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革命者的足迹——记原中纪委驻农机部纪检组第一副组长宋敏之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没有亲身经历过革命的风风雨雨, 我对解放前老革命者的事迹只是从书本和电影、电视里了解一些,觉得和我 相距甚远。今天,当我细读了一位家乡的老革命者——宋敏之的革命经历 后,我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仿佛革命的声势曾经就在我们身边。迫 寻他的足迹,我们这些后辈们不应只是了解他的感人事迹和浓浓的亲情,还 应有一种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 力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顺着宋敏之的足迹追寻他的光辉历程吧。
                宋敏之1910年10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唐坊镇莲花泊村,1928 年8月参加工作,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0月离休,之前任中纪委驻 农机部纪检组第一副组长(副部级,正部级医疗待遇)o
1927年,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被打垮,国民党打 到上海、武汉后制造了 4・12、7・15反共事件,国民党叛变了革命,陈独秀的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大革命遭到了失败。1928年春,国民党把东北奉派军阀 张作霖、张宗昌由华北打出关外,所谓的国民党北伐军白崇禧、阎锡山的军 队打到了唐山,在千百年封建军阀压迫、剥削下的冀东人民饱受磨难……O 有压迫就有反抗,冀东人民开始觉醒,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很快接受了革 命的新思想、新潮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 税”、“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口号响遍冀东大地。
                宋敏之就是在这个时期投身革命的,当时,他就读于河北省丰润县车轴 山中学,是车轴山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到1929年底,学校相继发展了李 尔重、吴德等三十名党员。在顺治省委的领导下,全校师生积极参加社会活 动,他们经常利用集日到附近的任各庄、老庄子等村向群众宣传“平均地 权”、“节制资本”、“取消苛捐杂税”等革命道理,还积极参加斗争恶霸地主 的活动。当时,有个地主叫李殿桓,他跑马占地,勾结官府,私立公堂,随意打 骂群众。为了替民除害,党支部联系农会组织学生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恶霸 地主李殿桓终于被枪决。在唐山军阀部队中,有一个连酝酿兵变已经成熟。 省委指示,让车轴山中学党支部派三名学生去唐山开展宣传工作,另选一人 担任兵变后部队与省委之间的交通员。后来因泄密,兵变失败。兵变虽然失 败,但却在车轴山中学掀起了革命的高潮,激发了学生们的革命热情。这次 兵变是冀东历史上的第一次暴动。宋敏之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组 织带领农民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减租、减息、减押,在斗争中接受革命的 洗礼和锻炼。
                宋敏之是地地道道的革命者,他对革命忠贞不渝,有时甚至舍弃亲情。 在冀东大暴动期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宋敏之的儿女们饱受着革命硝烟的 困扰,年幼的他们只能跟着父母随着战斗的枪声到处奔波。有一次,宋敏之 刚出生的小儿子由于饥饿、惊吓,一直哭个不停,宋敏之忍住心痛,命令警卫 员把孩子扔掉,警卫员实在不忍心,也舍不得,就偷偷地把孩子藏了起来。后 来局势平静一些了,才和孩子一起回来了。宋敏之就是这样,为了革命,他会 舍得牺牲一切。
                宋敏之十分尊敬遇难者同胞,他用各种方式来寄托对他们的哀思。1927 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被害后,年仅 17岁的宋敏之在车轴山中学即刻组织学生为李大钊送葬。当得知和自己同 年同月生的年仅30岁的开滦煤矿工人、工人纠察队大队长、冀东抗日游击 队长、著名的刀劈日寇的抗日英雄节振国牺牲后,宋敏之又给其家属送去了 一定的财、物。他要向反动派证明,虽然一个革命者倒下了,但还会有更多的 革命者站起来,他们立志于为全人类的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冀东大暴动失败后,宋敏之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6月,宋敏 之到北京“北平汇文中学补习班”学习,并以此作掩护组织工人运动;同年7 月在北方局受训,结束后到天津市邮电委员会开展工人运动;9月到保定志 存中学开展学生工作,以学生身份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保定市委书记。1931年 初,宋敏之又到北平(北京)中国大学附中上学,掩护从冀东大暴动失败后来北 平的共产党员冯殿选、李焕春,并和他们一起组建了中国大学附中党支部, 
