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继隆长于文史,善解诗词,是通晓丰南地情的师表。上个世 纪80年代初,涉足志苑,以主编《丰南县志》荣获国家新编地 方志优秀成果奖,名声远播。同时,他又为省内外80多个市县 区写了一批很有分量的志稿评审和志书评论,并写出了 40余篇 在方志界颇有影响的方志论文,令同行们吃惊。一志友曾这样评 价他:“无心宦海久浮沉,方志王国意如神,挥舞刚直不阿笔, 推出济世兴邦文,研读志稿百余部,浏览山南海北林,鹤发童颜 人未老,甘作承前启后人。”这虽是一首七律赠诗,但从中可以 看出他对继隆同志的崇敬。
          继隆身高1.69米,体形浑圆但气质儒雅,而业余习武,为 晨练队伍中的佼佼者。眉宇间慈诚福相,又不失燕赵壮士的威 仪。他有着坚韧的耐性和执着的追求,无论事务如何繁杂,也决 不会扰乱方寸。虽有魏晋遗风之嫌,但那份儿从容不迫,在当今 浮躁的社会中,不能不是一种入静的气度。
          他的办公室给人的印象是杂乱无章,到处堆放着书刊杂志, 每当编纂志稿时,总是在案上临时清出一块“空地”,如没有来 访者或电话干扰,就铺陈稿纸埋头笔耕。他是我接触到的最亲近 文字的学者之一。他担任县志办主任,十五年如一日,尽管繁务 缠身,但只要伏案捉笔就能入静,把琐事统统忘掉,进入另一种 状态。如同他头一挨枕,就打起鼾声,进入梦乡,这实在是我们 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最羡慕的一种修练。他业精于勤的精神和严谨 朴实的治学态度,象一个精细侍弄庄稼的农夫,总不忘在这块土 地上收获几茬作物,其中《志苑躬耕录》就是从这些收获中筛选 成书的。计有论文9篇,志书评论13篇,志稿评审10篇,文史 资料9篇,讲稿8篇,碑记4篇,诗词数首,约40余万言,仅 是他全部著述的l/10o
          平易近人,尊重知识,是他特有的风范。无论是待人接物, 还是同志间交往,从未摆过架子,总是和颜悦色,但又嫉恶如 仇。他善于结交各界朋友,尤其注重向同行同辈人的优秀分子学 习。他对晚辈有长者之风,诲人不倦;对长辈则恭谨谦和,俭让 有加。至今侍奉九旬老母,仍不忘晨昏定省,教育孙男嫡女则以 做人为本,循循善诱,是我们这一代同龄人中的典范。
          继隆1937年9月16日生于滦南县农村,1963年毕业于河北 大学中文系,参加工作后岗位多次变动,先后从事教师、党的组 织宣传和统战工作,度过了他闪光的年华。从40多岁起步入志 苑,至今已年逾花甲,但意志不衰,奔波不息:为宣讲方志学理 论、为寻求方志人才、为搜集方志资料、为开办方志培训班、为 志书补遗纠谬,他费尽心机,不论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志书 无用),内部的“拆台”(修志没出息),世俗的偏见(修志无前 途),他都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堪称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的君子。为动员我出来修志,他三次登门顾请,不辞辛苦,使我 终被感动。他把修志当成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把志书的创新当 作极大乐趣,我总感到在他的脑中激荡着一条地方志矿脉,只需 要一个引燃点,就会泻成一条真正的人字瀑。对正在编纂的《丰 南续志》篇目一改再改,不厌其烦;一篇几百字的碑记,他琢磨 几天、十几天;一项考证他三番五次“否定之否定”,力求合于 史实。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种牺牲。如一头负重的耕牛,向着 志苑的春天跋涉,很远就能听到那泥土翻开的声音。功夫不负有 心人,1985年以来,他多次受到河北省、唐山市及丰南县的表 彰,1990年他被县政府荣记一等功,同时选为科技拔尖人才, 晋升一级工资。
          他不做“挂名”主编,更不做“甩手”领导,踏实肯干。文 笔如平湖秋月,行云流水,简约朴素,而又内蕴丰富,文如其 人。这是经过几十年磨练方能达到的境界。他在从事地方志编纂 中,也同时重塑了自己。有人为他失去人生的黄金时代,未被提 拔而惋惜,但他无怨无悔,而且感到“幸运”。他说:“盛世修 志,百年不遇的大事,被我赶上了,这不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吗? 有什么后悔和惋惜的呢!”这掷地有声的话,正是他忠于方志事 业的精神支柱。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他 的事迹被载入《当代中国.志坛群星》一书,是当之无愧的!
          继隆虽少我9岁,但却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过去政治上受过 “挫折”,他不认为是我“错误”,乃“大气候”使然;我头上没 有一官半职的光环,他不认为我“缺德少才”,是“机遇”不至; 我不善谈吐,不好贪事,他不认为我“老于世故”,而是“性格 内向”;我懒于接待,不嗜烟酒,他木认为我“不合群”敬而远 之,而是珍惜时光,“秉烛夜行,为防跌跤”。这几个“不认为”, 常使我暗自感叹:“培养我的是党,而了解我的莫过于继隆。”对 我来说,无异于“起死回生”,改变了我后半生创业的走向,这 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
          他求我为《志苑躬耕录》写一篇序言,我犯了捉磨。这件事 他可以交给方志界一德高望重的名士来完成,但他硬是交给我这 无名之辈、蹩脚作家,这多半是为了一种长期合作的信任与友 情。于是,我随薑写出以上拼接的印象,是为序。诗云:地情书 开一代先,续志廿编又终篇;秋霜万里黄花盛,无限风光入笔 端!
朱继经
2000年11月28日于丰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梁寒冰1987年9月18日来丰南指导修志工作



