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像
          2004年某日的《唐山晚报》载:一尊由唐山第四瓷厂出品 的高1.2米的毛主席全身像经有关部门鉴定,估价20多万元。 这尊瓷像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因其为“文革”时期的产品,更主 要的价值是体现在它历经唐山大地震的浩劫而毫发未损。那是 一个诸神退位的时代,只有一个人的像摆在那里。
          钱刚《唐山大地震》中写到一位地震后被救出来的老大娘, 捧出了她保护着的毛主席石膏像,她问旁人:“毛主席在北京 伤着没有?”听说没有,激动得欲跪下磕头。
          唐山大地震之前的几年,即使在偏僻的农村,几乎家家的 柜子上都摆有一尊毛主席瓷像。最常见的是那种半胸主席像, 双肩收成方形 的底座,(有 的前面还有一 行字:大海航 行靠舵手,右 下角是两个小 字:林彪)底 座中间有孔, 孩子的手可以 探进去,里面 存放些布票、 肉票什么的。
红宝书,自然要举过头顶、贴在胸口。
而我最初学会的家务活儿就是擦拭这尊瓷像。小心地揩去藏在 鼻翼间细腻的灰尘,顺便抚摸左下颌那颗豆粒般晶莹的痣。那 时候农村的日子苦,但不管多苦,每家的毛主席都是神釆奕奕 的,让过穷日子的人心里踏实。这种最常见的主席像,有戴军 帽的有梳着背头的,而戴军帽的毛主席看上去要年轻一些。全 身瓷像也有戴军帽穿大衣的和着中山装的几种,戴军帽穿大衣 的也不是一个造型,有一款的衣帽是便装,没有领章和帽徽, 从气色看应该是庐山会议前后差不多。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瓷 像上的毛主席有些严肃。不比年画上和红语录的扉页上在天安 门城楼检阅红卫兵时那么开心。他矜持的面容里隐含着一种忧 虑。1976年,他脸上的忧虑得到了证实。
            那时更多的是毛主席像章,大如火烧,小若饼干,色彩艳 丽,金光闪闪。也有瓷质的,底色似以纯白和浅黄者居多。挂 在胸前,心里有种沉甸甸的幸福感。
           在大地震到来的时候,小小的村庄里说不定有一户人家是 持热烈欢迎态度 的。地震前几天, 一下乡的知青在 村东打笆斗浇地, 舀上来一尊只剩 下胸部以下的主 席像。那上面已 经生满了绿苔, 还从中游出几尾 蝌蚪。遂报告了 队长。队部里灯 火通明,马灯在 马棚的梁头上轻 轻摇晃。顺着淘气鬼趴在牲口棚上的视线斜望下去,或坐或蹲的社员们一张张 革命的脸有些夸张和变形,很多人鼻尖上都渗出虫卵般的汗 粒。后来公社里来的人严肃而凝重地说:大伙儿回去想一想, 回忆一下,这阵子谁家柜上的主席像不见了?是吧,公社也希 望有意无意犯错误的社员同志主动站出来,争取宽大……
开滦吕家坨矿达到震前生产水平祝捷大会。
            地震发生,毁坏了的主席像就多了,这件事自然不好再查 下去。很多人家主席像被砸坏了,都是背着人扔到南坑里,而 且不愿见人的脸上都是愧疚的样子,像是没有照顾好自己家里 的毛主席,让他老人家也跟着遭了罪。在那个大毁灭后的第一 个早晨,不少婆婆和中年妇女木然坐在废墟上,她们怀里搂着 孩子,其中有三两个孩子怀里都搂着主席像。
            地震后4、5天的样子,有水了。家住唐山市里的三姑给 孩子洗澡,顺便想把沾满灰土的主席像也洗一洗。洗着洗着孩 子斜抱着主席像在盆里站了起来。大人说这孩子真不像话,真 不懂事,边说边打孩子屁股。孩子一哭就用手抹泪,主席像 从怀里滑落下去磕在盆沿上……手疾眼快的三姑趁人没注意迅 速将大盆扣将过来,抱着孩子就坐在了上面。直到天黑,才让 姑父一片一片捡起那些沾了土的白瓷片,连同它们的锋利一起 掩埋到了远处的废墟之中。
            地震虽然使无数的主席像无辜受难,但在唐山市人文化宫 和水泥机械厂等地有四尊毛主席塑像安然无恙,让唐山人茶余 饭后议论了好几年。后来有人说主席塑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震。想想这也说得过去。但位于唐山市内西山口和古冶区火 车站西边的两面绘有主席像、写着毛主席语录的高大而单薄的 影壁墙竟也毫发无损,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