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唱腔改革家齐怀
刘锐华 范福源
           唐山皮影戏《白蛇传》、 《三打白骨精》中的许仙、唐 僧的唱腔,是那么缠绵俳恻, 唱得人荡气回肠,为之神往。 入们在欣赏唱腔艺术之余,很 自然地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悦耳动听的唱腔,当初是 谁创造的?如果说它是经过不 断改革、丰富发展而来的,那 么,这个改革者是何人?
           原来,这位影戏'生”角 唱腔的改革者,就是影戏界奉 为“生點角的一代宗师,观众 誉为“影戏泰斗〃的齐怀先 生。
           齐怀,1887年出生于河北 省乐亭县张庵村一个农民家 庭。幼时上过三年私塾,后因 家贫辍学。乐亭,是冀东皮影 的发祥地,影戏活动非常兴 盛,齐怀自幼年耳濡目染对皮 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6年,齐怀十岁的时 候,到本县马头营镇辛庄子赵 连城的影班,拜赵为师学唱皮 影。同科四人,只齐怀嗓音条 件差。由于老师不公平的待遇 和师兄弟们的歧视,激励他养 成一股争强好胜的倔脾气,他 暗下决心,坚持刻苦练功喊 嗓,使嗓音逐渐变得甜润、高 亢、宏亮,为唱影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1909年,齐怀出科时,正 赶上光绪皇帝死了,在“国孝” 期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迫 于生计,齐怀只好到长春一个 商号去学生意。
           次年,'国孝”除服,齐怀 由东北回到家乡,住本县阎各 庄镇祝庄安梅影班,伴唱“生” «小”行当,从此,开始了他 的艺术生涯。在演唱实践中, 齐怀认识到自己的功底薄弱, 需博采众长,冶炼自己,因此 他由十九岁(1915年)起,住 过乐亭县刘子佩影班,葛翰林 影班和柏各庄杨荣九的影班。
           这一时期,齐怀虚心向名 老艺人请教,刻苦学习,在演 唱艺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以韵 味醇厚,工于刻划人物,逐渐 嶄露头角,声名鹊起.
           然而,齐怀并没有就此止 步,他奋发向上,继续向艺术 高峰攀登。当时西路影戏正在 崛起,一些著名影戏艺人云集 唐山。齐怀为访师学艺,到唐 山拜见西路著名影戏艺人王庆 弟。由于旧社会“艺人相轻”和 东,西两派在艺术风格差异上 的偏见,王庆弟对齐怀的学艺 要求,竟飨以“闭门羹”,未 予理采。这件事,给齐怀刺激 很大,羞恶之心,激起他一定 在艺术上超过王庆弟,以雪耻 辱的雄心壮志。
           经过一番艰苦磨炼,齐怀 的小旦唱腔不仅韵味甜润,而 且,发声,吐字,控制气息上 尤有独到之处。二十八岁 (1924)那年,他第二次进入 唐山,以四百元的压班费进住 了王庆弟正在那里演唱的张惠 影班。王庆弟是唱“大”的, 善唱梆子,二簧腔调,以噪音 宏亮、明快著称;齐怀唱“小”, 善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以腔 调宛转,板式玲珑见长。二人 同台演出,针锋相对,拚命角 逐,难解难分。终于在观众的 炽烈和稀疏的掌声中,分出了 优劣。王庆弟在《稀疏"的掌 声中败下阵来,气得他离开了 影班。齐怀也因疲劳过度,左 眼失明了。
王庆弟失败后并没有甘 心,他回家经过一番苦学苦练 后,再次回到唐山,与齐怀较 量。二入犹如双峰对峙,互不 相让,一直对台唱了五年。由 于这种偶然的情况,使齐怀在 艺术上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一时不敢懈怠。
           齐怀左眼失明后,张惠影 班请来了周文友。周是唱“小• 的革新派,以声、韵、情俱佳 蜚声影界。齐怀虽然艺术造诣 很深,但只是在唱腔形式上有 些变动,在内容上没有什么改 革,比起周文友的新腔新调 来,却稍逊一筹,他极尽努力, 也唱不过人家。于是他弃了小 旦行当,改唱小生,并吸取周 文友的成功经验,在唱腔上进 行一番改革。当时西派影戏推 张占科唱的小生为正宗,以腔 调明快,粗犷、刚劲,风靡一时。 齐怀不愿拾别人余唾,他另辟 蹊径,创造出与张占科相反 的,柔韵绵绵,曼声感人的小 生唱腔,登台试唱。这一改 革,不仅遭致同行艺人的非 议,也引来观众的阵阵嗤笑。 对此,齐怀没有灰心气馁,而 是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对 唱腔反复加工、修改,终于征 服了观众。很多人说:"齐怀 的新唱腔,乍听起来觉得别 扭,可是仔细叭嗒,很有滋 味,叫人痒痒刷刷地,越听越 爱听"。
