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县志》编纂工作从1983年起步,于1990年7月正式出 版发行,整整经历了8个年头,这是丰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县 志,也是唐山市10县5区2农场中率先出版的志书。志书出版 后唐山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丰南县志》首发会,唐山电台、电 视台、《唐山劳动日报》都进行了专题报导。修志工作在全县已 深入人心,一些原来对修志工作缺乏认识的人对修志工作也刮目 相看。《丰南县志》出版后,也得到了方志界专家学者和社会各 界人士的好评,本县各界人士及在外地的丰南人也纷纷写信祝 贺,对《丰南县志》给予很高评价。在兴奋之后,冷静下来静 思,却感觉到这部志书既有不少长处,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于 是,我们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采取了 “走出去”、“请进来”的 方法,征求对《丰南县志》的意见,前后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 20余次,个别征求意见百余人次。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县志办人员又用5个星期的时间,人人动脑,个个动笔,对8年 的修志工作从组织领导,队伍班子建设、资料搜集、志稿编纂、 志稿评审、出版印刷、资料立卷归档等各项工作都进行了回顾和 总结,共写出论文38篇,约20万字。
—•对修志工作的总结
通过回顾与反思我们认为,丰南的修志工作有以下几点应该 肯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丰南县的修志工作之所以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与领导的重 视分不开。1982年丰南县政协部分委员提出编写《丰南县志》 的提案,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一提案,县委还专门召开了常 委会,决定编写《丰南县志》,委托政协主抓此项工作。因为修 志工作是一县的大事,涉及到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行各业, 政协虽属五大班子之一,但它只是参政议政机构,不是权力机 构,很难向社会发号施令,因此,修志工作比较被动。从1985 年起,县委、县政府抓起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的编 委会,把修志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要人给人,要钱给 钱,要物给物,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编委会议,所以很快打开了修 志局面,结束了自1983年起步修志以来一直徘徊不前的状态。 由于领导的重视,我们仅用3年就拿出了初稿,第4年就出了 书。
(二)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事业心强、团结奋斗的班子是 修志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事业兴旺全在人为,工作班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修志的速 度和质量,我们选择修志班子坚持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德才兼备。这里说的德,有4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坚 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保证志书“观点正确”的内在因素;第二 是具备史学工作者所必须有的思想品质——求实精神,说真话, 不说假话;第三,要任劳任怨,要有一种坚韧不拔,勤勤恳恳, 腐手月氐足的精神和埋得下头,不怕屁股上坐出疮来的劳动态度; 第四,要热爱修志工作。一个人对修志事业如果真正有深切之 爱,就会不怕非议,不顾荆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从“才”而言,也包括4层内容,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 二是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文字表达能力;三是要有撰写文史资 料的实际锻炼;四是要有一个行业专长。县志办原来8人,其 中,大专学历的4人,中专学历的4人,有4人是县政协文史委 员,从事文史资料工作多年。
从年龄结构上要坚持“老中青”三结合。我们班子中60岁 以上的2人,45岁以上的4人,30岁以下的2人。老人阅历深, 知识面广,一般古文基础好,工作经验丰富;青年人思想敏锐, 朝气蓬勃,工作热情高;中年人兼有两者的优点,精力充沛,挑 得起担子。我们这个班子就是这样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团 结奋斗,老同志作出表率。1987年《史志文萃》第六期刊登了 丰南县志办几位老同志修志的情况,题为《老骥伏栃,志在千 里》,1991年《中国地方志》第三期刊登了政协副主席李平寰为 修志以身殉职的文章《桑榆非晚、夕照生辉》,这些事迹在全国 修志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年同志在修志中起到挑大梁的作 用,主编李继隆不但承担起组织领导的任务,还完成了总纂的全 部任务。十几年来,他撰写方志理论文章40余篇,达20万字, 他评审志稿70余部,写志稿评审文字达百余万字,他的事迹被 选入了《中国当代志坛群星》等书。一些青年同志通过在方志办 的锻炼,有一名当了镇长,一名当了组织部副部长,一名当了市 委调研室副主任,一名当了市委书记的秘书。从县志办公室出来 的青年都成了 “香悖悖”,都认为从县志办出来的人肯吃苦,懂 县情,有水平。实践证明,县志办公室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 学校和熔炉。
(三)坚持边修志边为现实服务的路子,是赢得领导和群众 支持修志工作的好方法
要想有地位,首先有作为。从修志开始,我们就把修志工作 与两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利用广播电视台为阵地扩大 宣传。从1983年开始,开辟了 “丰南风物”与“丰南史话”专 栏,播发稿件70余篇。2.编写电视脚本。1987年协同县电视台 编写反映丰南历史和现状的电视脚本——《润泽丰美的地方》。
