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财政金融
第一节 财 政
第一节 财 政
机构
本县于1946年建置初期,县人民政府设财粮科,各区设财粮助理员和干事,村设不脱产财粮委员。1947年1月,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浭阳县政府设有财政科,于1948年12月随着丰南县解放而溃散。
建国后,1949年至1953年县人民政府设财政科。1958年4月与丰润合并期间,财政科与税务局合并,统称县财政局,1961年6月,丰润、丰南两县分设,建立丰南县财政局,1961年10月,财政又与税务两局分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财政局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1969年7月撤销财政局,建立丰南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财政组。1971年9月,由财政、税务、银行三家合并,组成丰南县革命委员会财金局。1972年银行划出单设;1981年改称丰南县人民政府财政局;1981年4月,财政、税务两局再度分设,同年在全县8个地区建立了财政所。
体制
建国后本县财政体制先后进行了九次调整:
1950年至1953年实行“统收统支”。各项财政收支,除地方附加外,全部纳入国家预算。1951 年实行“收入分类分成”。划归本县财政的固定收入有:农业税附加,工商税附加,契税留成,规费收入,违警罚金,清理收入和其它收入。支出有:行政费、文教卫生费、经济建设费、人民武装费、预备费、调出资金等,收入支出均以小米为计算单位。县级不为一级财政,分为地粮、省粮,省粮支出由上级拨给,主要用于区、县以上在编干部的供给、差旅费、办公费等,开支后向唐山专署财政科报销。地粮主要来源于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和罚没收入,用于地粮干部的供给,小学教育经费,行政、党团业务费,会议费和地方修缮等项开支。1953年下半年,省粮与地粮合并,建立了县级总预算。从此本县正式成为一级财政。
1954年至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财政支出划为中央支出和地方支出。财政收入划分为第一类为本县的固定收入,有印花税、利息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房地产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县属国营企业收入、其它收入(包括规费、罚没、公产收入、公用事业附加、土地证明费及其它杂项收入,税收罚没收入及税务局代征盐税的罚没收入)并解当地金库,作为固定收入。第二类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有工商营业税、工商所得税。第三类为调剂分成收入,有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农业税。1957年唐山专员公署确定本县总预算收入分成比例是: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营业税、工商所得税均上解中央50%,解省15%,县留成35%。农业税上解中央20%,解省70%,县留10%。
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体制。明确划定地方财政收支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地方财政管理权限,在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增加了地方的机动财力。在收入方面实行“分类分成”的办法,在支出方面,属于县经常性的支出在划给收入中自行安排,基建等非常性支出由上级拨付专款。确定本县的固定收入包括县属企业及事业收入、其它收入、印花税收入、利息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城市房地产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预算调剂分成收入包括商品流通、货物税、工商营业税、工商所得税、农牧业税、公债收入。以上各项实行中央和县两级分成,分成比例是: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营业税、工商所得税均上解中央80%,县留20%。农牧业税上解63%,县留37%。公债收入上解63%县留37%。
同年9月13日又调整了县留成比例,工商统一税为13%,工商所得税为l3%,农牧业税为10%,公债收入为13%。同时县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使企业有一定的财权。
此体制虽有许多好处,但由于浮夸风盛行,从而造成了财政收入的虚假,不能保证中央资金的需求,不利于国家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建设事业。因此,只执行了一年即行废止。
