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志书经济部类编纂质量的探讨
            如何提高志书经济部类的编纂质量呢?根据本人的修志实践 和读过的志书以及参加60余次志稿评议会的体会,提出如下探 讨意见:
           一、加强宏观经济记述,提高志书的整体性
           志书经济部类的内容从两个方面反映,一是从宏观反映一地 的经济概貌,一是从微观上反映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宏观上 反映是更重要的。可是目前一些志书、志稿,特别是90年代以 前的志书、志稿,却忽视了宏观经济的记述,大部分是按农业、 工商、交通、商业、财贸、金融等行业进行排列,各专志自立门 户、自成体系,看不到各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关 系,甚至连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 入、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等这些反映一地综合经济实力的基本 数字也没有,读后犹如管中窥豹,很难从宏观上了解一地经济发 展的全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增设《经济综述》
           加强宏观记述,是社会主义新方志对旧志的批判、继承和发 展,已为广大修志工作者所认识。早在1984年全国南片县志稿 评议会上,在对经济部类编写重点讨论时,与会专家、学者就提 出了在经济篇首设《综述》的问题。较多的同志认为,在经济篇 首设《综述》,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一县经济状况和发展全貌, 有利于读者了解一县经济的概况、特点及各门类之间的联系。从
80年代末期,有些志书开始设《综述》,有的叫《经济总情》、 有的叫《综合经济》,有的叫《经济综述》。不管叫什么名称,但 加强宏观经济综述已成共识。
.第一,《经济综述》为记述宏观经济内容提供了恰当位置。 宏观经济是指国民经济的全局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 活动,其主要内容有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社会总产 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经济结构、国 民收入与分配、投入与产出等,对这些内容,已出版的志书大致 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分散记入有关经济专志中,这样记述内容 分散,事物之间缺乏联系,并且难以归类,多有遗漏,造成缺 项,故为不佳。二是在经济门类之前设“无题概述”,概括记述 宏观经济方面的内容。这样记述,多失之于记事简略,难能周 瞻,故亦不佳。三是在经济门类之前设《经济综述》,依据经济 学之观点,按照方志学的体例,把宏观经济方面的内容予以科学 排比,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记述,这样做,内容集中,结构宜 体,是目前记述宏观经济内容的有效方法。
           第二,《经济综述》可以从整体上统摄经济门类各专志。各 行业的共性问题,特别是一地区整体、全局的状况,是一行业专 志无法记述的,例如“一化三改”,即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及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的情况,如果不立《经济综 述》篇,就势必把这些内容放在各专志分散记述,这就显得雷 同、零碎;如各专志一律不涉及,又留下了历史空白,设有《经 济综述》篇,就可以从整体上全面予以记述,从而统领农业、工 商业诸篇。
           第三,《经济综述》的设置,有利于发挥志书的“资政”作 用。《经济综述》一要反映一地社会经济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揭 示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性;二要反映出社会经济 发展的兴衰起伏、成功与失误,为从实际出发进行物质文明建 设、发展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 一篇好的《经济综述》无疑就是一篇“资政”的策论,各级领 导、各个部门可以从中了解一地宏观经济状况,从而为研究制订 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正确的决策提供帮助。
           《经济综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1.生产关系的变 革与调整。2.宏观经济发展的势态。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是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在这里得到体 现。一要纵述新中国建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可以按国民经济 恢复时期和五年计划分期,也可按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 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文化大革命” 10年、社 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新时期分期;二要横列国民经济主要指标。3.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稳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投 入与产出结构、消费与积累结构等等。
           (二)写好各专志前的无题小序
           这届修志,有不少志书的编者学习了黄炎培所修《川沙县 志》的做法,在每个专志前设“无题小序”。实践证明,确实起 到了提纲挈领,弥补专志横排门类,纵述不足及增强整体性的作 用。“无题小序”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展示全貌;二是 纵述史实;三是突出特点;四是综合对比;五是突出优势;六是 揭示程度。
撰写“无题小序”宜短不宜长,一般在400 ~ 1000字为宜。 语言朴实而有生色,尽量减少数字堆砌。过多的数字堆砌,往往 形成志文冗长累赘,繁琐乏味。一定要严谨、规范、精炼。
           二、以生产力为主线,反映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来决定的。编写经济部类志,要以生产 力发展作为主线。如何突出生产力记述呢?
