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 正确地记述历史和现状
论文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
正确地记述历史和现状
            党的十三大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 本路线,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 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也 是指导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实践的理论武器。运用这一理论 武器,通过调查研究,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和县情,从而全面、 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全貌, 是目前修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八股“三段式”必须废止
            目前已出版的一些新县志也包括我们编写的《丰南县志》 稿,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有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 本地的情况进行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与表述,而是 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受“左”的束缚,陷入了简单化、模式化之 中,我们称它为“三段论式即:写解放前的旧社会一切皆坏, 一言以蔽之“非常落后”或“百业凋零”,而对当时历史条件下 某些进步事物,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加以肯定;写到新中国成立后 则只记成绩,不记失误,甚至文过饰非,只写好不写坏,甚至把 某些本来错误的当成正面的加以肯定。写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的情况,一切均好,完美无缺,而忽略揭示那些尚不成熟、 不完善的方面。用这种简单的固定模式去套写千差万别的地方志 书,必然千篇一律、千部一腔,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揭示的历 史规律背道而驰,降低了其地方特点和真实性。应该说,这“三段论式”,作为建国前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的概括来划分还是可 以的,但具体到一个地区如何正确地记述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过是 非与当地自身的特殊情况,并注入爱憎褒贬之情,就必须正确地 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理论为指导,否则就不可能冲 破“左”的束缚,陷入主观主义而不能自拔。
            为什么会产生“三段论式”的概念,并不约而同、如出一辙 地反映在志书中呢?这其中有资料问题,也有修志人员的认识水 平问题。比如写解放前的情况釆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多数就是因 缺乏解放前的资料,又不愿做艰苦细致调查研究的结果。由于缺 乏历史资料,又要“不断线”,就只好以“旧社会一切都坏”的 主观臆断,用一些空洞的概念代替史实,自然就形成了解放前一 切皆坏的固定模式。我们的修志队伍,主要成员多是由原来党政 机关干部改行而来,又多数是从“左”的思想路线上走过来的, 长期经受“左”的熏陶,耳濡目染,这样观察历史的思维方式, 在记述本地历史和现状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接受“三段论式” 的修志模式,不自觉地把一些“左”的观点注入志书。要全面 地、科学地记述县情,关键在于深入学习十三大文件,掌握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克服思想僵化,更新观念,实事求是 地记述本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史实,才能编纂出有时代特色的 新方志。
            二、“一分为二”地记述历史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社会生产力也是在继承旧社会的 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下,也有某些先进的因 素。就丰南县县城胥各庄来说,由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影响,随着 猪鬃加工业的兴起,开平矿务局的出现,全国第一条铁路的修 筑,运煤河的开挖,到光绪初年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繁荣的工商业 城镇,并开始对外贸易。清光绪十七年的《丰润县志》这样描述 了胥各庄的繁荣情景:“商艘客舰檣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 ……河头方园数十亩,波水澄清,两岸洋楼花坞,目不暇赏;稍 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臻集,居然一水陆埠头也”。丰南县之 所以横向联系广泛,比较开放,人们商品意识比较浓厚,乡镇企 业居全唐山市十县之首,这也与历史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况且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们世世代代在社会实践 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传统农艺、工艺技术、工商业经营管理 经验、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等方面,在现阶段仍有应用价值。此 外,如扶困济危、见义勇为,’以及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等优良风 尚,也都值得继承和发扬。如果我们一写解放前就“一片黑暗”, “事事反动”,必然思想僵化,影响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也必然降 低志书的存史资治功能,这无疑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 导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具体反映。
            三、实事求是地记述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 分反映这一历史事实,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 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于其中,是新编地方志的根本任务。 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甚至出现过严重失 误,地方志如果仅着重记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 就,忽略记述前进中的曲折、缺点和失误,则不能引史为鉴,这 不仅违反了辩证法的观点,而且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编纂原则, 对此,我们应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依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 论全面评价这一段历史。
