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儿子——郑宝华
郑宝华的人生,
大海的儿子;
祖国在倾听,
人民在倾听,
母亲在倾听,
大海在倾听;
倾听诗一般的激情,
倾听诗一般的人生,
倾听海上涌起的大潮怒吼,
倾听像诗一样的汹涌奔腾……
―题记
               郑宝华,谐音引申:“正在保卫中华”。多么威严,多么神圣,真可谓名如 其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下面。
            一个大队书记到一个海军战士 ;
            一个有志士兵到一个海军将军;
            一个高级将领到一个外交官员……
            这一个一个的闪光足迹,这一个一个乘风破浪的苦与乐,这一个一个的 光辉业绩,展现给读者,以将军的风范,惠及后人。
            郑宝华,男,汉族,1948年3月生于丰南县东田庄乡西刘良村农民家庭。
            中共党员,1969年3月入伍,1985年毕业于海军南京指挥学院,学历大专。
            入伍前曾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村革委会主任。
            入伍后历任士兵、班长、海军导弹护卫舰部门长、舰艇大队作训参谋、副 舰长、护卫舰大队大队长、舰艇训练中心主任、驱逐舰支队支队长、海军南海 舰队副参谋长、海军基地参谋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院长,现任海军副司令 员,海军中将军衔。
            郑宝华长期在海军一线主战部队重要岗位任职,多次参与并组织指挥 了海军各项重大实战演练。先后参加过西沙战斗、南沙战斗等战斗。
            曾担任我海军舰艇编队参谋长成功访问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四国。 并率海军“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先后成功访问了俄罗斯、英国、法国。
            郑宝华,多年来,结合部队工作,潜心军事学研究,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军 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并获奖,其代表作有《我国安全战略环境研究》、《未来海 战中水面舰艇作战运用》、《适应海军现代建设需要,大力培养造就高学历 人才》。由他组织研究的《海军在大型岛屿联合火力打击战役中的运用研 究》、《某型舰组成驱护编队作战使用研究》等成果受到各方面肯定,并在部 队得到广泛应用。他发表的《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求真务实的领导 者》一文被收入《全国高级党政领导干部论丛》。
            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在担任海军访美等四国编队参谋长时,因成绩突 出,提前晋升海军少将。
            大海风光,千里海疆,万里波涛,望洋兴叹,唯余茫茫,瀚海淼淼,骤起风 云,白浪滔天,交响起乐,狂歌乱吼,谁敢伴舞,惟我水兵!
            闲话少叙,下面留给郑将军谈谈他所走过的不平凡的足迹。
初出大海苦尽甜来
            从新兵训练,到登上舰艇,开始海上训练,一 “严”,二“苦”,三“晕”, 四“吐”,苦不堪言。越是老天发怒,越是出海训练,与海抗衡到底,方显英雄 本色,风起浪高波深,舰艇驶入海,活像一叶扁舟,一会儿被抛向浪尖,一会 儿被摔向波谷,舰上水兵,连站都站不稳,晕晕昏昏,呕吐不止,牵肠挂肚,整 个胃似乎都要被倒出来。水兵们为了保持体力坚持岗位,坚持吃饭,吐了吃, 吃了吐,先吐食物,后吐黄水,再吐血丝,如大病来临,可怜兮兮。
            他把战胜晕船、呕吐当作考验自己的机会,咬紧牙关,深深呼吸,脚踩甲 板,増然不动,坚守岗位,从精神上,顶住了晕船、呕吐,原来它们也向弹簧一 样—— 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有空儿,看到战友们呕吐就主动为他们捶 捶背,送水送药,替他们值班……虽然身体觉得很累,腰酸背痛,但心中感到 舒坦。大家都让他说说感想和体会,他说,有啥好说的呀?若真的要说的话, 那就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吧,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最 后强调说,只要有这种精神,你我他都能干好工作,都能克服任何困难,去争 取胜利。就这样,他们相互鼓励,忍耐着,坚持着,工作着,战胜着……连续几 天几夜,果断灵活地顶住了一个又一个突发风暴,战胜一次又一次晕船呕 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圆满地完成 海上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任务,赢得了“海中蛟龙”的美誉。
