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志的新范例 ——简评《唐山市新区志》经济部类
           《唐山市新区志》(以下简称《新区志》),于1993年出版, 这是笔者拜读的数十部志书中的佳作之一,尤其是经济部类,大 有别开生面新意。它为探索如何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经济部类 闯出了新路子。
           一、加强了宏观经济记述
           从全国已出版的志书看,大部分都是按国民经济的各部门, 以农业、工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城建等门类为顺序, 系统地记述各业的历史和现状。这种编法,有一明显的不足,就 是仅偏重于微观记述,而对区域内的宏观经济面貌,缺乏系统而 有深度的反映。当然,近年来,多数修志者注意了宏观经济的记 述,有的在经济类各编前设“无题小序”,有的设《经济概况》、 《经济总述》、《经济综述》编,专门记述宏观经济,写的比较成 功的也不乏其例,但多数写的过于简略、分散,仍不能给人一个 完整的印象。
           《新区志》采用的是小编法,共设25篇。其中,经济部类占 10篇,40章,28.6万字,占总字数的42%0经济部类首设《经 济总貌》篇,下设“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主 要指标” 3章。“经济体制改革”章下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业企业改革”、“商业企业改革”、“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 4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经济结构” 章下设“所有制结构”、.“农轻重结构” 2节,所有制结构记述了 1990年全区基本上形成了 4种所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集 体所有制、集体联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在记述全民所有制、集体 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记述了个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说 明了个体经济已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而是成了重要组成 部分,体现了编者摆脱了 “左”的束缚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有强 烈的时代气息,这是一般志书中少见的。“农轻重结构”记述了 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了唐山新区逐步向现代化 工业城市发展的趋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这一章中,主要记 述了新区工农业总产值、工业利润、农村经济收入、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等这些反映经济发展总貌的基本数字。读后,对新区的宏 观经济有了一个概括认识。
           从《经济总貌》的篇目设计看,主要突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的关系这一对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第二 章经济结构,实际都是记述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 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从第三章中找到 了答案:“1985年完成工农业产值3576万元,比1980年翻一番; 1990年又比1985年翻了一番半,比1980年增长5.63倍”。说明 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此外,还运用图表, 形象展示了新区经济发展趋势。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科学地设计 了“唐山市新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一览表”、“唐山市新区1980 ~ 1990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表”,还有一张“1980 ~ 1990年工农 业总产值曲线显示图”,突出了唐山新区部分年份工业产值、农 业产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轨迹。正是因为调整了生产关系, 才出现了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样记述,不仅弥补了方志体例 上“偏于横剖,缺乏纵贯,因果不彰”的弱点,而且与其它各经 济专篇相互照应,便于从宏观经济的发展全貌中,认识和理解各 经济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
