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花木兰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医院副院长、女将军高春瑞
           在我43岁的年轮中,始终没有见过女将军,而70周岁高龄的女将军在 我来说更不可想象和思议了。2006年10月17日下午,我带着丰南领导的重 托采访了我们丰南的女儿、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医院副院长、70周岁的女将 军 高春瑞。
           初见高春瑞,我一下子震惊了,高春瑞1米64的个儿,瓜子脸,架副近 视镜,健康的肤色,笔直的腰板,轻盈的歩伐,灿烂的笑容,朗朗的笑声,让我 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站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70周岁高龄的女人。在她身上 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老年妇女那种羸弱,那种暮气,那种臃肿,取而代之的 是洒脱,是干练,是智慧,是骨感和魅力,是青春在飞扬。她亭亭玉立的身姿, 卓然不群的气度,缜密的思维,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的话 语,令人慨叹不已。她可爱可敬更可亲,她是丰南的优秀女儿,是军中的花木 兰,是共和国的豊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手记
           高春瑞,1936年生于天津,祖籍丰南镇西王家河村,15岁时加入中国人 民解放军,20岁参加工作到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医院至今。她从一开始参加 工作至今50年,没有变动过一个单位。50年,她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 做着不平凡的事,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历任军医、主治 医师、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是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心血管病分会会员,北 京军区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军区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南开大学 硕士生导师,北京军区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她专业技术三级,文职二级,是中 国人民解放军特别是军界屈指可数的女将军之一,她多年来致力于心血管 病的诊治与研究,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三部,曾荣立三等功3次,获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
           高春瑞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以一个女人特有的执著,以一个军人特 有的奉献精神创造了军界的奇迹,并对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从医50年从没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没出现一次医疗差错,一次医 疗纠纷;
           她是在职将军年龄最大的,是天津市唯一的文职将军;
           她是我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
           她高风亮节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接班人……
           让我们走进高春瑞的世界,品味她的人生历程,领悟她充满魅力和独特 韵味的风采吧!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1951 年,这首歌唱红了中国大地,唱响了每一位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的心。这一 年,高春瑞15岁,她正好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升入高中一年级。
           15岁的高春瑞也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也被爱国的情绪鼓舞着。她 要报效国家,她要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她夜不能寐,激动不已,她要干 一番大事业,她说服父母,毅然决然的报了名想去朝鲜主战场。组织上觉得 她表现好,批准了她。
火车轰隆隆地响着,载着小春瑞去了远方,同列车的人们谁也说不清自 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小春瑞激动的小脸发红,她觉得干惊天动地的大事的时 候到了。同行的人她是最小的一名,却属她最踊跃。然而,站台上父母却哭得 涕泪横流,心爱的女儿远行了,她才15岁啊,去哪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也不知道,父母的心仿佛被掏空了一样难受,他们怅然若失,他们茫然不知 所措……
           也不知过了多久,高春瑞他们被通知下火车,高春瑞兴奋不已,以为到 了朝鲜,但转瞬就被告之来到了辽宁省沈阳市,不去前线打仗,要在这儿上 5年军医大学。这所学校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 迁址到广州)。高春瑞这批学生共有300多人,而仅有高春瑞一人毕业于 天津南开中学。全校第一次统一考试,高春瑞就考了个全校第一名,她高兴 极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她内心在呐喊,这5年我一定要成为最棒的学 员!
