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新来《文艺报》,第四版下方的一则令人震惊的黑体 字标题赫然闯入视线:著名作家温小饪逝世。
我一字不漏地一连看了两遍,木然地望着那越来越模糊 的字迹,两手颓然地垂下了,报纸跌落在地上。她死了,她 才55岁,她死了……我机械地在心中默念着,许多遥远的和 新鲜的记忆纷至沓来……
其实,对于她的死,我并非没有意料得到,因为我已经 体验过一次痛惜这位才女黯然凋谢的哀伤。两年前,内蒙的 文艺理论家奎曾来信,感慨地谈及一些学友的英年早逝,他 还说:“听说最近温小饪已谢世。”他转告的这个不幸的消息, 惹得我颇为嘘唏了一阵,但转而又对这个消息怀疑起来。以 小饪的文学成就、地位和知名度,她的逝世会见诸报端的.那 几日,我一直注意着应该刊登此类消息的报纸如文艺报、文 学报、光明日报等等,结果是一无所获。多方去打听,也无 准确消息,最后又去询问奎曾,他才又告诉我:温小饪之事 不确。虽是一场虚惊,但终至说明她的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 的。
这种担忧也是有来由的。几年前,大概是温小钱从内蒙 调到杭州任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之后不久,诗人任彦芳自 京来信说・温小饪得了一种很奇怪又极顽固的病,现来京医治,暂住在北影招待所。医生开的药方需用生栗子做药引,他 嘱我在唐山寻找生栗子,他知道京东板栗是举世闻名的。那 时,生板栗还是稀罕奇缺之物,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市上 偶见甜香诱人的糖炒栗子,那价格之昂贵也是使人望而却步 的,而当时又并非板栗的收获季节,找到它就更属难事。彦 芳告诉我,小袱在京留至某某日,在这之前如能找到,可专 程或托人送到北影招待所来。受友人之托又是为医治小袱的 病,我当义不容辞地极力寻访。我东奔西走,使出了浑身解 数,过了很久,方才找到了一些。虽说是去年的陈货,质量 并非上乘,但找到它已非易事了。高兴之余,一算那时间,已 过了约定时间,小饪恐已经回杭。未能把板栗送到小钱跟前, 医治她的疾患,我着实感到不安,为此事颇自责了一番,而 且自觉将抱憾终生。
我一字不漏地一连看了两遍,木然地望着那越来越模糊 的字迹,两手颓然地垂下了,报纸跌落在地上。她死了,她 才55岁,她死了……我机械地在心中默念着,许多遥远的和 新鲜的记忆纷至沓来……
其实,对于她的死,我并非没有意料得到,因为我已经 体验过一次痛惜这位才女黯然凋谢的哀伤。两年前,内蒙的 文艺理论家奎曾来信,感慨地谈及一些学友的英年早逝,他 还说:“听说最近温小饪已谢世。”他转告的这个不幸的消息, 惹得我颇为嘘唏了一阵,但转而又对这个消息怀疑起来。以 小饪的文学成就、地位和知名度,她的逝世会见诸报端的.那 几日,我一直注意着应该刊登此类消息的报纸如文艺报、文 学报、光明日报等等,结果是一无所获。多方去打听,也无 准确消息,最后又去询问奎曾,他才又告诉我:温小饪之事 不确。虽是一场虚惊,但终至说明她的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 的。
这种担忧也是有来由的。几年前,大概是温小钱从内蒙 调到杭州任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之后不久,诗人任彦芳自 京来信说・温小饪得了一种很奇怪又极顽固的病,现来京医治,暂住在北影招待所。医生开的药方需用生栗子做药引,他 嘱我在唐山寻找生栗子,他知道京东板栗是举世闻名的。那 时,生板栗还是稀罕奇缺之物,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市上 偶见甜香诱人的糖炒栗子,那价格之昂贵也是使人望而却步 的,而当时又并非板栗的收获季节,找到它就更属难事。彦 芳告诉我,小袱在京留至某某日,在这之前如能找到,可专 程或托人送到北影招待所来。受友人之托又是为医治小袱的 病,我当义不容辞地极力寻访。我东奔西走,使出了浑身解 数,过了很久,方才找到了一些。虽说是去年的陈货,质量 并非上乘,但找到它已非易事了。高兴之余,一算那时间,已 过了约定时间,小饪恐已经回杭。未能把板栗送到小钱跟前, 医治她的疾患,我着实感到不安,为此事颇自责了一番,而 且自觉将抱憾终生。
后来,听说她一直卧病在床,无法工作。而这几年,也 确乎没有见到她有新作问世。
温小铉是我在北大时的学友,虽然她晚我两级,但我们 是极熟的。她是我们那个活跃于燕园的文学创作圈子中的极 活跃的一位。这个文学圈子里的人多是写诗的,也有写小说、 剧本的,他们当中有谢冕、张炯、江枫、任彦芳、温小匪 王 磊、林昭、张元勋、沈泽宜、张玲、杜文堂、孙绍振、刘登 翰、马嘶、孙克恒、薛雪等人。如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 成为著名作家和学者,孙克恒、薛雪、林昭已辞世。