1959年至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体制。根据上级规定,县总额分成的留成比例为37%,1960年改为36%,1961年调整国民经济,县财政管理权限适当缩小,1961的县留成比例为15%,1962年仍为15%。1963年本县实行了“固定收入与总额分成、收入相结合”的体制。划定的固定收入“其它工商税”包括:屠宰税、牧畜交易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集市交易税、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公产收入、契税收入。划归本县的分成收入是:国营商业的饮食服务业收入(包括高价和平价),一般商业收入,特种商业收入和上年供销合作社收入。以上除饮食服务业收入100%留给县财政(其中25%留给企业)外;其余各商业收入一律上解85%,县留l5%。此外,本县的分成收入还有企业收入、工商统一税、投机倒把商贩罚款补税、工商所得税和农业税,上解80%,县留20%。
1964年,列入本县总额分成的收入是:企业收入、商业收入、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各项地方税(包括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和集市交易税),农业税、盐税其它收入。是年除基建拨款以及因为防汛、抗旱救灾而追加的经费仍由中央专项拨款外,其它各项支出都参加收入分成。确定本县财政收入上解比例为72%,县留成比例调整为28%。1965年的财政体制由总额分成又改为总额分成加固定收入的办法。本县的固定收入是:五种地方税(即屠宰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地方饮食服务业收入和其它收入。划定本县分成收入是:地方企业收入、一般商业收入、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农业税,上解比例为84%,县留成比例是16%。
本县在1966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均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列入总额分成的收入是:企业收入、各项税收(包括工商税收和农业税),各年份分成比例如下表:单位:万元
年份 | 年收入总额 | 上解% | 上解金额 | 县留成% | 留归县金额 |
1966 | 598. 4 | 79. 6 | 446. 6 | 25. 4 | 151.8 |
1967 | 456. 7 | 72 | 328. 8 | 28 | 127. 9 |
1968 | 598. 2 | 72 | 430. 7 | 28 | 167. 5 |
1969 | 429. 3 | 72 | 309. 1 | 28 | 120. 2 |
1970 | 543. 1 | 72 | 391 | 28 | 152. 1 |
1971年至1972年,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结余留用”的体制。
1971年上级核定本县财政收入任务595.7万元,支出指标366.6万元,超收分成比例为28%。1972 年核定本县财政收入任务是729.4万元,支出指标437万元,超收分成比例为20%。
1973年至1975年实行“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的财政体制。在这个时期,本县固定留成比例是11%,其超收分成比例是:1973年和1974年均为25%,
1975 年是15%。
1976年至1979年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定额留成,超收分成”的体制。上级核定本县各年体制留成定额均为21.5万元。1976年由于遭到了严重的地震灾害,没有得到超收分成。
1977年至1979年,超收分成比例为30%。
1980年至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俗称“分灶吃饭”)。上级划归本县的固定收入是:县企业收入,农业收入,工商所得税,滞纳金罚款收入,其它收入。划归本县的调剂收入是:工商税,留成比例为3.8%。划归本县的支出是:县办工业技术改造补助,流动资金,支援农村人民公社社队周转金,小型农田水利岁修费,农机费,农、林、水、气事业费,知青业务费,工交、商业事业费,文教、卫生事业费,其它支出。
1985年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经过第一步利改税和第二步利改税,国营企业由上交利润改为上交各税款,国家对流转课税的税种、税率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上级确定本县正常的留成比例为57.09%,比上年增收部分按63.9%留成。在此体制下的一些新规定是:石油公司、电力所的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全部上解省或中央。资源税的3%属于县级预算收入,计入收入分成总额。其他工商税,即城市房产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作为县预算收入,计入分成收入总额。建筑税、国营企业奖金税全部作为县预算收入,计入分成收入总额。新开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收入,不计入分成收入总额,年终也不再结算返还。县办“五小”工业留成不再提取,计入分成收入总额,相应增列支出基数。
收 支
本县建置前后,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方财政资料没有系统的记载。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除个别年份外,财政收入逐年增长而且收大于支,有所节余。
