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形成大致经过对口莲花落、折岀落子、唐山落子几 个阶段,中间大约有三百多年的过程。下面我们沿着评剧各个 阶段的演变,给予概括的记述。
第一、土生土长的冀东莲花落
莲花落,就其流布范围来讲,祖国大江南北均有这种民间 艺术形式的活动。据《史记〉〉中记载,它起源于楚庄王“优孟. 衣冠”之说。又据史学家黄芝岗考证,莲花落,来源于佛曲(又. 名散落花)乃僧人募化时,宣扬佛经的词曲。此外,还有始于 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贫子唱莲花落之说。
综上所述,我们很难从“优孟衣冠”,唐代佛经中找到与早 期冀东莲花落有共同之处。那么冀东莲花落渊源于何处呢?根 据现已查到的资料,和众多民间艺人提供的情况来看,他是从. 冀东民间流行的地秧歌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冀东地秧歌,起源 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冀东民间“花 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舞蹈按生,旦,丑不同行当,设 有不同的动作组合。它的歌唱部分,有反映人们劳动生产的开 山号子,渔民号子,搬运号子,打夯号子,山坡羊歌。曲调中 还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丢戒指》、《送情郎》,《逛 茨山》,《妈妈好糊涂》……有反映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婆媳顶嘴〉〉、《后娘打子》、《补汗榻》、《长工苦》、《借<«» ……有反映历史故事和古代传奇的《合钵》,《梁山伯下山》• 《红月娥做萝》、《打登州》……等。据《冀东民歌选辑》统计, 约计二千七百多首。这些歌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具有浓 郁的冀东乡土生活气息。地秧歌,当时人民俗称之为唱秧歌。 逐渐出现了有简单故事情节,并由一男一女彩扮演唱,加之以 竹板,锣鼓,硕呐伴奏,具有戏剧色彩的表演唱。当时人们称 之为秧歌戏。这完全是人民群众的普通称谓,根据唐宋以来出 现的官称莲花落的习惯,又将地秧歌称之为莲花落。人民群众 为区别于当时流入京津和冀东地区的什不闲、风阳歌,而称冀 东秧歌为大口莲花落,或京东莲花落。还有叫作年欢乐、棉花 落、蹦蹦、蹦蹦戏的。破产的民间莲花落艺人以此为谋生,故 又有“丐戏”之称。
第二,三路莲花落的形成,与班社的出现
十九世纪末叶,清朝政府日益走向崩溃,加上帝国主义的 掠夺,致使广大农民破产,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从事莲花 落活动的贫苦艺人,以卖艺求生,养家糊口。这些艺人,分布 在各个县区的自然村。他们开始由三、五个人,七、八个人 (叫半班戏),分散活动于村镇、庙会、集市。由于各自所处 的地理环境,乡土风情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唐山为 中心的滦县、乐亭、昌黎、丰润各县,形成了东路莲花落;流 行于玉田、三河、蓟县、平谷、宝地各县的称西路莲花落3流行 于迁安,抚宁,卢龙、遵化各县的,叫作北路莲花落。这三路 莲花落在语言、韵味、音乐旋律上虽各有差异,但在表演形式 和演出曲目方面,则大致相同。这是由于他们在长期频繁的演 出和交往中,互相吸取对于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如东路的 《王二姐思夫》、《黄爱玉上坟》、《老妈开唠》、《朱买臣 休妻》、《打狗劝夫》等,为西路所吸取。西路的《杨二舍》、《花亭会》、《孙继皋卖水》为东路所吸取。他们在相互吸. 取,又在相互竞争中向前发展着。
