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地震后最早的手术说起
         钱刚在《唐山大地震》中这样写道:
         “二十八日下午,在天津汉沽已出现收容唐山伤员的手术 帐篷。当晚,解放军总医院的外科医生也已以唐山机场搭起了 三个手术台。
         这是唐山震后最早的手术,也是最艰难的手术……”
         其实,早在7月28日早晨7、8点钟,在唐山开滦马家沟 矿医院旁边柏树林的简易帐篷里,郭振武和他的同事们,已经 开始了唐山震后最早的手术。
这张军医救人的照片让人不禁想到一位伟大的加拿大医生····
        郭振武时任开 滦马家沟矿医院外 科主任。地震发生 的霎间,他和爱人、 三儿子住的木架房 子的房顶飞到了院 子里,石墙向四外 坍塌,他们扒开压 在身上的砖石,扒 出旁边小房子里的 两个儿子,就去救 邻居。连续救出4 个人之后,已经是 汗流決背,手脚血迹斑斑的他,一下子瘫倒在废墟上。天蒙蒙亮时,苦雨中他望 着四周惊恐与悲惨笼罩的大地,感到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灾难, 而是比战争还要残酷的灭顶之灾!他马上意识到一个外科医生 的责任,一定有很多受伤的人需要抢救。他挣绑着站起来想往 医院走时,才感到左脚骨骨折,血肉模糊,疼痛钻心。然而, 他再没有回家照看胸椎骨折的大儿子和昏迷未醒的二儿子,在 砖石瓦砾上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朝医院走去。半路上他走不动 被人抬到医院门口时,看见医院门前的小树林里横七竖八遍地 都是伤员,有的已经死去,有的痛苦呻吟,密密麻麻,插不进 脚,惨不忍睹。矿长阎子卿和医院书记王贺年都是头上缠着绷 带来的,院长李长慧强忍失女之痛,也来了……
        他们立即商议,做岀安排,先到手术室取出手术器械和输 液用具,再到药库和总务库取出所有能拿出的药物和物资,随 即对病人进行医疗、打针、伤口包扎止血,骨折复位夹板固 定。危重伤员专人负责,测血压,输液,分诊急需手术的病 人。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在医院前广场上先用大床单、门板 组成帐篷,摆上桌子作手术台,拿来大锅放上从水塔里提上来 的水,架火烧水消毒器械,7点钟的样子,扩创缝合手术就开 始了。对内脏受伤的伤员进行剖腹止血,对危重患者进行力所 能及的救治。由于马家沟矿8排楼全部震塌,伤员陆续救出, 开平镇及附近村庄的伤者也都抬了来。他们只有连续战斗,紧 张得来不及吃饭喝水。他说:“没有电,就用矿灯照明,3个 大夫一组,头上的三盏矿灯效果非常好,看哪照哪……”
        伤员集中,伤情复杂,比战争年代还残酷。但是由于矿 区和医院组织领导得力,加上郭振武他们这些解放后的第一批 大学生在矿山基层医院的长期锻炼,思想、技术比较成熟,连 续保持的几十年抢救伤工无死亡的过硬基本功,特别是他们对 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争做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的无私信念,在大 灾难面前迅速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由于矿上常有伤工,医院的药品和血液储备也相 对充足,手术开展比较顺 利。由于左脚骨折,郭振 武站在泥水里尽量不动。 夹子、钳子、剪子都是助 手递过来。
珍贵的合影也是遗憾的合影·····
        马家沟矿医院的大夫 们,连续奋战两天两夜。 到了震后第3天早晨,见 他疲惫不堪,摇摇晃晃, 有位同事给他端来一碗粥, 拿来一双棉鞋。他的邻居 来告诉他说:“你的二儿子 宁宁死了,你是不是回去 看看……”他被人搀扶着回到了那个已经不存在的家,在雨中, 失魂落魄的爱人和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上,满脸不知是泪水、 雨水还是汗水。只说死去的宁宁昨天下午已由邻居帮着给埋掉 了……此刻,他感到揪心的愧疚和悲痛,一是作为一名大夫, 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甚至孩子死后都没能 最后看上一眼;二是看见别人家都在空地上用席子或塑料布搭 成了棚子,筑成临时的家,而他的家人却在雨中整整坐了两天 两夜!然而,想到还有那么多生命垂危的伤员还在等待救治, 他托付邻居让家人先挤在他们的棚子里,又急忙赶回了医 院……
        后来,伤员逐渐少了,解放军也到了,帮着搭起简易病 房。到这时,郭振武和他的同事已经抢救了几百名矿上和周围 十几个村的伤员。这时候,不少人慕名而来,求郭大夫说我们 村里有几个伤员行动不便,我们抬上您给看看去吧!老乡们像 请菩萨一般抬着骨折未治的郭振武在废墟上飞跑。
        第5天的样子,医院领导说让他带汽车去飞机场,领救灾 救援药品和医疗设备。看着汽车的反光镜中那个头发蓬乱、胡 子黑长、满脸污灰的消瘦面容,他几乎不认识自己了。在飞机 场的轰鸣和人声鼎沸中,在等待发放救灾物资的片刻时间,他 竟然躺在停机坪上睡着了……
后来陆续把重伤员转向外地,在解放军帮助建起的临时医 院里,伤员都作了安置,正常的医疗工作才得以开展。酷暑之 中,密闭的帐篷被阳光晒透,在40多度的高温中,他们干脆 脱掉手术服,头上扎上汗带,背后挂着用橡皮手套装的冰块进 行手术。经过一个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伤员们度过了危重阶 段,晚上,大夫们终于可以轮换着回到临时搭建的塑料棚里休 息了。在辗转反侧的夜里,无法诉说的悲苦才从郭振武内心深 处涌起,他把头转向帐篷一角,任那咸涩的眼泪无声地流 淌······
