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任卿,小集镇西纪各庄村人。自幼读书 好学,刻苦自励,清光绪十六年得补博士弟子 员,即州学生员,时年22岁,以教书为业。光绪 二十四年清廷在戊戌变法潮流中,诏令全国废 除科举,改旧式私塾为新式学堂,而此时的裴 廷楹已经有八年教学改革的体验,大力提倡新 学。冀东一带的教师,有的登门求教,有的随课 旁听,裴廷楹适应社会需要,在本村创建教师 传习所,是冀东师范教育的始作俑者。
于宣统元年毅然前往天津师范学堂,专攻 小学单级教授之学。以41岁的年龄自付学费, 跻身于年轻的学子之中,专门研究被权贵们蚩之以鼻的小学教授之学,实属“卓然而立”的 第一人,受到各界开明人士的敬重。宣统二年 出身寒微的裴廷楹因潜心教学、锐意教改,被 选为顺直咨议局议员。
当时直隶正值水灾过后,饿殍遍野,聚集 在天津的达官贵人,依旧花天酒地,裴廷楹愤 然提出“禁止酿酒糜谷以为民食”一案,获多 数议员同意,草拟公文,交给当局。他的直言敢 谏之德为世人所称道。
各省咨议局一般为立宪派把持,对于主张 暴力革命的中国同盟会成见甚深。当同盟会代 表王葆真策动滦州起义时,与白雅雨共同奔走 于天津、滦州之间,策动滦州起义,并以议员身 份为起义多方筹款。宣统三年十月初十,咨议 局委派裴廷楹、李津舟回滦州调查,夜宿滦州 西街路北警务所内与所长张注东天津共和会 长滦州起义参谋长白雅雨、敢死队长凌金成等 同住所内,双方相见倾谈,白雅雨嘱托裴、李二 人回津之后“暗为响应”,预先购备军火,迎接 滦州起义进攻天津,以备到津急用。
滦州起义爆发后,立即遭到袁世凯的残酷 绞杀。通永镇总兵王怀庆奉袁世凯之命带队东 来,缉捕革命党人,适逢裴、李来滦州调查事毕 拟由雷庄车站乘火车回津。被军警发现,即将 裴、李扭获收容溃兵所,立即捆绑,严加监视。 1912年1月4日,起义领袖王金铭、施从云、白 雅雨牲牺,裴廷楹身陷囹圄,受尽凌虐,被判死 刑,惊动顺直咨议局及京东名士诸人,纷纷以 其“深研新法教育,人才不可多得”为由,联名 上奏清政府。清廷迫于当时形势,恐激起重大 事变,将裴廷楹释放。
他出狱后从滦州起义失败中,看到了唤起 民众开发民智的迫切性。毅然辞去议员职务, 专务教育,培养了滦州第一代符合时代潮流的 小学教师。他在创立了新式教育的教材、教法 之后,又探索新式教育的管理。1912年,他着手 开展平民教育,并自荐、亲任开平小学校长,在 探索新式教育上做出了贡献。当时的滦县(包 括今唐山市和丰南、唐海、滦南等县的一部 分),小学从无到有,发展到539处,到处都有 裴廷楹及其弟子的恩泽,不愧是冀东新式教育 的鼻祖。
1923年应吉林省特邀去办教育。因迫于战 乱不止,学校时开时停,不能大展教育宏图。不 得不辞职谢绝厚遇,回滦州办学。在家乡创办 “补习学社”,继而又创办“男女民众夜校”。 他不但以科学知识育人,还灌输反列强反封建 的爱国进步思想,成为开发民智的一代宗师。
裴廷楹一生办学,勤劳任事,不知老之将 至,积劳成疾。1930年秋,正当筹议校务,患脑 充血,溢然而逝,终年62岁。海内知交及乡党 亲友,或念施予之德,或感教诲之功,集资建立 纪念碑于墓次,以永清芬。由族人裴绍撰文,老 同盟会员、著名学者钱玄同书丹。1931年5月 1日碑立滦州七区(今丰南)西纪各庄。“文 革”中此碑被毁,但其献身教育事业与投身辛 亥革命两大丰碑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