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官制沿袭了唐代,同时又有一些变化。
历代帝王差不多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既要说了算,又怕累坏 了 “龙体”,还想腾出时间玩乐,这就需要有人给他当总管,宰 相的官位就应运而生。但是鉴于秦、汉宰相专权的教训,从隋朝 开始,就分散宰相之权。唐朝实行群相制,宋朝的宰相正式称号 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前者为正,后者为副, 都不仅限一人。宰相只管行政,管军令的叫“枢密使”、“枢密副 使”,人称“枢相”或“枢密相公”。管财政的叫“三司使”,人 称“计相”。三相互不统属,由皇帝协调,所以尽管当年蔡京的 权势很大,但是管不了军队和财政。这里需要说一说的是“太 师”,最初称天子之师,算是最有学问的人,后来才演化为官职, 再到后来就成为荣誉称号。宋朝曾以太师为宰相的正式官称,后 来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人们仍称之为太师。
宋朝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路、州、县三级。路的长官称“转 运使”,州、县的长官称“知州”、“知县”。重要的州长官称知 府,官位与知州相平,但级别略高。在州、府都设通判,却不是 副职,而是代表皇帝监督和制约知府、知州的。宋代行政区还有 “军”和“监”,“军”设在军事要地,“监”则设在牧区或矿区。 大的是州府级,小的是县级,长官称“知军”,“知监”。例如 《水浒传》第39回:“且说这江州对岸有个去处,唤作无为军, 却是个野去处。”这里“无为军”是地名,而不是军队。
赵匡胤以中央禁军将领通过政变而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因 此,宋朝对军队将领就颇多疑忌。岳飞曾任枢密副使,他的被 害,与他兵权重有很大关系。因而宋朝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掌兵 权的枢密使、副使一般由文官担任。还有“太尉” 一职,在某些 朝代是全军首脑,但在宋代,职权是训练士兵或统率禁军,称为 “殿前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或“步军都指挥使”, 统称“三衙”,其长官尊称为太尉,有不少也是文臣,权力地位 都低于枢密使,但能接近皇帝。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在需要 中央往地方派兵时,统兵大员一般称“XX使”,是临时性官职, 任务完成,即交还兵权。自然,一些地方也需要有常驻军队,由 兵马都监、都统制、知寨等统领,分属州、县管辖。有些由文官 任正职,武官任副职,这样文武官员可以互相监督。州一级兵马 都监以及都统制等等为中高级军官。至于制使、提辖、虞侯、知 寨、团练等等,则是中下级军官。还有所谓八十万禁军教头,其 实就是训练士兵的教官,没有兵权。
原载《秦皇岛晚报》1998年1月25日 署名张乃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