丰南县建国以来主要年度收支概况表
年度 | 收入 | 支出 | 盈 | 亏 |
1952 | 481 | 154. 3 | 326. 7 | |
1965 | 564 | 268 | 296 | |
1978 | 3184. 6 | 1760. 1 | 1424. 5 | |
1985 | 2831 | 2036 | 795 |
由于1954年以前已无完整资料,在同丰润县合并阶段又不能反映本县面貌,逐年收入仅能从1961年开始记述。
一、收入概况
1961年,本县财政收入主要有:企业收入类,各项税收收入类以及其它收入类共三大项。1961 年至1965年本县财政收入共完成2925万元,其中工商税和农业税收入2457万元,占财政收入的84%平均每年财政收入585万元。
1967年,本县在“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下,财政收入只完成456.7万元,占预算任务592.4万元的77%,比19 65年下降了19%。此时期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化程度,忽视了个体经济等其它经济形式的适当发展,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所占比重与1965年相比有明显下降,农业税收比重也有所下降。1966年至1970年共完成财政收入2625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和农业税收入2076 万元,占79%,低于前5年的水平。
由1975年起,盐税收入纳入县财政预算收入,并列总额分成 (1980年从财政预算中划出),是年盐税收入769万元,使县财政由1974年的870.3万元,猛增到1782.3万元,剔除盐税收入,财政收入为1013.3万元,首次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比1970年增长86%,平均每年递增13.2%。1976年在大地震影响下,财政收入只完成1117万元(含盐税458.3万元),占年度预算的67.2%,比1975年下降了37.3%。
1978年以后,本县财政收入的构成比重发生变化,工商税收和比重明显提高.1980年占财政收入的67.3%,1983年占73%,1985年占84.6%。
1981年至1985年共完成财政收入10507万元,平均每年收入2101.4万元 (已没有盐税收入),为1961年至1965年平均收入的3.6倍,为1966年至1970年平均收入的4倍,平均每年递增22.9%。
丰南县1961-1985年财政收入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度 | 合计 | 企业收入 | 工商税 | 农业税 | 盐税 | 其它 |
1961 | 757 | 215 | 294 | 179 | 69 | |
1962 | 500 | 49 | 306. 2 | 105. 9 | 39 | |
1963 | 546 | 33. 8 | 289. 8 | 208 | 14 0. 4 | |
1964 | 559 | 49 | 296. 1 | 187. 9 | 26 | |
1965 | 564 | 47.7 | 312. 8 | 187. 7 | 15. 8 | |
1966 | 598. 4 | 81 .5 | 293 | 214. 9 | 9 | |
1967 | 456. 7 | 115. 8 | 275. 7 | 57. 2 | 8 | |
1968 | 598. 2 | 119. 2 | 209. 7 | 268. 2 | 1.1 | |
1969 | 429. 3 | 47 | 194. 5 | 168. 2 | 19. 5 | |
1970 | 543. 1 | 135. 2 | 224. 9 | 169. 7 | 13. 3 | |
1971 | 666. 4 | 239. 5 | 263. 8 | 158. 3 | 4. 8 | |
1972 | 762. 6 | 262. 6 | 348 | 141.5 | 10. 5 | |
1973 | 808. 1 | 177. 5 | 467 | 158. 3 | 5. 3 | |
1974 | 870. 3 | 158. 2 | 550. 9 | 156. 3 | 4. 9 | |
1975 | 1782. 3 | 185. 7 | 664. 5 | 151. 2 | 769 | 11.9 |
1976 | 1117 | 123. 9 | 483. 1 | 31 .5 | 458. 3 | 20. 2 |
1977 | 1396. 5 | 134. 2 | 352. 5 | 60 | 847. 1 | 2. 7 |
1978 | 3184. s | 14 3.1 | 569 | 166. 6 | 2301 .7 | 4. 2 |
1979 | 7786. 8 | 322. 3 | 762. 9 | 158. 2 | 6542. 3 | 1.1 |
1980 | 1294. 1 | 277. 1 | 871 | 141 .2 | 4. 7 | |
1981 | 1417 | 330. 8 | 917. 4 | 160. 4 | 8. 4 | |
1982 | 1673 | 365. 1 | 1131. 1 | 158. 4 | 18. 4 | |
1983 | 1930 | 341.2 | 1409. 2 | 171.1 | 8. 5 | |
1984 | 2255. 7 | 366. 3 | 1709. 9 | 159. 1 | 22. 4 | |
1985 | 3231.3 | 243. 3 | 2733. 2 | 223. 9 | 30. 9 |
二、支出概况:
丰南县预算内支出多达23项,其中主要支出项目如下:
(一)文教事业费 1962年,本县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l万元,1985年达到11万元,增长了10 倍。
教育事业费的支出,由1962年的140.5万元到1985年增至565.1万元,增长3倍,占当年财政开支的27.8%。
(二)卫生事业费 1962年,卫生事业支出18.7万元。1985年卫生事业支出86.1万元(不含公费医疗),比1962年增加7倍多,占当年财政开支的4.2%。计划生育费,自1971年至1985年,共支出258.4万元。
(三)行政经费 1962年,本县行政人员870人,开支总额为78.3万,占财政总支出的24.2%。1985 年有行政机关人员1740人,唐山市财政局核定丰南县行政经费限额为320.2万元,超出部分不予列支。是年实际支出388万元,占财政开支的19%,超出预算67.8万元,超出部分在预算外列支。与1962年相比人员增长一倍,开支总额增长3倍。
(四)工业企业支出 丰南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占用国家流动基金情况见下表
1969 ~1985年占用国家流动基全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年度 | 金额 | 年度 | 金额 | 年度 | 金额 | 年度 | 金额 |
1969 | 167 | 1974 | 1278 | 1979 | 2023 | 1984 | 1980 |
1970 | 201 | 1975 | 1504 | 1980 | 1862 | 1985 | 1927 |
1971 | 298 | 1976 | 1354 | 1981 | 2020 | ||
1972 | 545 | 1977 | 1449 | 1982 | 2048 | ||
1973 | 1075 | 1978 | 2004 | 1983 | 1977 |
(五)支援农业支出 农业事业费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农机、畜牧、水产等项事业费。1985 年与1962年比较,农业事业费(20.5万元)增长87.8%。林业事业费(5.3万元),增长2倍。水利事业费(28.5万元)增长15.5倍。水产事业费(4.4万元)增长1.65倍。
支农周转金
1980年,本县建立了扶持发展社队企业的“周转金”贷款项目,当时规定周转金不计利息,其原则是“社队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有偿有还”。1982年以后,对资金的投放又改为以下三种办法:第一,对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打井补助费、抗旱费、家禽保护费、农村造林补助费、扶持贫困区贫苦户发展商品生产等项贷款实行有偿无息的办法。第二,对社会性、公益性设施,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多方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灾等项目实行无偿投资的办法。第三,对扶持乡镇企业,社队海淡水养殖,滩涂垦荒,村民合作组织、专业户、重点户及事业改企业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所用贷款实行有偿有息的办法。
本县1982年以前,基层办理的“周转金”,由税务部门管理。县直水利“周转金”则由主管部门批准,财政拨款的办法。1982年以来,本县周转金的管理,实行按系统归口安排,财政部门负责拨款。基层支农周转金的发放与收缴,全部收归财政部门管理。周转金发放属于有偿有息的项目,按月收取利息,月息为三厘六,合同到期,本金利息一次付清,逾期者按月收借款总额1%。
丰南县财政周转金支出使用情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项目 年度 |
支出合计 | 乡镇企业 | 专业户重点户 |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 | 农村改造 | 农村水产养殖 |
1982 | 2434 | 230 | 334 | 1745 | 60 | 65 |
1983 | 1921 | 173 | 260 | 1250 | 62 | 176 |
1984 | 4187 | 180 | 1652 | 888 | 53 | 1414 |
1985 | 3893 | 1400 | 1852 | 506 | 10 | 125 |
(六)其它支出 自1962年以来,县财政用于其它各项支出有:1962年,用于三年困难时期精减职工的支出53.4万元。用于1958年至1961年“一平二调”错误退赔款16万元。抽调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资金38万元。此款由1962年列支归还,1963年还清。1967年,直接用于“文化大革命”的支出13.3万元,占年支出额的5.3%。1969年至1976年下乡知识青年经费支出273.3万元,平均每年支出34.2万元,其中最多的年度1974年支出达到92.1万元。1977年下乡知识青年经费停止后,在国家预支出科目中增列“城市青年就业经费”,1977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支出20万元。1976年7月28日丰南大地震,是年用于地震后的恢复支出47.8万元,占年度支出总额的7%。1976 至1984年,本县财政预算内资金直接用于抗震救灾的支出共4757.3万元(不含国家专款拨款)。1979至1985年,本县财政用于落实冤假错案平反的抚恤和工资补发等支出141.3万元。