            恶劣的气候条件,严酷的生活环境,多变的风云,大浪的袭击,潮湿的空 气……损蚀着水兵的铮铮铁骨,一场无形的战斗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持 续,在这场残酷战斗中,祖国的卫士们,简直用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对峙、抗 争,祖国——母亲就是这样被保卫着——笔者如是说。
胸怀伟业心系舰院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坐落在风景宜人的渤海之滨——老虎滩。
            2002年4月,郑将军调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院长。
            1.舰院的建立
            1949年11月23日建立的。它是经毛主席,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共同签发的一道命令:成立大连海军学校,它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前身,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海校。中央军委任命海军司令员 肖劲光兼任第一任校长兼政治委员,爱国将领张学良之弟张学思任副校长 兼副政委,日常工作由张学思主持。
当时,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全国的高等学府,调来教授、专家,也从 前苏联请来一些专家,同时也从原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中抽调有技术经验 的当教员等共同组建而成的。学员从陆军中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2.学院的发展
            1957年来,为海军培育并输送一批又一批学员,近4万名军官,从这里 走出的共有100多名将军,1000多名舰长,专家、教授数百名,海军整个舰队 的军官80%~90%出自这个学校,在海军各单位机关和地方等,很多人都成 为比较优秀人才。
            当院长,他感到压力很大,好在:一是他曾先后4次在院校学习过,熟悉 院校生活;二是到南海舰队训练中心当主任,其中心任务是培养为南海舰队 训练水面舰艇军官、士兵,他也学了不少的东西,边工作边学习,接触海军的 各种舰艇。其间,上级再次让他去海军南京指挥学院学习战役指挥,学了一 年很有长进,学了很多的军事理论知识。这一切都为到舰院工作打下了基 础。
他在历届院领导建设的基础上,主要抓了 4字一一“严、开、情、和”。
            一是“严,,字,即“严”字当头,从严治校。郑将军深有体会地说,“从严 治军”、“严于律纪”、“严师出高徒”、“严出战斗力”……在古今中外有关 “严”的论述举不胜举,一提“严”,人们自然会想到部队,而严似乎成了部 队的代名词。回想38年走过的军旅生涯,他深感到“严”是一笔花不完的财 富,因为它能磨砺人的意志,锻炼的人毅力,锤炼人的筋骨,使人迈出正确的 人生步履,尤其是在他当兵之初,这种味更深、更浓,以至于难以忘怀。他这 种体会,时不时地传授给教职员工。
            严格教学,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严格操练,严格管理,严格队列……这 一系列的“严”,一句话,就是“严”字当头,在舰院已形成共识,自觉遵守。
            下面列举“严格队列”,可见一斑。
            清晨学院,学员阅兵场上,脚步声、口号声、声声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 湃。从这个阅兵场上走过的学员方队,曾15次代表人民海军通过天安门广 场,参加国庆阅兵。当年毛主席曾夸奖说:“海军走得好,走得像一个人一 样! ”这学员方队堪称军中最大的方队,它是由1050名学员组成,人数正好 是天安门国庆受阅方队三倍,这支千人方阵,踏着拍节,时而变成菱形,时而 变成三角形,时而变成象征胜利的“V”字形,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学员在行 进间高唱国歌、军歌和海军歌之际,白色方阵中倏然呈现出鲜红的国旗、军 旗和海军旗!这支千人方队,曾为25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参观团做过精彩的 表演,博得各国武官赞誉连连,他们说:“这是见到的人数最多、气势最宏大 的军阵!” “通过这个方队看到了中国海军的未来。”
            二是“开”字,即开阔视野,学习先进,面向世界走出去,立足本院请进 来。这两句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的。
            面向世界走出去,根据总部、海军的指示,以院长郑宝华为团长率“郑 和”号舰的学员代表团,先后5次出访了俄罗斯、美国、土耳其、英国、法国。
            2000年9月带“郑和”号300余人,其中学员200余人,其余是兄弟院 校机关工作人员,出访的是俄罗斯海参歲的太平洋舰队。