总的来看,丰南县在建国初期,是基本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的。到1952年,经过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大大解放 了劳动生产力,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取得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 转。为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使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是必要的措施。但是我们在取得一 定成绩之后,却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过渡”的意义。到1956年初,就在实现初级农业合 作化不久的情况下,一跃全部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的 全行业公私合营,这实际上是把30年的路程一年走完。生产关 系的变革大大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有许多农户和个体手工业者 还没有体会到合作经济的优越性,弯子转的太快,使生产积极性 受到严重影响。到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已明显下降,但 是仍不顾小农经济生产力的水平,以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 策,在匆匆忙忙实现全县高级农业合作化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又 实现了 “人民公社化”和工商业的并厂升级(国营),掀起了 “大跃进”高潮,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理由是“社会主义所 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则大刮“共产 风”,出现了 “一平二调”的平均主义错误;空喊“放卫星、乘 火箭”,“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以及大炼钢铁等蛮干现象。 在政治上则表现为“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社会主义大 辩论”。使许多敢讲真话的干部、知识分子,禁若寒蝉。科学技 术遭到摧残,农田大量荒芜,市场物资奇缺,国民经济处于崩溃 边缘,终于招致了 “三年困难”的惩罚。1961年以后贯彻中央 《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确立了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体制,恢复了社员自留地与集体企业,开放农业市场,从而使国 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就已超过了 1957年的水平,这无疑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结果。可是 好景不长,又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而且使全县动乱持续十年 之久;“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宁要社会 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批判“唯生产力论”,严重背离了生 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致使经济发展遭受挫折,人民生活改善甚微。
            十分明显,对这些失误,如果记述不清,人们就很难理解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的什么“乱”,反的什么“正”,改革 和开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应当申明:在记述建国后上述各种失误过程中,也决不能把 这一段的历史写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如果这样,那同样是违 背了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观察事物的原则。《丰南县志》 在记述这20年的成绩时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如1958年以来以及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方面都取得 了很大成就,工业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还开发了优质产品和 出口产品,记述这些史实,决不是为“左”的错误涂脂抹粉,而 是突岀了人民群众顺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规律,为发展社 会生产力,自觉地抵制了左倾错误排除各种干扰的结果。
            四、完整准确地记述当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的面貌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新编地方 志如实记述这一变化的历史和现实,是突出地方和时代特点、保 证志书质量的最敏感的部位。多数志稿和已出版的志书,都把改 革开放作为这一时期记述重点,从篇目安排、资料运用到语言表 述也有新的突破。但也存在着对改革开放的成绩写得过头,对不 完善之处只字不提的偏向。好象改革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就达到 历史的顶峰,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改革的基本岀发点是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同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由于不同地区的基本条件不同,改革刚刚拉开序 幕,许多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可能等量齐 观。拿丰南县来说,是河北省经济较发达的县,1985年人均生 活水平500元,最高的1400元,可是人均不足200元的贫困村还  有18个,不足300元的还有68个。这就告诉我们:志稿在记述 改革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时,必须区分不同层次分别记述,才能符 合一个县的县情。就是记述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能写 得完美无缺。由于农民刚刚从长期以来“左”的束缚下挣脱出 来,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必然现 律,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但是有 的地方只注意了 “分”,忽视了 “统”,集体经济大大削弱,尤其 是社会化服务跟不上来,造成生产要素的浪费,一些本来有条件 实现机械化的乡、村,也改为原始工具,回到解放初期的老路上 去,甚至连原有的水利设施因失于管理也陈旧不堪,阻碍了生产 力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记述其优越性的同时,必须将其 不完善之处如实写出,改革还须深入和进一步完善。
            在提出发展商品经济以后,丰南也曾一度片面地强调“无商 不活”,出现了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作买卖的歪风,对社会风 气有很坏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乡镇企业大发 展,是适应社会初级阶段多层次经济体制的成果,为突出这一改 革成果,在志稿中单设了 “乡镇企业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 只侧重记述了乡镇企业的产值、产量、利税和改变农村产业结构 的作用,却忽视了记述有些乡镇企业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浪 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尤其忽略记述其经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 的成就非常突出,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从旧社会脱胎未 久,封建腐朽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特别是有些单位,由于我们忽 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出现了信仰危机、拜金主义、假公济私、贪 污受贿、赌博成风、封建迷信抬头等歪风邪气,可是,许多志稿 忽视对这方面问题的记述。只记述了有多少文明村、文明单位和 社会新风中的舍己救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不容否认, 这些是我们社会风气的主流,应当重点记述。但对不正之风只字 不提,岂不有违志书实事求是的宗旨,又何谈发挥“资治”与 “教化”的功能!
(此文刊于《中国地方志》1989年第五期,同年被中国地方 志协会评选为1989年学术年会论文,作者出席了中国地方志协 会在岳阳召开的学术年会。)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