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辰生,著名国画家,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人。1935年在私塾就读,1942 年因家境困难被迫退学。在此期间,跟随父亲学习工笔画,也外出做短期徒 工,维持一家的生活。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期从事宣教工作。自1950年起,先后在广州军区、解放军总政治部报社、画 报社任美术编辑。
60多年的美术生涯,他创作了大量的插图、连环画、宣传画。其中组画 《黄继光》获1982年全国连环画二等奖;组画《喜闻乐见》获1982年全军美 展优秀作品奖;国画《共鸣》、《泼水节》、京剧人物画《苏三起解》、《审头刺 汤》为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画院收藏。1976年以来,先后出版的有《董辰生京 剧人物画集》、《辰生速写》、《董辰生京剧人物画》、《佛画世界》、《董辰生 古今人物画》及连环画十余种,拍摄电视片《董辰生的戏剧画》一部。
每年都以新的创作参加国内外展出:1984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七画家 联展>,1982年以后在北京、大连、青岛、济南淄博、香港等地举办了个人画 展:在国外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留尼旺等也作了巡回展出。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继承国画的传统技法,吸收西洋绘画之长,注重 形神兼备,他笔下的人物画,布局清新、动态万千、笔墨酣畅。
自1979年以后,当选为两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童年岁月
在浩瀚的渤海岸边,在辽阔的冀东平原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 丰南。历史上,丰南素以人杰地灵、润泽丰美而著称。
董辰生,1929年出生于丰南区稻地镇孟庄村(现属丰南区西葛镇)。生 于战乱年代的董辰生,没有过上一天好生活。他看到和听到的是炮火震天, 枪声不断,人们怨声载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为了寻找生活,3岁的他被父 母抱着,随着逃难的人流来到秦皇岛。本想在这小城落叶扎根,维持生计,但 荒乱年代,这里也不是安稳之地。好在辰生父亲学得一门手艺,写画拿得起 放得下。那时,除画神像外,还善塑佛像、绘壁画。泥胎、粉墙、着色、勾线、立 粉、贴金,无所不能,称为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凭着这一手艺,在临街开了 间画神像的小店,挣些零钱,糊口度日。逢年过节,求神拜佛的百姓怀着一颗 虔诚之心,来到小店请神像,辰生父亲有一副菩萨心肠,凡无钱者,便拱手送 上一张。画神像并没有得到神的保佑,当时董家的日子非常拮据。就这样,如 遇到左邻右舍缺米断粮,辰生父亲仍慷慨解囊,毫不吝啬。父亲的一举一动, 幼小的辰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善良的种子也在他童年的心中扎根,时 时撞击着他的心灵。
秦皇岛地处渤海岸边,晴天丽日、海阔天空、渔帆波影、燕飞鸥翔,成为 这里的美景。历史名迹,骚人墨客,魏武挥鞭,使这片土地又多了一层色彩。 童年的辰生与山水为伴,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耳听目染这一土地上的风流 轶情,小城故事,品尝着这里的一切。
秦皇岛又是海港码头之地,人流繁多、商贾云集、艺人献技,一应俱全。 于是,剧院应运而生。三个戏园子,两个评剧棚、一个露天戏场。每天京剧、评 剧、河北梆子、唐山落子、驴皮影,有说有唱,热闹非凡,成为这里一大景观。 各路艺人,卖艺为生,衣食简朴,同住一院,其乐融融。董家也在其中,这就给 孩提的辰生提供了白看戏的机会。剧场里,烟飘雾遮,人士繁杂,洋腔怪调, 时起时落。辰生却凝神而坐,旁若无人.,看得如痴如醉。戏台上,无论文戏武 戏,剧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苦辣酸甜,辰生都会铭记在心,分解其中真 善美,辨别假恶丑,幼小的心灵随同社会脉搏起动。