        震后一个多月,全家才住进了抗震棚。除了扒出了废墟下 的被褥,任何家具都没有了,连他用几年心血编写的《急腹 症》书稿和资料都让雨水混烂了。只有他在砖石下找到的全家 人地震前3个月在凤凰山照的一张合影,成了他和爱人永久的 珍藏;只有他原来摆放在窗台上的一小盆文竹,花盆虽然碎裂 了,可那孱弱而顽强的半株文竹,斜靠在断墙上在苦雨凄风中 摇曳,用那一点点生命的绿色,深情慰藉着他伤痛的心。
        他和我深情地说:“记得在庆祝粉碎’四人帮’游行回来的 夜晚,坐在没有灯光的炕上,夜空中璀璨的星光引发了我深深 的思考: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大灾之后,必有大兴。逝者已 矣,数十万同胞走了,活着的人该怎样生活?唯有珍爱生命, 为祖国为人民奋斗和努力……”。
        郭振武后来担任了这个医院的院长,几年后,又调到开滦 矿务局总医院,创建中西医结合肝胆病科。任肝胆外科主任, 外科主任医师,华北煤炭医学院外科教授,唐山市胆石病研究 中心主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肝胆病研究所所长。几十年来, 他不仅为千百名患者解除了病痛,还先后取得省、部以上科研 成果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2000多万字的医学著作, 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好教材和临床工作的参考书…… 由于精湛的医术和在学术上的卓越建树,1991年首批获国务 院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专家称号。2000年获唐山市科教 兴市市长特别奖。
        后来还知道先生爱摄影,喜书法,好美术,擅诗文,慢慢 成了忘年之交,知道了他更多的事情。
        郭振武1928年生于河南孟津。出生10个月得了白喉,奄 奄一息,被家人无奈扔到荒郊野外的乱坟岗。有幸被听见哭声 的好心人抱回家中,抚养长大。幼年时只上过几年书,12岁 就外出到一家药房做童工,开始与医学结缘。后来,又辗转到 西安城外一个军需厂做工,从那时开始,立志上大学。每天下 班进城找老师辅导功课,晚上要跑两三个地方。上完课,想出 城时城门早关了。没办法,就叫门砸门,道清原委后感动了守 城门的士兵,每晚特意为他晚关闭城门1小时。后来他在友人 资助下,考取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由于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被列入黑名单,接到地下党组织通知后离开学校。解放后,又 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0年,他又考取了山东大学医学院。 1955年,品学兼优本来已留校任教的郭振武又响应组织号召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开滦矿务局马家沟医院,和他的 同学、爱人王玉玲一起在新中国的矿山医院艰苦创业。
        开滦马家沟矿是一个英国人早年开采过的已经废弃的老矿 区,建国后又重新设矿开釆。刚刚来到这里的郭振武看到的是 草比人高,满目荒凉。他和领导、同志们自己动手,白手起家 创建矿区医院。后来,这个以开展创伤外科治疗为主的医院还 成为了北方颇有影响的肝胆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基地。再后来, 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抗震救灾的精彩镜头。
        现在,谈起大地震失去的二儿子他总是满面愧疚,眼含热 泪:“自己本身又是医生,要是想着给儿子好好检查检査,及 时治疗,他也许还活着……当时,真是顾不过来,手术一个接 一个,连自己骨折的脚腕都顾不上固定,真是顾不上啊!”
        他们一个可爱的小女儿,也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 不幸夭折的。那是1962年,他们夫妇都没日没夜在医院上班, 孩子托人照看,有时就反锁在屋里,孩子得了肺炎!他们都依 然忙碌在手术台边。疾病无情地夺去了女儿的生命。
        老骥伏栃,志在千里。他70岁学电脑,独立写作120多 万字的《胆道外科疑难危重症学》,而且百余幅准确而精美的 插图和摄影也出自己手!谁都知道,医学科学论著不同于文学 艺术作品,来不得半点含糊、想象与夸张,它不仅要论述严 谨、科学周密,附合医学要求,而且必须具有临床指导的可操 作性,更要具备高层建令瓦、解疑释惑的学识和可靠的实践经 验。出版社的编辑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纷纷惊叹:尚未见过 百余万字的医学著作竟出自一人之手!尚未见过如此清晰、准 确和典型的病理实物摄影和具有专业美工水平的插图都是作者 自己完成的!
这完完全全是一本自己写的书!
        现在,已逾古稀之年的郭振武先生每周还要到开滦医院专 家门诊应诊。他说自己作为一名医生,这个年龄还能救治病 人,感到很欣慰。同时,作为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肝胆病研究所 所长,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他还要参加国内外医 学学术交流活动。“现在,我把紧张的时间分成3个1/3: 1/3 用来应诊;1/3用来著述;1/3用来带学生。而最重要的是要 带出一批人才,让前景广阔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后继有人……”。 在那间普通的书房中,说到这里,郭振武教授的目光中闪烁出 青春的光芒。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