           尽管高春瑞年纪尚小,但由于受家庭影响和熏陶,她有极强的接受力和 感知力,悟性非常的强。她有令全天津人为之羡慕、优秀杰出的父亲——高 坤载(曾用名高顺臻)。他是全国著名的化学家,是天津市化学界著名的 “四大金刚”之一,参与研制生产了中国第一批肥皂,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 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那时的小春瑞并不知道父亲如此杰出,但 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使她受益匪浅。在学校里,她不是最刻苦的一个,但 却是成绩最优异的一个,她触类旁通,一点即透,游刃有余,潇潇洒洒地学 着。她对一切新的事物充满旺盛的求知欲,就连那枯燥难懂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她也非常感兴趣,她提出诸多问题拿出诸多观点和老师辩 论。她独特的见解,犀利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令她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对她 另眼相看。而当时的老师层次是相当高的,都是从全国各名牌大学中抽调特 批入伍任军医大学教师的。他们为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学生而感 到自豪。由于她的特殊才华,学院开大会需要一个学生做典型发言,15岁的 高春瑞登上了高高的主席台,用她那稚嫩的声音,演讲着她自己写的文稿, 台下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人们啧啧称赞,人们暗暗叫绝,这奇女子可真了 不起啊! 15岁,高春瑞已经用自己的智慧、才学和魄力在300多名同学中突 显了出来,高春瑞的名字深深地印在学院领导、教师和同学们的心中,小小 的她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
           5年中,高春瑞的学业一路飙升,而且她多才多艺,唱歌、跳舞、篮球、田 径、垒球等样样全能,她的跳远成绩曾经打破沈阳市记录。在300多名学生 中她以绝对的优势,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时,全校只有她和另外三个人 顺利地通过了全军考试,并荣获了站在神圣军旗下照相留影的殊荣。
           5年中,高春瑞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落下一堂课。5年的积累,扎实的 理论学习使髙春瑞实力大增。5年过去了,高春瑞由一个稚气十足的美丽少 女成长为一个青春勃发、满腹学识而又志存高远的洋溢着无限青春和热情 的才貌双全的大学生了。高春瑞犹如一只羽翼渐丰的凤凰,向更加辽阔高远 的地方伸张开美丽的迷人的翅膀……
           1956年是髙春瑞生命中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她风华正茂,娇艳 欲滴。20岁的她如一朵盛开的圣洁而高傲的雪莲,翩然回到了她的岀生地天 津,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医院。这所医院历史悠久,始为日本人所 建,后来被国民党接收,成为“华北联勤总院”,是华北最大的陆军医院,解 放后曾更名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学院,后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254医院至今。这所医院人才济济,教授专家比比皆是,条件优越,技术力量 雄厚。这使高春瑞眼前豁然一亮,她知道这是她工作的第一起点,她庆幸,她 欣喜,她决心要在这儿有所作为……
           20岁的青春少女,穿上白大褂,直接到颇具影响的大医院当医生,这在 好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因为高春瑞也的确是乳臭未干的小毛丫头啊。为了 让病人对她信任,让老教授同事们折服,高春瑞从上班第一天起就将“责任、 认真”四个字刻在心坎里,落实在了行动中。为了对病人负责,她视患者为亲 人、为朋友,从细节做起,听诊器是凉的,高春瑞就用手将听诊器捂热,然后 再放在患者的身上。冬天,高春瑞的手也是冰凉的,为了不在査体时冰着患 者,高春瑞就在右腰际挂一个小暖水袋,用白大褂掩盖着,每次为患者检査 身体,她必须先将右手捂热,然后去检查患者,她要做到放在病人肚子上的 手一定要是热的。
           那带着高春瑞体温的听诊器,那温烫的小手,温暖了患者的心房,像甘 露汩汩地流进了患者的心田。曾几多时,患者们被她感动得哭了,他们庆幸, 他们遇到了一位心丝如雨,温柔体贴的美丽天使。为了将患者的所有要求详 记,她专门自制了小本子,放在口袋里,对患者提出的要求乃至些许变化她 都随时随地地详细记录下来,然后条条有回音,字字有落实。
           她的病例写得最好、最细,每天12点之前她没回过家,必须写病例而且 经常査阅资料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必须将一些相关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 当老师大夫们提问各种问题时,高春瑞总能清楚详细地做答。新来的大夫护 士几乎全部被老大夫们不留任何情面地批评过,而高春瑞却一次也没有挨 过批评,相反,她得到的是无数次的赞许和肯定!
