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倒塌不是轰隆一声而是唏嘘一片。
——艾略特
在常人的思维中,废墟是介于遗址和垃圾之间的一种物 质。遗址是废墟中的经典,是以众多废墟的湮灭衬托出来的悲 剧英雄。而垃圾较之废墟,缺少的是共性和质地。垃圾带有腐 烂的属性。废墟之美,主要在于形式和抽象的象征——而绝非 具体的质地。余秋雨说: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 球将伤痕累累。西川说:赞美废墟的崇高形式等于赞美暴力, 而漠视废墟的崇高形式等于承认我们缺乏感受力。我说:废墟 是需要慢慢反刍的财富,也是精神沉重的累赘和负担。
大地震的 魔手于数秒之 间在唐山制造 出大约2000 万吨废墟。当 时的人们,一 方面没有认识 到地震废墟还 具有些文化、 科研和旅游价 值;另一方面,夺去20多万亲人的废墟小山一般堆在那里,的确让幸存 者喘不过气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清 墟工作是在一种“斗争”的姿态下开始的。那时候,除了上报 保留的10处典型的地震遗址(后来又减至7处),没有人考虑 保留几块面积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废墟。很多触目惊心的场景只 能在发黄的照片和录相资料中重温了。


那时候想满城的废墟往哪里运呢


可恶的水泥钢筋,张着狰狞的巨口,瞪着魔鬼一样的眼睛。
当时的清墟工作开展极其困难,不仅是废墟数量过大,而 且废墟上建有几十万间简易房,居住着上百万人口。废墟的构 成也非常复杂,废墟之中不仅掩埋着大量的可以再用的杂物, 还有墟土、楼板和藕断丝连的混凝土框架,装卸都很不方便。 1979年3月,承担主要清墟任务的唐山市机械化施工公司成 立。当时的装备力量是:8吨载重汽车66部,4吨载重汽车20 部,200马力推土机10台,180马力装载机10台,40吨拖车 2部,吊车10部。清墟的次序是依照复建施工需要安排的。 清理的废墟和杂物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运往市郊和附近县区 的塌陷坑,如京山铁路季家屯南侧的大坑,唐(山)胥(各庄) 公路北侧的大坑。后者的面积最大,在废墟上翻盖新土,植 树、种草、建成现在的南湖公园。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 笔成为绿色唐山的一大亮点,生态改造的成就荣获联合国迪拜 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二是部分废墟由建筑单位用来填充 路基和地基。截止到1985年,全市清墟工作才基本结束。
现在,这个城市的任何一条道路、一片广场、一块草坪、 一方楼基之下,都潜伏着沉睡的废墟。只是它们用漂亮的衣裳 遮盖了粉身碎骨的伤痛而已。有的诗句就是在废墟的底色上打 磨、上色的。我在1996年的一首诗中写道:“20年,生命在 暗处又轮回了一次/满城的废墟下落不明。”有人说废墟是幽灵 之家,只有幽灵才有资格徜徉其间……
现在,当我们自己或者是天南海北的朋友漫步在这个崭新 城市的大街小巷,欣慰之余,总有一种身体中被抽去了什么的 淡淡遗憾——为那些看起来几乎全部离我们而去的废墟。仅剩 的几处遗址是不能代表大面积的废墟的……但是,一个从废墟 上重新拨节的城市,在岁月风霜的洗礼中,它显然是吸收了看 不见的多重养分,才以惊人的茁壮成长起来的。的确是这样, 见惯了那么多人为的美景,现在我时而隐隐羡慕废墟,迷恋它 一塌糊涂的状态中那种沧桑和异质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