           把作为对国民经济调节起杠杆作用的计划、统计、审计、工 商、物价等管理方面的内容,单设《经济管理》篇,置于经济门 类各篇之尾,充分发挥对经济诸篇的总束作用,首尾呼应、结构 谨严。作为对国民经济全局及各经济门类间关系进行宏观调控的 经济行政管理,可以说是宏观经济,但作为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 工作又是微观的。所以,把《经济总貌》与《经济管理》分设, 既克服了宏观微观揉杂不协调的弊端,也为记述具体经济管理工 作找到了恰当的位置。
           为加强宏观记述,《新区志》不但设了《经济总貌》,在城 建、交通邮电、工业、建筑业、农业、商业、乡镇企业、财税、 金融诸篇下均设“无题小序”,整个志书《概述》统率全志,《经 济总貌》统率经济部类,各经济专篇的“无题小序”统率本行 业。一环扣一环,层层相辖,犹如鱼网之纲、目、结,编纵织 横,纲举目张。
           《新区志》的“无题小序”大部分写的都比较成功。篇篇着 眼于宏观记述,如《建筑业》篇下的“无题小序”仅350字,却 反映了新区建筑业的全貌,起到了统率全篇的作用。先介绍了新 区建筑业兴起的背景,1978的建设新区开工后,“国家15家大中 型建筑企业汇集新区,城区建设全面辅开。同时,也培育了区属 建筑队伍”。新区建筑队伍就是在8年的新区建设中发展壮大的。 新区建设基本结束后又怎样呢? “把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地和海 外”。接着写出了新区建筑队伍的基本情况:“到1990年,全区 有建筑企业18个(包括驻区8个,区属集体企业10个),城乡 个体建筑队伍82个,从业人员42599人,拥有固定资产2.98亿 元,年创产值7.7亿元,创利税4521万元,居全市各县、区建 筑企业之首”。既记述了发壮大的过程,还与全市10县5区进行 了横向比较,读后使人对新区的建筑业首先有了宏观了解。
           二、突出了新区特点
           唐山市新区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诞生的。它既不同于老 市区内的路北区、路南区,也不同于东矿区和开平区,更不同于 F县。《新区志》的编者们紧紧在“新”字的特点上作文章, 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记述方法都与众不同。经济部类的排列顺序 是《经济总貌》、《城市建设》、《交通邮电》、《工业》、《建筑业》、 《农业》、《商业》、《乡镇企业》、《财政金融》、《经济管理》。这样 的布局抓住了新区的特点。正如卢振川同志在《新区志》序言中 说的那样:因为“先有新区的城区建设,后有新区的建置,新区 的各方面工作,都是随着新区建设逐步展开的。如按常规布局, 把《城市建设》列于工、农、商、财及交通邮电之后,势必造成 本末倒置”。建筑业独立设篇,与工业并列,在一般志书中也不 多见。这种“升格”处理的方法也是从新区特点出发的。新区建 设从1978年到1986年整整进行了 8年,在8年的城市建设中, 锻炼、培养岀了一支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建筑队伍。城乡 建筑企业达100多个,从业人数多达4259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32%,占劳动人口的56% o从产值看:1990年创产值7.7亿元, 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48%,居全市各区县之首。建筑业在新区 举足轻重,其产值不仅远远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也超过了工业总 产值。如果将建筑业归入城市建设或归于工业都不能突出其地 位。
           唐山市新区虽然是个新兴工业区,但辖区内还有4个乡,16 个行政村,城郊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0%以上,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半数以上,可是农业产值仅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22%, 农业也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将农业排在了《城市建设》、 《交通邮电》、《工业》、《建筑业》之后,符合新区特点。
           从各篇所占的比重看,《新区志》不平均使用力量。在经济 部类的10篇中,《城市建设》篇占的比重最大,占整个经济部类 的20%以上,而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农业》篇仅2.2万字占经济 部类的7.6%。
           从记述方法看,也突出了新区特点。凡能突岀新区特点的浓 墨重彩,反之,则大胆舍弃。以农业篇为例,不是象一般县志那 样从生产关系变革、农业区划、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 渔业那样面面俱到,而只设了 “粮油生产”、“蔬菜生产”、“林果 生产”、“肉蛋奶生产” 4节,充分突出了其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 基地的城郊型农业特点,这种舍人之所重,补人之所缺的做法, 足见编纂者独具匠心。
           三、充分记述了十年改革
           新志书如实记述改革是历史赋于我们这一代修志工作者的责 任。目前新编志书、志稿记述改革大都不够充分,不够全面。多 数志书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记述的比较充分,对工业体制的改 革,有的干脆不记,有的虽然记了,但多是浮光掠影、蜻蜓点 水,甚至千人一面。