1988年10月10日,在《丰南县志》稿评会上,虚心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曹贵林请教



在太原参加华北地区城市志研讨会期间,拜访原山西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曹振武先生(1994.10.6)



与著名书法家、恩师黄绮教授合影留念(1998.10.18)


1988年10月8日在《丰南县志》稿评会上向与会人员作汇报发言


与中科院研究员李宝田(右二)、石家庄地区志办主任马丁(左二)、霸州市方志办主任崔伟基同志(右一)在正定县大佛寺留影(1988.11.26)

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梁寒冰去天津市汉沽区地方志办调研(1987.9.20)


在《赵县志》稿评会上发言(1988.11)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四日至十一日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岳阳召开的一九八九年学术年会与会人员于岳阳楼合影留念。

与岳阳市志办刘桂兰(右二)、沈阳市志办朱福元(左一)、天津宁河县志办任宜芳(右一)于洞庭湖君山岛湘妃墓合影(1989.11.8)

与安徽王晖(左一)、辽宁朱福元、天津任宜芳摄于岳阳楼牌坊(1989.11.8)

荡舟白洋淀(1990.10.10)


参加《白洋淀志》篇目研讨会人员合影留念(1990.10.8)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赴岳阳市参加中国地方志学术协会研讨会员来送经武汉于黄鹤楼留念


1988年11月25日参加《赵县志》稿评会于赵州桥合影




在《邯郸市志》稿评会期间与会人员于武灵丛台留影(1990.5.5)


《沧县志》稿评会期间,参观沧州铁狮子(1990.12.23)


参加《景县志》稿评会期间于景州塔前留影(1990.3.18)


在南京长江大桥留影(1991.4.29)


参加《蓟县志》稿评会期间与专家学者考察蓟县长城(1991.2.17)


在天津《武清县志》稿评会上与北京市历史学家曹子西(左一)、山西方志专家曹振武(左二)、三河县志办刘秉亮(右一)于武清县宾馆合影(1991.6.12)



参加华夏地方志研究所第二次全国市县地方志编纂经验研讨会留念(1991年4月26日摄于武汉滨湖饭店)


在邢台地区《南和县志》稿评会上(1992.6.5)

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傅能华同志在中国地方志成果展览会上留影(1993.3.18)

在《汉沽区志》稿评会上发言(1993.5.6)

