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陶瓷生产的回顾
唐山瓷的起源及东西缸:窑的由来
               根据传说和《滦县志》与《田家家谱》记载,唐山于明朝 永乐年间开始生产陶瓷。
              永乐为明朝第三帝成祖的年号,距今约有六百年。那时, 北方人烟稀少,地广不治,为了充实边防,才有移民之举。由 山东枣庄和山西介休迁来的人民分别居住在东、西缸窑两地。 枣庄和介休人民,在明代以前即已烧制範、盆等陶器。由枣庄 迁来的秦家无制缸技术,迁来以后开荒种地,以经营农业维持 生活。由山西迁来的范田两家都有制缸技术,到西缸窑,见有 大量陶土可以制缸,又有当地人民挖煤可做燃料,于是在耕作 之余烧砖建窑,置备房屋工具,有制紅技术的人集中一起,烧 制缸盆。从此,今西缸窑一带始有缸、盆等陶器的生产。据经 营陶瓷业多年的范星辉老人谈:“我祖先范时真与田家,是在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由山西省汾州府介休县司东村八九七年,沛(天津)芦(芦沟桥)铁路展修至北京城外的马 家堡,到一九。七年关外段铁路修至奉天(皇姑屯)。至此, 北京至奉天全线通车,称京奉铁路。
              唐胥铁路的修建,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 石。
              (也叫石墩村)迁到西紅窑的。莞豆山(也叫湾道山)西、南 两面,蕴藏煤、肝甚丰,破土即是,就地取材,遂烧制紅、 盆。”又说:“自始祖起世世业陶,辈辈有师承,我常听讲,所 以记得一些,明朝永乐以前无闻焉。”
              又据(滦县志》载:■德盛窑业厂老厂,在唐山北东紅 窑,始名陶成局,创始于明嘉靖年间。初立仅能制大亂、陶盆 等货……” o这说明在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东缸窑 已出现了制陶手工业作坊。同时据秦家世代传说,他们的祖先 秦宽自明永乐年间迁到东缸窑,以种田为生。到明嘉靖年间, 已发展成当地有名的富户,拥有土地二,三十顷之多,依靠土 地出租和雇工种田过活,富裕异常;家里无人劳动,更无人学 习制缸技术。后出资由同乡常家在东缸窑开始与他们烧制缸、 盆的。据该常姓后代祖辈相传说:“我们的祖先在原籍山东枣 庄,以制釘为业。明嘉靖年间迁到东紅窑,自己无力建窑烧 釘,就靠秦家出资建成一座缸窑,我们的先辈给他们耍手艺。 当时在今东缸窑有烧制缸、盆技术的仅我常姓一家。” “到雍 正年间(公元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能制缸的杨家、裴家 先后由山东枣庄迁来,东紅窑又增多两姓人能够烧制缸、盆/ 此外,据传东缸窑窑神庙曾有一碑,记载範窑产陶始于明永乐 年间。(此碑今已不存。)
              由此可以表明,唐山烧制缸盆陶瓷自明永乐年间创始,嘉 靖以后得到发展,而西缸窑先于东缸窑百余年。
              现在说一说东西缸窑村名的由来。开平镇在隋唐.宋,元 各代均为石城县,距今东西紅窑两地不过十里。相传当时有为 数不多的人分散居住在陡河两岸,该地被叫做“河沿庄” I明 朝以后,迁居于今东、西紅窑两地的住户有所增加,迁民在今 西紅窑建窑烧缸、制陶的人口逐渐增多,居住也比较集中,
              “河沿庄”之名被“缸窑》之名逐渐取而代之。这就是以缸窑 命庄的由来。到明嘉靖年间,距原“河沿庄”三里的今东亂窑 也开始烧缸,由于两地村政管理上诸多不便,于是根据两庄座 落方位,把东边的叫东缸窑,西边的叫西亂窑,划分成为两个 单独的行政村。这是东窑和西窑分立的由来。
炊坷缓慢的发展道路
              在解放前五百多年的岁月里,唐山陶瓷业受三座大山的束 缚和压迫,历尽千辛万苦,艰难曲折地缓慢向前爰展。
移民集资建立作坊
              起初,由山东山西迁来的人,只是在耕作之余制作一些 缸,盆等陶器。因系农村家庭副业,仅供近地人民生活之用。
