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一位伟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洪亮的声音响彻中华大地,震撼了世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中国开始了历史新纪元,掀起了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国妇女得到了彻 底解放,在“男人能干的我们妇女也能干”的铮铮誓言和挑战中,新中国第 一代女火车司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第一代女飞行员.....・脱颖而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为发展和建立人民电影事业,中央新 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在新闻电影界培养女摄影 师,国家从河北正定华北大学选拔了部分学生到北京参加电影培训团,挑选 舒世俊、官自均、汪莲生、陈锦淑、王云晖五个姑娘进京学习培训。1950年,舒 世俊经过严格的综合考试,在女学员中第一个扛起了摄影机,经过三年学 徒,跟摄影师学拍工农业生产、时事政治等电影新闻,有幸参加了给毛泽东 主席拍摄电影新闻纪录片。舒世俊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电影摄影师。
在阳光的照耀下,从事了最崇高的事业,在朝霞万丈披裹中步入了灿烂 的人生。
跃动的青春
舒世俊刚满20岁,俊秀的面庞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舒世俊对自己的前景充满了喜悦、昂奋,对工作充满了新奇和执著。
当一名女电影摄影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大家对妇女存有普遍性 的偏见。有的男摄影师不愿带女徒弟、女助手。有人讲:“女同志干这行不合 适,她们身单力薄,外出采访体力不行,机器设备她们都扛不动,还得照顾她 们,要带女助手就等于背包袱,还不如自己干。”等等。这些言谈话语,舒世俊 听起来觉得又厌恶又刺耳,真是瞧不起我们女同胞!舒世俊和女同志们也不 吃这一套,我们干出个样来让你们男人们瞧瞧,巾帼不让须眉。
一开始,她被分配做北影新闻电视摄影师王少明的助手。王少明是电影 摄影界的权威。抗战时期,曾在郭沫若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做电影摄制 工作。北平解放后,被分配到北京负责中南海新闻电影摄制工作,舒世俊在 高师的培养下,很快学到了基本技能和技术。
电影摄影不同于拍照片,当时仪器器材落后,笨重庞大,新闻摄影又要 东奔西走,一般体力就很难承受。为了渡过这一难关,舒世俊苦练长跑,单双 杠、举重等运动,纤细的身材很快丰满健壮起来。苦练技术,别的男助手在自 己的闲暇时间都玩去了,舒世俊笨鸟先飞仍在不停地在黑布袋里卸,观察研 究某个部件的功能,擦拭机器,直到弄通弄懂,操练顺手娴熟为止。舒世俊还 给自己订了个规矩,每天要早起、晚睡,当天工作当天完成,决不拖到第二 天,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都抢着脏活累活干,把工作做好做细,不出一 点纸漏,不让摄影师分心。男摄影师们心服口服了。
搞电影摄影是件美差,但也历经千辛万苦。
20世纪50年代初,舒世俊和汪莲生给张绍滨摄影师当助手,去内蒙古 草原拍摄“草原民兵”新闻专题片。汪莲生负责艾姆摄影机,舒世俊负责比 较大型的阿莱摄影机器材。在拍摄过程中,电瓶没电了。那时候条件差,内蒙 古没有这种充电机。这时,已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独立出来,新成立了中央新 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单位规定,冲电机不允许外带。没办法,舒世俊只好带上 电瓶回北京,在新影厂充电,把电瓶充好,又领了一些胶片和200元,马不停 蹄地回内蒙追赶拍摄组,却经历了第一次一个年青姑娘单独出差的生活考 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条件很差,去内蒙一段没有火车,只能坐公共汽 车,帝国主义的封销,汽油供应困难,公共汽车限烧木炭,车顶上驼着一个大 汽包,车开得很慢,就像一辆“老牛车”,在土路上爬行。