                宋敏之任支部书记。1932年,宋敏之考入中国大学物理系,参加了抗日救国 会,组建了中国大学学生会反帝大同盟活动。1934年宋敏之大学毕业后,为 了取得合法身份,掩护革命工作,在北平参加了伪“农村指导员养成所”为 期八个月的学习。1935年,宋敏之任北平市自治理事会科员,以此掩护吴德、 李颉伯两位同志,并和他们一起参加“北平铁路局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1937年,宋敏之调天津河北省委,负责省委交通工作和省委做北京宁路工 作,同时组织铁路工人运动。
                宋敏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了革命需要,经常变换工作岗位。1939年 上半年,宋敏之任冀东区党委南部地委组织部长,主要在铁路南部工作;1940 年到平西工作;1941年在北方分局受训后任冀热察区党委代理秘书长;1942 年在平西北方分区社会部做情报工作;1943年到冀东区党委分区社会部东 北情报站工作;1944年到冀东十八地委任社会部长、唐山市委委员,负责锄 奸工作;1945年任十三地委组织部长;1947年上半年,到冀东区党委工作, 下半年筹组接收天津市委工作委员会,任天津市委工委书记,后因情况变 化,中央电示又改任唐山市委工作委员会书记,进城后任唐山市委宣传部长 兼秘书长;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宋敏之为唐山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在进入这一时期的工作中,宋敏之对解放前被分化、瓦解、破坏的唐 山市地下党的组织做了大量的清理、整建工作,使唐山市党组织恢复了纯洁 和战斗力。
                宋敏之是一汽的首批筹建者之一,时任一汽分管机构建立、人事教育工 作的副厂长,他始终强调“艰苦奋斗地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O
                1952年8月,按中央政府调令,宋敏之与郭力、孟少农一起来到长春,开 始筹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时叫652Do当时,孟少农主要是在前苏 联学习技术;作为主管人事的副厂长,宋敏之除了与郭力一起负责一汽的基 本建设外,主要工作是从全国调配干部和培养人才。一汽厂址原本是一片空 地,什么都没有。搞基本建设,首先是盖房子,解决住的问题;其次是调集人 员,解决干活的问题。厂房建在日本侵华期间细菌战研究地区遗留的一片空 地上,而参加建设的人员则都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当时条件相当艰苦,几 乎连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没有。南方(武汉、南京)来的干部在家乡时都是 吃大米,但是到了东北以后只有高粱米吃,而且新建的房子里也没有暖气, 但是大家并没有什么怨言,都很能吃苦。因为地区差异,干部也都是降一格调到一汽的,厂里的处长都是各地的厅局长一级的,可是大家都愿意来,因 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没有汽车生产厂,而这将是一项影响全世界的大事 业。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将标志着“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就 要结束。
                1955年,一汽的领导班子首先提出了两个建设宗旨:出产品、出人才。他 们号召所有的一汽人,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并创造培养人才 的环境。开始,由郭力组织办学,后来,宋敏之出任一汽汽车工业学校(现在 的吉林工学院)的第一任校长。此时,一汽的任务一是建学校,二是选派干部 去前苏联学习。汽车工业学校第一批学员是从朝鲜回来的抗美援朝的干部, 大约有300多人。一些年轻的、有知识的干部,被选派到前苏联学习一年。当 时,一汽所有的车间主任,优秀的、突出的技术和管理干部都去前苏联培训 过,这些人学成归来都成为一汽建设的骨干,后来有不少人更是成了行业的 领军人物。另外,为了培养技术工人,还筹建了一所技工学校。可以说,一汽 在建设过程中培养出了许多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建设汽车工业的栋 梁。在建设二汽、南汽,包括组建行业、部委的相关部门时,许多管理干部也 都是从一汽调离岀来的。在长春一汽工作期间,宋敏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经常工作到深夜,在广大干部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 的尊敬和爱戴。
                按照中央“加强党对高等院校的领导”的指示,1955年11月,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宋敏之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是 国家重工业部的重点大学,是培养工业人才的重要学校。在这期间,宋敏之 与当时的李昌、高铁等校长一起,把一所从旧社会接收过来的培养高级人才 的学校纳入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教育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 很多优秀的人才。