           254医院有一个非常好的惯例,那就是每月一次全院集中所有科室人 员,对特别病例进行大讨论。以往全是老教授老专家发表意见,定夺措施。这 一天,又恰逢每月一次的大讨论,高春瑞像往常一样置身其中,倾听大家的 见解。当大家众说纷纭之时,高春瑞站起来,用清亮的声音说道:“我发表一 下拙见……”人们回首,一个高挑个子,面带羞色的小医生静静地站在那里, 侃侃而谈,她有理有据的剖析,她细致缜密的方案,她不同凡响以及胸有成 竹的气度,令全院人瞠目结舌。起初,人们在窃窃私语,继而是全神凝听,再 等到高春瑞讲完后,全场爆发的是雷鸣般的掌声……高春瑞一下子成为了 全院的热点人物,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她一下子脱颖而出,成为全院的 重点培养对象。
           高春瑞以她20岁的芳龄,以她不足一年的从医阅历,以一名微不足道 小医生的身份在堂堂254医院的大讲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在254医院 史无首例,高春瑞开创了 254医院的历史的新纪元。高春瑞的业务能力和人 格影响,像醍鹏展翅开始扶摇直上……
           高春瑞思想活跃,积极要求进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高尚情怀。
           1961年到1971年这10年间,正是高春瑞25岁到35岁期间。这10年 是一个女人最黄金的10年。而对高春瑞来说却是风雨飘摇,艰苦卓绝,刻骨 铭心的10年。10年中她4次到最艰苦的农村医疗队。4次都是她积极响应 号召报名的,这1。年中她结了婚,生下一儿一女。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责 任重大。然而她抛下孩子,在女儿6个月、儿子4个月时分别断奶,奔赴农村 第一线。她把爱交给了农村的父老乡亲,她把情升华为了对祖国、对人民、对 党的无限赤诚。
           1961年,全国组织了由95人组成的医疗大队,奔赴山东省生产救灾,治 疗浮肿病。254医院只去了两人,一名是高春瑞医生,另一名是护士(后因病 提前回去了)o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没有粮食吃,只能吃树 叶。后来,树叶吃完了,就只能吃黄蓿菜(一种野菜)籽和发霉的红薯做的窝 头。高春瑞被分派到山东省广饶县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高春瑞治愈的浮 肿病患者不计其数。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高春瑞,遭遇这种恶劣的环境她 病了,几乎把命搭去,但她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支撑 了过来。
           1966年,高春瑞第二次参加医疗队到天津市武清县参加医疗抢险。此时 高春瑞刚刚生产四个月,儿子嗷嗷待哺,高春瑞却毅然报名参加了医疗队下 乡,把儿子交给了保姆。没有奶粉,保姆就把面粉蒸熟再炒,然后拌上红糖喂 孩子,这就是面糊糊啊,孩子饿得死去活来,而高春瑞呢,乳房胀得痛得要 命,她只好偷偷地在老乡的茅房里挤出奶水,她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她不 是不爱孩子,女儿刚刚3岁,儿子刚刚4个月,那一双可爱的儿女时时在她 眼前浮动,那渴求母爱的哀切的眼神揪得高春瑞心疼。她知道孩子们想她, 孩子们离不开娘啊!然而她知道武清的人民更需要她。作为一名医生,救死 扶伤是夭职!她没让任何人知道她是在哺乳期来参加医疗队的。很长时间过 去了,医疗队的毕参谋长听说她家中还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孩就硬逼着她 回家看望儿子。带着对毕参谋长无限的感激,带着对儿女的思念,她迅速地 回到了家中,看到孩子们的一刹那,她几乎是把两个孩子抢过来,紧紧地紧 紧地抱在怀中,任泪水流淌……