舒世俊乘坐的汽车 摇摇晃晃地刚开到张家口坝上,由于坡陡,汽车开不上去,还总灭火停摆,乘 客下车帮助推车,可车开动了又停下来,一直往下坡猛溜,乘客还得猛追半 天才赶上汽车,上车后走了一段时间,天已经黑了。司机和大家讲:“今天不 走了,住店。” “店”,就是两间小草房,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有这么两间小 草房,就很不错了。门口挂着一个“车马大店”的牌子,屋里锅台连着炕。这 时炕上已东倒西歪的躺着几个农民,可能是马车夫。他们热情地让出一块炕 头。舒世俊一看就傻了眼,一•炕的男人,就她一个女的,还是个没结婚的姑 娘,连一个女伴也没有,这觉怎么睡呢e她实在不愿意也不敢上那个大炕,站 在地上发愣。那位开车的老司机看在眼里,明白了这个乘客的心情,主动 问小舒:“你怕不怕狼? ”舒世俊乍着胆子回答:“不怕!不怕! ”司机说:“不 怕就到我驾驶楼里睡吧。”舒世俊好像一个囚犯得允了特赦一样,带着无限 感激的心情,高兴得像小岛一样,背着器材往车上跑,在驾驶楼里,用随身带 的摄影挡雨的油布盖在身上,又怕带的公款丢了,塞在袜筒里,拿着一根汽 车摇把做防卫武器。荒野上只有这辆车,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夜色蒙蒙,周 围野狼嚎叫,声声刺耳,狼眼发着绿光,阴森吓人。她害怕得把心提到了嗓子 眼儿。八月的草原,夜里很冷,冻得舒世俊直嗑牙。这一夜,一直没敢合眼,只 盼望着天亮和摄制组汇合……使她深深感到,当一名女摄影师的艰难,一个 女人单独走南闯北的重负,现实生活也增加了她战胜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 和信心。
舒世俊釆访摄影,背着装有机器的大木箱,肩上挎着三角架、反光板、铺 盖卷,腰上挂着遮阳遮雨伞,老乡们见了她这身装束,说她倒像一个演杂耍 的。那时摄制组下去,无人接站,为驮机器只好找当地老乡雇条毛驴。住的地 方也没有保证。在锡林郭勒釆访拍摄“草原民兵”专题片时,就在地上刨得 大坑,苫上油布就打开了出差必备的行李卷,没有汽车配合摄影,就骑在马 上跟拍,不是老骑手,臀部都磨破了,火辣辣生疼。晚上开会时,舒世俊就跪 着听讲话。同志们都很奇怪,问为什么不坐下,小舒只能支支吾吾红着脸搪 塞过去。
青春是美丽的,青春年华却带着风雨间的苦涩。青春是火热的,青春之 旅却饱尝着泥泞的摔打……
1979年以前,我国没有一部便携式磁带摄像机,电视节目所采用的新闻 节目,都是由1953年从北影厂独立出来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用电影 胶片拍摄的。一次,舒世俊在中南海勤政殿拍摄缅甸大使递交国书。拍摄前, 她正蹲在柱子后面装胶片,毛主席走了岀来,问李银桥:“她干什么哪? ”李 银桥回话:“她装电影胶片呢。”毛主席听了停下脚步,看舒世俊操作,这下 把舒世俊看毛了。毛主席说:“这就是战士装弹卸枪的基本功,你要多少时 间? ”舒世俊吭吭哧哧地说:“需要……需要一分钟。”结果紧张得超过了时 间也没装好,脸涨得通红。毛主席见状笑了说:“战士们都是蒙上眼睛练,你 的基本功也要练好。”舒世俊十分尴尬,暗骂自己关键时刻,怎么稳不住阵 角,这么废物,但万分感谢主席的谆谆教导,心里暖烘烘的。
阳光雨露抚育着青春之花,花蕾在幸福的滋润中绽放。
给中国伟人拍电影
舒世俊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多年,无论是在电影胶片的年代,还是后来的 电视使用的录像带的时代,她的工作任务大部分是拍摄、编辑报道党和国家 的重大政治事件,党和国家领导重大政治活动,领导人出国访问,接见外宾, 外宾访问我国的新闻片和纪录片。
由于工作关系,舒世俊给毛主席拍摄了许多电影新闻片和纪录片。毛主 席,中国的开国元勋,心中的红太阳!深深体会到党和人民的信任,怀着十分 崇敬的心情工作。也深知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舒世俊就是胸怀国家政治 大局,忠诚党的电影摄影事业,在多年的摄影工作中,踏踏实实地、一丝不苟 地尽心竭力地努力提髙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用手中的摄影机忠实纪录伟人 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感人生动场面,纪录伟人的赫赫 风釆,记录着中国的现代史发展的脉搏,记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
