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许多读书人给人以酸的印象,单看那流传下来的民间笑话 里,讥讽读书人酸气的就不少,按实际情况说,读书人的酸气确 实存在,但是,这不能全怪读书人本身。
        多少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已成了 定律。中国封建社会有些人可以靠军功或者“纳币”、“输粟”而 获得官职、爵位,但是即使位列九卿,也被科班出身的读书人所 不齿,他们自己也常常觉得底气不足。当时的观念是,只有读书 做官才是“正途”,即使不做官,只要中了秀才,就有了 “职 称”,不但可以设馆教徒收“束修”,而且可以跟官府往来。中了 举人,就跻身上流社会,跟县官平起平坐,接受豪绅的巴结。至 于那些品行恶劣的举人、秀才,可以与官府勾结,包揽词讼,从 中渔利,有的甚至仗着自己的“功名”与关系,横行霸道、鱼肉 乡里。就这么说吧,从古至今,只要是“专职”读书人,就可称 “白领”。在这么个社会环境中,读书人的优越感就很自然地冒出 几分酸气,连孔乙己之类的没落文人,还要穿着长衫,摇头晃脑 地谄几句:“多乎哉?不多也!”
        然而我们却不能用“酸”字来概括读书人的全部,更不能用 来做攻击读书人的武器,因为“孔乙己”毕竟是个别的,没有读 书人,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模样。从地动仪到圆周 率,从《齐民要术》到《本草纲目》,从显微镜到电子管,从地 下勘探到宇宙飞船,都离不开读书人。人们都承认“知识就是力 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千 真万确的真理,而掌握知识、著书立说的基本是读书人,因而要 尊重知识,就得尊重读书人。
        然而读书人本身却骄傲不得,因为知识的获取不能全部归功 于读书人,因而知识也不能完全属于读书人自己。知识只有服务 于社会,才能产生力量,才有价值。把知识藏在肚子里,会发 馋,若是带进棺材里,再大的学问也一钱不值。故而读书人不能 孤芳自赏,更不能用知识来危害社会,因为书籍是道德的载体, 你读了那么多书,也应当做有德之人,应当对社会多一份责任 感,少一份索取心,无论你当了官还是平头百姓,也不论你发了 财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是读书人;就不能只想着自己。
        原载《秦皇岛晚报》1997年1月16日 署名张乃钊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