在各路莲花落职业性的活动中,由不固定的小班]分散活 动,逐渐走向集中。一八八。年前后,冀东各县区均出现了一 些常年活动的较大的班社。如滦县的二合班、丰润县的赵家班 孟光武班、广盛合班,迁安县的金鸽子班,乐亭县的崔八班、以 及玉田、宝堪,蓟县的名艺人金叶子、柳叶红,乐不够,组成 的西路较大的班社等约三十多个。
这些从众多小班分散活动,到集中成班,一方面由于客观 环境的促使,一方面是莲花落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向。
1.原来这些小班分散活动,大多数是走乡串镇,在集市 上搀地(打地摊)演出,一旦遇有盛大庙会,大的台口或大户 人家的堂会,深感小帮活动难以胜任,更难与昆、京、梆大剧 种的演出气派抗衡,因此促使他们自然結合,集成大班。
2・由于清朝官府鄙视莲花落,大剧种亦不承认他们是梨 园子第,因此,不准他们进入大剧院,只能在街头巷尾、或书 馆,妓院卖唱,被人当做卖艺的乞丐,这种客观现实激发他们 扩大阵容,集中大型活动,以利于争取生存和发展。
3 .由于在长期的活动中,莲花落艺人彼此交往频繁,演 出曲目不断增多,并在逐渐的演变中已由单口发展到对口,以 及出现了小折出的节目,伴奏器乐也不断加强,几个人的小班 已不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因而促使他们集中成大班。
4.豪门大户,为了享受或以剥削为目的而成班。乐亭县 大地主崔八,和丰润县的赵家班就是突出的例证。
由于这些大班社的出现,他们不但集中了许多优秀的莲花 落艺人,而且也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如成兆才、孙凤鸣、孙 凤刚、张彩亭,都曾在这些大班学过艺,更加有利的促进了莲. 花落向其高级形式的发展。
第三,莲花落的形式特点
1.单口莲花落
单口莲花落:为一人表演,他又称竹板莲花落,金钱莲花 落,数来宝,唱民歌小调,几种形式。
竹板莲花落:由单人表演,一手执两快大竹板,一手执五 快小竹板,自打自唱。
金钱莲花落:也是単人表演,一手执两快大竹板,一手执 长条竹片,片心中镶有古制铜钱,竹板两侧刻有狼牙齿,与大 竹板相击9并用狼牙齿、拉打出一连串的声音,它可以打出各 种清脆美妙的节奏来。表演时'也常用此当作刀枪剑戟的道 具。
以上两种形式,都是说唱形式。
数来宝:也是单人以竹板为道具,只数板不唱,表演者口 齿流利,此种形式大都在开场垫帽,或专为大户人家婚丧之 日唱挽歌喜歌。同时也善长于表演长篇大书。表演者见景生 情,张口成文,有辄有韵,是“穷家门”讨饭吃的主要表现形 式。
单口民歌小调(也叫单曲)表演者以唱民歌小曲为主,根据 演员条件也可演唱昆曲、梆子、乐亭影、乐亭大鼓单折小段, 多用于开场小帽,也叫“开篇”。
2.对口莲花落
对口莲花落是由単人演唱的民歌、评词、弹词、鼓书,演 变为二人对口演唱的形式。表演者为一旦一丑,旦角头戴假 发,身着花布裤袄,丑角头戴毡帽或手巾包头,身穿茶衣腰 包,面部画有豆腐块。最初,由于没有汽灯、煤油灯,演员表 演时,手拿菜油灯或蜡烛灯,二人站立对唱,有功夫的演员除 两手各执一盏灯外,两肩各托一盘灯,头上顶着灯、多至五到 七盏,并可作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而灯不灭,因此当时出现了 许多五盆灯,七盏灯的艺名。这种形式直到清代末叶,交通不 便的山区,仍保留着。随着时代的进展,民间艺人则采取了秧 歌的舞蹈形式,去掉灯盏,旦角使用了扇子、手帕,丑角手执 竹板或霸王鞭,利用秧歌的足舞、手舞、肩舞、腰舞、手帕舞, 扇子舞等各种动作组合,形成对口彩唱莲花落。与此同时相应 的增加锣鼓,喚呐、笙管乐器伴奏。
对口莲花落的曲目,据查有二百八十多出。广为流传的重 点剧目有《小借年》、《小姑贤》、《借習客》、《补汗榻》、 《婆媳顶嘴》、《后娘打子》、《古存打鸟》,《逛茨山》、 《长工苦》、《蓝桥会》、《王二姐思夫》,《游湖借伞》、 《合钵》、《红娘下书》、《刘金定观星》等七十多个。
第四、从对口到折出