舒世俊拍摄毛主席在北京的重大活动,大多是各种会议。最高国务会 议。历届历次的党代会,中央委员会会议、人代会、政协会、国庆节五一劳动 节的集会等等,摄影会见各国首脑和外宾也是最多的工作。
舒世俊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纪录片。
1955年9月27日,舒世俊到中南海怀仁堂拍摄毛主席为十大元帅授 衔、授勋仪式。
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舒世俊和同事们拼尽全力抢拍镜头。影 片《领袖和我们同劳动》把一代开国元勋在十三陵水库挥锹、推车的感人肺 腑的劳动场面记录下来,现今这些珍贵的镜头仍然频频岀现在荧屏上。
毛主席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去巡察,每年最少两次,舒世俊拍摄了毛主 席到全国各地巡察时的新闻纪录片。
舒世俊跟随毛泽东主席拍摄了主席1965年重上井冈山与老红军官兵 和群众在一起交谈的热烈场面。“文革”中,毛主席先后8次在天安门广场 接见“红卫兵”,拍摄了毛主席接见一千多万“红卫兵”的全过程,拍摄了毛 主席主持召开和参加党中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重大会议的盛况,拍摄了 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集体活动。拍摄了毛 主席接见外国党和国家元首、首脑和外交使节来华访问等重大活动……无 论是拍摄气势恢宏的场面,还是拍摄小场小景,舒世俊都做到尽善尽美。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万民悲痛,苍天垂泪。舒世俊更 是悲痛万分。舒世俊就是在这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下,拍摄和编辑了主席逝 世、天安门追悼大会的实况。
毛主席与世长辞了,为中国伟人拍摄影片的舒世俊,在中国伟大领袖毛 泽东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的舒世俊,不仅是为毛主席拍摄影片的摄影师,熟读 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的亲临教诲,使她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使她树立了为共 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使她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 信念,使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她人生道路,在红太阳的照耀下 阔步前进。
舒世俊给毛主席拍摄影片的同时,也拍摄了许多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 影片,一部分是同毛主席参加党和国家重大会议,重大节日集会,接见外国 党和国家元首、首脑外交使节及代表团访华活动的新闻片、纪录片、专题片。 一部分,是周恩来总理单独从事重要活动的影片。
1976年后,舒世俊开始做编辑工作,编辑了追悼周总理、唐山大地震、主 席逝世天安门追悼大会等纪录片。
志同道合写春秋
舒世俊,1930年出生,丰南镇东望马台村人。当年的女大学生成为了当 年的电影摄影的女学员。
当年女学员的到来,北影厂摄影总队的小伙子们个个心里好不兴奋。尽 管总大队长徐肖冰在欢迎会上给小伙子们兜头一瓢凉水,宣布纪律说:“一 是女同志不许谈恋爱;二是男同志不许打扰她们”,可爱情的种子一旦萌动, 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发芽。
舒世俊年轻漂亮,又做着令人羡慕的工作,追求者不乏有权有名者。而 小舒,偏偏选中比自己年长1岁的李华。李华是东北人,为人豪爽,相貌堂 堂。其实,小舒更看中的是志同道合。他是一位资深战地记者,在解放战争中 出生入死摄制了大量珍贵资料,人们熟悉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伪总统府 的旗子被扯下、凄然落地的镜头,就出自他手。1949年,中苏合拍了我国第一 部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李华是中方摄影师,因此片,1950年他荣 获“斯大林奖金获得者”称号。舒世俊想,与李华在一起,她更可以钟情事 业。两人倾心相爱时正值李华在抗美援朝前线采访。那时战场每天都死人, 保不准他也要丢掉性命,或残废,怎么办?这些两人都谈过,李华义无反顾, 小舒千叮咛万嘱咐。在这种生离死别的抉择面前,人们才能真正体会“最牵 挂你的人是我”这句话的含义。