丰南县几个主要年度财政预算支出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年度 金额 支出项目 |
1968 | 1971 | 1973 | 1977 | 1980 | 1982 | 1985 |
1、基本建设投资 | |||||||
2、流动资金 | 50 | 200 | 1055 | 30 | 200 | ||
3、科学技术三项费用 | 1 | 6 | 35 | ||||
4、新产品试制费 | 10 | 5 | 10 | ||||
5、企业挖革改资金 | 540 | 813 | 1100 | ||||
6、简易建筑费 | 32 | 100 | |||||
7、支援农业支出 | 265 | 672 | 1164 | 1949 | 2781 | 2919 | 3914 |
8、文教卫生事业费 | 1154 | 1490 | 1975 | 2559 | 3817 | 4754 | 7952 |
9、优抚救济支出 | 206 | 235 | 277 | 357 | 489 | 540 | 1109 |
10、城市下乡安呈费 | 21 | 42 | 506 | 433 | |||
11、干部劳动锻炼费 | 80 | 19 | |||||
12、五小企业投资 | 150 | 150 | 50 | ||||
13、自然灾害救济费 | 3865 | 8984 | 5387 | ||||
14、行政管理支出 | 537 | 956 | 1069 | 1255 | 1524 | 2371 | 3202 |
15、工交商部门事业费 | 4 | 62 | 10 | 25 | |||
16、城镇青年就业费 | 31 | 13 | |||||
17、农林水气事业费 | 811 | ||||||
18、其它部门事业费 | 150 | 422 | |||||
19、城镇维护建设费 | 227 | ||||||
20、其它支出 | 34 | 253 | 10 | 94 | 567 | 331 | 707 |
21、兑付农村退赔期票支出 | 3 | ||||||
22、专款支出类 | |||||||
23,财政价格补贴支出 | |||||||
合计 | 2196 | 3920 | 4761 | 11804 | 19310 | 18603 | 20364 |
三、预算外资金收支
(一)收入概况 1962年丰南县预算外资金收入为44万元,1985年收入达到1378.4万元,为1962 年的31.3倍。
建国初期,本县的预算外收入有两大项:一是征收农业税附加由村乡自筹,二是机关生产收入。1951年凡征收工商税的城市、集镇,除摊贩外一律在营业税、所得税、临时商业税上附加,附加率为正税的15%。1953年本县的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渠道有:出租房屋的收入,出租运输工具的收入,工作人员业余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变卖废品的收入。从1954年起,中央允许地方征收工商税附加。当时本县的预算外收入主要有: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公路养路费、中小学的学杂费收入,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零星杂项收入。从1962年开始,乡村自筹经费由县集中管理。1963年,本县开征电灯费附加,附加率为收费的l4%,全部交县财政。1965年,丰南县财政部门掌握的预算外收入有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渔业税附加、城市公用事业费附加。
1966 年公用事业附加停征。1967年开始企业的基本折旧基金全部留给企业。1970年开始实行县办“五小”企业利润留成,本县留成比例为60%列在预算外收入。
1973年开始实行饮食业利润留成。到1976年,县财政部门掌握的预算外资金有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渔业税附加、五小企业利润留成。事业费改单位自行掌握,预算外资金有各种事业收入、招待所收入、市场管理收入等。
1978年以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预算外资金也有所增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国营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制度的利润包干办法,企业分别建立了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五小”企业利润留成扩大为县办工业利润留成,增加了县级财政的预算外资金,丰南县留成比例为45%。自1978年起从盐税收入中提取10%作为财政的附加收入。社办以上工业企业用水、用电开征附加率8%的公用事业费附加。
1984年,本县盐税提成恢复到1%,1985年,根据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本县停止提取工商税收附加,改征城市维护建设税。盐税提成改为2%。县办工业留成也不再提取。
丰南县几个年度预算外收人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年度 金额 项目 |
1971 | 1973 | 1975 | 1977 | 1979 | 1981 | 1983 | 1985 | 备考 |