社会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在家庭、大自然和戏曲艺术的熏染下,辰生六 岁时开始读私塾,同时也着迷于绘画。绘画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执著和灵性。 因辰生父亲会画,所以,父亲在作画时,他手执彩盘侍立一旁观路数,看久了 就忍不住与父亲争画笔,自己试一试。因家境贫穷,父亲怕辰生浪费笔墨,常 厉声呵斥他。辰生无奈,只得白天用心记住父亲如何运笔,夜里悄悄来至画 案,偷偷涂色,有时竟画到鸡啼天亮。辰生学绘画,曾遇到三位好心的先生, 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师。他们发现辰生天资聪颖,富有绘画才能,便不吝 啬,热心赐教,面授真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绘画时,他逐渐懂得了工笔花 卉,构图讲“品”字形,巧拙互用;写意山水要讲究“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由浅入深的绘画境界,这一切使辰生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勤学苦练,加之灵 性与悟性,辰生的绘画技巧有了很快提高。在他十岁时,父亲惊奇地发现,儿 子的画艺已接近他的水平了。
战事频繁,世态炎凉,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艺人也没有摆脱受苦的命 运。为维持家境,无路可走的父亲叫辰生做他助手,帮着画神像、扇面、广告、 戏曲人物。辰生不仅心灵手巧,还善解人意。他见画店对面有个石印局,印制 的书籍中常需一些插图衬托。辰生见父亲忙不过来,便悄悄以父亲名义画了 几幅送去,因画工精细,能以假乱真,深受老板称赞0父亲见儿子功深艺长, 可堪造就,便时常带儿子出没禅山佛寺,看佛像、塑佛面。百佛百面,千姿百 态,使辰生大开眼界c寺庙的佛像有高雅粗俗之分,辰生在对照鉴别中学会 了如何取舍。求知的渴望,使他对学画如痴如迷。有一次,邻里潘妈雇一马拉 篷车去十八盘关帝庙烧香还愿,当马车日夜兼行,来到关帝庙时,潘妈见一 脸泥尘的孩子伏溪饮水,近瞧原是辰生。潘妈问他是怎么来的,辰生如实说: “为看庙里的塑像,是偷坐在篷车的后尾上跟来的。潘妈见状,疼爱有加,忙 塞他两个肉烧饼充饥。在潘妈进香祈祷之时,辰生已将墙壁、廊柱、神龛上所 有属于造型艺术的东西看了个仔仔细细,一一记在心上,并把那些技巧记到 小本本上。在他十二岁那年,辰生的绘画艺术有了很大长进,他画了一巨幅 《铁扇公主》电影广告,立时在小城引起轰动,人人见到赞不绝口,称他为 “神童”。
辰生学画,虽有很大长进,但在那个年代,兵荒马乱,饥饿缠身,衣不裹 体。人们为了讨生,东奔西跑,小城秦皇岛陷入混乱之中。董家画店也顷刻倒 闭,父亲身患重病,十四岁的辰生不得不终止就读八年的私塾,将生活的重 担挑在自己肩上。生活的艰辛,磨炼了辰生坚强的性格,他不畏辛苦,走街串 巷,招揽广告生意,但在那个年代,无钱人多,有钱人少,他费尽口舌,收入略 微。无奈,他又摆摊卖艺,替阔少爷、贵小姐画像,以换取微薄收入,填补家 用。
漏房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顶风浪。不久,辰生的父亲在穷困潦倒中谢 世,辰生强忍悲痛,更艰难的日子摆在他的面前。年轻气盛的他,什么困难都 不怕,他起早贪黑,只要能有收入什么活都干。于是,在作画之余,帮人拉大 锯、刷油漆、扛麻包、跑洋车……屈辱且廉价的苟活,使辰生懂得了人格的高 贵;悲酸而辛苦的劳作,使辰生意志更坚强。生活是人类的教科书,人生的艰 难,坎坷的经历,磨炼了他,也锻炼了他,使他更加珍惜生活的每一天,驱使 他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勤奋、刻苦、追求,永攀艺术高峰。
军旅生涯
革命熔炉火最红,革命军营是个大课堂。军营培养人,锻炼人,是人才的 摇篮。1948年,19岁的董辰生怀揣一颗报效祖国的雄心,参加了人民解放 军。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董辰生从思想上、行为上继承了“最可爱的人” 的光荣传统。他始终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永远以一个军 人的姿态出现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军队里,他刻苦训练、吃苦耐劳,严守纪 律,舍己为公,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艺术的天赋,领导慧眼识珍珠,辰生很 快当上一名文艺兵。他以军人的气质,艺术兵的姿态,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 军人服从命令,征战南北,四海为家。他从北国边疆来到南国海府,长途跋 涉,他不觉疲劳,祖国的壮美山河,使他大饱眼福。来到南国海府,那的青山 绿水,风土人情,给他艺术创新上增加了新的风采,激发了艺术灵感。他恪尽 职守,爱岗敬业,才华横溢,在艺术创新上又有了新的尝试和发挥,两年后被 选拔到报社任美术编辑。在这一岗位上,他又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珍惜自己 的每一天。由于工作性质,在报社董辰生接触了更多画坛巨匠,他们在一起 畅谈艺术经验交流绘画技巧,填补了自己的不足。编辑之余也使他翻看许多 名篇佳作,增长了知识,扩大了眼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时,董辰生认识 到艺术创作无止境,艺术的天空群星璀璨,艺术境界高不可攀,各路画派,流 光溢彩,传世名作,数不胜数・••…刚毅的董辰生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重抖精 神进入神奇的画境,探其奥秘。