1955年秋,舒世俊李华经组织批准,把行李卷放在一起,就结婚了。新婚 次日,就参加了拍摄元帅授衔授勋典礼。这或许成为他们新婚的永恒纪念。
1958年,领导派她去拍顺义县大炼钢铁,此时她已颇感身子不便,她说 不出“困难”二字。雨后泥泞,卡车在土路上颠得老高,任务完成后,怀孕已6 个月的舒世俊早产了。那粉扑扑的小儿子来到这个世间才几个小时就夭折 了 o她抱着儿子,心如刀绞,可为了工作,她只有把泪流进肚子里。
I960年,舒世俊生了儿子东东,孩子才5个月,李华就扛着摄影机去了 炮火连天的越南战场。对此,小舒二话没说,李华却是咽着泪出发的。
为了工作,舒世俊把个人的一切都置之脑后。1967年5月主席外出视 察,9月底舒世俊跟随主席视察回到北京。这时她怀孕已9个月。这之前,她 为了不影响工作,一直不敢多吃多喝,并用布裹紧肚子,穿大号军衣,别人看 不出她有身孕,只说她胖了。这样国庆节她上天安门拍摄,照样扛着机器钻 进钻出,圆满完成任务。12天后,她的女儿降生了。她的女儿是当时医院最小 的新生儿,仅5斤重。
1969年4月1日,舒世俊和已在电视台任负责人的丈夫各自接到执行 任务的通知,就分头前往指定地点。舒世俊被公安人员拉到大会堂,见各路 代表举着红宝书秘密进入人民大会堂,才知道党的“九大”今天要召开了。
她看见,厚重的大门紧闭着,里面又用棉帘遮挡,以防缝隙向外透露出声和 光。在这里,她和李华不期而遇。每天晚上,舒世俊就睡在大会堂的地毯上。 两人都离开了家,刚刚1岁的女儿只好托付给邻居。不知周总理怎么了解这 个情况,突然一天给假让小舒回家看看女儿。舒世俊回家看到女儿,脸上久 久淌着泪水,她既感激总理,又心疼女儿。
1976年,舒世俊也由新影调到中央电视台,任时政部主任编辑,和丈夫 一起工作。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李华任随访的电视报道团总领队, 舒世俊负责导播、编辑。当时我国还没有新闻摄像机,只好租用美国三家电 视台的人员和设备拍摄。美方摄影人员傲慢、不配合,中国方面不卑不亢、据 理力争。眼熬红了,人累瘦了,终于和全团同志-•道,圆满完成了任务。
……往事历历在目。回顾几十年走过的难忘历程,舒世俊、李华感慨万 端。在他们的镜头里,曾岀现过多少伟人和将帅的赫赫风采,又含悲将一代 元勋送走;在他们的糅头里,曾活跃着多少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赫鲁晓 夫、尼赫鲁、苏加诺、危克松、撒切尔夫人……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 府”到中国收回香港中英两国领导人的签字仪式,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 件,他们几乎都是纪录者和见证人。光舒世俊拍摄的胶片,就超过百万米。他 们凝固了一纵即逝的历史瞬间,并将其连接成一幅幅令人缅怀的长卷,使之 成为永恒。在漫长的岁月中,舒世俊用电影摄影机拍摄了大量的国家重大事 件和许多历史人物,忠实地纪录了新中国前进的足迹,为党和国家路线、政 策、各项事业发展的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人民共和国的编制史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十大优秀摄影师。
夫妻俩如今仍很关心新闻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央电视台聘请他们 监看该台的频道工作。他们这四口之家是个新闻之家,一儿一女分别在北京 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工作,继承了父母的事业。
李华提起老伴赞不绝口: “她在工作上是能手,在家是贤妻良母。我俩几 十年未红过脸,非常幸福。”
对自己的奋斗生涯,舒世俊充满了自豪感。她说:“作为中华民族的女 儿,我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我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