              由于移民的增加和人口日益集中,对瓷商品的需要也日益 增多,家庭副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于是一些具有陶瓷 生产技术的人们聚集一起,共同筹措资金,置办工具,建设窑 炉,合伙从事陶瓷商品生产,从而产生了手工业作坊。在当时 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陶瓷制作的基础薄弱 和技术力量的不足,限制了它的迅速发展。当时,唐山地区仅 东,西紅窑两地有几户陶瓷作坊,而且资金微薄,规模小,人 数不多,一般约十名左右。
              在这几户作坊中,西缸窑范、田两姓都掌握制缸盆技术, 制坯、烧窑的主要操作不用外人。据范家后人说:“我先祖会 作缸全艺,在管理上尤为精通,认为做缸技术最为宝贵,此艺 此业,孙辈们应保持不替,世世辈辈都要揣这个饭碗,……〃 直到解放前,西缸窑烧缸窑户和制缸师傅多为范、田两姓人。 东缸窑秦家陶瓷作坊则不同,完全雇工生产,最初雇佣只常家 一姓人,杨裴两家迁来后,又被秦家雇佣。
              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到十 六世纪中叶,工商业有了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山陶瓷生产的发展。
东窑秦氏雇工生产
              明嘉靖年间在唐山东缸窑出现由秦家开办的陶瓷作坊—— 陶成局。从雇工和工人分工情况看,它已经带有手工工场的性 质,在封建制度下起着活跃市场,繁荣经济的积极作用。但 是,此后二、三百年间,由于明清封建势力的桎梏,唐山陶瓷 生产始终未得到大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唐山陶瓷手工业 作坊,也只有十余户,工人增到百余名。
民族资本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一方面破坏了城市的 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 经济的发展。正象列宁所说:“资本输出总要影响到输入国家 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加速那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当时帝 国主义向中国大量投资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工业投资的人逐渐 增多,工厂也随着增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初步的发 展。此时,唐山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成分的陶瓷工业。随着清 光绪年间,唐山和林西两地煤矿的兴办,出现了对建矿用的缸 砖的需要,招收工人承包生产;以后又为大沽造船厂生产鈕砖 和耐火土。这一时期,资本有了积累,生产规模也有所扩大, 增建了窑炉和厂房,职工人数增加。
              此时陶成局为了广泛推销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在社会上 的影响,在天津开设了一个批发部“德盛缸店”,经销自制产 品,业务日渐开展,产品在省内外建立了一定的信誉。一九二 九年,开始筹建德盛窑业制作厂,是为新厂,陶成局则为老 厂。新.老两厂和各地销售处,共设经理七人,雇用职员五十 八人.工人二百三十七名,共计二百九十五名;资本二十万元。
