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亏”漫谈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总也没弄明白。但有一点可以肯 定,孩子都爱看笑脸,成人都盼好消息,于是就有了报喜不报 忧,有了浮夸和作假,企业就出现了潜亏现象。其实,潜亏何止 在企业?经济领域里的潜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而有些领域里的 潜亏却难以用数字来衡量。
        就拿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吧,“工作好不好,看你汇报巧不 巧。”其它所谓“虚”的工作也往往如此,只要掌握住“典型人、 典型事,时间地点数目字”这几个要素,什么样的汇报都能应 付。说是谈心若干次,家访多少回,举办若干场次,参加多少人 次,恐怕难以审计。至于典型,只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就揉上了面团,可以随心所欲,花说柳说,东谈西讲,或一典多 用,或正反皆用,大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除此之外,再把措 施说成结果,把计划说成落实,功德圆满,完事大吉,假的也就 变成了真的。
        潜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可乘之机。谁能说出个名堂,简 报上就有名,发言席上就有位;谁能让领导看得满意,就能引来 参观人,招来现场会。而其中奥妙,天家都心照不宣。但现在就 有不少人明知下情有假,却甘愿挨胡弄,反过来又热心地去胡弄 别人。只要你敢说,我就信就推广,因而文件简报铺天盖地,大 会小会热热闹闹,上下左右都有了事干。要叫起真来,不少还是 
停留在嘴上甚至脑子里。笔者听说,某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曾 多次介绍经验,不料在上级领导亲临视察时,这个单位口若悬河 的书记恰巧不在,而别人又一概不知。原来那位书记脑子里的东 西还未来得及跟别人沟通,就当既成事实汇报,成了书记的专 利。这一偶然机会,多年的先进才露了底,这可能就是潜亏的必 然结果。
        谅读者不会误解,本文并非想说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无用,也 绝无罗织罪名而笔伐之意。平心而论,所谓“虚”的部门也各有 苦衷,在其位谋其政,而“虚”政不易谋好,又苦于权威有限, 手段无多,只得多搞活动,常发文件,引起重视。然而这似乎不 能成为潜亏合理存在的理由。依笔者愚见,如果仅仅满足于虚, 不使虚实搭界,甚而企图使之取代中心或另立中心,就很难完全 避免形式主义,假如让虚自觉地、主动地为实服务,通过实来检 验虚,或许能使潜亏变明亏,起码可以抑制潜亏的发展。当然, 最理想的是扭亏为盈,那肯定是幸事。
        原载《杂文界》1992年增刊 署名 张乃钊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