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后面的话
          历时3年多,拉拉杂杂写了这50多篇短文。原打算在 2006年7月之前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前夕出版,算是对劫 后振兴的家乡的一点心意。缘于懒散和对自身文字的不满,加 之地震幸存者才能理解的复杂心绪,这本书稿在缓慢的修改中 又被搁置了近两年。
          这些文字都是在灾难的底色上完成的。我的基本想法是, 它是一本儿童视角的散文作品,应该与常见的反映唐山地震题 材的小说、报告文学和其他纪实文学作品在在叙述角度和语言 上有所不同,在忠实于同一个大事件的前提下,一个写作者应 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具有文学品质的文字。一是我在描 写灾难和不幸的时候,尽量采取冷静、乐观和幽默的态度;二 是在对涉及灾难的事件、词语的凝神与关注中,力争使自己对 其有所发现、思考和理解。
与“灾难”相对应的另一个词是“奇迹”。它也包含两重意 思。一个隶属于地域,一个隶属与心灵。大地震三十年后的唐 山,除了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似乎再也看不到灾难的痕迹 了。渤海北岸,一个蓬勃的新城随着新首钢的落户和新油田的 勘探开发而正在成为世人瞩目的热点。反之,那场大地震是唐 山人心里永远的痛,也是人类灾难史上永难弥合的伤痕。
          灾难,总会以惨烈的代价使人类在自然面前变得成熟起 来。对于人类成长着的精神来说,灾难是一种残酷的财富。
          这些以儿时记忆为引线所写的短文可能会有不少批漏,童年的懵懂和幼稚总能为缺憾与不足找到理由,毕竟那时候,我 还仅仅是个八九岁的娃娃,看到的世界可能是模糊和变形的。 但我意识到了这种没有社会意志影响力的孩童视角又是非常珍 贵的,它是我一个语言的矿藏。就此可以说,灾难和不幸对我 和我的文字来说,却是让一个幸存者成了幸运者。
          衷心感谢我的老师、文友,感谢唐山市档案局、开滦档案 馆的图片支持以及提供参考图书、资料的朋友们,我无法一一 列出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这本书绝不是哪一个人能完成的。
          再次感谢那么多通过我笨拙的文字间接关注灾难和同情不 幸的眼睛和心灵。
李志强
2008年3月18日于唐山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