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合
         一张地震后结合的夫妻合影,黑白的。金边相框里,30 岁的他穿了厚厚的秋装,25岁的她身上还是夏天的衣服。这 是一张因地震而产生的合影。他们用过去的老照片,拼合出一 张合影。25年的婚姻过去,如果仔细看,这张照片还是能发 现拼合的痕迹。“这是一道每个重组家庭都会有的痕迹”。这 个家庭的撮合人如是说。他知道,虽然两人重组家庭后的生活 还算美满,但那场地震留下的情感折痕是不会消失的。
         不少被我们反复使用的词并不可靠,也并不正确。譬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合”一词就是,词典上面只有“结合 律”“结合音”“结合水”“结合能”,与我们说的“结合”都不是 一码事。俗常,“结合”有两种不成文的解释:一是做动词用, 例如说:“我们结合前几次试验成果提出下一步的目标……” 另一种是喻婚姻:“两个革命的战友,终于结合到了一起 ……”。而“后结合”这个词在大地震后的唐山和“简易房”“把 铜子”一样,成为了流行词语。据有关资料统计,唐山地震中 约有15000多人因夫妻一方遇难而导致家庭解体,其中约7000 多位妻子失去丈夫,约8000多位丈夫失去妻子。在震后一两 个月到一两年的时间内,唐山的确掀起了一股“重组家庭”风 潮。俗称“后结合”。在街谈巷议家长里短时总能听到这样的 话:“……对,对,他们两口子是后结合的……”
         婚姻的基础是情感,是爱慕。然而,后结合首选的却是一 种生存的需要和愿望,情感悄然让位于实在的生活需求。对于 男人来讲,面对孩子们骤然缺席的母爱,面对日子中一家老小 亟需的女人,他们没有多少从自身情感出发从容选择的时间和 心情;对于女人来说,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就失去了生活的 底气和信心一一特别是带着孩子和老人的女人,她们比男人需 要女人更甚地需要一个男人——因为风雨飘摇的废墟之上,没 有个男人就不能算是一家子人家。“带着两个儿子住在娘家。 同住一屋的还有弟弟和弟媳。时间长了,就会生出许多矛盾。 要看脸色生活,经常会受些闲气”。这是本文开头女主人公的 话。于是,传统观念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桎梏仿佛在一夜之间被 打破了一一既然死去的亲人不能复生,而活着的人还要养老扶 幼,继续生活下去,于是一场大规模的“重组家庭”风潮,让 那么多人简单而迅速地弥补了骤然缺失的“另一半”。对此, 人们很少非议。许许多多的人还主动当起了“红娘”的,有父 母为孩子当“红娘”的,有孩子给父母当“红娘”的……特别是 工、青、妇组织,还将此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1977至1978 年一年多的时间,是震后家庭重组的高峰期,占地震丧偶人数 的80.1%,到1978年底,再婚的丧偶者就不多了。受伤的人 和家庭感情需要填补、生理需要满足,还要养育子女和赡养老 人,所以重组家庭是现实的选择。速度如此之快,有从众心 理,也有抢配偶似防晚了没有选择余地的考虑。1981 - 1982 年,又进入了重组家庭解体的高峰期,解体家庭大概占到重组 家庭的20% - 30%.从1976年-1986年10年间,在15000多 个破损家庭中,重新组合了 8000多户,2300多户最后解体, 占重组家庭总数的29%。这其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甚至是 匪夷所思的。一位地震时30多岁的女子因丈夫遇难,重组家 庭。结果很快就离婚了,原因只是因为后老伴很喜欢洗澡,经 常用水。而这位女子地震时,被压在房梁下,旁边的一个水塔 倒了,她在水里泡了两天,对水声有了恐惧。
         “后结合”家庭有两种模式:
         一是夫妻双方同为丧偶者,这种情况占总数的4/5左右。 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原来相识,震后互相帮助,有一定感情基 础,属自愿结合。而大部分原先不熟悉,是经人介绍而结合。 这种情况,至少一方有孩子,一般双方都有孩子。孩子多的每 方各有三四个。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情况,原先的伙伴、同学 转过天来就成了一桌吃饭一炕睡觉的兄弟姐妹,好几个同学还 改随了继父姓。他们在捣蛋生的嘲讽中一度显得特别自卑。在 我们学校里他们总会受到大家的特别“关注”,那是一种新奇、 羡慕、替他们羞涩、忐忑杂糅的独特感受。
