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法国、俄罗斯歌剧
        随着19世纪前期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欧洲各国艺术家的民族意识加强,音 乐界酝酿着以本国语言写作的歌剧。
        到19世纪中期,巴黎成为歌剧艺术的中心,产生了梅耶贝尔、古诺、托马、比才 等一批歌剧大师。19世纪下半叶,法国抒情歌剧蓬勃兴起,他们保持了美声学派以抒 情为主的传统方法和风格,都具有甜美和令人陶醉的音乐,但是缺乏活力和戏剧性。比
才以他多姿多彩的音乐,生动感人的激情,强烈的戏剧性,绚丽多彩的舞台调度和浓烈 的地方色彩,打破了沉寂的气氛,给歌剧带来了活力。他的《卡门》就是这种风格的 代表作品。
        东欧的民间传说和传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过去没有得到重视。到了 19世纪中期, 斯拉夫民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俄罗斯的音乐家们的民族民主意识来得更为猛烈, 他们纷纷取材本国的文学创作或传说,描绘俄罗斯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革命。例如,普 希金有35部作品被106次搬上歌剧舞台,果戈理有16部作品被60次搬上歌剧舞台。 被认为是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首先写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伊凡.苏萨宁》和根据 普希金长诗创作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则取材于普希金的长诗创 作歌剧《奥涅金》。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