           (一)突出劳动者。在农业、工业、商业等经济部类中,应 设专门章节记述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变化。但志书经济部类设专门 章节记述劳动者,不等于志书完成了对劳动者的记述。还要尽可 能采取“以事系人”的方法,把他们的作为和贡献,同各项事业 的发展、进步和成就联系在一起进行记述。这样“以事系人”, 不仅可以解决志书“见物不见人”的弊端,而且可以形成“入志 光荣”,争取入志的社会风气,激励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写好历史。 就我看过的志书、志稿,“以事系人”比较突出的有《藁城县 志》、《枣强县志》、《辛集市志》,这些志书、志稿系人都达数百 人以上,《辛集市志稿》系3000余人。但并不是系人多多益善, 必须严格坚持标准。
           (二) 写好生产工具。在志书经济部类中,有一个通病,只 记农业机具,且记得过简,对工业、交通、邮电中的设备演变情 况却很少提及。不论是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都要记述设备演变 情况,在记述设备数量和质量的时候,要突出记述好高、精、尖 现代化设备和自动化设备,这是先进生产力的一个方面的重要标 志。同时,要记述设备的型号、购置年代,还要记述设备的完好 率、运转率及更新换代,这对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作用。
           (三) 重视科学技术的记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学越 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工农业生产,通过生产力各个要素的作用, 促进生产的发展。在志书中除了科技志外,在其它各专志中,都 有一些难以入科技志的具体的专业科技内容,在记述专业发展 时,就要把在专业里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科技成果的采用、科 技成果的推广、科技成果的引进写进志书。如《定州市志》稿农 业志中突出了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及推广。
           (四) 对经济效益的记述不容忽视。目前一些志书和志稿忽 视记述经济效益的现象很普遍,只记产出,不记投入,只记数 量,不记质量,只记产值,不记利润。有的偶尔记点也不全,有 的在农业中记,在工业、商业中却不记。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 影响志书“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新方志一定要重视经济 效益的记述。
           首先,记述要全面。所谓全面应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全行业 记述。经济志涉及农业、工业、商业诸多方面,各行业效益考核 指标各异,应按各行业的考核标准进行记述。二是行业内考评效 益的项目不能缺。例如:商业效益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商 品销售额、毛利率、费用率、利润、税收、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三是记述时间要全。我们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建设时期,各时期的 管理手段、方法不同,取得的效益大小不一样。为了便于总结经 验教训,增强志书的使用价值,应对各行各业的效益进行全时限 的记述,保证效益在时间上的连线性。《大厂县志》突出了经济 效益的记述,且记述的较好。 ’
           其次,记述要深入。经济效益不能只简单记述结果,还要阐 明取得效益的原因,也就是彰明因果。各个地区、各种行业提高 经济效益的手段、方法不同,因此,在记述时要因地而写,因事 而记,把效益问题写深写透。《眉山县志》农业效益记得较好, 值得学习。
           三、突出经济管理记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管理是志书经济部类不可缺少的内容。新中国建立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管理进行的好坏, 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效果、规模及水平。因此,加强经济管 理的记述,可以更好地为当前经济建设服务。
           经济管理分宏观管理的微观管理。宏观管理是关系到一地经 济发展全局的综合管理,如计划管理、统计管理、工商管理等 等;微观经济管理是指每个行业以及某个行业中每个企业的管 理,如农业管理,在大农业中的林业、畜牧业管理等等。如何写 好经济管理呢?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志的编纂
           前期出版的志书忽视志书宏观管理记述的问题很普遍,有的 连计划管理、统计管理都不写,不但造成了志书的严重缺项,还 降低了志书的使用价值。从80年代末,广大修志同仁开始重视 宏观经济管理的记述,有的分散记述,有的集中记述。进入90 年代以来,大部分都采用了集中记述的方法,即在经济部类最后 设《经济综合管理》篇或章。从总体趋势看写的越来越好,越来 越完备。