         二是单方丧偶者,约占震后重组家庭的1/5。他们一方为 丧偶者或震前离异者,另一方为未婚青年。这种情况多数为男 方丧偶,有小孩,而女方是择偶标准较高的大龄青年,过了门 儿就当妈。她们突然降低的择偶标准让不少人一时难以理解和 适应。即使同为丧偶者,从“后结合”的整体情况看,男性比 女性的“满意度”要高。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急于“将就”着 重新择偶;而在当时居无定所的环境中,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程 度相对要高些,没有男人的家庭举步维艰,很多优秀的女人不 得不降低自己的门槛。记得在我们村和邻村,几个年龄不算太 大的光棍汉都光荣地当了爸爸,几个娃娃和他们风韵犹存的母 亲让男人在整日劳累中依然显得红光满面。
         在近20%未再婚的丧偶者中,绝大部分是女性,且带有 子女,她们孱弱的双肩担起了母亲和父亲的双重责任。他们未 再婚的原因主要有三:为了孩子们不受委屈;与遇难的丈夫感 情深厚,不愿改嫁;在亲友帮助下,具备了自立生活能力。
         考验“后结合”家庭的,无外乎子女矛盾、感情矛盾、亲 友矛盾和财产矛盾,而子女矛盾是摆在婚姻之后的第一大问 题。那个年代,普通百姓尚未解温饱问题,因此大人与孩子、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多一些。大妈大婶们都说:有妈 的孩子比有爸的孩子要少遭点罪。后来岀生的孩子比双方原来 的孩子要更多得到一些恩宠。因而孩子之间的“战争”与“冷 战”成为这些“联邦”家庭的主要问题。为一口吃食、一件衣服 甚至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发生“战争”的大有“家”在。曾经流传 这样的笑话,女的说:孩子们打起来了。男的问:谁跟谁呀? 女的说: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在打我们的孩子!的确如此,重 组家庭一道最大的屏障是,孩子对原有家庭的感情很强烈,不 分男孩女孩。开头女主人公的大儿子地震时才8岁。他说,甚 至到现在他都觉得父亲还活着。“他被埋时,我们没见到。所 以没感觉到父亲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他时常会想起自己幼年 与父亲坐火车去北京的情形。有段时候,脑中会莫名响起火车 的嚓嚓声,他就会哭。而男方的大女儿在爸爸和阿姨结婚后, 向父亲要走了母亲所有的照片,自己保管了起来。感情矛盾的 主要原因是:地震后重组的家庭,和离异之后再婚有着很大不 同,因为此前的情感是被硬生生割断的。他(她)们心里,有 着挥之不去、恋恋不舍的妻子和丈夫的影子。特别是生活中不 顺心不如意的时候,更是对地震中痛失的伴侣倍加思念。清明 和忌日,大都是男的带男的孩子给孩子妈妈烧纸,女的带女的 孩子给孩子爸爸烧纸。一家人先后出门,爷几个朝东走娘几个 朝西走。当然也有一家人一起为遇难者送纸钱,但也是分开来 烧。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和那边的亲人的尊重。亲友矛盾则更 为微妙。不少孩子不愿意和后爸后妈一起生活,从小和姥姥、 小姨有感情,姥家人也不愿意看着孩子受委屈,索性就拉扯孩 子一起过。而孩子的爸爸也愿意经常和孩子原来的姥家走动, 维系孩子的亲情,慰藉孩子娘的在天之灵。甚至有的心照不 宣,愿意经常见见孩子姨,就像部分地见到了孩子妈。另外的 情况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大伯为了传宗接代不愿意让孩子 跟改嫁的妈走,不愿意让孩子改了别人的姓。财产矛盾几乎是 哪一家也绕不过去的。后结合的家庭,所有的矛盾相互纠缠, 最后激化总是在财产上。因为那是一个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成员,又大都是硬性组合,缺乏感 情培养的缓慢过度。当然,后结合的家庭也有很多家庭成员之 间和睦相处,互敬互让,相敬如宾的。媒体上也经常宣传十几 口二十几口分别来自几个小家庭的大家庭成员,如何互敬互谅 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确实让人感动。
         在匆忙的结合之中,呈现出很多新型的伦理关系,比如丈 夫和亡妻的妹妹结合,或是妻子和亡夫的哥哥联姻。许多是在 家庭内部进行重组的。主要考虑的是互相知根知底,另外财产 也不至于外流。还有不少“后结合”家庭的兄妹和姐弟“亲上加 亲”成了小两口。他们有亲缘无血缘,不属于医学上的近亲结 婚。同时还有三个好处:一是互相了解,真正地知根知底;二 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男女不挑礼数;三是两好并一好,巩固 家庭团结。耐人寻味的是家庭成员的兼职称谓,继母兼任了岳 母,继父兼任了岳父不说,再过两年,他们还兼任了爷爷和姥 爷、奶奶和姥姥。进一步是,叔叔大伯又兼任了舅舅,姑姑又 当了姨……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