一八八0年前后,出现了大量的莲花落班社,促进了从对 口向折出过渡。主要标志是:从剧目到表演形式,有了明显的 变化,表现在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拆开,分为多场次的结构形式, 全剧已有启承转合,上下勾连,而每场戏又有中心情节,前后形 成一条贯串线。由于结构形式的改变,把原来二人对口,改为 多角色,毎个演员以剧中第一人称岀现,因此生、旦,净、末、 丑各个行当自然出现,每个行当又具有规范性的程式动作,演 员按其扮演人物勾画脸谱,穿着特定服饰装束,以完成人物性 格的创造。
从声腔板式结构的演变来看,已从对口莲花落的民歌曲联 体,逐渐向板腔体发展,出现了慢二六板、大慢板、溜板、搭调。 特别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金菊花(杜之义)根据梆子、 皮影、大鼓、创造了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Q后来孙凤刚又 有所创造和发展。根据声腔板式的革新变化,同时采取了梆子 大剧种的部分锣鼓点,增加了板胡主奏乐器,从此板腔体的戏 曲音乐结构已初步形成。
从剧目来看,把大量的对口莲花落的曲目,加以改造,同 :时创造了一些新的节目。《小姑贤》、《安安送米》、《朱买 臣休妻》,《马寡妇开店》、《黄爱玉》等三十余出,为折出 时期的代表作品。从剧本结构形式,到表演、声腔、乐器,都 有了重大变化,因而奠定了向戏曲方面发展的基础。
这种革新,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从明代到清朝 屮叶的漫长的过程。促进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是大量职业莲 花落艺人付出了辛勤劳动,才取得后来的成果。老艺人孙凤刚 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那时候唱腔改动,没有准稿子,你出 一个新腔,我出一个新腔,到台上一使,好听,观众真来好, 大伙也就跟着学。剧本也是这样,根据莲花落的老出子要改成 戏本,怎么改法,起初也是大伙出点子,张三说这么改,李四 说这么改,试验一下看看哪个好,就用哪个。词也是一样,你 呛咕一句,他呛咕一句,开始都是活词,时候长了就成了死 词。要说功劳还得属成老兆(成兆才),人家有心胸,从小, 大字不识,给地主放羊打短工,可人家好学,跟一位金秀才学 了百家姓,认了不少字,平时人家又有心胸,成本大套鼓书, 影卷,戏本他都看,所以人家肚囊宽。他把大家出的主意、编 的词都记下来,还编了不少新出子。《马寡妇开店》、《朱买 臣休妻》、《黄爱玉上坟》、《秦雪梅吊孝》、《老妈开唠》 ,,•…好多出子都是他编出来的。当时一些老先生们,(指在乡 的文人秀才),也爱好这玩艺儿,他们也帮着改了不少。还 有,那时候跟梆子班“两合水”唱,我从十二岁在崔老八班学 艺,就是梆子、落子两大快,听说迁安县金菊花班,一开始也 是两大快,好多唱梆子的,搁不住老板的剥削,吃不上饭,一 看落子真赚钱,也入落子班了,就这样落子那点玩艺儿,也就 学会了,这才像个戏样。〃(一九五五年录音资料)
促其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对口莲花落遭到官府豪 坤的欺压,受到大剧种的排斥和非难,请看滦县志的记载:
“莲花落,原名莲花乐,俗称蹦蹦戏,昔时丐者沿街乞讨之歌 曲也,嗣后,益发展,居然登台,惟奏曲作态、鄙俗不堪,伤 风败化,然市井游闲之辈,热烈欢呼。嘻,可以觇世风之升降 矣,具有籍副业者,假售票以广播押花会之号单,愚而贫者, 趋势之鸯,是亟宜取缔者也。”
但广大莲花落艺人,他们顺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的需要, 他们以勇往无前,忠于事业的精神,继续在这万恶的逆境中,’ 将折出小戏发展成"唐山落子”(即评戏)。
第五、从折出到唐山落子的形成