            2000年11月,他又随海军学院校长代表团出访了美国——西点军校、 纽约、华盛顿,在此期间重点访问了美国的海军院校。
            2001年,根据总部的安排,又率学员代表团出访了 土耳其,主要走访了 土耳其的海军院校。
            2002年,作为院校代表团团长出访了英国、法国,主要访问了英国皇家 海军学院、法国海军学院。
            综上所述,出访5国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参观、学习、借鉴。主要体会是: ①达到了总部、海军预期的目的和要求;②将所在国的院校的先进管理、先 进技术、先进科学、先进经济等不同程度的学到了手,起到借鉴的作用;③庄 严的展示了我国海军的光辉形象,为我国扬了威,争了气,增了光。
            立足本院请来。在他任职期间,先后请进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近200个军 事代表团慕名前来参观访问和交流,他们对院校教学设施和管理方式,面对 数以百计的荣获国家、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学成果,面对具有世界先进 水平的模拟训练,海军战术软件等系统惊叹不已,其中一位上将说:“我曾参 观过许多国家同类型的海军学校,毫不夸张地说,这所学校办学水平是一流 的!”
            三是“情”字,即真情待人,学员万岁。郑将军说,工作上要严,生活上要 松。要关心学员,关心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所以真情待人,势 在必行,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力量源泉。“学员是伟大的,可爱 的。”他觉得:说学员是伟大的、可爱的,那是因为他们是有一种崇高的奉献 精神;说学员是伟大的、可爱的,那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说 学员是伟大的、可爱的,那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
            “学员万岁”这是郑将军到舰院以来的最大感受,这是他永远挥之不去 的心声!相信学员,依靠学员,这是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从学员中来,到学员 中去,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减少工作失误,检验工作成果的必由之路和必 要程序;心想群众,心系学员,真心实意地为学员谋利益,这是学院机关工 作,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改进作风,艰苦奋斗,密切学员,真情 待人,自觉地接受学员的监督,是永葆革命青春,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 方式侵蚀的有效途径。
            “学员万岁”这是历史的结论,是事实的升华,是未来的必然!因为学 员,永远是年轻的,他们是历史的继承者,是现实的奋斗者,是未来的胜利 者!
            四是“和”字,即和谐团队,和谐校风。和谐出智慧,和谐出力量,和谐出 成果,和谐岀团结。
            只要团队和谐,就能把学校各项工作搞上去O郑将军说的好,领导要学 会弹钢琴,要弹好学院的协奏曲,就必须把握好总谱,敲好定音鼓,控制好节 奏,演奏好和弦,画好休止符。
            笔者认为,在这个基础,领导坚持深入第一线,依据实情决策,敲好定音 鼓,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他们就像演奏曲子一样,有急有缓,把握得当,弹 好协奏曲。
            他们弹的第一支曲子是:学院把爱国、爱军、爱海军和兴国、卫国、振国 的思想贯穿于一切教育的始终。
            他弹的第二支曲子是:培养跨未来事业,跨学科的人才,舰院为了与未来 海战接轨,已在全军率先打破了本科学员,在校期间只学一门专业的传统教学 模式,实行了每名学员横跨6个专业的通科培训新体制。这项改革,旨在提高 教育起点,加大科技含量,由培养单一型专业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他们弹的第三支曲子是:学院拥有享誉全军的“军校第一旅”,它借鉴 外军的成功经验,对在校学员,实行统一化、部队化、舰艇化管理。学员宿舍 均按军舰的住舱排列,学员闻舰铃声起居,学员进课堂、入实验室如同登舰; 上下楼梯如同登舷梯;值班员一律佩戴“值更官”的臂章,按军舰上——三 更制度值更换更……
            总之,学员旅的管理方式,增强了军校学员对部队、舰艇和未来战争的 适应性。
            他们弹的第四支曲子是:学院拥有驰名中外的“中国海军第一舰”—— “八一”训练舰。每届学员都要多次驾驶这艘舰越海跨洋,远航实习,出国访 问,面向世界,开阔视野。
            这所“中国海军军官摇篮”,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的海军军官,他们有的已成为所在国的海军司令员。
