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歌——访四川某部队研究生部研究生导师高树樁
简历:
            高树樁,男,1939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省丰南县东葛庄。教授职称,研 究生导师,技术5级,为校军衔。
受教育情况:
            1946年2月—1953年6月在东葛庄和西葛庄接受初等教育,1953年9 月一1959年7月在河北省省立唐山中学(后改为唐山市第一高级中学)接 受中等教育,1959年9月一1965年7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 学专业接受高等教育(六年制本科)。
工作履历:
            1965年7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服务于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空 气动力学研究所,任技术员。1974年12月至1999年12月,服务于总装备部 某部队。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
行政职务情况:
            1987年8月至1989年12月任某部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6年1月 至1999年12月任某部队研究生部办公室主任兼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
立功获奖情况:
            荣立三等功两次(1987年2月10日、1996年3月28日)。1997年荣获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军9714216 ) o 1984年至今共荣获国防科工委 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一项。
            作者:高教授,丰南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润泽丰美,名人辈出。你的家乡 在丰南,你凭着自己的努力,学以致用,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家乡人民为你高 兴自豪。很想知道你的成才道路,与你的家庭熏陶和环境有关系吗?你谈谈 好吗?
            高树椿:好,我说说我的家世。我是1939年10月22日(旧历己卯年九 月初十)生于东葛庄。我家原来是比较富裕的,不过到我出生时家道就中落 了。所以,1948年冬土地改革时,被定为“旧式富农”。
            我的父亲生于1903年,他没有念过洋学堂,只是念了几年私塾,会记 账、打算盘,也能写大小毛笔字,《三国志》和《东周列国志》之类的历史书 他都能看。父亲平时很严肃,很少见到他的笑模样。
            我的母亲姓李,1901年生,没有念过书,西葛庄人。她有两个妹妹,一个 哥哥和一个弟弟。我只见过两个姨,没有见过舅舅们。我的外祖父是一位手 艺很好的木匠,记得小时候常坐的一个小板凳就出自他手,很结实。
            我的母亲作为长房媳妇,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积劳成疾,在1945年 夏得了脑溢血,病虽治愈,但却落下半身不遂的终身痼疾。在1954年夏,也 就是我正读初中的时候,与世长辞了。父亲在1956年冬又续娶继母卢氏。
            东葛庄的高氏家族,在近代历史上曾经出过两位“进士”,即东“进士” 和西“进士”。我在上小学时还曾见到过东“进士”家之门上悬挂的“进士 第”的匾额——在一块漆黑的、质料很好的木牌上镌刻着“进士第”三个金 黄色大字。但这块匾额是什么年代立的,由谁篆刻也记不清了,那时候也不 懂这些。这块匾额即使在“文革”中不遭毁坏,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也会毁 坏的。东西“进士”的院第,我只见过大门口的“旗杆台”,可能西“进士”比 东“进士”年代更远一些,我们家并不属于两个“进士”的直系后代。也许是 两个“进士”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使得高氏家族中还真出了不少文化人, 但没有什么名人,多数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这在落后的乡村就很了不起 To东葛庄的大姓有孙、高、张三姓,孙氏家族中也出过一些文化人,但张氏 家族中就少了一些。
            童年记得东西也就这些。
            作者:高教授,你刚才讲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对你的家氏有了些了解,你 的小学是在哪上的,小学阶段充满天真乐趣,还记得那时的同班同学和老师 吗?那时候的学习基础和今后成才有了直接的关系,你回忆一下!