           1969年,高春瑞第三次参加医疗队下农村到河北省沧州地区的海兴县, 分配到这里的医疗队员只有5女3男,而男的没有一个是医生,都是护士或 做辅助工作的。高春瑞成了主角,半夜三更出诊,需要有人做伴,而同队员中 的3位男士,只有一位较年轻的护士,但他又不会骑车,每次都是高春瑞骑 着大水管车子驮着那位护士,天黑路不熟,车子又没有闸,高春瑞他们多次 摔进路边的沟里,跌得鼻青脸肿。然而,高春瑞无怨无悔,她用青春的热血, 用日趋精湛的医术为普通百姓服务着。高春瑞作为医疗队员,不仅用医术治 病救人,还用高尚的品德和勤劳影响感染带动着身边的人。她从没挑过水, 但她为老房东天天挑水。天蒙蒙亮时,她就悄悄起床,不惊动任何人挑起水 桶去井边挑水。高春瑞有恐高症,大井口,深不见底的井水透着阴森的寒气, 高春瑞不会荡水,但又必须荡才能把水从井里打出。她用根绳子将扁担和水 桶竖着绑上,然后全身趴下,脸紧紧贴在井沿上,闭着眼睛靠感觉把水打上, 然后艰难地拎出井,再踉跄着双手托着扁担摇摇晃晃地挑回房东家。就这 样,她下意识地磨炼着自己,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她心 灵手巧,为父老乡亲们用推子理发,自裁自剪自己用缝纫机为房东做了一身 中山装。那时的人们谁见过制服啊,老房东引来了人们的无限羡慕。高春瑞 也因为乡亲们着想,为乡亲们看病,为乡亲们排忧解难而美名传扬。当高春 瑞完成医疗任务离开海兴县时,人们自发地排着长队送她,场面极为感人。
           1971年,高春瑞第四次参加医疗队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丰宁坝上,防治 克山病。丰宁坝上是高寒地带,海拔3000米,极度缺氧,5月底人们还要穿着 棉衣。冬天冻死人,大雪会将房门全部封死。白毛风的呼啸声,恶狼的嗥叫声 令人心惊胆战。如果想出门,必须先掘开雪打通路。路出来了,而两边却是高 高的雪墙。人在路中走,仿佛置身于雪胡同。这是高春瑞有生之年遭遇的最 恶劣的生存环境,她心痛,她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扼腕叹息。她发誓,一定要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造福百姓。她抢着挑水、忙着拾牛粪、抢着拉风匣、烧牛 粪、帮助房东烧水做饭。她不顾高原反应,环境恶劣,路途崎岖,每天翻山越 岭为群众检査身体。特别的地理地貌使这里的村落之间非常遥远,一天下 来,高春瑞累得说不出话来。然而她没有停下来休息一天。有一次在体检中, 她突然听到喘息声,她敏锐地意识到,这里有重症病人。她马上停止对别人 的检査,立即走到那位年轻妇女面前为她检査。高春瑞凭借自己的医学理论 和临床实践,当即为她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而此时患 者已身怀六甲,高春瑞为她采取了救治措施,病情有所缓解。不久,一天半 夜,有人骑马请高春瑞到那位妇女家,她即将临产。高春瑞没有一丝迟疑,马 上连夜赶到那位妇女家,而她家距高春瑞住的地方足有20多华里。高春瑞 他们翻山越岭到达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急救。只见血沫子呼呼地从孕妇嘴中 喷出,她光着身子挺着大肚子在没有炕席的土炕上躺着,生命危在旦夕。高 春瑞马上反应,这是急性肺水肿,是急性心力衰竭。她立即对患者实施急救, 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啊! 一个小盘里放着一个小棉花捻,里面放点胡麻油, 小油灯的亮光像黄豆粒那样大。黑暗中高春瑞艰难地找到患者的血管,注射 静脉强心利尿药液,然后,一只手紧握注射器,另一只手协助她助产,时间过 去了一个又一个小时,高春瑞终于把孕妇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而且帮助她产 下了一个女婴!
           孩子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仿佛在为高春瑞高唱了一曲无比神圣 的赞歌!
           高春瑞在丰宁不知救过多少人,她夜以继日地不知疲倦地劳作着。终 于,她病倒了,心房颤动每分钟早搏达30次。她被迫提前两个月离开了医疗 队,离开了丰宁坝上。这一病就是一年多。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明白高春 瑞全都是因为工作累的呀!
           高春瑞这个大城市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在10年中四次参加医疗队到 最艰苦的乡村治病救人,创造了奇迹,也成就了救死扶伤的神话!