            学院被列入全军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学院的教育改革、重点学科和重点 实验室建设,逐年迈上新台阶。
军事外交展示军威
            1.组成编队,初出太平洋
            1997年,经中央军委决定为适应国际新形势的发展,海军组成编队出国 访问,共3条舰船,800余人,任命郑将军为编队参谋长,其主要任务是,负责 编队的指挥和管理。
            届时,中央军委和海军都派员,亲临现场欢送,举行了欢送仪式,舰队首 长和官兵们也来送行,中央级各媒体前来纷纷采访、录像,场面非常之隆重、 庄严。这次出访,在海军史上还是第一次。
            远航即将开始,800多名官兵列阵甲板上——向送行的首长和战友们敬 军礼告别,远涉太平洋从这里起航,他们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以“和平 驶者”的名誉,迎着大风巨浪,驶向太平洋,走向世界……
            昔有郑和下西洋,今有编队跨大洋,而编队的参谋长又是郑宝华,说来 也巧,经时空跨越,郑和、郑宝华,都是老郑家下洋战海,远涉重洋,这真是历 史的巧合,令人意味深长。然而,今非昔比,天壤之别!这只是来几句谑语,以 壮其行罢了。
            先后出访了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四国,这是我国建军以来,首渡太 平洋到大洋彼岸——东海岸。横跨东西半球,纵跨赤道南北,中国编队首次 到美国大陆和南美大陆,历时98天(其中陆上18天,海上80天),先后访 问美国夏威夷、圣达养哥和墨西哥、秘鲁、智利。所到之处,均受到各国的海 军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対我文明之师、和平之师,威武之师,赞叹不已!
此次岀访作为“和平使者”目的已达到:
            一是促进了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二是借鉴了我军的科学技术,强我 海军;三是显示了国威、军威、海军威;四是展示了我国国防力量之强大、我 军之强大、海军之强大。总之,是一种力,是一种威慑,它将载入我军历史史 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深远意义。
            接着将陆续证明:这次出访为以后岀访开了一个好头,打下了一个好的 基础,开辟了一条海上通途,为海军编队陆续出访第二次、第三次……乃至 环球出访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2.外事出访,不失尊严
            郑将军谈出访美、俄、英中发生有趣的故事。
            郑将军说,作为外交使者,应具备哪些素质?总的来说,国家和人民利益 高于一切,这是外交斗争的宗旨。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总 理就对新中国外交人员提出了 16字的要求,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 业务、严守纪律”。这16个字就是对外交人员素质的高度概括。现在随着中 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国外交面临着比以前更加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 问题。一个外交人员,要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须臾,不能马虎。因此,就 需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势在必行。
            具体来说,即:一要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 要体现党的外交政策,善于处理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三要有良好的个 人素质,讲究艺术、讲究技巧;四要严守外交纪律,经受住国外环境的各种考 验,当好周总理所提倡的“文装解放军” 。
            下面接着谈出访的故事:
            ①1997年,出访美国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员克来明斯上将举行家宴 陪坐的有陆战队司令员将军。冷不丁儿,上将问:请问你在中国海军部队里, 现任什么职务?(因为在出访前,我方已将简历通报给对方——郑将军注) 结果这位上将还在发问,所以他幽默地反讥:我在中国海军部队担任什么职 务,如果美国海军军方,到目前还不知的话,请问上将,你们的FBI在干什 么?!他们不是白吃干饭的吧?!所以我对你的提问表示怀疑,不无道理吧?! (没有正面回)对方仍不满足又问你在从事所有的职务中,你最喜欢什么、 最满意什么、最具吸引力的职务是什么?