           如何全面、系统地记述经济领域中的改革,《新区志》做出 了示范。在《经济总貌》中设专章记述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业企业改革”、“商业企业改革”、“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改 革”。比如“工业体制的改革”是这样记述的:首先交待了改革 的原因和背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接着,记述 了改革的内容和过程,1984年是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年,城区 74家企业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 1986年,是工业企业改革的 第二阶段,即“完善和改革配套阶段”。“实行了厂长(经理)任 期目标责任制百分考核”、“企业内部开始优化组合”。1988年进 入了改革的第三阶段:“首次实行社会公开招标承包”。最后,记 述了改革的成果“到1990年,区属工业实现寫产值7998万元, 比1985年增长2.91倍,实现利润454.92万元,比1985年增长 80.6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3万元,比1985年增长1.21 倍”。
           除在《经济总貌》中全面、系统地从经济体制方面记述了改 革外,在经济部类各专篇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记述了改革内 容。在《财政金融》篇,记述了财政税务体制的改革,在《经济 管理》篇记述了计划、物价体制的改革。如在《商业》篇这样记 述了一个商场的变化;1987年“第一季度亏损1685元,加上累 计亏损1.53万元”。从第二季度开始改革经销体制,实行“摊组 四定承包经营”。当年不仅弥补了累计亏损,实现利润2.85万 元。此后,由于改革继续深入,“进一步制定6项定额20条规 定,层层分解到组,项项落实到人”。到1990年完成利润11.2 万元。一个年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多么大的变 化!是改革给企业注入了活力。
           改革是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必然会遇到旧体制、旧习惯势 力的种种阻力,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既然是一项新生事物,不 可能一下子就尽善尽美。有些志书写改革只写成绩,不写失误, 只见一帆风顺,不见激流险滩,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新区 志》记述了改革的曲折复杂。如在记述“工业企业改革”时,除 充分记述了改革的成绩外,还记述了改革中走过的弯路。1984 年工业企业第一步改革,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并不是 百分之百的顺利和成功,曾出现了 “承包基数偏低、承包内容不 完善,个别企业有短期行为,拼设备,滥发奖金实物,包盈不包 亏”等方面的问题。在记述价格体系改革中,也毫不掩饰地记了 1988年一度造成“物价指数迅速上涨,境内曾发生两次较为严 重的抢购风”。对物资局改革中的问题也大胆地予以记述:“1990 年亏损52.67万元”。但对亏损的原因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 其社会原因是:“1989 ~ 1990年销售市场疲软,库存物资积压”。 物资局方面的原因是“合同协议不完善”,“奖惩不明”,“缺乏计 划管理,,,“清帐不及时,,等。不仅如实记述了改革中的曲折还记 述了如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使改革更加完善。这样写不是 为改革抹黑,否定改革,而是为了使人们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把改革不断引向更深入。
           四、较好地处理了记述范围问题
           区志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新志种,它和县志、市志相比,是 有其自身特点的。和县志相比较,区志要突出写明城市的特点, 反映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和内聚辐射的功能,一 句话,要围绕城市特点作文章。但它与市志也不相同,区志是局 部,而市志是整体。区志的编写既要着眼一个“全”字,又要避 免同市志的重复。特别是唐山新区,是一个以建材、机械、能 源、冶金、纺织为主的一个新兴工业区,有部属、省属、市属 1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7.26亿 元,其中驻区工业企业的产值就达6.46亿元,区属工业产值仅 7998万元。这18家大企业虽不属新区管辖,但事实上正是这些 大企业的存在,才决定了新区这个新兴工业区的性质。如果区志 只记述本区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那就无法反映全区面貌, 《新区志》也成了一个空壳。当然,《唐山市志》也必然记述这 18家企业,如何处理这个关系?《新区志》的编者们巧妙地解决 了这个问题。既坚持立足辖区,反映全貌,又坚持详述区属事 物,略述辖属事物的原则;从编排体例上,按照“事以类从,类 为一志”原则,将同一类事物立为一编,然后按照不同的隶属关 系,于编下分立若干条。以工业编为例,不论是区属的、乡镇村 所属的,还是部属、省属、市属的工业企业,统统归入工业编, 编下设以下三章。