在上压下挤的恶劣环境中,以滦县成兆才为首,团结了杜. 之义(金菊花)、张玉琛(佛动心)、张彩亭(仙动心)、张 乐宾、张德礼、张德信、张一根、臭虫母子、东发白、东发红' (孙凤刚),任连惠、任善庆、李春盛、董春生、于玉波等著名 艺人,可谓人材荟萃。他们以滦县东吴家坨为阵地,共同研究.• 改进莲花落折出小戏,将莲花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并向前推 进一步。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重大改革。
1.去掉淫词乱语和色情表演,把活词定为死词。莲花 落,虽然来自于民间,形式健康朴实活泼,但艺人为了谋生, 往往迎合某些落后观众的低级趣味,从而出现低级色情的表 演,成为人们轻视民间小戏的口实,他们努力将这些荒诞庸俗 的低级语言和表演清除掉。
2.完善剧本结构,大力改编和创作代表本剧种风格的剧 本,丰富上演剧目,扩大影响。具有雄心壮志,多才多艺,为 事业勇于创新,勇于献身的成兆才此时起了重大作用。他将原 有的对口,折出小戏进行了改编整理。并根据《今古奇观》、《聊斋》以及影卷、鼓词等创作、改编和移植了许多剧本。一 个当过长工,粗通文字的贫苦艺人,在大家共同研究帮助下, 竟在几个月内写出了《告金扇》、《老少刘公》、《冯奎类 妻》、《王少安赶船》,《朱买臣休妻》、《秦雪梅吊孝》、 《马寡妇开店》等三十多本戏,从而给这一剧种的形成打下坚 实的基础。
3 .大力进行声腔的改革和创新。金菊花,张玉琛、张彩 亭、孙凤鸣、孙凤刚,张德礼等艺人,他们在保持莲花落传统 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大量地吸取皮影,乐亭大鼓、河北梆子的 腔调,板式,从而形成了以板腔体为结构的六大板类。主要有 大安板、小安板、尖板、搭调、哭一二三,垛板、散板、二六 板、流水板,锁板,慢板、大悲调,哭迷子等板式。这些板式、 腔调,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新兴剧种的声腔板式,适应了戏曲音 乐旋律多变的特点。
4.在表演上,学习和运用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 使各个行当的舞台动作规范化,从而有力地推动表演艺术的发 展。
5.研究改进音乐伴奏。他们突破长期以来以竹子板,堂 鼓,小锣掌握演唱进行节奏的陈旧惯例,改用梆子、底鼓(也 叫板鼓)和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的进行。并全部采用梆子的 锣鼓经。从而形成了这个剧种的音乐形式的整体结构。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重大改革,在成兆才亲自率领下,排出 几出大型剧目,于一九。八年农历正月,在滦县东吴家坨第一次 亮台演出。节目有《告金扇》,《打狗劝夫》、《马寡妇开 店》、《黄爱玉上坟》、《老少刘公》、《打登州》、《杀 嫂》等。连续演出五天五夜,观众人山人海。演出取得巨大成 功,因此“大口落子”的声望,名传四方。一炮打响,奠定了落 子艺人的改革信心和勇气.同年冬天,借用庆春班的戏箱,进 入河头小镇。该镇是通往天津的内陆码头,来往客商云集于 此,该班进入河头后,深受当地和外商的欢迎,名声大振,传 遍关里关外。因此他们大胆决定进入内管七州外挂三县的永平 府(今卢龙县)。由于官府轻视落子小戏,曾发过禁令,在张彩 亭倡议下,将莲花落改为“平腔梆子戏”,以便混过官府耳目。在 永平府的演出震动了当地群众,因此西路和北路莲花落艺人, 纷纷向成兆才领导下的庆春平腔梆子戏(大折出落子)学习。许 多已经被迫散班的艺人,又重新组班,形成了落子复苏时期。
成兆才领导的庆春班,打开永平府禁地之后,巡回在丰 润,遵化、迁安,滦县、乐亭,昌黎等地演出,在群众中深深 扎下了根。并以其崭新面貌与京、梆大剧种抗衡。