            高树椿:是的,美好的童年充满幻想,使人难以忘怀。小学时代是学知 识,拥入集体的学习生活,也记忆犹新。
            我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东葛庄与西葛庄完成小学教育的。1946年春至 1951年夏,我是在本村东葛庄念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各类学校是春季始业 的。1950年夏,我刚念完三年级,却以初小毕业的同等学力考取了西葛庄高 小,家长不同意去念,所以来年再考,进入西葛庄高小。那时候,教育很不正 规,初级小学我只念了 5年。初小是复式教学,教学设施极简陋。我学习很用 功,成绩好,当过班长。复述《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比较完整,得到过老师 的赞评。我的珠算成绩最好。那时,已经超前掌握了老师讲课的内容。成绩 好,是我二哥教我的。他比我大13岁,在宋家营高小毕业。
            1951年夏,经考试升入西葛庄高小。除东葛庄外,还有刘各庄、李各庄的 学龄儿童也在西葛庄念高小。那时,我们班有33人,女生只有2人,四个自 然村的5年级学生才组成这么一个班。那时,是家境贫穷和教育落后造成 的。
            西葛庄小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学校。首先是它的教师队伍整齐。首任校 长刘文成,有40多岁的年纪。他总是穿一身灰布干部服,连帽子也是灰色 的,估计是从老解放区来的干部。他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学校临街围墙上大 标语总是他写,笔体潇洒飘逸。没多长时间,刘校长就离校升迁了,继任校长 叫卫疆,教我们历史,他的资历也较深。那时,上级政府对西葛庄学校很重 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是算术老师吴广仁,他个子不高,面孔白皙, 头发梳理得很整齐,经常穿一身黑色中山装制服,眼虽近视,却不佩戴眼镜, 始终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不苟言笑。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丰润县车轴山初 中毕业的。
            吴老师每学期提前结束课本教学内容,剩下的时间就教我们做各种各 样的补充练习题,有些题用算术做还挺难的,这些题多数是从初中一元一次 代数方程的应用题中选出来的。我学起来既感兴趣又没困难,但大多数同学 学得很吃力。通过这阶段的学习和锻炼,从小培养了我缜密的思维能力和严 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为我后来从事数学研究和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o我回想起来,我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与吴老师的教诲是 分不开的。
            西葛庄学校不但教学设施好,而且文体设备也先进。学校有洋鼓(大鼓 和小鼓)和洋号组成的鼓号队,有由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有篮球队,经常与 邻近学校进行比赛。领导文体活动的是张敬老师,他平易近人,和吴老师相 比,我们对他就多了一层亲近。
            高小二年级的学习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要记述的人和事很多。在同 班同学中,做出成绩的有我村的孙瑞荣同学,他比我晚10天出生,我俩同 桌,他算术不如我,史地成绩比我强,他记忆力很好。他从沧州师专毕业后逐 步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我知道,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清正廉明,职务是沧州 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正厅级干部,现在也退休了。另一位同班同学是我村 的孙锡荣,他年长我两岁。他比我成熟,各方面都很优秀,如果他能有我这样 受教育的机会,就一定会胜过我的。孙锡荣在冀东油田的领导岗位上退休, 现在唐山颐养天年,当年我俩关系很密切。还有一位同学是李建生,他是西 葛庄人,很聪明,据说在胥各庄中学当物理教师。我村的高秀玉同学是我班 两位女同学之一,她于196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她是东“进士”的后 代。
            我小学毕业的操行评语是:“天资聪明,肯于努力。”班主任是吴广仁老 师。
            作者: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教育事业从表面看虽然十分 平凡,但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因为它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的兴衰。高教授,刚才你谈到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同班同学,还有老师。让你 留恋那段学习生活的每一天。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小学老师起着关键作用。 那么,你的中学阶段,受老师的影响,对自己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等方 面,起到了哪些熏陶、渗透和影响呢?那个年代考上有名的中学是不容易 的。
            高树椿:是的。说到名校,我先说一说教师。一个教师,正是一切美好的 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然而,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关系 建立,并不只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品质,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业务素 质。常言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我再说说我的中学阶段。我是1953年夏考入河北省立唐山中学(即当 时的“省中”,校徽是“河北唐中”)初中的。“省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分初 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设在吉祥路路北的农业职业学校的旧址;高中部设在 路南丰滦中学的旧址,两部校门之间相距约200米。初中部称“一部”,高中 部称为“二部”。和“二部”毗邻的还有一个院落称“本部”,是学校行政机 