3.出版县志资料选编。从1985年开始,我们利用修志中搜集到 的材料,编写《丰南史志资料选编》(1~3辑)达90万字,印 刷6000余册。1988年,丰南被省政府确定为沿海开放县,为扩 大改革开放,县志办编写了《丰南资源及名优土特产品》一书。 1996年,配合纪念丰南抗震救灾20周年编写了《丰南概览》(红 旗出版社出版)。4.利用志书优势,开展国情教育。(1)开展 “知我丰南,爱我丰南”百题有奖知识大赛;(2)进行县情讲座; (3)编写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4)直接参与经济大合 唱,以写调查报告的形式献计献策,前后写调查报告5篇,县 委、县政府转发并付诸实施的两篇。(5)为协助本县横向联系, 县志办对本县在外地工作的副地师级以上的干部、副教授以上的 专家学者,编印成册,提供给县委和县政府,通过和这些人联 系,引进了资金,引进了项目。由于县志办作了这些工作,县 委、县政府吸收县志办两名同志为“智囊团”成员,甚至哪里建 纪念碑、搞建筑规划、为街道、企业、产品命名都交县志办。
(四)加强横向联系,能扩大视野,学到新鲜经验
从修志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关门修志,一是走出去学外地经 验,二是以书信形式与兄弟市县联系。丰南县志办和全国百余县 有联系,和许多著名方志学家关系密切,经常来往,省内外有 50余个县、市的200余名修志同行曾来丰南传经送宝。从1988 年至今,县志主编曾到70余县(市)区参加稿评会。通过和这 些兄弟县市的联系,学到了不少新鲜经验,增长了知识,更新了 观念,开阔了视野。
二、对《丰南县志》的总结
《丰南县志》出版后,虽然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 也曾获唐山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全 国首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但我们认为既有值得肯定的一 面,又有许多遗憾。
(一)《丰南县志》值得肯定的几点
1.加强了宏观记述。就全国看,80年代出版的志书大部分 忽视了志书的宏观记述,尤其是经济部类更为突出。大部分志书 按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等行业设编、章, 各专志自立门户、互相割裂、自成休系,看不到各门类之间的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甚至连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 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它们的内部构成,以及各个时期的发展概貌 也看不到,读后对一地的经济犹如管中窥豹。《丰南县志》在经 济部类中增设了 “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发展变化”两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设了 “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新时期经济体制 改革” 6节。这6节全是从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写的,生产关系 的变革是推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二 章“经济发展变化”中找到了答案,此章设“发展速度”和“发 展变化”两节,写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丰南县经济的兴衰起 伏。读后既使人从宏观上看到了丰南经济的总貌,又彰明了兴衰 起伏的因果,大大加强了志书的整体性,起到了经济综述的作 用。
为加强各专志的宏观记述,在农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工业、乡镇企业等章下都设了 “发展概况”或“发展变化”的节 或目相当于“无题小序”。按今天的认识水平看,虽然在篇目设 计方面还不够完善,不够确切,但总算起到了宏观记述的作用, 这在80年代出版的志书中是不多见的。
2.为乡镇企业独立设篇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80年代出版 的许多志书大部分忽视了乡镇企业的记述,有的把乡镇企业纳入 农业志,有的纳入工业志,我们认为都是不科学的,是以点代 面,以偏概全。乡镇企业是一个综合性实体,它包括种植业、养 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等 等,农业或工业怎能容纳乡镇企业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
来,乡镇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门类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对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转 移剩余劳力,缩小“三大差别”有重要意义。基于这种考虑,我 们将乡镇企业独立设篇,在当时也是一个大胆尝试。乡镇企业 篇,设了 “发展概况”、“发展条件”、“重点企业简介”三章,共 1.5万字,虽然记述的还缺乏深度,但在我省起码起到了一个引 路的作用。
3.严格把住了政治关。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没有违反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之处,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没有政治上的错误。
4.重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不但加强了人文部类的记述,还 在社会编中设立了 “移风易俗”、“社会风尚”两章。在“社会风 尚”章中设了 “观念形态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和“优良风 尚”三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除全面记述了全县精神文明建 设的情况外,还重点选介了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以及尊老 爱幼、和睦家庭、好夫妻、舍己救人、拾金不昧、婚事新办、终 生只要一孩的典型人、典型事,这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净化人 们的灵魂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丰南县志》的不足之处
