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丰南县这个地处冀东滨海平原的弹丸之地,可能很少 有人知道。可是,如果提起“火炬”牌猪鬃,却几乎在国内外 无不知晓。“火炬》牌猪鬃,是丰南县传统的土特产品,曾经 被列为全国猪鬃产品之冠,名噪于国际贸易市场。它不仅畅销 于美、日、英、法、德等世界各国,同时,它还以较高的商品 信誉,以物易金的独特交易方式,在国际上博得“黑色的金 子”之美称,给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为丰南县经济贸易的 发展,特别是河头、胥各庄两镇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猪鬃加工业是怎样在丰南县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呢?在 它的发展过程中,又曾经历了哪些艰难曲折的历程?下面,简 述一下丰南县猪鬃业的发展历史。
猪鬃加工业的兴起
我国广大农村的养猪业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不懂得对 猪鬃的利用,大都视其为废物,充作肥料,铺地肥田之用。据 传,我国的猪鬃最早被国人利用,始于广东商人,后来逐步传 向各地。
说到丰南县猪鬃加工业的兴起,据民间传说,大约是在十 九世纪中期(清咸丰年间),创始人为赵新。赵新,字宪洲, 出生于本县王禾庄(解放后属唐山市)一位贫苦农民家庭, 弟兄三人,长赵庆、次赵猛,赵新行三。赵新的父亲赵启云, 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庄稼人。他常年带着赵新的两个哥哥给地主 扛活,仍然难以维持一家六口人的半温半饱,所以,赵新从幼 小时就不得不寄食于本县于家泊村外祖父家。赵新的外祖父名 叫张景佩,当时家资尚且宽富,且好施舍行善,故赵新得在彼 读书识文。后来年事稍长,便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到天津的 一家买卖铺中当了茶房,整日扫地、打水、擦皮鞋等贱事侍奉 华外商人。不久,被该商铺辞退,他只好另觅招雇者,继续充 当杂役,以卖苦力勉强维持生计。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外 国资本开始向闭关自守的中国渗透。当时,天津有一座英商开 办的《高林”洋行,主要以收购我国北方的马尾为业。为了便 于和华人交易,该洋行雇佣了大批华役。当时赵新为生活所 迫,到“高林"洋行充当茶房。日子稍‘长,便和一些英国商人 渐渐厮熟起来,并且学会用英语简单通话。于是,赵新便征得«高林”洋行英商的同意,在丰南的家中开办了一个马尾加工 场,由其父兄们加工经营马尾,按英商的要求配套,成品由该 行收购。后来,外国人开始在中国收购猪鬃。“高林"洋行见 有利可图,便由经营马尾改营猪鬃,并责成赵新及其他华役回 乡大量购买,按一定的尺寸加工配套,批量出口。
赵新从天津返回家乡以后,立刻筹集资金,四处采购,近 在丰南附近,远至东北、内蒙,宁夏等地,收购了大批鬃毛, 招雇了工人,用原始的手纂方法,加工猪鬃,按合同交“高 林力洋行。不久,大获重利,邻近各方人士见此情景,无不垂 涎,跃跃欲试。但是,赵家为了在丰南一带独揽此行,获取厚 利,竟将院墙高筑,企图,长期垄断猪鬃的加工技术及经营门 路,致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外人只知道赵家发于猪鬃, 却不能操于此业。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日久天长,由于不断有赵家的 亲朋从中得知加工猪鬃的内幕,由于赵家工场中的工人知其 法,弃工自营,因此,猪鬃加工技术迅速地传播开来,猪鬃加 工场及栈房蜂涌而起,不到三五年,遍布王禾庄周围数十里。 其中发展尤为速者,是借有煤河运输之利的河头和胥各庄两 镇,大小猪鬃加工场获利之多,使猪鬃加工业发祥地王禾庄望 尘莫及。数年以后,原本不引人注目的河头,胥各庄小镇,竟 然商号、栈房、钱铺鳞列,繁华异常,其强盛兴旺之势,远远 超过了昔日重镇宣庄、稻地而居于上首了。
猪鬃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
丰南县最初的猪鬃加工,其方法和工具是相当简陋的,工 人単凭两只手顺纂,不仅费力,效率低下,而且成品的质量也 不好,加之当时的鬃绳加工粗糙,所以产品有“糙牌猪鬃〃之 称。为了提高加工效率,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众多的猪鬃场 家纷纷寻找着加工猪鬃的捷经。
