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喜莲》反映的是农村改革中一位妇女在人生道路 上对命运的一次抉择。影片除了有深刻的思想性以外,从艺术角 度看,起码有两点值得称赞:一个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是从生 活中来的艺术创作。凡在农村生活过一段的人,就不难在实际生 活中找到喜莲、世德等等人物的影子,因而使人感到亲切。另一 个是对喜剧情节的处理,《喜莲》不算喜剧,但是剧情中有很多 地方使人发笑,不经意地表现了农民的幽默,让人忆起《李双 双》。
《喜莲》尤其是引人注目的是,它是靠艺术上的精雕细刻赢 得观众的,是艺术的精品而不是别的。现在有的人一拍电影就要 在全国各地挑演员,但挑来挑去最后目光还是放在国内那一两位 明星上,好像没有她们就拍不成电影。还有一些人一味主张高投 资,“大制作”,好像电影都是靠钱堆出来的。由于他们把艺术创 作摆在次要位置,所以只能靠创作上的不着边际、表演上的哗众 取宠以及放映前的炒作来“推销”,往往把观众胃口吊得很高, 看后却让人失望。而《喜莲》的演员不是“大腕”,主要场景就 是农村的陋屋和暖窖,这正是《喜莲》的可贵之处。
这使我想起了 “大片”。“大片”之所以“大”,除了大导演、 大演员以外,主要是投资巨大,比如有若干辆高级轿车被毁等 等。然而细一分析,我们引进的“大片”竟多是暴力片、惊险 片、灾难片,虽然看了让人“过瘾”,却仅仅是感官刺激,很难 让人有《魂断蓝桥》、《出水芙蓉》那样的回味。据说最近美国评 出的最差、最无聊的影片中,被我们某些人捧到天上、奉为经典 的“大片”却榜上有名。因此人们不禁要问,应该怎样给“大 片”下定义?大片的标准应当是什么?依我看至少应当是思想 性、艺术性俱佳的才称得上“大片”。电影虽然也是商品,毕竟 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我们不能完全让商业操作牵着鼻子走,更 不能照搬别人的价值观念。
平心而论,引进“大片”确实给不景气的电影行业带来一定 利润,从这个角度说,好像应该体谅其中的苦衷。但是这不是问 题的根本和关键。虽然映“大片”时影院门庭若市,但过后却门 可罗雀,这样一曝十寒绝非好事。而且由于“大片”的髙门票带 动了平时的较高门票,形成“观众少——门票高——观众更少” 的恶性循环。据报载,纽约晚场电影票价是普通工人每月收入的 1/214,在北京却是1/50。倘若猎过奇的观众有朝一日不再爱看 此类“大片”,又将奈何?我们总不能靠别人活一辈子吧?
像《喜莲》这类片子应有更多的观众,这需要我们积极宣 传、正确引导,更要减少误导,克服商业操作的负面效应,让观 众摆脱单纯追求刺激的观念,使真正的精品放出光彩。
原载《秦皇岛日报》1997年12月6日 署名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