齐白石老人曾有一句名言:“痴想以绳系日”,他是想用绳子拴住太阳, 不让时光流走。这就是一代大师的成功秘诀。董辰生是求知好学的人,他将 齐白石名言抄记床头,时勉时励,激发自己。
学无止境。董辰生知道,造型艺术的最髙要求,是以形传神,神形合一, 达到民族特色、画作特性与画家风格的有机统一。国画强调传神,神自形来, 掌握造型规律,提高造型能力,是绘画的基本功。明知其理,妙之所在,董辰 生以超乎寻常的耐力、精力,不断下苦功探索追求创新。在采风中,他走遍祖 国的山山水水,踏遍了整个中国。在北国边疆,他不顾严寒野外写生,数小时 过后,手冻得拿不住画笔,浑身打颤;在南陲悬崖,头顶烈日酷暑勾描,不顾 蚊虫叮咬,速画如飞,人中暑虚脱 这里是无硝烟的战场。
这里凝聚着他的希望和梦想。
春华秋实,有耕耘就有收获。数十年过后,董辰生的速写稿已装满整整 一箱,数千上万幅。他取材这么多,并不是以速写为主,他是以速写为基础, 作为观察和记录物象的手段,培养默写和概括物象的能力。年长日久,董辰 生经过自身努力,观察事物独具慧眼,从中悟出新的理念。在黄土高原采风, 他看到此地人的鼻腔比内地人高,他猜测是高原缺氧,造化了这一特征,来 适应这一地区的人类生存。南方亚热带人,鼻孔都大,他分析与气候炎热有 关,东北人与关内人也稍有不同,他们额高眉细,又像北方的少数民族…… 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化,人与大自然共生存,生长特 征就要适合大自然。
春风乍暖
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中国开创了一个新未 来,神州大地莺歌燕舞,展现出新的希望和前景。
在春风下,艺术也在冰封雪埋的土地里复苏。董辰生重回画坛,看到了 新的希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灵感在脑中萌发,画笔在手中飞舞,他一发而 不可收。他跋山涉水,南来北去,眼饱大自然景观,充实自己绘画技能。中国 少数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服饰纷呈。绘画讲究落笔生辉,采风是一个画家必 走的基础程序。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二十多年来,董辰生时常到傣 寨瑶乡,苗山藏包,对他们的起居坐卧,举手投足,如记账本,背诵如流。一合 眼,音容笑貌,跃在眼前。加上董辰生熟握水墨技法,深知“变则可久、通则不 乏”的艺术之道,所画少数民族舞蹈人物,婀娜多姿,光彩照人,深受行家赞 称,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经过不懈努力,董辰生的绘画技巧已是熟烂于心,游刃有余,不断尝试 新的领域。童年的戏迷,萌发绘画舞台戏曲人物的想法,让戏曲人物点烁画 园之地。中国戏曲一百几十种,京剧乃是国粹。若禅大师曾言:“京剧是中华 传统文化之综合,故不知京剧无从画好中国画。”京剧演变时代,虚实相照, 藏露相生,如同国画构图,京剧手法洗练,造景深远,美在逼真,近似国画笔 墨。京剧舞台,灯辉彩照,景致亦然,鼓响锣鸣,小小舞台,演绎人间风流。演 员在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时动时静,动如疾风,静如止水,都是一 幅幅千姿百态的画面。舞台人物的造型之美,转瞬即逝,董辰生用最简练的 笔触捕捉人物一刹那的身姿,把寸照流动之态,变为永恒凝固之美。但这绝 不是对舞台原型的摹写,而是画家在深刻揣摸人物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再 度创作。董辰生笔下的《贵妃醉酒》抓住杨玉环舒腰展袖,扬眉回眸的瞬间, 写出了绝代佳人寒宫莺咽,醉态曼美的凄情;《霸王别姬》捕捉到虞姬拔剑 自刎的刹那,在剑锋铮铮里,既勾岀了红颜薄命的侠骨义情,也画出了盖世 霸主五尺钢化做绕指柔的儿女情长;读《三岔口》犹听金刃劈风之声,观《空 城计》如闻柔丝弱弦之曲。董辰生是个审美者,即使画恶棍刁婆.,妖魔小丑, 也笔墨精美,令人感到谑而不虐,丑中有雅。他所作的260余幅京剧人物,拓 万古之心胸,新一时之耳目。
佛画世界