            关的所在地,原来是“日本领事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刚步入正轨,初中很难考,考生年龄也参差不齐, 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5、6岁。那一年,“省中”初中招200名新生(四个班, 其中有一个女生班),报名者逾3000人。在榜上(那时录取的新生要张榜公 布,榜上有名即可去教导处领取入学通知书等文件)我是正取第九名(据说 军属加15分,那时我大哥高树森是志愿军,在朝鲜),成绩还算不错的。
            由于是省立中学,师资力量和设施都很好。教师多数是建国前旧学校的 留用人员,学问都很高。不过,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 冲击。学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和音乐教室。
            教师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教平面几何的杨荫民老师,他很喜欢我和李 广文同学,因为我们俩几何学得好,尤其是善于做加辅助线的证明题;凡是 别人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只要我的视线与杨老师的视线相碰,他必然让我回 答,回答正确,杨老师就面带笑容地让我坐下。
            教历史的是郑树桐老师,他是宋家营的富家子弟,身体硕长,戴一副金 边眼镜,他是我大哥在丰滦中学的同学。郑老师历史课讲得非常生动,经常 补充一些教科书外的历史知识。我喜欢上他的课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家乡 话让我非常亲切。
            美术老师宣泰和,字道平,是滦县人。他不但国画和素描有很高的造诣, 书法也有相当的功底,他把他的字喻称“仿毛宣体” O唐山市有些店铺的门 额就是他题写的,落款是滦阳宣道平题。宣老师还擅长于笙的演奏,偶见他 端坐捧笙消遣自娱,不过笙发出的声音并不悦耳。宣老师中年后一直独身。 他有一兄在高中部教导处工作,司刻试卷蜡板之职。
            老师中还有教语文的贾焕儒老师,教音乐的赵世光老师,教体育的刘坦 之老师,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同学中,我最佩服的是宋国生同学,他长我一岁,抚宁县人,出身于干部 家庭。他多才多艺,不但功课好,并擅长音乐和美术c他诚实、厚道,初中毕业 后考取了天津音乐学院的预科,专攻二胡演奏,他高超的演奏技术,让老师 惊叹不已,他的音乐悟性实在超群。经常在央视上岀现的著名二胡演奏家宋 飞,就是宋国生同学的长女。宋国生是不可多得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956年,我初中毕业了。那一年,河北省为了保证完成高中招生任务,决 定高中先招考,然后再中专招考,所以我就轻而易举地考取了本校高中。在 这一年的暑期,唐山市普通中学的体制做了较大的调整:“省中”的高中 部改为“唐山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徽是“唐山一中”),初中部改为“唐 山市第十五初级中学”(校徽是:唐山十五中)。于是,“省中”由省属的 完全中学变成了市属的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与此同时,其他学校的体制 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原来的“唐山一中”改为“唐山二中”,“唐山二中” 改为“唐山十中” 。此前,一些私立中学如“淑德、汇文、培仁等也改成了 市立中学,再加上后来成立的六、七、八、九中,唐山市普通中学的教育规 模就初步形成了。
            唐山一中的校址就在省中的“本部”和“二部” 。二部曾是教会学校丰 滦中学的旧址,其前身是乐亭永平府中学,革命烈士李大钊曾在永平府中学 读过书,所以我们常以李大钊是校友而自豪。
            在丰滦中学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唐山一中,校园、斋舍、教学楼和运动 场就相当先进了。唐山一中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在本市中学中夺冠那是 不言而喻的,就是体育运动水平,其他学校也只好望其项背。全市中学生 运动会,一中总是拿总分第一名。闭幕后,身着红背心、红短裤的一中运动 员,在鼓乐队的引导下,列队招摇过市,好生气派。我们班就出了许多优秀 运动员,长跑健儿赵国丰,是5000米和10000米纪录的保持者。他学习成 绩一般,所以1959年毕业后考取了唐山师专,在唐山市政协副主席职务 上退休。
            一中教师队伍的水平堪称是一流的,他们多数是老大学毕业生,学问 好,教学经验丰富,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老师有:语文教师刘兰田、代数教师 杨明轩、几何教师杨碧榕、生物教师齐长泰、物理教师韦述艺、历史教师檀德 润、地理教师继东桥,还有一些记不住名字的。
            唐山一中不但升学率高,而且多数是考入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我们 1959届毕业生400人左右,考取清华大学的9人,考取北大、中国科大的也 有10人,更多的人考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还有少数人 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我们班除1人外(隐瞒了家庭出身)全部考 取了大学。
同班同学中,与我关系最密切的是周继平,我俩同岁,他是宋家营人。 1959年他考入唐山铁道学院电力机车专业,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株洲 田心电力机车厂,在工艺处长的职务上退休。周继平的功课好,中长跑成绩 也很好,还会打篮球。他厚道诚实,待我如亲兄弟。1965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 前夕,他曾寄给我40元人民币。那时的40元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以交3 个月的伙食费。
            我们家及亲戚与丰滦中学和一中是有缘的。我大哥在20世纪40年代 在丰滦中学初中毕业,我三哥1951年在丰滦中学高中毕业,我在1959年一 中毕业;我的亲戚中有三人在丰滦中学读过书,还有三人在“省中”和一中 读过书,他们中有五人后来受过高等教育。
            我啰啰唆唆说了这么多中学时代的事,不知你听烦了没有,就说这么多 吧。
            作者:高教授,中学时代让你难以忘怀,看来中学时代对你以后发展深 造起了很大作用。你也列举了很多老师,人们常说,打铁先要腰杆硬。教师 能不能提高业务水平,不断精益求精,这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一环。只要在好 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出好成绩。你是考入清华大学的,那是全国名牌大 学,在这所学校里,你学的是哪科,学习成绩怎样?给你感触最深的又是哪 些?