           齐怀改革小生唱腔成功 To影戏界唱小生的宗法齐 怀,群众学唱齐怀的新腔调, 齐怀的唱腔在冀东一带流传起 来,齐怀的名字也在群众中日 益传开。
           1931年,齐怀三十五岁 时,又回到乐亭县住孙兆祥影 班。
           翌年,正当齐怀艺术已臻 成熟阶段,声誉日隆时,由于 过度劳累,他的右眼也失明了。 这一不幸的袭击,使齐怀心灰 意冷,他想告别影台,回家隐 遁起来。同行艺人对他安慰挽 留,群众依依不舍地说:“齐 先生留下来吧!你眼睛坏了, 嗓子还是那么好听,只要唱几 句,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同 行人的热情劝慰,群众的强烈 要求,使齐怀已经冰冷的心, 又沸腾起来。他白天让人给他 念影卷,记住台词,晚上登台 演唱。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 了双目失明的重重困难,坚持 唱了十四年。
           1935年,齐怀被美国胜利 唱片公司邀请到上海,他演唱 的《洞庭湖》、《金玉缘》、 《四郎探母》、《火烧棉山》 等节目的唱段录制成唱片。这 些唱片,至今还被保存在一些 艺术单位和皮影爱好者的手 中,作为研究资料,流传下 来。
           齐怀录制唱片后,他的名 字和他的艺术一样,传遍关里 关外,被人推崇备至。但他仍 是孜孜不倦地在唱腔改革上继 续创新。在上海录制唱片时, 听到一个妇女吹奏一种乐曲, 他从中得到启示,经过一番 研究、加工,把口琴中的曲调 揉进自己的小生唱腔里去。他 就是这样,以锲而不舍的精 神,不断地修改自己的唱腔, 每改一次,都有新的味道出 现。用齐怀的话来说,是“一 番拆洗一番新”啊!
           齐怀对向他求艺的人,总 是有求必应,把自己的艺术毫 无保留的倾囊相赠。他说鄭我 的艺术不怕人学,不怕人偷。 别人学了去,是给大家唱,流 传后世,这有什么不好。"在 当时《宁赠十亩地,不教一出 艺”的时代,齐怀这种无私授 艺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1944年,齐怀四十八岁, 这时他的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 的境地,到处受到人们热烈欢 迎,观众称赞他是《影戏泰 斗〃。就在这时,他又再次受 到不幸的袭击。一天,他随影 班在昌黎县马头店演出,突然, 他的嗓子坏了,坏得几乎连说 话都让人听不清楚。双目失明, 嗓音喑哑,他的艺术生机全部 停顿了,他的内心痛苦极了。 有些好心人对他劝慰,让他好 好休养,继续演唱。这次齐怀 斩钉载铁地说:“我不唱了! 我要叫人记住齐怀唱得好的时 候是什么样子,不能给人留下 坏印象!力于是,齐怀毅然决 然地回家务农去了。
           齐怀回家后,这位饱尝旧 社会苦难的艺人,在党的启发 教育下,阶级觉悟得到提高, 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各项活动。 于1946年,他在家乡创办“皮 影子弟班”组织《齐怀影社”, 上演一些配合当时解放斗争的 现代影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 育。他还动员大儿子参军入 伍,大儿子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了,他又把仅有的二儿子送上 前线。
           全国解放后,齐怀以十分 喜悅的心情,在乐亭县组织起皮影培训班。他把自己的演唱 技巧,发声吐字的方法,以及 在伴唱时如何掌握分寸.刻划 好人物的心理状态等等艺术知 识,都传给了下一代,为皮影 戏培养出一批艺术人材。
           齐怀,这个劳苦一生的影 戏艺人,晚年,受到党和人民 的尊敬、关怀。建国后,他被选 为乐亭县人民委员会的委员, 人大代表,省文史馆的特邀馆 员。国家按月发给他二十元养 老金,省文史馆每月给他三十 四元生活费,政府还委派专人 逐月把细粮买好,给他送去。 对此,齐怀感激涕零地说: “旧社会,艺人受苦受难,一 言难尽,若不是共产党领导人 民推翻了旧社会,我哪有这么 好的晚景啊!”
           齐怀的艺术受到国家有关 部门的重视。乐亭县文化艺术 单位,鉴于齐怀年事日高,想 把他的艺术记录下来,传给下 一代。可惜,这个愿望还没来 得及实现,齐怀于1979年冬竟 离开了人间。终年八十一岁。
           齐怀一生,对皮影事业做 出卓越的贡献。他的艺术流传 于世,他的唱腔,至今被皮影 界唱小生的奉为圭臬。他给皮 影界,影戏爱好者,特别是皮 影故乡的乐亭人民,留下了永 远的怀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