小铢是1955年从昆明师大附中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她来 北大不久,就以其聪颖、多才多艺和热烈活泼的性格闻名于 燕园,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活跃人物。她朗诵诗,也写诗;她 演剧,也写剧本;她还长于唱歌、跳舞。而她首先又是一个 刻苦攻读、勤于钻研的好学生。
她有着願长苗条的身材,由于体形单细,便有点水蛇腰。 一双灵活的脉脉含情的眼睛,镶嵌在白晳的圆脸上,两条细 小的辫子,柔软地爬在背上。她说着一口虽非纯正却很难找 出破绽的普通话,嗓音响亮、高亢。她朗诵诗、唱歌,都发 出很甜的声音,而且声情并茂,很能打动人心。
她是一个兴趣广泛、精力又异常充沛的人。她参加了诗 社、文学社、剧艺社等多种业余社团活动,并且很快就成为 这些社团的骨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你可以 在晚饭后排在文史楼阅览室门前等着抢占座位的长蛇队中看 见她的身影,也常常在诗歌朗诵会、晚会、舞会上听到她的 甜亮嗓音,看到她那优雅的舞姿。她还常常在全校性的大型 群众活动中充当主持人,把活动搞得火爆热烈,点燃起年轻 人心中的青春烈焰。
有两次她所主持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约是在1955年的秋日或是1956年的初夏,一个美丽 的黄昏,燕园接待了来自许多个国家的学生代表,他们来到 这里,同北大学生联欢。刚调任全国学联主席不久的,原北 大团委书记胡启立同志也来了。温小锭就是那次联欢会的司 仪。欢迎仪式是在小餐厅里举行的,大小餐厅都变成了舞厅。 温小饪那瞭亮甜美的嗓音和极富鼓动性的语言,一下子就给 联欢会制造了一个非常热烈和欢快的气氛。当她高声喊着 “请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胡启立讲话”时,会场上爆发出 如海啸轰响的掌声,掌声中又夹带着一阵轻轻的欢笑声。这 是北大同学第一次听到对胡启立变换了称呼,便会心地笑了。 那次联欢会开得非常成功,这是同温小钮善于鼓动年轻人的 情绪以及她本人的热烈激情分不开的。
另一次是1957年的“五四”营火晚会。那次活动是经过了充分准备的。那一年是“五四”运动38周年,北大团委会 决定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大型晚会,主题是继承“五四”光荣 传统继续前进。三四月间《红楼》编辑部组织北大一些诗友, 准备以“沿着五四的道路”为题在《红楼》上发一个诗歌特 辑。谢冕、江枫、王磊、任彦芳、温小锤、孙绍振、刘登翰、 林昭、张玲、张元勋、沈泽宜、杜文堂和我都参加了这次创 作活动,展示了北大诗歌创作的阵容。我们访问了中文系主 任杨晦教授和章廷谦(川岛)教授。杨晦先生是“五四运 动”的直接参加者,1919年他是北大哲学系三年级学生(和 朱自清先生同班),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五四”那天,他 与其他四个同学最先跳进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这便发 生了震惊中外的“火烧赵家楼”事件。杨先生给我们讲了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情况,介绍了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川 岛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朋友,他讲了鲁迅先生在“五 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我们又去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旧 址,参观了毛主席在校工作室和李大钊纪念室,瞻仰了红楼 的民主广场,当年,北大的学生就是在这里集合去参加示威 游行的。回来后,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诗,总名为“五 四之歌",发表在“五四”前夕出版的《红楼》上。这些诗, 都在“五四”之夜的营火晚会上由温小饪、吴昉等同学朗诵 了。
温小铉是我在北大时的学友,虽然她晚我两级,但我们 是极熟的。她是我们那个活跃于燕园的文学创作圈子中的极 活跃的一位。这个文学圈子里的人多是写诗的,也有写小说、 剧本的,他们当中有谢冕、张炯、江枫、任彦芳、温小匪 王 磊、林昭、张元勋、沈泽宜、张玲、杜文堂、孙绍振、刘登 翰、马嘶、孙克恒、薛雪等人。如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 成为著名作家和学者,孙克恒、薛雪、林昭已辞世。