为加强农业机械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1960年1月,中央决定 把宋敏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调到北京刚刚组建的农业机械部出任教育司司 长,后来又出任第八机械工业部政治部主任、教育局局长。这期间,宋敏之主 要工作是抓农机系统的院校建设,主要抓了吉林工业大学的教育改革、“四 清”等工作。同时,保护和培养了一批党的好干部,使这些干部以后均走上了 领导岗位。辗转于黑龙江、河南干校等地,却一直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 1970年后,宋敏之出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院院长,为整合机械行业的设计系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之后,中纪委又重组农机部,宋敏之出任中纪委驻 农机部纪检组第一副组长。
                宋敏之时刻惦念着家乡人民,他对家乡的农业机械化建设给予了大力 的支持和帮助。1976年,经历了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后,唐山,这个重工业 城市,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非常困难。这一消息牵动 了宋敏之老人家的心,他迅速和广西取得联系,调来了 300多辆拖拉机,用 于家乡人民进行生产自救,使家乡人民的农业生产暂时得到了缓解,为家乡 人民更好地进行生产送来了及时雨。
                宋敏之有5个子女,他对子女们要求非常严格,教育子女们从小要树立 远大理想和抱负,要堂堂正正做人,做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的人。由于宋 敏之的严格要求,子女们在事业上都有所建树。大儿子在中国汽车工业公司 工作,大女儿在《北京日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政治生活杂志》, 从事新闻出版和宣传工作,其余三个女儿分别在美国、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 公司及北京某单位工作。就连他的大孙子宋大我也已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统 计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了。
                一直以来,宋敏之不仅自己生活简朴,从不铺张,对晚辈们要求也很严 格。他看到晚辈们吃饭掉饭粒,吃完饭后碗里有米粒,就严厉地批评他们;他 们家照明用的是小瓦数灯泡,屋里有人时才能开灯。这些生活中的细微之 处,充分体现了一个老革命者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宋敏之的言 传身教,晚辈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蕴涵着节俭、严谨、正直的人 格魅力,可谓革命传统代代传。
                宋敏之经常教育晚辈们从小就要旬理想、有抱负。当晚辈们问他为什么 参加革命时,他说就是因为看到当时土豪劣绅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老百姓 实在太苦了。要追求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公平,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理 想信念,那就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参加革命是唯一的一条出路, 也是实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工作中,宋敏之始终有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他认为,思想僵化、保 守,是站不稳历史舞台的,终究要被赶出去;党的组织不能够与时俱进,落后 于时代的发展,也是要被淘汰掉的。所以,他告诉晚辈们不要保守,要不断创 新;要通过努力,不仅使自己,更要使党的组织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跟上时 代潮流,做改革的先行者。
                1982年10月,宋敏之离休。离休后宋敏之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仍然极 为关心,每天阅读报纸、看电视新闻,并经常给晚辈们讲他对形势的看法。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宋敏之,但从他50年代的照片上,发现他老人家睿 智的眼光,平和的笑容,就让人倍感亲切。即使离乡多年,远在北京,宋敏之 与家乡人民的心依然贴得那么近,他对家乡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他 还能行走的那些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几乎每年都回家乡看看。他对招 商引资项目极为关注,尤其对唐山海港和新开发的曹妃甸深水港的建设,曾 多次向中央写信、提建议。家乡的父老乡亲也非常尊重他的意见,每年都到 北京看望他,并给他带去家乡的新变化,新发展。
                宋敏之,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几十年风雨人 生路,成功、失败、经验、教训都是后人成长、发展之财富。你是家乡人的骄傲 啊……我们为你而自豪……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