              新明窑业厂也产生于陶成局,与德盛窑业厂乃是兄弟厂,建 厂年限虽然较早,但生产规模和资本都不如德盛窑业厂。初立职 工人数不足五十名,工艺方法落后,仅能生产缸、盆等日用粗 器,进展迟缓,后见同业竞起,不力谋改进,不仅发展无望, 就是维持现状亦很困难。于是去江西景德镇、河南彰德,山东 博山,河北彭城,以及大连等地考察窑业,陶瓷生产知识,日 渐丰富。又于一九二六年聘请专门人材,经过悉心研究9多方 试验,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多日用、嫁妆用瓷和陶管、耐 火砖等陶瓷制品,职工人数发展到百余名。一九二八年新明瓷 厂添购陶瓷机器2产品日有起色,因此从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 四年的四年间,先后获得河北省实业厅国货展览会,北平市各 界提倡国货运动委员会、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 颁发的特等、优等与超等奖状。
              继之而起的窑业厂,有:西缸窑的“义盛”,“峻成局广 “祥泰成〃,“宝顺德”I古冶的“集成”,“桐昌顺力, “同兴”,"正大”;开平的4公顺合”等。在这些窑业厂中, 以义盛瓷厂规模较大,职工人数百名左右,生产品种有日用瓷 和缸、盆等粗器。其余各厂职工多者不足五十名,少者二十名 左右,只生产缸,盆.碗等粗器。
              从唐山陶瓷业全貌来看,“九•一八”(一九三一年)前 后是由衰落走向复兴的时期。可惜为时短暂。在这时期,唐山 窑业厂发展到六十户左右,职工人数约两千余名。这些瓷厂基 本上还是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方式,产品构成以缸、盆等传统粗 瓷产品为主,约占百分之五十;陶管和砖类约占百分之三十一日用细瓷,仅占百分之二十。
              唐山陶瓷的生产首先是缸盆的生产,宜到清光绪年间,才 创制饭碗。饭碗用的是红釉,所以叫“缸碗”。品种计有行 碗,三工、四工。碗和改良三、四工碗,统称“粗碗” 。以后, 自彭城学得“白釉力方法,品种逐渐扩展到各式瓶、罐、帽 筒、油盒、皂盒、油灯等大小日用和装饰用品约二十余种,曾 经畅销一时。
              在很长时间内,只能生产陶器,后来在德国人经营的启新 瓷厂。采用制瓷机和石膏模型铸坯以及施上白釉和色釉等工 艺,生产瓷器,逐渐推行于全业。启新瓷厂于一九二五年几经 改进烧出的器物胎骨坚硬,色泽较白9釉面也较光润,吸水性 较低,具备了瓷器的特征。这是唐山自有陶瓷以来在技术上的 一次大改进,从此唐山瓷器才正式出现。
              日用细瓷生产后,代替了白釉托货,并且发展很快。从一 九三。年到一九四八年,日用细瓷品种已増到二百余种:茶具 有不同造型的把壶,三十件到八十件提梁壶,各种杯碟,茶 盘,茶叶罐;饭具有冬青碗,福字三大,三八碗,料半碗,蓝 边顶大碗,二大,三大,四大碗,六吋至十吋平盘,汤盘等; 装饰品有一百五十件到三百件瓶罐,一百五十件蓝花瓶和鱼尾 瓶,小花瓶,帽筒,花盆,口盂,皂盒、油盒、痰盂等。此 时,新明、东陶成,义盛、德盛等厂,相继生产日用细瓷,争 夺市场,且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致使德人经营的启新瓷厂失 去大部市场,销路深受影响,营业不振。该厂在致天津总事 务所函中一再提到:■外受同业尖锐斗争“,“处境维艰……”。 这里所说的“同业”,在当时不外上述各厂。
              启新瓷厂为了与同业竞争,改变艰难局面,先后试制卫生 瓷,高低压电瓷、化学瓷及铺地砖,成功后占领了国内大部市 场,从而改变了其不利的境地。从此唐山陶瓷生产的品种,不 断得到完善。
工艺装饰推陈出新
              民国初年,西亂窑有田鹤群者研制仿古瓷并自建窑炉,捜 集古瓷样品,自制自烧,名为“田家窑” 。他所仿制的古瓷, 甚到乱真的水平。田家窑除仿制古瓷外,还剔制烟斗和鼻烟壶, 产品小巧玲珑,色态各异,很是可观,价格也很昂贵。七十多年 前,田鹤群六十四岁去逝。其子田子丰继承父业,制作日精, 可惜也在他五十二岁那年去世。田家父子制瓷技术是很高的, 但当时反动政府不重视手工艺品,致使他们的精湛技术随着人 的死去而失传了。