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提手北戴河鸽子剪公园

一九九一 车八月十日与唐山市志办主任靳宝峰为《乐亭县志》审精期间去京唐港考察。左一王自勇,乐亭县志办主任,左二靳宝峰唐山市志办主任。右一李继隆。


1992年6月28日与在北戴河地方志培训班共同授课人员在总参二部宾馆留影。丰南县地方主办公室主任、副编审李继隆(左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编审诸葛计(左二),《黑龙江省志》副主编、研究员、《黑龙江史志》主编梁斌久(左三),吉林省地方志刊物《方志研究》编委、编审苑广才(左四),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教授许明辉(左五),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理论科长、副编审贾辉铭(右一)


与山西吕梁地区方志办李文凡同志瞻仰中山陵留念(1991.4.29)


《大城县志》稿评会留念(1993.10.13)

为芦台农场修志培训班授课题留念(1992.3.9)

1991年4月25日与华夏地方志研究所副所长黄功立研究员(左三)、华夏地方志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庠(石二)、海南省琼山县志办主任何铭文(右一)、河北省永清县志办编辑王文新(左二)在武汉东湖合影


1992年9月18日摄于赞皇县嶂石岩


1994年10月6日参加《华北地区城市志研讨会》全体成员在太原晋祠留影


摄于五台山(1994.10.9)

1994年10月8日由五台山赴大同路过应县,停车驻足观看木塔


1995年10月8日在《涞源县志》稿评会期间,去十瀑峡考察留影

在《滦平县志》稿评会期间考察金山岭长城留影(1995.9.17)


与天津市志办郭凤歧主任摄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1994.10.7)

《顺平县志》修审委员会成员合影(1997.12.13)


在《开平区志》稿评会上发言(1997.4.16)


在《徐水县志》稿评会上(1996.6.7)


在县政协会上积极参政议政(1997.3.24)


《高阳县志》稿评会特约评委留念(1995.7.26)


与原省志办副主任白冬景在中国地方志成果展览会开幕式上留影(1999.10.18)


《三河市志》稿评会留影(1999.9.12)


《海兴县志》稿评会与会人员合影(2000.5.24)


在办公室查阅志书(1999.8.18)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副主编朱继经在一起研究续志编纂的问题(1999.8.25)

与方志办同仁去迁西方志办走访,与景忠山前留影(2000.8.18)

稿评会后宁静沉思,制定续志修改方案(2002.5.21)


参观河北省地方志成果展览(2002.3.13)


2001年10月3日河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审小组全体成员留影省人大常委委员李光顺(前左一)、原省委讲师团主任郑熙亭(前左二)、原副省长、省政府顾问王祖武(前左三)、原中指组办公室主任诸葛计(前左四)、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肖风(前左五)、原省志办主任卢振川(前左六)、省志办主任王史源(前左七)、省志办副主任许振彪(前左八)、原河北日报社编辑牛增慧(后左一)、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孙继民(后左二)、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骆志安(后左三)、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杜荣泉(后左四)、原省档案局副局长任存志(后左五)、原秦皇岛市志办主任齐家璐(后左六)、原丰南市志办主任李继隆(后左七)、省志办市县志指导科长杜英(后左八)、省志办副主任王广才(后左九)、原省志办副主任方延青(后左十)

二00一年五月十四日在《丰南县续志》稿评会上作汇报发言

参观河北省地方志成果展览(2002.3.13)


一日疲劳顿失消弄孙之乐(1997 年年暑期摄于寒舍)

家有贤内助,事业会成功(19955月6日摄于北京颐和园)

2002年8月8日在秦皇岛秦王入海处留影∶原秦皇岛市志办主任齐家璐(左一)、天津市志办主任郭凤歧(左二)、省志办副主任王广才(右一)、本书作者李继隆(右二)


深圳市志办副主任黄玲(前右二)、《丰南县续志》主编李继隆(前右三)、原中指组办公室主任诸葛计(前右四)、河北省志办副主任王广才(前右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单天伦(前右六)、原秦皇岛市志办主任齐家璐(前左一)、秦皇岛市志办主任孙继胜(前左三)、广州市志办副主任曾新(前左四)、天津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歧(前左五)


《衡水市志》评审人员合影留念


2002年8月为河北省续志培训班授课留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