他当时闪念考虑,这一连串的发问, 意思是说,他俩有差别,一个是上将舰队司令员,一个是少将舰长,他马上接 着说,当舰长与大海为伍,海洋是开阔的,敢于和大海打交道的人,心胸像海 洋一样宽广,能容纳整个世界(他俩仍没有得到我的正面回答,很是扫兴), 接着他严肃地说:二位将军,我们出访是为了友谊而来,是为和平而谋。过去 美国曾经支持国民党反动派打我们人民解放军未得逞;朝鲜、越南两战场更 是输得极惨,到现在还在敌视我国,既有政治上的和平演变,又有军事上的 威胁,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友好的,而我们这次访问美国,作为中国人民的 和平使者而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要面向未来。二位将军难道没有同感 吗?!霎时,他们哑了,无话可说,只是剩下无地自容。而中国代表团得到的是 不失中国人的尊严。一 就是外交艺术的应用。
            ②2000年出访俄罗斯,这次出访,仍是谋求友谊、和平、合作、发展,我国 已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次出访仍是作为和平的使者。在访问中 必须具体体现党的外交路线、政策。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和友好的接待。
            在海参戯,参观俄海军史馆时,他一直在思考,海参歲曾是中国领土,沙 皇俄国将黑龙江以东的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占过去。把中国人赶到黑龙 江以西。这是中国人的耻辱,中国人怎能忘怀呢……想着想着,史馆工作人 员叫他题词,他思索数秒钟后,执笔题了: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历史是沉重 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样题词,完全表达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将军的意思。
            2000年8月,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潜艇发生水下爆炸事件,在世界 轰动一时,影响很大,猜测不一,有的说,在水下与x x国的潜艇相撞;有的 说遭到x x国家的水下攻击,也有说是俄内部发生问题……总之,俄本身认 为这是不光彩的事,鉴于此,他们尽量回避,但事情还是发生了 (这叫哪壶不 开,提哪壶嘛),在会谈即将结束时,俄一中将突然问我,郑将军,你对我们 “库尔斯克”号潜艇怎么看,这问题很敏感。他当时讲,他听说了,也看到了, 对失事的原因,不把潜艇打捞出来,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不管怎么样,库艇 126名官兵是为国捐躯的,是为俄民族献身的,是高尚的,是令人崇敬的,因 此,作为一名海军成员对他们的不幸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同情和慰问, 接着他又补充一句说,潜艇事故,在世界上多有发生,比如中、美都发生过不 止一次而已。中将听完这话之后,跟他双手相握,表示十分感谢。这话说得既 得体,又入理。——这就是表现了中国军人的素质和外交的技巧。
            ③2002年,出访英国,下飞机后,历时5个小时,才到了英国皇家海军学 院,已是深夜10点多了,我一下车,就一眼看到迎接的院长夫人,穿了一件 中国旗袍,非常合体,而且正面绣了一个大凤凰,她穿中国服饰,是对中华民 族文化的尊重。他来此学院访问是代表中国海军的,他理所当然的对她表示 尊重。一刹那,使他感到“宾至如归”,很自豪的是,因为他们到来,英国皇家 海军学院有史以来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这说明英国对访问团很尊 重——前提是中国强大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不是东亚病夫了。在该校 访问中,校方给了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参观、考察地方不少,学员 们,时时处处都充分展示了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风釆。这样既是友好, 又是展示。一 是外交的双赢。
            尾 声
            1.郑将军如是说     2.吟郑将军 在这里;
            大海给我艮辛;    大海,    足迹,
            大海给我胸怀;    在这里;    在这里;
            大海给我意志;     宝华,    理想,
            大海给我力量;    在这里;    在这里;
            大海给我智慧;     艰辛,     光明,
            大海给我精神;     在这里;    在这里……
            大海给我理想;     人生,
            大海给我一切。     在这里;
            总之,我是大海的儿子! 战斗,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