一八五五年(清光绪十年),猪鬃加工业的先行者赵新, 经过多次的临场观察和反复实践,根据猪鬃的形状和特点,终 于发明了一种“揉法"。这种方法是用一只手轻轻握住一把杂 乱鬃毛之中部,另一只手从中轻轻揉搓,利用猪鬃根稍粗细不 同和表皮光滑的条件,使猪鬃以根部所指的方向移动,分为上 下两部,上部分根头朝上,下部分根头朝下,两部「分,再合 于一处,顺溜整齐。将此方法传授于工人,使效率和产品质量 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来,赵新虽然对此法力图保密,但不久 便又传之于外,普遍为各大猪鬃加工场推广使用了0与此同 时,一些猪鬃加工场中的工人,又发明使用了枣木梳子,梳去 猪鬃中的软短细毛,使根条更加均匀整齐,促使猪鬃加工业又 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四年),本县艾坨村李善继经过长 期的实践和推敲,深感枣木梳子有“不淸、不快、不经久耐 用”等缺点,便用铁钉固定在木柄上代之,一经效验,果然清 快爽手,经久耐用。可是,枣木梳子的缺点克服了,又出现了 新的问题。当时,由于我国的工业水平十分落后,用于制作这 种工具的铁钉需要从外国进口,不仅价钱昂贵,购买也十分不 方便。为此,李善继便用开滦煤矿矿井用过的废钢丝绳折成一 条条钢丝,再截成小段,打磨出尖锋来代替铁钉,效果很好。 李善继称这种工具为“钊子〃 O这样,又解决了缺乏钉子的问 题,再加上加工精细,一时风靡猪鬃行业,凡是进场加工猪鬃 的工人,无不争相购买(注:当时加工猪鬃的工人须自己购置 工具)。
此后,由于邻人见生产这种工具也有利可图,便纷纷加工 仿造,并且开始研究在猪鬃加工中使用其它工具。于是,一场 猪鬃加工工具的改革热潮开始了。罗子、卡子,叉子、镣子等 工具逐步被应用于猪鬃加工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后 来,李善继的两个儿子李庆文、李庆雨,深得父亲之传,细心 推敲,认真听取猪鬃工人的意见,进一步将整套猪鬃加工工具 的形状、齿条的长短及其齿条的扁方做了一系列改进,力求坚 固耐用,最后固定成形,并确定商标为“李李” 。从此“钊子 李”的绰号便逐步在丰南一带叫响了。解放后,李庆雨为了使 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为祖国的猪鬃加工事业贡献力量,毅然 打破了 。秘不外传”的家规,先后培养出不少制造“钊子”的 能手。如今,艾坨村已经成为远近驰名的生产钊子专业村,邻 近的村庄受其影响,也开展了这种加工业,产品除了满足丰南 本地需要外,在东北,内蒙、辽宁、宁夏等地也享负盛名。
捆鬃绳的改进也是丰南猪鬃加工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早先,用于捆鬃的绳子为白色,原料多为山东芒麻,加工很粗糙。继之,人们又将其染成红色。大约到了一八二六年前后,丰南县赵新庄加工鬃绳的农民开始把鬃绳表面打上。层大白粉,再涂上黄色,用这种绳捆猪鬃,不仅坚韧,而且美观,从外观上大大增加了猪鬃的成色,现在,赵新庄附近的丁代庄、贡庄子、宋家坨一带仍有这种加工业。
在加工工具不断得以改进的同时,加工方法也在逐步趋于 完善。丰南县猪鬃加工的原料多来自东北,故所产猪鬃唯以尺 码长、根条软,稍头开叉较深而驾于他地猪鬃之上。但是,由 于过去少见河道,加之大多数猪鬃场家又都以重量为贪,加工 中一度不用水洗而干梳,致使产品中贪有大量的泥沙且多带 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一九。七年(清光绪三 十二年),胥各庄有的猪鬃加工场试验将猪鬃放在锅炉中进行 蒸煮,再行揉搓,结果,猪鬃成品异常洁净整齐。于是,蒸煮 之法迅速传开,促使猪鬃质量显著提高。
全国解放后,猪鬃加工业的工具已经发展到十几种,加工 工序也逐步充实到初检花杂色、水洗毛、梳毛坯、上蒸笼、提 分花杂色以及配搭等近二十道之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 技术的发展,猪鬃加工业已经逐步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转化为 半机械化生产,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亦远非昔日面目了。
猪鬃加工业的几度兴衰
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在旧社会走过了近百年的路程。在这 漫长的岁月里,猪鬃加工业经历了几度兴衰。
