种啥咱种啥,可 别再闹那屎克螂白脖一一另一样儿!’”当巧嫂说“这回生产队有 自主权了”,他仍旧说豆子藏在豆荚里头,谁知内里的情况呢? 这些年,一会儿风,一会儿雨,闹得懵头转向的,还是等等再说 吧!’二哥边说边咂嘴,好像里头有咂不尽的苦滋味。”又是轻轻几 笔,把个虽为官,却说了不算;虽有权,却不能作主;至今余毒未 消,余悸未除,饱尝了那种政策朝令夕改的苦头的基层干部形象, 活生生地给勾勒出来了。
荣珍还喜爱采用人们口头流传着的一些时兴的语言,借以加 强作品的时代气息:
人们都说,翠这闺女眼皮高,要找那挣钱的,当官的,坐 着小汽车冒烟的……
——《小姑的亲事》
荣珍小说的语言,不仅锋利、明快,有时且较含蓄、深沉,常给 人留下一些可以回味的东西。在《葵花籽》里,巧嫂对当年指挥铲 掉她的向日葵、今天又来和她一起种植向日葵的梁副书记说:“老 梁,别挑理,俺本是有口无心的人,前几年你眼皮不撩地谁敢跟你 说话?这会儿对你开炮是把你当自家人哩……”在这里,我们不能 不感到主人公心地是那么纯净,感情又是那么真挚;不能不想到, 时代变了,干部的作风变了,党的政策落到了实处,于是,干部和 群众的关系也变了,这才引出巧嫂这番满怀关切之情的话儿,真 是话虽尽而意未了。
荣珍还喜爱采用人们口头流传着的一些时兴的语言,借以加 强作品的时代气息:
人们都说,翠这闺女眼皮高,要找那挣钱的,当官的,坐 着小汽车冒烟的……
——《小姑的亲事》
荣珍小说的语言,不仅锋利、明快,有时且较含蓄、深沉,常给 人留下一些可以回味的东西。在《葵花籽》里,巧嫂对当年指挥铲 掉她的向日葵、今天又来和她一起种植向日葵的梁副书记说:“老 梁,别挑理,俺本是有口无心的人,前几年你眼皮不撩地谁敢跟你 说话?这会儿对你开炮是把你当自家人哩……”在这里,我们不能 不感到主人公心地是那么纯净,感情又是那么真挚;不能不想到, 时代变了,干部的作风变了,党的政策落到了实处,于是,干部和 群众的关系也变了,这才引出巧嫂这番满怀关切之情的话儿,真 是话虽尽而意未了。
六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荣珍的小说有它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 不足。当她提笔写作的时候,正值帮风帮气盛行之际,因此,在她 初期的作品里,这种痕迹是比较明显的。如《亮眼叔》,一开头就 说,亮眼叔“心红骨硬腰杆壮。步步踩着红线走,风里浪里不转 向。”漫骂不是战斗,胡编也不等于艺术。幸亏她有一定的生活基 础,再加读了一些有影响的名著,特别是赵树理、周立波这些老作 家的作品,才使她从帮法帮规的泥坑里拔出脚来,走上了自己的 创作道路。但由于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所限,文 学修养缺乏深厚的基础,以及其它方面的知识不足,人物和题材 还不够多样,且处理上有的雷同。特别是《葵花籽》里梁副书记这 个人物,由于对他反对和支持生产队行使自主权前后的思想基 础,缺乏应有的挖掘,因此形象显得概念,也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 度。在主题思想上,有的作品还缺乏应有的深刻性。有的不是从作 品情节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是通过人物的嘴巴,把作者想 要告诉人们的东西,赤裸裸的说出来,这样就减弱了作品的艺术 感染力和影响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打个不大贴切的比喻,荣珍的 小说,很像晨曦中一株叶片上顶着露珠的小苗儿,看上去煞是喜 人,但在某些方面,又未免显得有点稚嫩。然而它却是大有希望。 因为它不是悬在半天空里,也不是画在纸上,而是深深地植根于 泥土之中。
我们希望荣珍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努力创造自己的风 格。上述不足,会随着生活面的不断扩大,政治思想水平的不断提 高,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艺术上的不断实践,加以克服。令人可 喜的是,她的近仃《来客》和《菜园夜话》,不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表 现手法,都有程度不同的突破。
荣珍写作的时间不算长,但进步不算慢。我们相信,随着时代 的发展,日月的推移,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上,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我们希望荣珍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努力创造自己的风 格。上述不足,会随着生活面的不断扩大,政治思想水平的不断提 高,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艺术上的不断实践,加以克服。令人可 喜的是,她的近仃《来客》和《菜园夜话》,不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表 现手法,都有程度不同的突破。
荣珍写作的时间不算长,但进步不算慢。我们相信,随着时代 的发展,日月的推移,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上,会取得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