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师陈大远
第五辑· 心的呼唤
     
   断魂雨,欲断魂,意绵绵,情无限。君去 泉台展雄才,留得人间翰墨香。
 
蒙师陈大远
        元旦一过,又将是古历新正了。每逢这个时节,蒙师陈大远都 要写春联。早已卸职颐养天年的他,至今仍乐于此道。记得8年 前,他贴在客室的春联是:“竹枯听雨声犹远,客少谈天话更多”; 贴在书房的是“笔墨无心权自赏,诗书有幸且安眠”,使我又一次 体悟到他那与世无争的心态。他老年损一右目,老伴年轻时痛失 右腿,故记忆犹深的是他寝室的那副对联:“眉长眼眇惟三目,手 快腿勤只七肢”。这既是他老夫妻的写照,也是他那自得、自盼、自 嘲、自慰,幽默、风趣天性的坦露C那年正值社会上刮起一股否定 民族文化,鼓吹西方文明之风,一学子从他手上求得一联是:“但 求成绩七八九,摊破苦学ABC”,并声言:“以洋文入联,谁说保 守?! ”可能正是因为他自幼有此天赋,在他十几部著述之中,有古 诗词《大风》、《匏尊》二集;在他身任十几种社会兼职中,有中国楹 联学会顾问一职。
        自古大凡有建树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聪慧练达的女人.,呼 之曰:“贤内助”。而集绘画、书法、音乐、文学于一身,从炮火硝烟 的还乡河畔,走向异域他邦,驻使丹麦,先后出访东欧、南亚、北美 十多个国家,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多年的蒙师,却也是个声名昭然 的“贤助内”。
        远在1942年,日寇扫荡冀东,在战略转移中.,长他3岁的发 妻红叶,双腿被枪弹洞穿,风华正茂的蒙师,就成了她的“警卫”和 “护理”。几十年来,夫妻、战友加同志的他与她,生死与共,情真意 笃,濡沫涸辙。1961年,他出使丹麦归来,举家迁徙北京。为了解除 她精神上的苦闷,一天,二人商定游览动物园。可是,当他带儿女 乘公共汽车赶到西郊,却不见老伴行踪,害得他携儿抱女,寻遍了 半个京城,直到日落西山。数年后,当我得知此事,曾傻冒了一句: “找到了没有? ”他依旧如往日那样,不庄不谐,神态俨然地告诉 我:“找到了。丢什么也不能把媳妇丢了。”原来,那天三轮车夫错 将红叶拉到了颐和园。
        悲苦的人生,乖蹇的命运,知命之年的红叶,突然言动失常, 神经分裂,蒙师大远,又成了她的“精神支柱有一次,为赴一位 老战友之约,他迎着狂风,披着漫天黄沙,用轮椅推着她,一气赶 了十几里路。当叩开友人的大门时,举坐皆惊,齐声感叹。而他却 谦逊地说:“我只不过是没作受人遣责的事而已,何德之有?”
        几十年来,我深感蒙师学行之坚白,境界之弘深,更被他那超 乎常人的毅力而感佩。1954年,他位居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在省会 保定,住唐家胡同一个多家合居的大杂院。一天晚上,我去看他, 一家人围坐在一间屋子里,他正埋头灯下,一只手为《河北文艺》 改稿,一只手揽着骑在他脖梗上的儿子,嘴里还不停地哼唱着什 么。进京后,我想,任过外交官的他,居住条件肯定大为改观。1974 年,我到安定门内的净土胡同去看他,谁知他居住的却是座四季 不见阳光的楼座。那大午后吃饺子,和面、剁馅,都是在那间不见 天日的小小的前厅里操作的。交谈之中,才知他那时没有书房,书 桌也被家用器皿所占用。这间斗室,每天一到晩上,就成了全家人 的集中地。有的看电视,有的织毛衣,有的读书,而他的写作,却是 伏在一只小茶几上,与全家人的上述种种活动同步进行。他本人对这间斗室,也曾作过如下描述:“这间房子,我们是充分加以综 合利用的。在为儿子举行婚礼的时候,这儿是礼堂兼宴会厅;友人 来访的时候,这儿是会客室;当我和儿女们一起讨论作品的时候. 这是我们全家活动的场所;而我为小女儿抄写装订《迎珠集》的时 候,这儿就成了我的书房……”他离职休养之后出版的散文集《竹 窗纪事》,是他离开这间斗室之前写就的最后一部著作。而这部著 述的序言,却出自自幼一直被他视为小女儿的儿媳李松华
        个普通女工之手。当年,他曾为此朗声大笑:“查查资料,历史上有 儿媳给老公公作序的吗?我想是没有的。谁说咱们没有创造?这 就是一个创造。”为此,我曾久久地深思。他的为人,他的品德,他 对新一代人的厚望,不都在这一笑之中了吗?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