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刊物的特色
         我国现有几百种文艺刊物,这是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兴 旺发达的明显标志,这种繁荣景象,在建国三十多年来是空 前的。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有几百种文艺刊物,数量不能算 多。但我们却常常听到一种呼声:“刊物办得太多了,太滥 了” !我想,主要是因为平平庸庸的“大路货”刊物多了些, 读者不欢迎。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办得很有生 气很有特色的刊物大受欢迎,发行量多到几十万;而多数刊 物则读者反映冷淡,发行量很少。有的简直是在那里痛苦地 挣扎着,其境况极其艰辛。 •
        我们的文学刊物正经历着一场严酷的生存竞争,它们正 把自己的货色陈列于精神文明的“市场”上,等待着广大读 者品评一、选购。这种待选性甚至比投放到市场上的工农业产 品昧要来得直接和迅速。工农业产品凭的是“物美价廉”, 而文学刊物则凭的是艺术质量。读者选择刊物几乎没有人是 从价格去考虑的。群众是最有权威的鉴赏家和评判家,他们 不仅能够准确地鉴别市场上的商品质量,也能无误地鉴别精 神产品的质量。今天的读者已不是饥不择食,而是有充分的 条件去品尝佳品了。有些术产品刚刚出世,甚至在出世之 前便大张旗鼓地去宣扬它是佳品,但作品问世之后,群众却 不买帐,那就完全可以证明它绝不是艺术精品。
        刊物的艺术质量,集中地表现在刊物的鲜明特色上,而 不是单凭它在某一期上发了一篇读者感兴趣的作品。象前几 年那样,由于某个刊物上发表J,一篇具有“爆炸性”的主题或 奇特情节的作品就使刊物销路激增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国的文学刊物,大致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等 几种。在一般情况下,地市级的刊物难得有著名作家或大手 笔为它写高质量的文章,能在国家和省级的大刊物上发的作 品,人家何苦要给地市级的小刊物呢?而一些由地市级刊物 培养起来的青年作家,当他们具备了能够顺利地在大刊物上 发表作品的条件之后,也往往不再屑于给地方小刊物写文章 了。因此,在刊物的竞争中,地市级刊物自然处于劣势的地 位,在资金、编辑力量、作者群和读者面等各方面都难以同 大刊物抗衡。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有一些市级的地方刊物, 其发行量大大超过了省级刊物。究其原因,办出鲜明的特色 是刊物成功的关键。一个时期以来,文学刊物发行量普遍下 降,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艺术质量 不高,特别是没有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刊物越是众多, 读者越是要挑选有独特风格和色调的刊物。他们总是想从这 个刊物上读到其他刊物所没有的东西,象文学作品本身一样, 文学刊物也应有自己的个性,即“这一个”。
        刊物如何办出特色,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从读者 对象去考虑,办成“青年写,写青年”的青年文学刊物,如 •《青春》、《萌芽》、《青年作家》、《百花园》、《鹿 鸣》、《启明》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市级刊物打起这面旗 帜。有的是搞单一的小说刊物,除去几家小说选刊之外,尚 有《小说家》、《小说林》、《春风》、《南苑》、《莲池》 等。此类刊物也日益增多,一些刊物改旗易帜,以发表小说 作品为主,也有逐渐过渡到小说专刊的趋势。有的是办刊授 大学或刊授创作中心,广招学员。如《鸭绿江》、《春风》、 《个旧文艺》、《长城文艺》等。这些刊物,能够满足读者 某方面的需要,对读者有着一种招彿的吸引力。还有的是以 提倡各种类型的作品为其特色。如《三月》,、《山泉》专门 发表微型作品,《新港》、《百花园》提倡小小说,《文汇 月刊》提倡报告文学,《北方文学》提倡传记文学,《福 建文学》提倡抒情散文等。也有的是增辟一些独具特色、的栏 目,如《飞天》的“大学生诗苑”、“诗词之页”和“文坛 争鸣”,《江城》的“艺海浪花”等。从目前情况看,公开 打起“为青年”这面大旗的青年文学刊物和专门发表小说作 品的期刊,拥有比一般刊物更多的读者,这情况表明七青年 是文学刊物的主要读者,小说是读者最欢迎的文学体裁。
        这两种类型的刊物,对于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无疑是• 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把刊物都办成“青 年写,写青年”的,也不能“罢黜百家,独尊小说”。我们 既要适应和满足十亿人民的多种需要,又要使各种题材和文 学体裁都得到繁荣发展。况且,青年读者也不一定只读反映 青年生活的作品,他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固然,文学 的发展有苴社会的和文学本身的规律。先秦散文、唐诗、宋 词、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曾经成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构成 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灿烂辉煌的高峰。但在各个时代,除了这些作为主体的文学形式之外,仍然有着难以数计的其他 文学体裁的艺术精品。特别是诗和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 中一直是在方兴未艾地发展,形成了并行的两股源远流长的 文学盛泉,滋养着整个的文学运动。在我们这个时代,从目 前的趋势来看,小说可能发展成为当代文学的主体和高峰, 在文学史上出现一个统领风骚的小说时代'但是,生活在人民 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我们应该并且能够做到使各种文 学体裁都同时得到繁荣发展,达到一个文艺百花竞放共荣的 光辉局面。为此,我们应该广辟文路,寻找繁荣文学的广阔 途径。
