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诚实信用是根基。孔子说“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就是把诚信比做立身之本。“言必信,行必 果,已诺必诚”已是尽人皆知的名言,成为人际交往的准则。
        失信、欺诈,历来是千夫所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 国,至今仍被当作反面典型,此外还有“狼来了”的故事,李甲 变心、王魁负义的故事,矛头所指都是言而无信。正因诚信在中 国人脑子里作为道德的基点根深蒂固,所以自小师长就教育我们 做诚实的孩子,国人姓名里“守诚”、“守信”也就特别多,甚至 有人把诚信与否作为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诚信在外国人脑子 里同样重要,大文豪大仲马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 没有了生命。”这是对不守诚信的批判。
        然而要真正讲诚信,并不会总那么坦然,因为诚信的君子常 常被小人所骗,大概多数君子往往带几分傻气,害人与防人之心 都没有,唐三藏就是一个典型,贾宝玉中掉包计也是一个例子。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为何社会上总是君子多、小人 少呢?单用“人之初,性本善”是解释不通的,正确的解释应当 是:从长远来看,狡诈只能得意于一时,诚信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比如背信弃义的希特勒德国和偷袭得逞的日本法西斯都曾经 不可一世,但最终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国南北朝时期的 史学家范晔说过:“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汉朝的另一位史学 家班固也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却拥有尊贵的地位,过着 富裕的生活,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这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不愿 做见利忘义的小人,是因为人心买不到,人格也买不到。历史是 最公正的,诚信为本的君子尽管不一定是大多数,但是受到大多 数人的推崇,这就是人类得以生存、社会能够发展的原因所在。
        原载《秦皇岛晚报》1997年6月20日署名大菲•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