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孺子张蓬云
        假如耕耘/不是为了收获/汗水便成了一首悲歌
        假如攀登/不是为了顶峰/脚步便把目光封锁
        假如相爱/不是为了携手人生/婚姻便是错误的结合
         引自张篷云诗作《假如》
        人生如同一部百科大书,酸甜苦辣,无所不在其中。乡里张蓬 云,祖籍乐亭县马头营乡张庄子村;远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父母 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跋涉关东,驻足沈阳城。
        烽烟遍地的1941年,张蓬云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由于 父母的艰辛劳作,勤俭持家,一点一滴积累,硬是把7个儿女供养 到读完大学、中专的课程c为此,张蓬云自幼深知社会下层劳动者 之甘苦,为父母者之辛劳,立志成材,尽孝双亲。他对幼年夜读,母 亲悄悄走进小屋,用辍裂的双手,抚摸着他的头顶,轻声说:“这是 挺熬心血的事儿,别累着……”那种温馨,那份亲情,至今难以释 怀。
        张蓬云少年喜听评书,爱读儒勒•凡尔纳,独钟桑梓驴皮影。 I960年,毕业于安徽航空工业学校,终生本应与飞机为伍,但用他 自己的话说,因为酷爱文学,人生至今未得“起飞” O当他茂实英声 之年,适遇“文革”之乱,因此招致囹圄之灾。他认为,对于作家,人 生是种子,文学便是花朵。他记得,自己的文章初次在杂志上发表 的时候,父亲闻讯跑很远的路去买那本杂志,回家念给母亲听。因 为在父亲心目中,儿子会写文章,就是秀才了。那篇小文,当时给 二位老人带来的欢愉,虽然水洗尘封30多个年头了,但回想起 来,依然让人为之怦然心动。
        1975年,他在一家企业报任主编,利用工作之余,奋发苦读, 海纳百川。1982年有幸进修于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后受命航天 工业部,主编《航天文艺》至今。当年学诗,曾师从胡征;研读理论, 投师胡采。习作披露于《延河》、《工人日报》等报刊。今为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我从西部来》、《无伴奏低音》;散文集《我的 太阳》、《绿橄榄》、《旧爱新情》等6部之多。他的报告文学《垃圾部 落》、《辛辛苦苦小匠人》、《超生游击队》,不仅为国人同类题材作 品之先行,而且通篇充满对劳苦民众的热爱与崇敬。可能正是基 于此种缘故,多家报刊约他为明星大款作传,尽管笔资丰厚,言之 凿凿,但均被婉言回绝。他说,我的宗旨是:不为名人锦上添花,要 为劳动者雪中送炭。他的报告文学《百姓一句话》,曾获东北三省 文学征文一等奖;散文《少年雕像》,获1997年全国报纸文艺副刊 散文奖。
        张蓬云作为一家文学刊物的“老总”,对中国文坛的现状深感 忧悒。他说:“现在办刊物不易。坚持纯文学的刊物更艰难。毛主 席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可以战胜敌人的。’我觉得一个 民族,如果不重视文化,不从提高人的情操品格入手,好好地抓一 抓,结果肯定很惨……我一定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希望别人也如 此!”真是诲尔谆谆,出自肺腑;一片赤诚,情见于词。
        张蓬云,民之孺子!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