        文学刊物担负着繁荣文学创作的重大使命,文学刊物萧 条而文学创作繁盛,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印刷术尚不发 达的古代,没有刊物,作家诗人的作品只能靠手抄本或刻印 成专集传世,那些作品既不能及时地流传,又只能在较小的 范围内发生影响,这势必限制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否则,那 唐诗、宋词的成就也许更为辉煌。到了科学昌明的近代,E卩 刷事业勃兴,那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我国晚清时代出现了那 样多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谴责小说,这是同当时小说刊物的 众多分不开的。据阿英《晚清小说史》统计,当时成册的小说, 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加上刊物上刊载的未完成的小说,数量 就更多了。小说刊物则有《新/卜说》(梁启超办)、《绣象 小说》(李伯元主编)、《月月小说》(吴新人编)、《小 说林》、《新新小说》、《小说月报》、《小说时报》、《小 说世界》、《小说图画报》、《新世界小说社报》等多种。 而其肘只包括了从h九。。年到一九一一年这十年左右时 间: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创和一个突
        起的高峰,那也是同当时有着如雨后春笋般的多种刊物有直 接关系。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曾经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意义 的伟大作家,他们的成长是同《现代人》、《祖国纪事》那 些刊物密切相关的。
        刊物的作用如此。那么,我们的刊物究竟应该办出什么样 的特色呢?我以为,省和地市级的刊物,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办出地方特色,保持鲜明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这是 博得广大读者欢迎,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因素。
        地方刊物要坚持地方特色,这首先是由文学创作本身所 决定的。
        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越 是有着独特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的文艺作品,越是有着普遍的 甚至是世界的意义。《红楼梦》写的是清代中叶的社会矛盾 和社会风貌,描绘的是中国北方京都和江南姑苏一带的风情 民俗,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却赢得了全世界性的声誉。 屠格涅夫描绘俄罗斯草原风光的《猎人笔记》,也博得了 生活习惯和自然风光迥然相异的我国读者的喜爱。反映我 国当代农村生活的影片《喜盈门》,以其中国农民式的解默 和情趣,震动了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这些不都启人 所共知的事实吗?我国广大的读者,对于那些表现了某一特 定社会区域的独特的风情民俗,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学作 品,总是非常喜爱的。
        文学作品越是写出一定社会区域里独特的风土人情,便 越能显示社会生活的典型环境,也越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矛盾 和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古华的《芙蓉镇》所以为广大 人民深深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是那样真实、细腻地描绘了那个闭塞小镇的社会风情,从而准确、逼真地揭示了 极左路线和一些丑恶灵魂以及一些悲剧性人物赖以生存的典 型环境。同样,何士光的《乡场上》,汪曾祺的《大淖纪事》 以及邓友梅、刘绍棠的小说,它们的引人之处都直接同浓郁 的地方色彩有关。
