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如果付诸音乐,比起单纯直白的语言,表现力真有天壤之别。歌剧以人声 演唱和乐队演奏的音乐为主,融会了戏剧、舞蹈、舞台美术,蕴含着文学因素,凝聚了 美学和哲理精粹,是无与伦比的杰出综合艺术形式,在西洋文化活动中占有最高层次的 地位。
首先,歌剧院几乎都是所在城市的骄傲,甚至成为国家的文化标志,是最优秀的建 筑大师呕心沥血的杰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历经多年建造落成的大歌剧院都是气宇恢 宏、富丽堂皇的建筑。像斯卡拉剧院、伦敦皇家花园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悉尼歌剧院莫不如此。北京的天桥剧院虽不如上述剧院,但也是豪华气派。人 们则把到剧院听歌剧看做最隆重的活动。男士着晚礼服佩勋章,女士佩戴最漂亮的全套 首饰,举止文雅,显示出上流的教养。一篇短文中说到一个法国女士把到剧院听一次歌 剧和看大海作为毕生的向往。虽然相对于不容随意进入的皇宫,歌剧院已是对全民开放 的艺术殿堂,但在欧美欣赏歌剧也不是件平常事。在中国,听西洋歌剧更是难上加难。 到5年前为止,专门演西洋歌剧的剧院只有北京天桥剧院一家,表演团体可能也不过5 家。演一部歌剧除了制作浩大、成本高昂之外,更难的是要拥有从歌剧大师到歌唱家、 演奏家等一群艺术家。
在中国梨园,说某人会多少部戏,那都是经过拜师仪式,由师傅一招一式、一句一 做教出来的,偷学来的戏不能演出(以前就有版权保护规则)。中国人演外国歌剧的难 度就更加可想而知。中国演出的西洋歌剧几乎都请了外国歌剧大师、专家来教授指导。 这些年,中国的音乐演出很繁荣,但是整本的歌剧演出却少之又少。首当其冲的障碍是 语言。把外国歌剧译成精妙又适合歌唱的本国语言歌词是极难的。去听外语的歌剧,即 便有字幕,也得分神去关注中文唱词吧。以上种种原因形成了这样一个现状:现场听过 西洋歌剧的人少之又少,听过唱片、看过光碟的人也非常少。多年来,笔者现场听整场 歌剧也只有10余次。在中国,西洋歌剧的演出属于极为稀缺的资源,歌剧院每推出一 台演出,对于听众来理应成为节日,而且应该连演多日,巡演多日。遗憾的是,媒 体、演出公司对娱乐性质的演唱会、音乐剧大吹大擂,也确实吸引到大量观众,但对外 国歌剧的认识基本上处于误区之中。在北京,2004年中国首演了多尼采蒂的《拉美莫 尔露琪亚》,但媒体的推广毫无力度。结果是,在新翻修的极漂亮的、音响效果很好的 天桥剧场,仅演了两场,上座率仅七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的兴盛,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习俗也成为 时尚。形成鲜明对照的,外国文化中高层次的歌剧却处于不被认知的状态,与国际接不 上轨。对艺术精华的熟悉,能显示出教养的水平、素质的高低,更遑论艺术精品的和谐 美妙、对心灵的陶冶呢!青年学生是思想活跃、最能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为什么对人 类文化的精华要拒之门外呢?听歌剧吧!它是那样通俗易懂,悦耳美妙,软件的资源又 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几十年的生命非常短暂,虽然近年来上演的歌剧每部必听,然笔者 慨叹还有那么多杰作尚未感受,自己却已年近花甲。年轻人啊,不要把宝贵时间消磨在 彻夜摸牌、游戏、聊天、无尽的肥皂剧中,远离无聊低俗,多享受美吧!特别是,如果 有现场演出歌剧的机会,送上门的盛筵,自设门槛不去享用实在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最 后向大家发出一个呼吁,错过了,下一次可能要等很多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