              唐山陶瓷器的装饰方法,在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进入民 国以后,因与外地技法的交流以及外国颜料的传入,有了初步 的改进。在粗粉彩、青花、新彩等方法相继使用之后,装饰方 法更有所发展,出现了雕塑後器。唐由的陶瓷雕刻艺术,本来 清朝末年就有了,但那时仅限于镂空雕刻,不能施于容器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唐山瓷器雕刻工艺出 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新雕刻物中,有彩色的狮子滚绣球,二龙 戏珠,以及牛、羊、猪、狗、鸭、鸡等小儿玩具,瓷雕艺人以 熟练手法,雕刻岀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形象。在日伪统治时 期,盛行菩萨、弥勒佛、济公、吕祖、关公等瓷像,致使其它 艺术瓷品的制作陷于完全停顿。瓷器的彩绘分釉上彩和釉下彩 两种,唐山陶瓷器的装饰在民国初年由启新瓷厂的釉下彩开 始,以后东、西缸窑相继发展。青花(通称蓝花),约在一九 二六年以后,在釉下青花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釉下红绿花。在 粗制陶器上装饰以釉下青花和红绿花,是后来经过一番艰苦摸 索而成的,在艺术方向是粗陶装饰上一个重大的贡献3也是制 陶技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成就。
              一九三O年以后,随着瓷器的发展,东西範窑各厂以新明 领先,创用釉上五彩。“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 我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传入了日本陶瓷装饰技术以 及彩绘色料和某些绘制方法。从此,唐山推广了所谓“洋彩” (也叫“新彩")工艺,以及扁笔抹花、贴花,喷彩和印花等 装饰方法。当时所用的贴花纸以及釉上彩绘的颜料、茶金,金 水等大都来自日本的“洋货”。唐山釉上彩瓷的制作到日本投降前已发展到十余厂,彩绘工人达一百五十余名。
改进窑炉更新设备
              唐山陶瓷业在鸦片战争以前,始终未摆脱手工操作,生产 设备一直比较简单,那时除厂房以外,主要的设备是馒头型的 直烟窑和以手轮为动力的陶轮。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 义、帝国主义入侵,在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陶瓷生 产在工艺设备上和操作方法上也有改进。虽然由于资本主义经 营所造成的技术保守,改进不够迅速,但比起明代和清代时 期,却是进步很大。进入民国以后,有德国人在唐山建启新瓷 ,刺激了资本家感到非图谋改良就难以生存,先后改进生产 设备,改用柴油机为动力机。但改进的程度极不平衡,甚至在 唐山解放前后尚有原料加工使用畜力,粗碗还用手工成型的情 况。
              唐山陶瓷业中,使用机械生产,东缸窑先于西缸窑,而东缸 窑又以新明为先。一九二八年,新明已有机轮、球磨、轮碾等机器 设备。随后东陶成、宝善兴等几个较大瓷厂相继安装部分机 器。同时新明自己设有小型摩电机,但发电量甚微,仅能供照 明之用。东缸窑的机器动力完全靠柴油机。
              西缸窑采用机器设备,始于一九三。年,仅公益兴一家安 装有机轮六台。次年,义盛置机轮设备。一九三二年,义盛. 德顺隆,峻成局等厂又分别安装有轮碾和球磨机。这些机器也 以柴油机为动力。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组织电业 公司,东西缸窑改用由林西发来的电作为动力。唐山发电厂建 成后,陶瓷工业的机器设备,又比过去有较多的增加。
              烧瓷用倒烟窑,启新瓷厂最早。一九二七年新明仿照启新 瓷厂自建三座。当时因厂址所限和为了省工省料,三座窑并排 建立,改置火炉于窑门两傍,形成了唐山特有的倒焰窑。一九 三0年以后,东西缸窑几个较大的日用瓷厂,也相继建立这种 窑炉。