           病魔没有吓倒高春瑞,经过一年多的疗养,1973年高春瑞带着尚未痊愈 的身体继续上班了。先是给高干看病,1975年她又回到心脏科。从此开始了 她专门从事治疗和研究心血管病的历程。1976年她被提升为心内科主任,从 此她不仅在医术上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心血管病专家,而且最为值得赞叹 和讴歌的是她呕心沥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人。这和现代许多人来比是最 为可贵的一种品德。在医疗界,谁都知道一技之长的分量有多重,一种独特 权威的技能会令所有人仰慕和敬畏。因为这是饭碗子啊!可高春瑞偏偏不这 样认为,她为一些知名专家不培养人,不把自己的专利传下去而痛心疾首。 专利不传授,那么当拥有专利的人或调走或退休或病故或出现其他意外,这 个专业一下子就垮台了,人才断档,科技成果失传是医疗界的巨大损失啊! 为此,她决定从自己做起,改变这种狭隘自私的观念,打破技术壁垒,培育新 人,实现信息与技术的共享,造福社会,服务人民。
           首先,她仗义执言,在全院会议上坦陈自己的观点,营造了一个浓浓的 氛围,精心设计了 “云梯计划”,呼吁领导要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大张旗鼓地 宣传发动。
           其次,她身体力行,在她的心内科中,她率先将自己最权威的知识传授 给同志们,通过亲自讲亲身做大家评议等多种手段,无所保留地将自己大半 生总结积累的宝贵技能传给同科室的人。
           再次,她从根本上升华大家的境界,她树立了 一个充满欢乐,充满温馨 的和谐相处的科风。制定了诸多相关制度来约束大家的行为规范,树立了良 好的精神风尚。
           第四,她培育新人方法得当,效果显著,定好1、2、3……号种子,逐一单 个重点培养,培养成熟一个,再培养下一个,一个接一个……全部成为品德、 技术过得硬,叫得响的人才。
           为了尽快促进人才的出现,培养好人才,她为他们加压加码,搭建平台, 所以在心内科的人才很快成长成熟起来。除了提升自己科室的实力外,还积 极向外科室输送人才,一年中,仅护士输送到其他科室升任护士长的就有7 人!
           高春瑞不仅培养人才,更尽最大力量为254医院挽留人才。贾中伟是个 性格内向的大夫,业务上非常优秀,在高春瑞领导的心内科工作一段时间 后,考上了北京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贾中伟想留在北京,也有几个大医院 想留下他,但高春瑞却向他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帮他客观分析了留在北京 以及回天津的利弊,并答应亲自去找院领导为他解决住房的问题。在高春瑞 入情入理的分析下,在她热情热心的帮助下,贾中伟终于回到了 254医院。 高春瑞兑现了承诺,为贾中伟争得了新房子。如今,贾中伟快乐地在254医 院心内科工作着,他已经成了心内科屈指可数的导管植入权威专家,在天津 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的名气。
           高春瑞培养人才,爱惜人才,不仅体现在对待科室人员上,同时她将她 的理论专业的技能化作春雨在全军医疗界倾洒。
           众所周知,高春瑞是北京军区连续两届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评委,每 四年一届,从1991年至1999年高春瑞活跃在军队医疗界的高级职称评委 会主席台上。第一届后她升为专家评委会副主任。对北京军区所属医院准备 晋升高级职称的人员负责考试答辩出题并做主考官。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 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92医院,即北京卫戍区医院大礼堂里的那场答辩。主 考官高春瑞出的题相当有水平,一问一答十分精彩,高春瑞层层深入,精彩 异常,台下掌声震动。
           高春瑞高屋建飆,纵横开阖,妙趣横生的考试风范令人拍案叫绝!其实 髙春瑞不仅是在考人才,她更是爱惜人才,挖掘人才,启迪人才啊!
