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过去搞工业几十年,由于从始至终都是担任常务董事、 总经理、经理等最高层职务,并不亲自抓具体工作,因此,所 能讲的,只限于我在管理企业方面的一些指导思想和基本措 施。现在结合实际事例,介绍一下我在管理启新水泥厂期间的 正面经验,以供参考。
说到经验,一个人能真有自知之明是不太容易的。我所认 为正确的和美好的东西,实际上是否正确和美好,需要通过大 家的体会和分析,才能作出论断。
(一)用人急于求贤,求贤不避嫌。
作为一个管理企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首先要讲究用 人,只有具备了完善的骨干职能班子,才能把企业搞好。因 此,我到启新以后首先就急于求贤。我一贯的办法是先抓住一 两个人。在启新我抓的是姒南笙,他再安排使用下面的人,我 就不多过问了。这是从大处着想,既然用他就要信任他。当 然,大原则还由我掌握。
关于用人的标准,我一直坚持任人唯贤这个方针,任人唯 贤,并不是不用熟人,因为不熟不能对其有较深的了解。所谓 私人,应指那些没有能力,单凭关系硬给安插进去充数的。所 以用熟人不等于用私人。这就是求贤不避嫌的道理。古语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正是这个意思。
启新在新辟卑家店采石场时,存在过重大技术问题,我聘 请了黄立青和张粲如两位技术专家,这两人中,张樂如和我并 无私人关系,而黄立青则是李勉之的表弟,是通过亲朋关系请 来的,他们对采石场的建成,起了关键作用。这是我求贤不避 嫌的一个具体事例。
我在贯彻任人唯贤的方针时,还着重考虑任人唯新和嫉恶 如仇两条原则。
我到启新以后,曾裁过不少人,这是从德.才两方面考虑 的。能力差不能胜任工作的固然不能留;虽有一定能力而有某 些毛病的,我也不要。我要求保留那些有工作能力而又作风公 正的入。不具备这个条件,即使与我关系较深的亲戚故交也不 姑容。至于象言申夫和周修曾两人,我原要留用他们,是由于 某种原因他们坚决引退的。关于用人唯新的原则,下面再谈。
(二) 尊重技术
我本人虽未学过技术,但深知要办好工业,必须重视技 术,信任科技人员。科技是不断发展和革新的。启新原来虽有 一定的技术力量,但总的水平不是很高,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因此,我在求贤方面,首先考虑充实技术力量,竭力访求一些 具有先进科技知识和能力较强的人,担任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 的负责工作。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用人唯新的原则。如汪公勤, 白文钟、谭振中、田立先等人,都是费了很大力气才延揽到 的。这是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国营企业的待遇高,名声大,很 多人都不愿到私营企业来。另外,又通过考试,招收了几个优 秀的高校毕业生——何正义、魏勋、黄金环、王树年,侯晋和, 等。事实证明,这些人确实对启新的生产管理方面起过积极作 用。
(三) 注重抓质量和成本,反对浪费。
在实施管理方面,我着重抓质量和成本两个环节。一个私营企业,必须要做到产品质量高成本低,才能有市场,有竞争 能力(启新那时的竞争对象,如上海的刘鸿生,无锡的姚锡舟 等都具有一定实力)。在提高质量方面,主要依靠技术人员; 在降低成本方面,则要用好统计人才。技术上的问题,不能苟 且马虎,不能讲“差不多〃。而要精确细密,板上钉钉。降低 成本,则首先要做好统计工作,才能据以分析研究生产管理中 的实际效果,找出降低成本,避免浪费的方法和措施。
我所任用的骨干力量,在厂里,技术方面主要由汪公勤 抓,还有一个程仲华,也是能手。东厂(机修厂)则由杨溪如 负责;在公司(总事务所),采办由田立先负责,销售由沙泳 沧负责,一入一出,这都是我信得过的人。统计方面,何正义 和陈信之都是工作很出色的。何正义尤其有独立思考的长处, 我提个头,他就能搞出方案来。
总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浪费,是我在管理启新 时的目的,但未能达到理想要求。
(四)关于规章制度
管理企业,理应有一套规章制度,这本来无须讨论的。我认 为规章制度,必须以基本经营方针为根据,符合办企业的指导 思想。另外,规章制度是要由人去执行的,若没有完善的职能 班子,规章再好也难于推行。因此,对我来说,它比之用人求 贤,尊重技术等,还是属于次要的。
我管理启新时,考虑过搞计量工资制,曾与何正义提出研 究,由于定额难办,未能实现。这亦可说是建立岗位责任制的 一种设想。
实际上,启新在工厂管理中,已经有了一套责任规定(启 新过去搞过一个规章,有一大本),虽然比较粗糙,但已具有 责任制的精神。比如明确化学房负责质量,统计负责成本。又 如劳动工资制度(是我的同学吴笃生搞的),供销制度等。设 备管理方面,汪公勤也订了一个制度,据说因阻力大,未能实行。人事方面的制度则比较简单。
我作为启新创办人的子侄,来管理这个企业,说话是能起 到一定作用的。但在上述各个方面,都未能达到我的理想,原 因是阻力大,旧的势力比较牢固,仅靠少数新人推行不好。不 过我相信,在我到启新以后企业是有些起色的,质量.产量都 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至于其他细节,我无法多谈。
总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浪费,是我在管理启新 时的目的,但未能达到理想要求。
(四)关于规章制度
管理企业,理应有一套规章制度,这本来无须讨论的。我认 为规章制度,必须以基本经营方针为根据,符合办企业的指导 思想。另外,规章制度是要由人去执行的,若没有完善的职能 班子,规章再好也难于推行。因此,对我来说,它比之用人求 贤,尊重技术等,还是属于次要的。
我管理启新时,考虑过搞计量工资制,曾与何正义提出研 究,由于定额难办,未能实现。这亦可说是建立岗位责任制的 一种设想。
实际上,启新在工厂管理中,已经有了一套责任规定(启 新过去搞过一个规章,有一大本),虽然比较粗糙,但已具有 责任制的精神。比如明确化学房负责质量,统计负责成本。又 如劳动工资制度(是我的同学吴笃生搞的),供销制度等。设 备管理方面,汪公勤也订了一个制度,据说因阻力大,未能实行。人事方面的制度则比较简单。
我作为启新创办人的子侄,来管理这个企业,说话是能起 到一定作用的。但在上述各个方面,都未能达到我的理想,原 因是阻力大,旧的势力比较牢固,仅靠少数新人推行不好。不 过我相信,在我到启新以后企业是有些起色的,质量.产量都 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至于其他细节,我无法多谈。
徐家桢整理
(徐家桢当时是启新董事会秘书。)
(徐家桢当时是启新董事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