猪鬃是一种外销产品,国际局势如何,对它的影响极大。 自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战争风云此 起彼伏,日子很不安宁。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就象大海中的一 支帆船,时而兴盛,时而衰败。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 霸权而疯狂地扩军备战。猪鬃这个保养军械必不可少的材料, 一时也成了战备物资。因此,这一段猪鬃出口数量剧增,是丰南 县猪鬃业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历有“猪鬃加工业之黄金时 代”之称。当时的黑鬃产品,除了向美国.英国、法国、德 国.奥地利,日本出口外,还在其它一些小国出售。据有关资 料记载,一九一三年,仅肾各庄出口的猪鬃,就占天津猪鬃出 口口岸公司总出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价值达四、五千万美元。
一九一四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国际贸易市 场受到严重冲击,于是,猪鬃开始冻结了。此时,丰南县近百 家猪鬃加工场大多倒闭,造成无数的猪鬃场商破产,货物积 压,工人失业,民生凋敝,有的离乡背井,有的沿街乞讨。其 他行业也十分萧条。
尽管各参战国在战前都储备了猪鬃,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战 争的需要,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只好寄希望于研究猪鬃的代用品 上。于是,尼龙等合成材料应运而生。但是,这些代用品除了 用于制作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外,大都因为没有弹力、不坚 硬、不耐热和吸收力弱而不能取代猪鬃。所以,一九一八年世 界大战刚…结束,猪鬃立刻又成了世界贸易市场上的紧俏商 品。猪鬃的价格猛烈上涨。丰南县停滞许久的猪鬃加工业便由此 生机复苏,一跃超过战前。仅胥各庄就有“德春和〃,“双 合兴〃、“德成永力,“广大”等二十余家规模较大的加工场 及货栈开业。以胥各庄为中心,南至米厂、城坨村,西到么家 泊村,北到韩城,东至李尚庄,大小加工场比比皆是,不计 其数。
进入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三省,进而发 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开头,日寇为了推行所谓“东亚共荣”利 “中日亲善〃反动策略,并没有马上对我国的猪鬃出口贸易实 行全面禁闭。同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在积极的酝酿之 屮,猪鬃商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不仅供不应求,而且价格不 断上涨,刺激着猪鬃业的生产经营。这就使丰南县的猪鬃加工. 业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鼎盛景象。当时,丰南猪鬃产品以高鬃 为多,而美国主要购买高鬃,故丰南猪鬃主要出口美国。美国 是我国猪鬃的最大买主,购买数量曾达我国猪鬃出口总数的百 分之七十五以上。其次是香港、英国、徳国。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 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实行了全面的封锁,于是,我国猪鬃岀口口 岸被封锁,资金冻结。丰南县所有的猪鬃加工场及栈房全部倒 闭,造成了大量的货物积压。各大场家纷纷带着家眷及财产远逃 天津、北京。这一阶段,被称为丰南猪鬃业历史上的“惨淡时 期” 。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丰南猪鬃业又兴盛起来了。起 初,是少数比较有远见的商人乘着战乱,大量收购原来各加工 场积压的猪鬃。因为此时战争尚未结束,积压猪鬃的人多视其为 累赘,所以这些商人得以廉低收购。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猪 鬃业东山再起,猪鬃价格重新抬头,这些商人大发其财。从此, 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又得到振兴,加工场星罗其布,数不胜 数。但是,由于抗战期间胥各庄、河头两镇的各大场东及鬃商 纷纷远逃,这一阶段,主要以“小本行商〃的经营方式为多, 产品的出口仍主要输往美国,其次是英国和日本。
猪鬃工人在旧社会的悲惨境遇和罢工斗争