              由于生产工貝设备的改进,直接推动了陶瓷生产工艺的改 进与发展。如有轮碾机和球磨机以后9原料粉碎改用轮碾机加 工,使用球磨机制泥浆。再如成型制坯有了机轮拉、模型铸、旋 制与压制等四种。施釉也出现了浸釉、浇釉、刷釉,吹釉等多 种方法。至于烧成,更有了烧制大件的直烟窑以及烧制小件瓷 器的倒烟窑。彩烤改良为在白瓷上进行艺彩、粉彩.贴花、喷 彩、印花等艺术加工,然后入锦窑低火烤,使彩色入骨,花色 光亮,经久不掉。
陶瓷工人的悲惨境遇
恶劣的作业环境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国家。唐山陶瓷工人的生活更为困苦悲惨。
              陶瓷工人的作业环境十恶劣。原料加工没有防尘设 备,工人终年累月作业于粉尘弥漫的恶劣环境中,患矽肺病的 很多。制缸作业的房屋低矮潮湿,室内见不到阳光,也不能通 风3而机轮和注浆成型室又在地炕之上,工人与坯一起被烘, 炽热难耐。制缸工人劳动强度又高于一般制坯工人,所以当时 流传有:“揉二年泥,叨二年喉,卖二年油条,讨二年粥”的 谚语。烧成工序更为艰苦,点火之后。工人昼夜轮班在窑前看 守,窑门无隔热设备,全身受烤,时间一长,面部被灼变色致 伤。在出窑时,瓷匣尚带红色,即入窑抢出,皮肉烫伤,衣服 着火者不断发生。装窑时也是乘窑温未散即装进新坯。窑内热 气蒸人,呼吸艰难,汗流夹背,经常发生晕倒事故。特别是下 紹除灰工人,带火灰磕时从头顶下落,不仅粉尘过大,且有烧 伤危险,如果窑条折断,更有生命危险。
微薄的工资收入
              唐山陶瓷业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多方设法地压榨 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工厂内实行一套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资 标准和化工人的劳动工资制度。在缸部工人实行的是一种 实物工资形式的4分货制”。就是将烧成一窑的产品,劳资双 方按股分配。但在一窑产品中,却有“窑课》、十六股和十一 股的区分。产品出窑时,资方选出六分之一的优质货,作为 “窑课",以支付窑炉,设备、管理等费用;然后将下余的产 品分成十六股,资方得十股作为原材料等费用,劳方得六股3 再次将缸内顶部部分小件产品分成十一股,劳资双方平均分 配,即各得五股半。这样,最后工人所得就很少了。 “分货 制〃从本质上说,是资本家强制克扣工资的一种狡猾手段,不 仅把这部分工人当作劳动力的出卖者加以剥削,而且把他们当 作消费者进行盘剥。不过,这种分货制的工资形式,在当时封 建社会里还曾起到一定的促进生产的作用。
              对其余工人,则分为“里工”(长工)和“包工”(短 工)两种,给以不同的工资。以一九三O年为例,工人工资每 年最高的是八十元,可买面粉四十袋3最低的约三十元。一九 四三年以后,开始招收女工,但男女工人同工不同酬,女工工资 低于男工百分之二十。抗日胜利后,在国民党反动政权黑暗统 治时期,伪币贬值,物价飞涨。以玉米面为例:一九四七年三 月,上半月每斤四百五十元,下半月就涨到六百元,一九四八 年上涨到一万八千元,不到半月又涨到二万四千元……。工人 劳动收入难以果腹。
              唐山陶瓷业中实行的是封建社会留下的学徒制。学徒所受 的剥削和压迫最甚,生活也最苦,他们大部分出身贫苦家庭, 年龄不过十多岁,进厂学艺之前,必须找两家铺保,并写下一 张“包身契”,实际就是“卖身契” 。卖身契规定三年学徒期 间,不准自行辞工,否则按日赔偿饭费,厂方则随时可以解除 契约,还规定"车前马后,机器搅伤,甚至死亡,一概与厂方 无关"0即使学徒期满,生命安全依然毫无保障,伤,残、 病,死时刻威胁着每一个工人。工人因劳致疾,或因工受伤, 由于无力治疗致死者屡见不鲜。工人因伤致残或久病不愈,被 辞退,更是普遍现象。其中很多人失去劳动能力,谋生无路, 沦为乞丐,有的甚至不得已而自杀。
产品的销售途径
