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少年英雄曲——评《鱼草淀的孩子》
陆庄人
        我市工人业余作者李助新的长篇小说《鱼草淀的孩子》 (花山文艺出版社)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一部写 革命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据我所知,这个领域在当代文 苑中是比较冷落的,而李助新却不赶“热门”写了这个题材, 把笔触伸向了烽烟岁月,伸向了冀东老区的抗日战场,而且, 他写的是一群孩子,一群烽火少年,这就尤其难能可贵,因为 那是要以一颗童稚之心,倾注十分热情的呀!
        鱼草淀的孩子们的形象是比较成功的。它是一个小英雄群 体,却又是一个个单个的红小鬼。周铁柱的坚毅、机智,铁锁 的天真,虎头的憨直、任性,如意的懂事,兰花的善良,都给 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鱼草淀的孩子》中的人物形象所以成 功,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是创造典型环境,为塑造人物 服务& “在冀东铁(路)南大平原陡河边上,有个叫鱼草淀的 小村。陡河的水从村北滋出个岔儿,围村绕个月牙弯又流入陡 河,恰似一张弓,把小村夹在弓心里。村北、村西、村南都是 一望无际的大苇塘。如果说开篇这段文字已写岀了孩子们生活 的大背景,潜藏了作者的用意,那么,随着情节的展开,场场 战斗中设置的特殊环境则更见作者的匠心。铁柱盗马逃跑后, 被敌人发现。身后鬼子铁骑步步紧逼,眼前却出现了一座断 桥,读到这儿,读者的心紧紧缩起。可偏偏这时出现了一个大 坑,坑中满是泥泽,铁柱翻身下马,嘴啃泥土,屏着气一动不 动,玩了个“黑鱼坐泥”的把戏,骗过了追踪的敌兵。小说中 象这样的凭借地利取胜的情节不曾少见。浪高水深,芦絮飘飞 的百里大淀,为抗日英雄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大舞台,一群水乡 的孩子,很自然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得心应手地与敌人展开 了周旋。
        其次,是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成功的成人形象,得以和孩 子的英雄群体映衬辉映。书中写了老村长荣爷爷、侦察英雄陈 勇、刚强英烈的老发爷爷。这些大人的出现,不是消极地陪衬 于小人,而是与小人相映照、相补充。战斗中,他们先后倒下 去了,鲜血染红了芦荡的水,也深深濡染了孩子们的心。孩子 们正是由他们身上看到了斗争的严酷,思悟出革命的意义,学 习到牺牲精神。血与火相交织的时代,先烈的热血润育了孩子 的思想;长辈的足迹,启迪了后来人的人生。正是革命前辈的 关怀、教育、鼓舞,才使那样一批水乡顽童一步步成长壮大。
        再次是塑造形象采取写实的方法。鱼草淀的孩子是一群抗 日小英雄,但他们毕竟是一群孩子,作者创作中很有分寸地把 握着这一基调,没有把孩子们成人化,就拿周铁柱而言,当他 身陷魔掌时,他敢只身一人,盗走军马,冒死逃生,但当他送 信经过“乱葬岗子”时,心里却有些发毛;他懂得革命队伍的 组织纪律,但在看皮影时却当众和人打架;他有心计,配合陈 勇用一条红鲤鱼把黑狗子赚下水来,但他又上了张混混的当, 险些丧生,这样的刻划是真实而可信的。
        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全 书四十九节,似一条长链互相勾连,但每节又是长链中的一个 环,故事独立。衔接处,经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 情节的巧施妙设,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小说的第三个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艺术格调明快。“少 年不知愁滋味”,在孩子们的眼里,战争是严酷的,但同时 是有趣的。他们既有看见鲜血的惶遽,又有拣到一个弹壳的欢 喜;既有“跑敌情”失散后的孤独,又有小伙伴欢聚时的快 乐;既易感到久居芦荡的难受,又易领略煮鱼烧蟹吃的满足。 而且,两相比较,总是欢喜在上,愁苦在下。请看一段捉蟹 的场景:“粥状的泥滩上,光溜溜的草剌儿不长,铁柱把人布 开,顺着缕缕行行的蟹爪印儿,追到了长满芦苇的地方。那骄 横的小霸王听见响动,有的遁身草棵里,有的仄起身子,虎视 眈眈地扬起钢钳,咕突突地吐着白沫。越往上捉,地场越宽, 蟹也越多,真象跑散的羊群,青油油到处蠕动,白沫遍地飞 扬,空气里都散发着腥气味。”这种写实般的白描,透露了鱼 乡和平生活的宁静、恬适,托出了孩子们天真纯朴的心,进而 反衬出侵略者的罪恶,使作品格调与主题的表达得以和谐地关 照。
        不足也是有的。从大的方面讲,小说还没有在以往同类题 材的作品上有大的突破。构思方法、表达方式似都创新不大。 具体的细节,也似有失当处,比如,杀人魔王鬼子官高贝逮捕 了周铁柱,一见面,倒生出了 “几分爱将之情”,且想把他 “感化过来,再经特工训练”而为自己当汉奸,这样写固然发 展了情节,但在人物性格的完整与情节发展的逻辑上,却留下 了较明显的人工痕迹。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