1各项附加收入 | 61 | 175 | 259 | 23 | 917 | 955 | 3171 | 1669 | |
工商税附加 | 28 | 47 | 61 | 23 | 57 | 69 | 151 | ||
工商所得税附加 | 33 | 53 | |||||||
农业税附加 | 71 | 78 | 3 | 76 | 85 | ||||
盐税提成 | 648 | 514 | 2599 | 1272 | |||||
城市公用事业附加 | 167 | 197 | 242 | 303 | |||||
渔业附加 | 33 | 57 | 120 | 42 | 66 | 94 | 41 | ||
2集中的企业收入 | 366 | 153 | 210 | 378 | 8 | 302 | 444 | ||
县办企业利润留成 | 378 | 4 | 272 | ||||||
五小企业利润留成 | 366 | 153 | 210 | ||||||
集中的企业折旧基金 | 422 | ||||||||
预算外企业收入 | 19 | 4 | 30 | 22 | |||||
其它收入 | 37 | 256 | 67 | 12 | 8 | 151 | |||
合计 | 98 | 541 | 668 | 300 | 1301 | 971 | 3624 | 2113 |
(二)支出概况 1971年到1985年,本县财政掌握的预算外资金总收入为1597.1万元,总支出为951.6万元,其中用于工业支出196万元,占支出总额的20.6%。支援农村生产支出220万元,占支出总额的23.1%。城市维护及公用事业支出236.1万元,占支出总额的23.5%。文教卫生事业支出120万元占支出总额的12.6%。
丰南县几个年度预算外支出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年度 金额 项目 |
1971 | 1973 | 1975 | 1977 | 1979 | 1981 | 1983 | 1985 |
1、更新改造支出 | 333 | |||||||
2,“五小”投资支出 | 514 | 100 | ||||||
3、城市维护支出 | 6 | 22 | 61 | 176 | 312 | 364 | 438 | |
公共设施维护费 | 80 | 88 | 181 | |||||
城市公用事业支出 | 6 | 22 | 64 | 96 | 312 | 106 | 257 | |
住宅校舍维护支出 | 50 | |||||||
其他城市维护支出 | 120 | |||||||
4、林业支出 | 5 | |||||||
5、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 47 | 555 | 219 | 17 | 238 | 38 | 115 | |
6、教育支出 | 40 | 42 | 20 | 45 | 330 | 100 | 54 | |
7、卫生支出 | 3 | 40 | ||||||
8、文化支出 | 10 | |||||||
9、通讯广播支出 | 13 | 23 | 5 | 31 | 40 | |||
10、其它部门事业费 | ||||||||
11、行政支出 | 47 | 81 | 22 | 47 | 89 | 16 | ||
12、上交能源基金 | 223 | 288 | ||||||
13、其它支出 | 14 | 3 | 127 | |||||
合计 | 153 | 106 | 706 | 355 | 872 | 996 | 725 | 1400 |
管 理
一、预算管理
本县预算管理工作范围是: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的编报、各项收入的组织安排、基建投资、行政事业等项支出的分配、金库对帐、预算会计手续以及预算体制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1985年本县总预算下属主管单位42个,基层会计单位81个,其中全额单位25个,差额单位41 个,自收自支单位15个,共有财会人员254人。
二、财政监察
1950年,根据上级指示,在县财政部门设专职检查员1名,负责检查本系统内部的财经纪律执行情况。1979年复又配备监察人员。1980年在财政局正式建立监察股,并从较大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聘请了22名兼职监察通讯员。每年单独的或协同有关部门对全县进行财经纪律大检查。检查的方式为普遍检查和专案检查。
1966年以前的财政检查多是小规模的抽查,总的看财政违纪案件不多,且违纪金额较小。从1957 年到1966年仅查出财政违纪案件35起,金额51.16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造反组织冲击财政机关、抢走帐目、乱立帐号、财政出现了极度混乱。
1978年以后,加强了财政监督工作,每年都组织一定人员分若干小组,对全县开展一次财经纪律大检查,既查帐又查钱查物,先自查后检查。1980年唐山专署和县两级组织了一次联合财经纪律大检查,1983年把财经纪律大检查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到1985年共查出挪用专款、乱搞计划外基建、擅自购买控购商品、私人占用公款、请客送礼、滥发奖金、截留利润、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违纪金额达851.69万元,共增加财政收入278.89万元,以1978 年违纪案件最多,金额610.59万元。以后为减少趋势以1980年最少,违纪金额3.4万元。
各年度查出的问题,都按照政策规定和财务制度妥善进行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