            高树椿:1959年夏,我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唐 山一中考入清华大学的有9人,我们班有3人。除我以外,还有陈秀生、曹奇 雄两位同学,他们都在土木工程系。曹选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陈选学给 水与排水专业。记得那天下午,一中校领导在礼堂发录取通知书,考入清华 等名牌大学的每个同学都欢腾雀跃,我同样也处在兴奋之中。回到家里将这 一消息告诉我父亲之后,父亲却没高兴,阴沉着脸说:“考师范有多好,吃饭 不花钱。”
            作者:那时你家条件准是不好,上希华大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高树椿:“是的,那时家条件不好,路费就是几十元钱。”我是9月4日 离开唐山到学校报到的。是当时在乡村当教师的大哥,给我筹措了 40元钱 作为路费和伙食费的。那时大学不交学费,一般都有助学金,最高助学金是 16.5元/月,我的助学金是10元/月,伙食费12.5元/月,我三哥送我上火 车时,将一支大金星钢笔给了我。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它坐落在北京西郊美丽的清华园内,南邻北 京大学,西接圆明园和颐和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在1959年招本科生2079人,学制为六年,将在1965年毕业, 所以我们这届学生称为“5字班”。我们系新生共有170人左右,分在五个专 业(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工程热物理和一般力学)六个班。
            我在计算数学专业50人中,学习成绩属中上水平,江、浙和福建籍的学 生成绩居上。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不适当初值问题数值方法研究》,成绩 是90分。
            清华大学是驰名中外的名牌大学,建校90多年来,在推动我国和世界 的科学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阶梯上,到处都有清华人在辛勤劳 动,建功立业。在1999年表彰的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 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工作或学习过。在两院院士中间,有420位曾是清华 的教师或学生,有300多位清华校友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着国家副部级以上 的领导职务。“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日清华在海内外享有的声誉。清华 大学正朝着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国家 决定重点支持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我在清华读书时的校长兼党委书记是蒋南翔,他那时是高等教育部部 长和中央候补委员。工程力学数学系的系主任由副校长张维教授兼任,他是 著名的固体力学专家,是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教 师有:教微积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马良教授,教几何的栾汝书教授,微 积分辅导的马振华教授,线性规划课的周华章教授,数学物理方程、积分方 程和变分学的张鸣华教授,常微分方程的陈水莲教授,毕业论文指导卢开澄 教授。
            1965年7月,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七机部所属的北京空气动力 学研究所。1974年调往内地新组建的国防科工委第十七研究院。1978年纳 入军队系列,成为国防科工委的空气动力研究机构。1998年隶属于新成立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在近40年的生活工作中,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有三位师友,他们是:汪翼 云教授、李松波教授、张涵信院士。
            作者:高教授,你介绍了你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我对你不断拼搏、勇于进 取的精神所敬佩。你是丰南人,你用学到的知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社会 做出了很大贡献,家乡人民为你骄傲。你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有什么感想要 说吗?
            高树樁:我再说几句就是,自接受初等教育至今,我所走过的60年人生 轨迹,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概括:“没有跌宕起伏,平平淡淡;没有刻意追求, 顺其自然。”由于自知应当努力工作,诚实做人,老实做学问,走上工作岗位 之后,还是做了一些于国家和人民有益的工作。
            作者:高教授,谢谢你。我对你的采访,若有何不妥之处,再商谈。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