小铢是1955年从昆明师大附中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她来 北大不久,就以其聪颖、多才多艺和热烈活泼的性格闻名于 燕园,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活跃人物。她朗诵诗,也写诗;她 演剧,也写剧本;她还长于唱歌、跳舞。而她首先又是一个 刻苦攻读、勤于钻研的好学生。
她有着願长苗条的身材,由于体形单细,便有点水蛇腰。 一双灵活的脉脉含情的眼睛,镶嵌在白晳的圆脸上,两条细 小的辫子,柔软地爬在背上。她说着一口虽非纯正却很难找 出破绽的普通话,嗓音响亮、高亢。她朗诵诗、唱歌,都发 出很甜的声音,而且声情并茂,很能打动人心。
她是一个兴趣广泛、精力又异常充沛的人。她参加了诗 社、文学社、剧艺社等多种业余社团活动,并且很快就成为 这些社团的骨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你可以 在晚饭后排在文史楼阅览室门前等着抢占座位的长蛇队中看 见她的身影,也常常在诗歌朗诵会、晚会、舞会上听到她的 甜亮嗓音,看到她那优雅的舞姿。她还常常在全校性的大型 群众活动中充当主持人,把活动搞得火爆热烈,点燃起年轻 人心中的青春烈焰。
有两次她所主持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约是在1955年的秋日或是1956年的初夏,一个美丽 的黄昏,燕园接待了来自许多个国家的学生代表,他们来到 这里,同北大学生联欢。刚调任全国学联主席不久的,原北 大团委书记胡启立同志也来了。温小锭就是那次联欢会的司 仪。欢迎仪式是在小餐厅里举行的,大小餐厅都变成了舞厅。 温小饪那瞭亮甜美的嗓音和极富鼓动性的语言,一下子就给 联欢会制造了一个非常热烈和欢快的气氛。当她高声喊着 “请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胡启立讲话”时,会场上爆发出 如海啸轰响的掌声,掌声中又夹带着一阵轻轻的欢笑声。这 是北大同学第一次听到对胡启立变换了称呼,便会心地笑了。 那次联欢会开得非常成功,这是同温小钮善于鼓动年轻人的 情绪以及她本人的热烈激情分不开的。
另一次是1957年的“五四”营火晚会。那次活动是经过了充分准备的。那一年是“五四”运动38周年,北大团委会 决定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大型晚会,主题是继承“五四”光荣 传统继续前进。三四月间《红楼》编辑部组织北大一些诗友, 准备以“沿着五四的道路”为题在《红楼》上发一个诗歌特 辑。谢冕、江枫、王磊、任彦芳、温小锤、孙绍振、刘登翰、 林昭、张玲、张元勋、沈泽宜、杜文堂和我都参加了这次创 作活动,展示了北大诗歌创作的阵容。我们访问了中文系主 任杨晦教授和章廷谦(川岛)教授。杨晦先生是“五四运 动”的直接参加者,1919年他是北大哲学系三年级学生(和 朱自清先生同班),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五四”那天,他 与其他四个同学最先跳进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这便发 生了震惊中外的“火烧赵家楼”事件。杨先生给我们讲了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情况,介绍了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川 岛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朋友,他讲了鲁迅先生在“五 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我们又去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旧 址,参观了毛主席在校工作室和李大钊纪念室,瞻仰了红楼 的民主广场,当年,北大的学生就是在这里集合去参加示威 游行的。回来后,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诗,总名为“五 四之歌",发表在“五四”前夕出版的《红楼》上。这些诗, 都在“五四”之夜的营火晚会上由温小饪、吴昉等同学朗诵 了。
五月四日的夜晚,燕园被热烈的气氛所笼罩,未名湖畔 的东操场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欢歌声如躁动的海潮,营 火晚会在这里举行。先是由数百名同学手举火炬,绕大操场 长跑,这象征着新中国青年高举“五四”的革命火种奋勇前 进。会场上热烈极了,青春的烈火燃烧着人们的心,神圣的 使命感撞击着胸膛。然后就是大型诗歌朗诵会。温小饪那清 脆响亮的声音在温暖的春夜里飘荡,热情优美的诗句渗入人 们的心底。吴昉原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她的朗诵柔和 而深沉,同小枢有着不同的风格。如今,三十多年岁月逝去, 那热烈情景犹在眼前。