通过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后,我们做了一番认真的思索,觉得 这部志书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少差错,留下 了许多遗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部类过于单薄,从文字分量上看13万字,仅占整个 志书的11%,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的革命斗争 和新中国建国后的主要活动和重大决策记述过简,对各项政治运 动,尤其是对10年“文化大革命”只是散记在“大事记”和个 别章节之中。丰南县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到“文化大革命” 始终在唐山地区甚至在全省都是“左”的典型,1958年反右派 错划600名右派,居全国第二位。“四清”中错处500余名干部, “文化大革命”在唐山地区10县中动乱最严重,错处党员干部 1500名,武斗死亡(包括非正常死亡的)122名。对这么严重的 问题只支离破碎地记几件事是说不清道不白的,连运动的基本脉 络都没有勾勒出来。群众看了不满意。开始我们也曾想单独设篇 集中记述,由于没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心悸笔软,选材用词 过分慎重,怕记多了有损党的形象,怕引起新的派性,影响安定 团结。所以粗得没了 “骨架”,类似“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 人看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地方特点突出不够。机械地强调了分类的科学性,忽视 了地方性和现实性。1976年唐山丰南“七•二八”大地震举世震 惊,丰南人民的抗震救灾斗争动天地泣鬼神,震后十年丰南从一 片废墟上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强县,堪称奇迹。在志书中应大书特 书,可是在志书中只在“自然环境”章中设了 “七•二八地震” 一节,仅仅6000余字。猪鬃加工业是丰南的传统手工业,有150 年历史,县城胥各庄是我国北方猪鬃加工业的发祥地和猪鬃的集 散地,年出口 1万标箱,占天津口岸的70%;丰南的盐业生产 更是一大优势,有1500年的悠久历史,境内有大小盐场11个, 年产海盐180万吨,占全国海盐产量的11%;境内的南堡盐场为 亚洲第一大盐场,这些盐场虽然有的属省、有的属部队,但都在 丰南境内,且对丰南经济起着巨大作用,仅盐税收入就占全县财 政收入的60%。对这些举足轻重的工业生产,仅放在了节下 “目”的位置。丰南是一个沿海县,有32公里的海岸线,有30 万亩沿海滩涂,有20余万亩草荒,有40余万亩的浅海海域,这 是丰南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丰南之所以一跃成为河北省第一经 济强县,两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就靠的这些优势。《丰南县志》 下限虽然在1985年,但那时已开发稻田10余万亩,开发滩涂5 万余亩。对如此重要的“人无我有”天然优势,县志却没抓住, 仅是将这些事物分散记述在“自然资源”、“农业”、“渔业”等有 关章节之中。在篇目设计中,过分强调了 “事以类从,类为一 志”,没给这些特色鲜明的事物应有的位置,加以集中记述,致 使这些体现丰南特色的事物被淹没在一般事物之中了。《丰南县 志》本应特点非常鲜明,由于在篇目设计中坚持了机械的形式框 架,对特点突出的事物没给应有位置、浓墨重彩,使得《丰南县 志》变得平淡无奇,这是我作为主编的最大遗憾。
3.史料不实。史实有误这是志书的重要败笔。具体说来, 在这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关于中国第一条铁 一唐胥铁路的长度问题:《开滦 煤矿大事记》、《唐山市大事记》为8.02公里;《北宁铁路经济调 査》、《唐山事情》为9.67公里;《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河 北市县概况》为9.7公里;《中国铁路发展史》、《唐山科技志》 为10公里;《开滦煤矿志》为7英里,合11.263公里;《天津近 代史》为11.公里。我们也未作认真的分析考察就写成了 11公 里。经过我们和唐山市志办的实际测量,应为10.267公里。
关于在胥各庄制造的全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问题:错把从英国 进口的“龙”号机车当成了我国在丰南胥各庄自造的第一台机 车。后来在唐山机车车辆厂发现了第一代机车的照片,发现这台 机车比较原始,只有三对动轮,前边没有异轮,后边也没有从 轮。实际上这台“龙”号机车是从英国买进来的,而不是自造 的。
关于第一台机车的时速应为20公里,我们错把公里当成了 华里。
(2)关于越支盐场建场时间问题。我们根据《越支场重立盐 场碑记》中的“幽州置盐起于后魏”和明隆庆四年《丰润县志》 中的“孝昌二年,魏以国用耗竭,租调不足,乃因丰润近海,可 煮为盐,遂置盐监司”的记载,推断为北魏在此建立了盐场。从 北魏年间,今丰南境内开始生产盐,这是事实,但有盐业生产不 等于设置了盐场,后经查阅清嘉庆年间的《长芦盐法志》、《长芦 盐场志》、《塘沽盐场志》、《汉沽盐场志》以及1996年出版的 《南堡盐场志》都一致断定越支盐场建于蒙古太宗八年(1236 年)。
(3)关于1946年丰南县佐公署的驻地问题。错误地写成了 在太各庄,后经多方印证是在大岭子村,以后迁到太各庄。
(4)把1984年撤销公社写成了 1985年。
(5)记事前后矛盾。如烈士的人数问题在概述写的是“从抗 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有1243名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而在烈士英名录中写的是 “从抗日战争到1985年全县共有1243名烈士”。(实际上后者正 确)
(6)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本是以“次”表示,可是在县志 中都写成了 “届”。
(7)在数字方面还有不少差错。主要表现有:前后矛盾;分 数相加大于或小于总数;有的百分比算的不对,分数相加不等于 百分之百。
(8)丢字、错字达60余处。经过认真查找,全书发现各类 错误达123处,超出了万分之一。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缺乏严密的考证和调查研究,特 别是一件史实几种说法的问题,苦于资料缺乏,未作艰苦地考 证。二是有些资料仅凭几个人回忆,未作多方查证;三是校对不 细,还有的是排版问题。我们已将全志中的各类错漏集中整理, 并进行了认真核实,准备在续志中进行更正,以免谬种流传,贻 害后人。
(原载《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