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喊一声,就在惊恐的瞬间走向远方。那蜷缩在一起的身躯,让我们焦急,我们祈求生命的奇迹。废墟下,一个人到底能支撑多久?
通常的说法,72小时是人生命的黄金救援时间,但这并不是衡量生命的唯一规则。我们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看到那么多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各个救援现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中重生,他们不断地创造着救助极限生命的奇迹,被人称为“超越死亡的不朽传奇”。
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煤矿赵各庄矿的5名矿工被困在900米深的地下,15天后奇迹生还。赵各庄煤矿曾经爆发过有名的“节振国抗日大暴动”。这5名矿工分别叫毛东俭、陈树海、王树礼、王文友和李宝兴。如今,5名矿工中有3人已因病离世,健在的王文友和李宝兴还清晰地记得那段井下艰险的日子。在那段与死神较量的日子里,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挖煤道、喝尿液,最后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们说,生还的奇迹同样可能发生在四川灾民的身上,只要有爱,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王文友激动地说:“我每天都在关注有关四川救灾的新闻,我相信那里的人民会像唐山人一样,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

通常的说法,72小时是人生命的黄金救援时间,但这并不是衡量生命的唯一规则。我们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看到那么多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各个救援现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中重生,他们不断地创造着救助极限生命的奇迹,被人称为“超越死亡的不朽传奇”。
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煤矿赵各庄矿的5名矿工被困在900米深的地下,15天后奇迹生还。赵各庄煤矿曾经爆发过有名的“节振国抗日大暴动”。这5名矿工分别叫毛东俭、陈树海、王树礼、王文友和李宝兴。如今,5名矿工中有3人已因病离世,健在的王文友和李宝兴还清晰地记得那段井下艰险的日子。在那段与死神较量的日子里,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挖煤道、喝尿液,最后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们说,生还的奇迹同样可能发生在四川灾民的身上,只要有爱,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王文友激动地说:“我每天都在关注有关四川救灾的新闻,我相信那里的人民会像唐山人一样,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

在唐山大地震中坍塌的开滦矿务局医院
李宝兴深情地说:“我对四川灾区的人民表示同情,想告诉他们,要坚信有了党和政府的关爱,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援,什么困难都将被克服。”
当年大地震袭来的时候,他们几个人正在靠近十道巷的900米深的地下深处掘进。强烈的地震波过后,煤壁倒塌,堵塞了上下道眼儿,他们被困在了掌子面上。“大家不要慌,地震了!”陈树海大声喊道。他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知道开滦井下有万余人被困,地震后全矿可能已经断电,主副井提升设备也陷于瘫痪,必须带领大家由风井返回地面。从地下900米深处到风井,那该有多难啊?他只好指挥大家先挖通被堵的“立槽”,准备下到二巷道逃生。几个人急了眼似的猛挖着,用锹没法使劲儿,就用矿工帽,一帽一帽地端,但只能一个人下去端。他们都焦急万分。
没想到,大家刚把“立槽”挖通,就被随即而来的余震再次堵死了。
5名矿工随即决定挖通向上的道眼儿。十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挖通了7米多长,终于来到第一中巷那条废弃的运输巷,却发现这里也被堵住了。又经过50多个小时的努力,他们用一把铁锹又挖通了16米长的通道,走出掌子面来到九巷道,此时已是7月30日的清晨。精疲力竭的5个人用尽最后的力气,手拉着手,摸着巷壁向上攀登,到达阴森恐怖的第八巷。他们一屁股坐在地上想,哪里是终点啊?到底能不能走出去啊?
下午6时40分,余震又来了。掏了一天,刚掏空的“立槽”又被上面下来的煤给堵死了。拼死拼活十几个小时,一下子前功尽弃!更怕人的是5盏灯灭了3盏。“出不去了,出不去了”小王、小李在呜呜地哭。毛东俭在一声声叹气。王树礼望着陈树海说:“老陈,怎么办?怎么办?咱们皮都没破,死了好冤…”陈树海闷头坐着,什么话也不说。渴,累,害怕,绝望,非常的绝望。这是他们当时的真实感受。
这个时候,求生的渴望非常关键,在黑乎乎的巷道里,光靠运气是不行的,必须有超常的心理素质。陈树海具备这样的素质,所以他是大家求生的主心骨。陈树海终于说话了:“咱们不能等死,往上去吧。只有一条路了。第一个目标,就是那个废运输巷——中巷。我们要有信心,我们哥儿几个一定能活着出去!”王树礼大声附和说:“我们听老陈的。大难临头了,得有个主心骨。他有经验,他是我们的活地图,我们听他的!”于是,几个人就开始轮班上去掏煤,陈树海指挥。王树礼和毛东俭先上去了,用大锹“摧煤”,王树礼拼命地干,矸子扒开一条缝,人硬往里钻,肚皮蹭破了,满手的血。他拼着命撬开一块块矸子,一寸一寸朝前挪。正干着,他那盏矿灯也开始发红发暗了。可怜的灯光,终于只剩下了火柴头大的一点儿火星。大伙儿都紧张起来,一双双眼睛都盯着那一星儿微弱的光亮。灯终于灭了!漆黑一片。手指贴着眼珠都看不见。“老陈,灯死了!”王树礼绝望地喊。没有灯,就像人没了眼睛。没了眼睛,人怎么能活着出去呢?即使这样,王树礼还摸着黑干,几个人都上去掏煤,终于打通了向上的“立槽”。

