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精品城”开业了。这两年好像“精品” 一下子多起 来了,而我们的商家搞精品又很有套路,左一家精品城,右一间 精品屋,豪华的装璜,迷人的环境,可人的小姐,唬人的品牌。 看着精品狂轰滥炸,迷迷糊糊地觉得中国人早已跨过了小康,进 入发达行列了。谁料结局又是这样无情,就在前些天,一家精品 城开张时,确实热闹非凡,传媒大幅广告,鼓乐喧天,秧歌撒 欢,川流不息的人群使经营者不由得飘飘然。然而经理很快发 现,多数人只是过过眼瘾看看新鲜,作为日后的谈资罢了,几天 下来,早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现在,谁都想挣钱,可惜的是有些人忘了国情,没有想一 想,人们哪来那么多钱?用得起红木家具,铺得高级地毯,穿得 起名牌服装,戴得起名贵手表的该有几人?实在说,现在尽管吃 穿不愁,但是多数人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非名牌、精品不用的地 步,而且有些人要买房,要给孩子缴学费,要赡养老人,要治 病,除这之外即使尚有余钱,谁不留点“后手”? 一旦下了岗, 总不会穿着“皮尔卡丹”去“练摊”吧?更何况可虑的事还多着 呢?
“精品”还忽略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消费者的日渐成熟。 现在有意摆阔的越来越少了,在花钱需要掂量的时候,更多人关 注的是肉蛋和蔬菜粮油而非熊掌燕窝;而且人们早已知晓精品常 常与暴利相连,刹价百分之八十还怕掉进去;更何况好多精品除 名称和包装外,也实在看不出精在哪里。
“精品”自己也有个误区,天真地以为只要开门就能挣钱。 要想挣大钱就得高投入,这话是不错的,但是逆向想——只要高 投入必定挣大钱——却不一定成立,值得考虑的倒是高投入与高 风险是并存的。而如今有的人已不满足挣仁瓜俩枣,觉得薄利多 销既费事又不解渴,听信“半年不开张,开张够半年”的神话, 一厢情愿地计算:如今有多少个“大款”,有多少户分房,有多 少对结婚,有多少人送礼,只要有百分之几到我这里买东西,就 能挣多少钱,因此如入魔一样非干精品城不可,他们并不理会别 人的教训,仿佛唯独自己是幸运儿,这,大概正是值得忧虑之 处。
原载《秦皇岛日报》1998年2月13日 署名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