一九0九年春,他们再次进入新兴的工业城市唐山,到一 九一五年,连续演出达五年之久。唐山自光绪三年(一八七七 年)至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煤炭、水泥、陶瓷、纺织等工业以 及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产业工人、工商业者、手工劳 动者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小型茶社、杂耍园子、书馆等娱乐 场所也逐年增加。据统计有:华乐、宾乐、老庆仙、正海轩、 松茂、全乐、近天阁等,大都座落在商业繁华的“小山”一带。 除了河北梆子外,主要是一些莲花落大小班社,及零散演员, 进入这些茶园演出。一九O九年,开设宾乐茶园的王永富,在 南厂工人捐助下,于“小山”西下坡兴建了永胜茶园。其子王风 亭于一九O九年将成兆才的庆春班接来演戏,并给予很大支 持。当时各大厂矿的俱乐部,是只供洋人、资本家与高级职业玩 乐的场所,广大产业工人,普通劳动者,只好去书馆、茶社寻 求精神上的慰籍。当庆春班以改革后的大折出落子进入永胜茶 园以后,广大工人立即被这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的落子所 吸引。博得他们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一九一二年,革命导师李大钊来唐,有机会看到庆春班的 演出。当天,张一根、开花炮演《马寡妇开店》,东发白、杨 柳青演《小姑贤》,煞戏后,他和全体艺人讲了三件事:
一,这个戏叫“评戏”就要用演戏这个手段,评一评什么是 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二、这种戏通俗易懂, .大家爱看,很有发展。三、这种戏还很粗糙,需要改革丰富。
他又亲笔写下了一幅大字横额:“是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 评戏”。(引自倪俊生生平简介)
成兆才先生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有了新的追求。他目睹 当时唐山的社会现实,见到“小山”一带,到处是妓馆,娼妓们 过着非人的生活。矿工们由于生活所迫,竟发生三人娶一个老 婆的悲惨景况。成兆才以极大的愤慨,根据历史小说,借古讽 今,创作和改篇了许多揭露黑暗社会,无情鞭挞官府、恶棍、 流氓的剧本为受害者申张正义。《杜十娘》,《活捉王魁》 《花为媒》、《王姣鸾百年长恨》、《珍珠衫》、《劝爱保》 等3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后来成为评剧久演不衰的优秀剧 冃。这是以成兆才为首的庆春班全体演员为创建这个新兴的剧 种,完成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是:健全了青衣、花旦、彩旦、闺门旦、老旦、 老生、小生、丑等行当。培养了本剧种的优秀主演,特别是年 青一代,如月明珠、张贵学、小金龙、金开芳、倪俊生、张润 时等,尤其是月明珠,此时年龄十七岁,扮相清秀俊俏,是继 第一代演员金菊花而兴起的代表唐山落子时期的杰出的旦行演 员,他继承大口落子的传统唱腔,又有了发展,在行腔润色、 板头、旋律、气口、声情表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他根据京剧反二黄,创造了评剧反调 大慢板。他塑造的马寡妇、张五可,數桂英、杜十娘、王三巧 等众多典型妇女形象,使广大观众百看不厌,如醉如痴,掌声 如雷。就连塞外八沟(辽宁平泉凌源一带)、喇嘛庙的赶驮子的 农民、商人以至津、沈各大城市的客商,也都无往而不至,郡要 到唐山永胜茶园亲眼看一看月明珠的落子。月明珠唱红以后, 广大观众才习惯性叫“唐山落子〃,这个称谓是广大观众给命名 的。