           高春瑞成功了,她的“云梯计划”得以全方面实现。她精湛的医术,权威性 的专业水平,以及高风亮节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与甘愿做人梯的特别爱心,使 她赢得了更大进步和更高的奖赏。如今,她早已被提升为254医院副院长兼大 .内科主任。此时大内科包括了 10个科,而仅心内科一个科就有100张床位,高 春瑞每天不停地忙碌着,像拧紧了的发条的钟表一样一刻不停地转着。
           由于她突岀的奉献,中央军委1999年授予她文职二级军衔即少将军 衔。女少将这在全国文职将军中屈指可数。北京军区司令部、联勤部、政治部 
           联合表彰奖励了一批有特殊贡献的军界英才。高春瑞与军旅作家臧云飞、找 水英雄李国安等一起登上主席台接受表彰……
           然而最令高春瑞欣慰的是她当科主任将近30年,带出了数以千计的徒 弟,带出了一个科风和谐上进优秀的心内科。心内科在她的努力下,一路走 来,向全党全军向全国乃至世界服务。心内科已经成为254医院的一个品牌 科室,一个拳头科室。
           ——心内科有40位医务人员,占全院人员的二十分之一,而收入则是 全院的四分之一,其经济效益在全院遥遥领先。
           ——最早成功开始心脏支架导入,添补了天津市的空白,并且成功做了 2000多例。
           ——成为了全军心脏导管介入中心。
           ——2005年成为了国家级药物实验基地。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大药 厂,国际一些知名药厂也相继在这做实验,如英国皇家医学会,法国施维雅 药厂,德国葆灵曼药厂等。
           心内科已从一个普通科室进步到国际知名科室,而且承载医学前沿科 研和治疗的综合科室。
           ——心内科荣获了诸多集体荣誉!如北京军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集体 三等功三次等。
           高春瑞成功了,她50年始终工作在254医院,50年风风雨雨,50年披 肝沥胆,50年凯歌高奏!
           有人说,她的事迹可以和华益慰一样感人;有人说,她燃烧自己照亮别 人的品质和风范可与日月同辉;有人说,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最值得保 护和珍惜的稀有资源……
           然而,高春瑞却始终谦逊地说:“没什么,我只不过就是个成生,治病救 人是我的天职,我只不过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她开心地笑着,那 样坦然,那样质朴……
           她对事业的追求,她高尚的品德对家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春瑞的家 庭非常美满。她的丈夫林文森也是天津市的医学专家,女儿林迪毕业于北京 大学,今年44周岁了。当年高考曾是天津市的理科状元,现身为博士后,定 居美国;儿子林曦也毕业于北京大学,也是博士后,现也定居美国。她用她高 尚的人品和崇高的医德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在她身边的人。周东丰,中国著名 神经病学专家,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主 席。她在博客上写了一些回忆文章,回忆1971年她和高春瑞在河北丰宁坝 上草原防治克山病工作生活在一起的情节和感受:“高医生在我们圈子里水 平最高,一切技术问题都靠她定夺,她就必然是我们这里最忙、最辛苦和承 担责任最大的人。和她在一起最大的好处是能学到东西……”
           “在高医生身上,能够体会到对所有病人的尊重,绝不因为病人贫穷,没 文化,或态度粗鲁而影响对病人的关心和体贴。尊重病人是我从高医生那里 学到的最宝贵的品质,以后许多年,改了几次专业,这种态度也变得成了行 为定式……”
           “在条件艰苦的医疗队,高医生总是能够自创一些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最匪夷所思的就是用100颗芸豆和几个小瓷盘用来替代计数器进行白细胞 分类……”
           “高医生看过许多书,和她聊故事特别心灵相通,能够互相感动。有一部 特别著名的书她收藏着,到我们回天津后,她借给我读了,是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高医生是我从医后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好的朋友。”
           这些就是当今在国际医学界颇具影响的著名精神病学专家周东丰的感 慨。她的回忆与记述,她的感受代表着所有和高春瑞熟悉的人的心声。
           这就是一位70周岁高龄女将军的风采,平淡中蕴涵着伟大。她是共和 国不可多得的财富。
           让我们祝愿高春瑞,宝刀不老,青春永驻。
           让我们祝愿我们祖国的医疗事业蒸蒸日上。
           祝愿我们的人民身体安康,安居乐业!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