只有探索才有创新,只有追求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画坛自成一家的 董辰生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不断探索创新。在世界宗教中,论教义之深邃,构 架之精致,卷帙之浩繁,佛教首屈一指。自汉魏以来,佛教对于中国古代艺 术,列举文学、绘画、建筑、舞蹈,、都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佛教除欲种种 神秘的宗教内容,那空灵迷离的心理感受,极接近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多 年来,董辰生曾以“达摩面壁参禅九载”的精神研读过禅宗,近几年又寄丹 青于佛画,画出了蔚为大观的《佛画世界》。董辰生少年曾画佛以糊口,老来 再入佛画之门,看似是从终点回到起点的复归,这不是老牛辗转式的重合, 而是蓄积亦含的超越。他从几十年大开大阖的艺术表现转向静谧平和的风 格,从对外在形式美的执著追求,转向对内在丰富美、神秘美的深层开掘,由 大动到小静,既显示了一个功底深厚、富有学识的画家同时能操几副笔墨的非凡才华,也表明董辰生在艺术追求中没有休止符。
董辰生画佛饶有趣味。前人画佛者,如过江之鲫,但像闫立本、吴道子那. 样的妙手巨擘,却寥若晨星。凡夫俗子画佛,刻意于像,呆滞成俑。董辰生摆 脱前人绳墨,一扫陈规旧气,别开生面画佛。他领悟诸佛鲜活的灵性,独具个 性,画出了观音的大洞彻、大慈悲。普贤的大安闲、大从容……董辰生笔下的 佛是走下神殿的活生生的“人化佛”憨笑之间,透露出人间的种种风情;行 卧之中,勃发着生命灵动的可爱。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董辰生依着禅宗本 意,融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识,而创造出的佛的新天地。董震生沉迷于佛画,从 中体味和获得的是愉快和欢欣。也是想通过自己的画笔,把这种愉悦传达给 海内外朋友。
辉煌业绩
观董辰生画作,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诚如国画大师潘天寿所指出的那 样“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画正”,人格方正,画品亦高;后世千百万年,人们所 要学习和追求的,是人品高画品高的艺术。董辰生就是这样一位人格方正的 画家,因而在他的画作中,体现出的是那种具有阳刚之美的浩然正气,彰显 的是深沉的浪漫,古典情调中的洒脱,错落有致,张弛有节的图式,和谐统一 的节奏,凝重中的淡雅,静穆中的动感,拙朴中的灵秀,严谨中的平易,风韵 自别中的鲜活。
董辰生是来自民间,自学成才的画家,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在当今群 星辉耀的中国绘画的殿堂里,有了自己的位置。1976年以来,他的《辰生速 写》、《董辰生京剧人物画集》等十余种书籍问世。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电视片 《董辰生的戏曲画》。他的画展除了多次在中国内地展出外,还应邀到中国 香港、新加坡、法国等海外六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有30余幅作品被海外 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他连续两届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盛名之下, 他还是他,从不把绘画作为追求优裕生活的跳板,他视名利为过眼云烟。凡 慕名登门购画者热情招待,对有利社会的公共福利事业,他总是慷慨捐赠。 在金钱熏绕艺术的今天,他袒露出一个艺术家的高尚胸怀。
此时此刻,21世纪的春风,已吹生了东方这个泱泱大国的希望。我看见 走来了许许多多的风流人物,在著名的国画大师中,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翁 董辰生。我知道,是他们在用群星峥嗥星火燎原的生命之火,点燃起那轮朝 气蓬勃的中国太阳。
后记
应丰南区政协组织的《丰南英才》邀稿,让我给国画家董辰生写篇文章, 介绍他的画作艺术和人生追求,心里既高兴,又有些忐忑不安。高兴的是,给 名家人物撰稿,机会难得;不安的是,董辰生是著名的人物画家,曾连续两届 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当代中国画坛中享有很高声誉。在他的笔 下,无论是少数民族水墨人物,京剧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及佛画,都是那样着 墨有声,形神兼备、笔墨流畅、姿态万千,为中外爱好者珍爱收藏。
笔者学识短浅,对绘画艺术又属门外汉,加之没采访本人,资料又是名 家所撰,不可顺手照搬,写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出生牛犊不畏虎。为使读者 进一步了解董辰生的画风,也尝试一下不同类型的写作风格,这篇拙作摆在 读者面前,让读者品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