              近百年来,唐山陶瓷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位置;尤其进 入民国以后市场更是不断扩大。唐山陶瓷器的销售形式很多; 在本地没有正式大商店,仅有几家专售商店,又多是小本经 营,品种不多,花色不全,销量甚微。主要销货还是依靠商贩 办货,运往外地推销。贩商有“坐客”和“水客” 。他们与厂 之间的交易关系,多由旧主顾或转运货栈作介绍。交易关系一 经接上后,即为这厂的主顾,其它厂不得乱拉,这所谓“规 矩”。但也不是绝对的,如这厂货物不能满足主顾需要时,也 可以兼为其它厂的主顾。
              所谓“坐客",是因为定货量较多,一时不能全部制出, 需要延缓时日才能交足,雇主须住厂等候,有坐催之意。或者 因为大批办货,需要陆续发货,人不随货走,又须等待发运。 所谓"水客”,办货不多,缺货即来,办完即走,如流水往 来,住厂或住货栈最多不过三五日。
贩商运货,多由铁路运出,并由转运货栈代办转运,在指 定地方取货。当时唐山有北裕兴、公成,贞记栈等货栈;开平 有开泰全,德昌栈等货栈。不通铁路的地区,货栈也负责雇用 汽              车或马车代为转运。除陆路发货外,缸、盆等粗器还通过河头 (即胥各庄)的中和栈,双义栈等货栈经津唐运河运往天津, 然后转运各地。
              唐山陶瓷器除在唐山产地交易外,还在外地设立分销机 构。新明瓷厂在京、津设有分销所,主要业务为批发。这是运 到外地有固定处所的自销,多属于细瓷之类。缸、盆等日用粗 器,大部分运到外地自销,因无固定处所,去向根据丰收地区 而定。
              各地销售的货物,由于用处不一,人民爱好不同,销售的 品种、花色也有所区分。天津地区所销售的瓷器,主要是饭 碗,五十件至八十件提梁茶壶,茶盘、茶杯、口盂.皂盒等 件,画面以柳鸟为多。北京地区以各种花瓶、饭碗、把壶、鸡 心杯等,图案多属于花果之类,其中红果人多喜爱。东北沈 阳、锦州等地区适销缸、盆、饭碗等日用粗细瓷,以及瓶.罐、 油盒.皂盒、口盂、帽筒等嫁妆品,以及仕女,花果图案为 多,烟台,青岛、济南、徐州、开封等地区以帽筒、花瓶、皂 盒,口盂、把壶、鸡心杯等瓷器销窖较多,图案以动物,花果 为主,人物次之。保定.石家庄等垠区,以销售嫁妆品为大 宗,红色的“太师少保”的画面最受欢迎。
              唐山自明代永乐年间有陶瓷开始,至解放前的五百多年 中,不过九十户小型陶瓷厂,其中除德顺隆,新明、三合义、 东陶成等少数几个厂稍有规模外,其余都是一家一户的小手工 作坊,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少,质量低,销路面窄,加之反动统 治者的骚扰、破坏,到唐山解放肘,这些厂已奄奄一息。一九 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唐山解放。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三 十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全市陶瓷业已组成一个现代化大型联合企业,包括十七 个陶瓷生产厂、几个辅助材料加工厂以及一个陶瓷研究所,共 有职工一万七千二百零五人,一九八三年生产日用瓷九千四百 九十万件,工业用瓷一万三千六百七十吨,化学瓷二千五百万 件。从工艺技术水平看,解放三十多年来,唐山的陶瓷产品已 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从解放前仅能生产缸,盆等粗陶器和 简单的日用瓷、电瓷、化学瓷和卫生瓷,发展为能牛产各种档 次成套茶具、中西餐具,咖啡具,酒具,烟具、文具以及各种 艺术瓷、陈设雕瓷等。特别是在装饰方法上已有釉上、釉下、 中温贴花,釉下彩,釉上新彩、艺彩、喷彩,雕金、影金,以 及色釉开光加彩,釉上釉下结合,雕金加彩,喷色地开光加 彩、粉彩、新彩等综合性装饰和各种高温色釉、艺术釉(俗称 窑变),结晶釉、冰花釉、花釉、羽毛釉多种。此外,还有工 业用瓷,建筑用瓷、包装瓷以及卫生洁具等多种产品。
              今天,唐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并正在为社 会主义“四化”建设作更多的贡献。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