在丰南县的猪鬃加工行业里,真正创造财富的是猪鬃工 人,然而,他们并不是财富的占有者。无论是猪鬃加工业的兴 与衰,他们都处于悲惨境遇,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解放前,丰南县的猪鬃工人大多来自宁河、宝堪、玉田等 县的破产农民,有些则是未成年的童工。当时,资本家和小业 主们为了节省开支多赚钱,大多以低暗潮湿的敞棚、牲畜棚做 工房,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工人每天除了遭受“验身”、“打 骂”等人格上的污辱外,还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和臭毛烂 土、烟尘、苍蝇打十五、六小时的交道。据检验,猪鬃猪毛里 含有大量“炭疽菌”,极易传染于人,危害极大。但是,资本 家和小业主根本不关心工人健康,不但不设消毒工序,而且 为了增加猪鬃的重量,还在猪毛里掺进大量的灰沙泥土, 致使猪鬃工人无一不患支气管哮喘和肺炎等疾病。
当时,在被称做“猪鬃花子”的工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 段顺口溜,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猪鬃工人的悲惨境遇。
上鬃行,遭涂炭,
工房就是阎王殿。
烟尘呛的吐痰血,
苍蝇大蛆满屋转,
夏夭进蒸笼,
冬夭把冰窑钻,
苍蝇大蛆满屋转,
夏夭进蒸笼,
冬夭把冰窑钻,
累死累活早见鬼,
吃糠咽菜拿命换。
尽管猪鬃工人拚命地干活,可是,他们的收入却十分微薄。在猪鬃工人身上,重重地套着四重枷锁。第一,是帝国主义洋人的攫取3第二,是洋行买办的盘剥3第三,是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压榨3第四,是监工把头的克扣。最后剩给工人的,就只剩他们所创造价值的百分之几了。可是,就这点儿湾怜的收入,资本家和小业主也从不轻易地付给工人。他们规定,凡进场做工的工人,要自带工具;并且在“淡季”(指春节前后)任意解雇工人。资本家在发放工人工资时还采用不发现金发支票,实际上延期支付的手段,愚弄猪鬃工人加快自己的资金周转。
一九二九年,据霸于胥河两镇的各大猪鬃场东为了欺压工 人,排除异己,成立了猪鬃整理业同业工会,变本加利地蔻扣 工人。至此,忍辱负重的丰南猪鬃工人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 于是,在党领导的开滦工人大罢工的影响下,一场震撼冀东地 区的猪鬃工人大罢工爆发了。
罢工开始以后,工人在河头桥北街太和店内酝酿成立工会。 罢工领袖除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肖贵禄(号福斋)外,还有当 时在工人中威信较高的儿个工人。起初,资本家对工人的罢工 行动并未十分介意,对工人提岀的条件置之不理。但是,由于 这次罢工有党的地下工作者的领导,猪鬃工人的斗争非常坚 决,相互接济,团结奋斗,致使工潮一直延续了近百日之久。最 后,终于取得了罢工的胜利。
罢工结束以后,猪鬃工人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一猪鬃工人 工会,肖贵禄被选为第一任会长。不久,肖贵禄被反动警察逮捕 入狱,经我党的多方营救而脱险,继续带领广大猪鬃工人进行 斗争。
工人开展了斗争,斗争锻炼了工人。丰南县猪鬃工人经过 第一次罢工斗争,觉悟提高了9组织性增强了。一九三二年六 月,丰南猪鬃工人又一 •次举行了罢工,并取得了胜利。第三次 猪鬃工人罢工爆发于一九四七年。这次罢工的领导人是肾各庄 猪鬃工人谢福生。参加这次罢工的工人约四千余人,他们重新 组织工人工会,针对当肘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情况,提出了 “提高工资,以粮折实”的要求c这次罢工也取得了胜利。据 当时淒阳县“县长”沈至诚为电报猪鬃业“劳资纠纷”(即工 人罢工)调处情形备文载:
“……本县猪鬃业劳资纠纷,自五月七日猪鬃业工会因物 价波动,要求增资,自每十斤一万五千元增至四万五千元。猪鬃 整理业同业工会以,要求过高,无力负担,曾一度发生争执。 经本府派员协同县党部、警察局仲裁結果,自五月三日起按照 原价增加五成,在此期间,猪鬃价目陡涨,工人复要求増加工 资,再经本府调处,每十斤增至二万九千元,经双方同意,订 立协议书。以后工资涨落,根据天津鬃行为标准。双方均无异 议,相安无事……”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丰南解放以后,国家对丰南的 猪鬃加工业非常重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丰南的猪鬃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