        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作家群,地方刊物大都联系着一个 以本地区作者为主的作者队伍。这些作者尽管生活经历、文 化素养和美学情趣各不相同,但由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 区域里,生活的根扎在同一块深厚的土壤里,他们所接触到 的人民生活,所呼吸到的社会空气,以及所接受和继承的本 地历史文化渊源和民间艺术的营养,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 在他们的作品中,除去属于“这一个”的个人风格之外,总 还带着一些共同的特征,那往往是表现在浓烈的地方色彩上。 这样,在荟萃着一批本地区作家的地方刊物上,也就必然会 反映出一定的地方特色。而这些,又往往是形成与发展一个 文学流派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土壤。要知道,社会主义时代 的文学流派,往往不同于阶级对立社会里的流派,它并不一 定是反映着某个阶级的意识和利益,也并不一定打出一面以 某种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文学主张的大旗,他们只是在共同恪 守着革命现实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些审美情趣和风 格相普的作品,而这往往表现于共同的地方色彩。内行的编 辑和着识之士,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且善于因势利 导,采用积极有效的办法去发挥这个优势,为发展独具特色 的文学流派尽心竭力。
        为此,一个地方刊物,应该努力培养与扶植那些有描绘 地方特色之长的作者,使他们写岀更为成熟的作品。应该做 到在自己刊物的周围,聚集着一批善于描绘本地区社会风情 画的大手笔。这样,刊物的地方特色加强了,刊物便会不仅 受到本地区读者的欢迎也受到其他地区人民的欢迎。“本地 人看了亲切,外地人看了新鲜”,《个旧文艺》这个办刊方 针,是值得称道和效法的。
        纵观我国的文学刊物,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确实有一 些。以省级刊物而论,旨在发展“山药蛋派”的《山西文 学》,带着浓重的草原气息,画出蓝天白云明丽的牧区风光 的《草原》,像南海岸边的彩贝那样熠熠闪光的《福建文学》, 吹奏着“塞声”旋律,像敦煌艺术那样奇丽多彩的《飞形, 以及飘溢着岭南风,着意介绍特区和港澳风情的《'花城》等 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可惜,此类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刊 物,大多为边陲或少数民族地区,而为数众多的内地刊物中 却较少。在地市级刊物中,情形就好了些。
        《个旧文艺》是云南的锡都个旧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 刊,这个刊物提出“本弛人看了亲切,外地人看了新鲜”的 办刊方针。在发表的作品中,努力反映具有传奇色彩的西南 边陲矿区生活,并开辟了 “滇南散记”、“袁牢风情”等多 种栏目,来表现奇山丽水的边陲风光。这个刊物已经发行四 五万份,基本达到了自给自足。 ,
        在西北高原的古丝绸之路上,有七家地方文艺刊物:甘 肃兰州市文联的《金城》,酒泉地区文联的《阳关》,武威 地区文联的《红柳》,新疆石河子文联的《绿洲》,昌吉回 族自治州文联的《博格达》,喀什市的《喀什喝尔》和伊犁 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河》。这七朵文艺新花迎着西北高原 上的强悍的风开放,共有着边塞的香气,在艺术上又各具风姿,各有追求。它们谨守着和,发展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愿意步 人后尘。酒泉的《阳关》'是有志之士办的刊物,它在敦煌艺 术的熏陶和丝绸之路古代文化哺育的基础上,形成了特异的 色调、风格和韵味。它所发表的作品,选材新颖,地域色 彩极其鲜明。它大力扶植着一种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边 塞诗传统的新诗体——新边塞诗,此类作品诗风雄放奇丽, 色彩鲜亮纷呈,意境壮阔恢宏,成为当代诗歌流派中的一支 劲旅。它开辟了种种独树一帜的栏目,着力介绍丝路风物、敦 煌艺术」普及“敦煌学”知识夏令人钦佩的是,它大力倡导 和探索创立敦煌文艺流派,组织了 “探索、创立敦煌文艺流 派”的专题讨论,并设立“敦煌文艺流派奖”,为这个流派 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艺术实践。这种睿智的、勇敢的探索精神 和囊括时代风云的气概是极为可贵的。
        杭州市文联主办的《西湖》文学月刊,是开在绮丽秀美 的西子湖畔的一朵奇香异彩的花,它以一种清丽幽雅的文风, 来描绘这自古繁华之地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兰秋 桂子,十里荷花”的诗情画意。它开辟的“西湖诗船”、
        “西子艺林”.“武林文苑”、“文坛漫忆”、“乡土风情” 等栏目,都是为表现地方特色服务的。读着这个刊物,犹如 读柳永、周邦彦的婉约派词章那样赏心悦目.。
        孙犁同志在《关于编辑和投稿》一文中说:“刊物要有 地方特点、地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派,与 兄弟刊物竞争比赛。”(《秀露集》190页)这话是极有见地 的。的确,我们的地方刊物应该来个竞赛,看谁办得更富特 色,看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承认。这样,刊物的艺术质量便 会提高,文学事业便会更加繁荣起来。 1983年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