向全国各地紧急转运唐山大地震中的伤员
刚到上面歇了一会儿,忽然听见呼呼的水响。陈树海有经验,站立起来大喊道:“快逃,透水了!”几个人开始顺着陈树海指的方向逃。由于逃脱及时,他们才没有被水淹没。饥饿,寒冷,焦渴,5个人实在没有力气了,他们钻进载人运输车里等待救援。
虽然头像患了重感冒似的沉,肚子也瘪了,但5名矿工一直坚持相互安慰,还抱在一起取暖。大家聊着天,想象着逃出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后来,年纪最大的陈树海坚持不住了,躺在那里就想睡,大家都知道他要是真睡了,就永远起不来了。年轻的李宝兴和王文友就上去搀扶他。为了保持体能,5个人吃干硬的煤渣,喝煤道旁渗出的水,实在没水了就喝自己的尿液。
实际上,上面的人也没有放弃对他们的营救。作家长正曾在报告文学《顶天立地的人》中这样写道:“……7月28日上午8点钟,赵各庄矿采煤五区党支部书记赶到调度大楼前,向矿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在十道巷O五九七掘进的五名夜班工人,到现在还没上井”。当时,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井下工人脱险的矿党委书记马四,花白的头发早已被雨水打湿。他把叉在腰间的手掌猛力一挥‘马上派人去找!’采煤五区党支部立即组织人,跑步从四O六井口顺马路眼直奔井下而去。当他们来到十道巷的时候,发现通往O五九七的掌巷道由于严重垮顶,通道已被砖石堵塞。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呼喊,一次又一次地敲打金属支架,可是这一切都如同石沉大海,里边毫无反响……
8月11日,下井作业的工人终于发现了这5位与死神鏖战的矿工、他们在所有人以为已不可能生还的时候,用顽强的意志创造出了一个奇迹。
一位叫卢桂兰的普通妇女,在废墟里坚持了13天后获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许,卢桂兰正在商业医院照看患病的老伴。那天,老伴眼看不行了,卢桂兰和老伴在场的工友心情很不好。
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响,大地随之摇晃起来,地场像上百匹马一齐恐怖、狂躁地扯断拴在石槽上的细绳,长嘶着跑上大街。远处传来轰轰隆隆骇人的地声,一团突然出现的白光把天地之间照得雪亮。沉闷的雷声自遥远天际滚滚而来,如山洪暴发,如泥石流呼啸而下。伴随着隆隆地声的是更令人恐怖的光芒,那充满死亡气息的恐怖之光使大地陡然间亮如白昼,时而又漆黑一团,瑰奇怪异,狰狞诡谲。地面卷起一股黑色的旋风,冲天而起,伴之而来的是地下岩层大崩塌一样的巨响,更为骇人的亮光撕裂漆黑的夜空。就在这一刹那间,卢桂兰嘶喊了一声:“不好,地震啦!”大地疯狂地颤抖起来,先是上下颠簸,继而左右摇晃,一道地震强波使大地如海水一般起伏涌动,房屋等建筑随之而倒。卢桂兰在颠簸的地上根本站立不住,一瞬间,她便随着大地的涌动和房屋的颠晃手足无措地倒了下去,被强大的地震波甩到了床底下,掩埋在废墟中。而正巧去看望老伴的工友,被压在废墟中的另一头。卢桂兰使劲儿搬了搬压在胸口的瓷砖,感觉呼吸顺畅点儿了。她开始呼救,一声接一声。“别总喊救命了,留点儿劲儿,等有动静了再喊。”从废墟的空隙里传来老伴工友的声音。
卢桂兰听了他的话不再喊了,因为这样喊下去也无济于事,外面死一样寂静,她得留着力气,等到外面有动静了再呼救。地底下很闷,就像她的心情一般,老伴就在她的头上,可能已经咽气了。她开始和老伴的工友对话。
卢桂兰又开始唱歌,唱“下定决心,争取胜利!”在被埋四五天后,她突然发现老伴的工友不再说话了。“全老七!全老七!”她开始呼唤他的名字,可是全老七再也听不见了。性格坚强的卢桂兰仍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挑战生命极限的方法。渴了,实在渴了,卢桂兰从裤子上撕下一块布,开始蘸尿喝,为生命补充能量。
就这样,卢桂兰在废墟下时而沉睡保持体力,时而清醒地认真听地面的动静,听寻救援人员的脚步声,一有动静就敲打废墟,向地面求救。寂寞、恐惧时,她会想到自己还可能幸存的孩子,他们还需要自己。有时,卢桂兰还会唱唱歌,唱“下定决心”,唱“东方红”,在废墟中乐观地增强活下去的信念。
挑战了人体极限的卢桂兰在震后第13天终于被营救出来。她说,自己能活过来,最重要的是她内心始终存有一种强烈的信念:一定会有人来救我,我一定能活着出去。”她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渴望。她想到儿子杨春青还在唐山煤矿上班,“他怎么样了?我一定要看见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