小饪是个热烈而又温和的人,她性格外向,情绪热烈,但 人又是极真诚、平和、温顺的,她同每个人都相处得很好。她 似乎总是很愉快的,而且把愉快传染给别人。记得前几年有 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他同温小钱在一起开会,他感 到她是个很有趣的人,和她在一起是很愉快的。是的,这就 是温小饪的性格。
热烈燥动与文静沉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表现,是如 此浑然一体地在她身上统一起来。她能够疯疯魔魔地在热闹 喧嚣的群众活动中一展风采,大出风头,又能够沉稳下来,坐 在书桌前目不旁视,孜孜以求地做学问。她在课业学习上取 得了很好的成绩,她又迷恋着众多的知识。她宿舍里的案头 上摆着一摞摞的大部头图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选集》、《世 界著名歌剧欣赏》、《印象派画史》……这些书她读了又读。
离开燕园以后,我没有再见过她。后来才知道,她毕业 后分配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她从美丽的春城昆明走来,在湖 光塔影的燕园生活了五年,又来到荒凉的漠北边陲。在这里, 她潜心于学术研究,又有汪浙成为伴,也并不感到寂寞,但 她却梦牵魂绕地思念着北大。新时期开始时,我读到了她为 华北十四所院校合著的《文学基本原理》一书撰写的几个章 节,文章极有分量又不乏独到见解,可见她的功底之深。不 久,我又读到了她同汪浙成合写的中篇小说《土壤》、《苦 夏》等,这两篇轰动一时的作品荣获了第一、第二届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她的声名也随之大振,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 理事和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来京领奖时,学友们为她安排了一次小小的聚会,有 友人告知并希望我能去京参加聚会,但我终因公务缠身而未 能去京,失去了与她分享愉快的机会。
如今,她悄悄地走了,给人们留下了这样多的忧伤。虽 然,她曾有过一个热烈的辉煌的青春,也有过一个热烈的辉 煌的中年,然而,她的离去还是使人感到如此惋惜。
人们会永远记着她的热烈,她的温和,她的坦诚,记着 她给人们带来的愉快。
热烈燥动与文静沉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表现,是如 此浑然一体地在她身上统一起来。她能够疯疯魔魔地在热闹 喧嚣的群众活动中一展风采,大出风头,又能够沉稳下来,坐 在书桌前目不旁视,孜孜以求地做学问。她在课业学习上取 得了很好的成绩,她又迷恋着众多的知识。她宿舍里的案头 上摆着一摞摞的大部头图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选集》、《世 界著名歌剧欣赏》、《印象派画史》……这些书她读了又读。
离开燕园以后,我没有再见过她。后来才知道,她毕业 后分配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她从美丽的春城昆明走来,在湖 光塔影的燕园生活了五年,又来到荒凉的漠北边陲。在这里, 她潜心于学术研究,又有汪浙成为伴,也并不感到寂寞,但 她却梦牵魂绕地思念着北大。新时期开始时,我读到了她为 华北十四所院校合著的《文学基本原理》一书撰写的几个章 节,文章极有分量又不乏独到见解,可见她的功底之深。不 久,我又读到了她同汪浙成合写的中篇小说《土壤》、《苦 夏》等,这两篇轰动一时的作品荣获了第一、第二届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她的声名也随之大振,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 理事和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来京领奖时,学友们为她安排了一次小小的聚会,有 友人告知并希望我能去京参加聚会,但我终因公务缠身而未 能去京,失去了与她分享愉快的机会。
如今,她悄悄地走了,给人们留下了这样多的忧伤。虽 然,她曾有过一个热烈的辉煌的青春,也有过一个热烈的辉 煌的中年,然而,她的离去还是使人感到如此惋惜。
人们会永远记着她的热烈,她的温和,她的坦诚,记着 她给人们带来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