           (二)写好经济部类微观管理
           经济部类各分志管理章、节是记述专业、行业和事业各分志 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好多志书、志稿都存在着重管理机构、轻 管理内容的问题,有的只是写管理机构的设置、沿革,管理内容 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地笼统地写几句,这是一个重大缺憾。写 好各行业的管理章节,实事求是地反映各行各业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相互作用的规律,以生产力的标准来评价生产关系的功过是 非,可以有效地发挥“资政”作用。同时,只有记好管理,才能 体现行业的整体面貌。
           第一,管理机构应当作为管理章或节的类目,应着重记述本 行业管理机构的沿革和变化,不能写成机构领导人的变动史,应 记述机构变革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管理体制,一般指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的管理制 度和方法。在记述本行业的管理体制时,首先要记述好本行业经 济体制的变化,还应包括所有制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为什么变, 怎样变的,结果又怎样等。要反映清楚本行业如何处理责、权、 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记好主要管理活动。
           第三,有行业特色的管理项目,应设目详记。如“粮油业” 的票证管理;“水产业”的渔政管理;“食品工业”的食品卫生管 理;“电力工业”、“矿产业”的安全管理;“交通篇”中的车辆监 理等,记述好这些管理以体现行业特色。“求特不求全”应作为 写好管理篇章的一个原则,《栾城县志》农业编的管理章和四川 省《眉山县志》的工业管理章写得都很有特色,值得学习。
           四、写好乡镇企业志,体现时代特征
           新方志如何记述乡镇企业,从已经出版的志书和我评审过的 志稿中,不外乎有这样几种:(1)归农业;(2)归工业;(3)在 有关各志中设专章节;(4)设专志。
           第一、二种归类方法既不准确又不科学。“乡镇企业”是一 个综合性实体,它的内容广泛,有种植业、养殖业、工业、餐饮 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将这些内容统统归入农业和工 业,不是以偏概全吗?第三种方法也不恰当,如果将乡镇企业的 内容分散到各有关章节,其完整的面貌也难以体现,其灵活的经 营机制、社会效益等内容都无法写清楚。“乡镇企业”独立设篇 集中记述是能保持乡镇企业自身完整、较科学、切合实际的编纂 方法。
           有人会问:“乡镇企业”中既包括农、工、商诸业,在这些 专志中还写不写乡镇企业中的农、工、商诸业?当然是应当写。 比如工业志如不写乡镇工业就不能反映全县的工业全貌,一般县 的乡镇工业都远远超过了县属国营和集体工业。怎么写?还是以 《工业志》为例,如写经济成分时可以按私营、个体、国营、集 体设目。在工业门类中如建筑业同样也按国营、集体、个体分类 记述,也许看人问:这会不会造成重复?重复是志书的大忌,但 必要的交叉重复还是允许的,何况有关专志写乡镇企业中的有关 内容,只是为了保持该行业的整体性,再说,只是用一些数字和 百分数,根本不是大段重复,这种疑虑是多余的。
           从我省修志界的情况看,近几年评过的志稿几乎有90%以 上都设了《乡镇企业志》,但写的都不理想,普遍存在着写的过 简、过浅,深层次的内容写的不够,忽视“乡镇企业”独特的经 营机制。近些年来,好多国营、县办集体企业都不景气,为什么乡镇企业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乡镇企业有灵活的用人用工机制 和分配机制,灵活的产、供、销机制,责、权、利紧密结合,这 些正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乡镇企业志》要反映这些内容。还 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记述。据统 计,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31540.68亿,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1/4,实现利税1965亿,可见,乡镇企业已从最初的“无名 小卒”,发展成了 “辅国重臣”。以丰南市为例,1995年工农业 总产值65亿,乡镇企业却55亿,利税4.8亿元,不只是丰南的 “半壁江山”,而且成了主要经济支柱。
           (此文为编者在1996年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在石家庄举办的 县(市)志主编培训班上的讲稿(提纲),刊于《河北地方志》 1996年第七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