第三件大事,建立了班规十大条款。如:不准夜不归宿, 不准嫖妓,不准赌钱,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前台斗,凑(指在 台上随意演唱)、不准错报姓名、不准丢环拉坠(指扮戏不齐), 不准批示不遵,不准辱骂师长,不准咬艺(指嫉妒、不团结), 这十条款,不但保证了艺术改革顺利进行,而且保证了清除梨 园行中的封建性的行帮行规,以及各种腐朽的生活作风,为评 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直到解放前夕,评剧界 的大小戏班,无不遵循此规。
第四件大事,确定了共和班的体制。从演出总收入中,除 交付园租、箱租之外,留下部分公积金,其余大部分按人头大 小份,分给大家。大小份又由全体人员按艺术高低共同评议。 但不是死分,根据演员艺术的发展情况,随时定分,以鼓励演 员学艺,精益求精。
在成兆才和张玉琛、任连会、张彩亭等老一辈创始者领导 下的庆春班全体成员完成了上述几件大事。庆春班为冀东的 广大莲花落艺人,树起了一杆大旗,给他们指出了前进的方 向,鼓舞了他们的信心,挺起了腰板为评剧事业而献身。因此 不论是市区或是各县区城镇农村,都掀起了成班学艺的高潮。著 名的南、北孙班,于茂秀、魏子衡等班如雨后春笋,相继出 现,形成了唐山落子的极盛时期,反动当局再也压制不住了。 享有盛名的五大名珠:月明珠,明月珠、碧月珠、盖月珠、盖 五珠以及葡萄红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为 评戏的大发展,准备了大批骨干人材。
一九一五年,成兆才带着庆春班,再次进入天津,在河东 宴乐茶园和小红楼一带演出。孙凤鸣成立的南孙班和孙恩成立 的北孙班,也都先后进入天津。各大班社云集天津,争相献 艺,使天津广大观众耳目一新,一位知名人士吕海环老先生看 后,赠匾额一块,上写:“风化攸关”。商界联合赠送贺帐: “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京剧大师梅兰芳和 著名老先生刘鸣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大加赞赏,一致认为 唐山落子大有前途。赞月明珠是个杰出的演员。
一九一七年,因天津水灾,支卷班回到唐山,以园东王凤 亭为班主,重换戏箱,改庆春班为永胜合班。
一九一八年,永盛合班被邀到秦皇岛、山海关,演出盛况 空前。一位在河南做过知府的乡埠奎旭东看后,认为唐山落子 有"评古论今”,”警化世人”之新意,遂建议将永盛合班,改为 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快。该社于一九一 九年出关。
南孙班在一九一二年成班。去天津后,引起许多贫苦的曲 艺女艺人的极大兴趣,她们争相拜师学落子、评戏第一代女演 员,花莲舫、李金顺、孙艳茹、白玉霜等都是这一时期拜师孙 凤鸣学唱落子的。该班一九一五年到营口后,又招收几十名青 年办了二科三科,该班为培养评戏女演员推动评剧发展做出了 重大的贡献。
结束语
评剧的形成,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哺 育下,艰苦创业,精心培育的结果,而且这些民间艺人,大多 数是贫苦农民出身,以唱莲花落为乞讨谋生之计,由业余爱好 到走向专业。他们大多是经师傅口传心授,或以地为纸,以树 枝为笔,学文识字,从粗通文字到读话本、评书、鼓词,剧 本。从口头创作成文,到拿起笔来改编和创作戏本,成兆才、 月明珠,任连惠、孙凤鸣、张彩亭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 物。这些贫苦出身的艺人,居然创建了评剧这个具有特殊地方 风格的大剧种,这在中外戏剧史上都是罕见的,也是独一无二 的,他们的功绩是永垂千古的。
今天,我们不但要继承老一辈艺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财 富,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先辈们为事业勇于创新,鞠躬尽萃、坚 苦创业的献身精神,为推动评剧艺术的发展,为祖国四化建 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