           第一章区属工业企业
           第一节生产门类
           第二节名优产品 第三节企业管理
           第二章驻区工业企业
           第一节生产门类
           第二节名优产品
           第三章中外合资企业
           从排列顺序上,把区属企业放在第一位,记述的也比较详 细。对驻区工业多采用了综述、主要企业简介或与附表相结合的 方法,做简略记述。如:铁道部唐山机车车辆厂是个拥有百余年 历史的老厂,有万余名工人,年产值1.8亿元,相当于区属工业 产值的一倍多,对这么一个大企业,仅用千余字作了概要介绍。 而对仅600余工人、产值仅373万元的区属毛纺厂,却用1200字 文字作了详细记述。好些区志普遍存在着处理不好记述范围问 题,对非区属事物,要么干脆不记,要么就是与区属事物混在一 起写,或者是与市志简单重复,《新区志》的这种记述方法值得 学习借鉴。
           五、记述乡镇企业有新的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门 类,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 力。对乡镇企业这一新生事物在志书中如何记述,已引起了广大 修志同仁的高度重视。但迄今为止,有好多志书和志稿记述乡镇 企业不够成功。有的归属不当,将乡镇企业归入农业或工业,也 有的分散归入各有关经济门类。显然,将乡镇企业归入农业或工 业都不恰当,既缺乏科学性,概念又不准确。因为乡镇企业是一 个综合性实体,它的内容广泛,有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 工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服务业等,不论是在工业篇还是 农业篇都不能容纳以上内容。把乡镇企业分散于各经济门类,不 能体现其整体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修志同仁将“乡镇企业” 独立设志,但普遍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是和工、农、商业等篇简 单重复;一是为避免重复,在其它各经济门类中,对凡属乡镇企 业内容的只字不记。《新区志》不但单独设立了《乡镇企业》篇, 而且较好地解决了该篇和其它经济专篇的关系。
           《新区志》“乡镇企业”篇除无题小序外,下设“发展历程”、 “主要行业”、“经营机制”、“经营效益”、“重点企业” 5章。
           “发展历程”分两节,:“发展条件”和“发展概况”,记述了 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自奴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 富,18家驻区大企业的幅射扩散;其社会条件是,震后兴建的 唐山卫星城,改革开放和沿海开放区的历史机遇。“发展概况”, 记述了新区乡镇企业的沿革和基本概况。“主要行业”这一章下 设“铸造业”、“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加工业”、“商 业餐饮服务业” 6节,把凡属乡镇企业的事物在此章集中加一记 述。重复是志书的大忌,但也允许和其有关篇章有必要的交叉。 《新区志》对《乡镇企业》篇中与其它篇交叉重复的内容,采取 了此详彼略、变换角度的记述方法。比如《工业》篇中的“区属 工业”章,不论是区属全民工业企业、区属集体工业企业、乡镇 企业、村办、个体工业企业,都统统归入此章。对区属企业进行 详细记述,对乡镇企业釆取了略述,从宏观上记述在全区工业中 的地位和作用。在《乡镇企业》篇中从微观上进行具体记述,既 兼顾到了全区工业的总貌和资料的完整性,又避免了简单的重 复。《乡镇企业》篇写的最成功的就是"经营机制”、“经营效益” 两章。在“经营机制”中,突出记述了乡镇企业的:(1)灵活的 分配机制,“企业内工资奖金拉开档次,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基本打破”;(2)灵活机动的用人机制:“一是 大批雇用临时工,来去两便,企业无养老保险福利负担;二是部 分带资入厂的合同制工人,人员相对稳定;三是所聘技术人员, 工资较高,但多为短期聘用”。(3)灵活的经营机制:“产供销不 受国家计划制约,完全为市场调节。(4)灵活的产权机制,所有 者、经营者、,责权利有机结合。以上这几点恰恰是市场经济所必 须的,这就是乡镇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经营效益” 章,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记述。经济效益方面:主要突 出增加农民收入。1990年乡镇企业产值为11242万元,相当于农 业产值的4.97倍”。农民从乡镇企业中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39% O多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一般志书编者容易忽略的 问题,其意义之大,不亚于经济效益。《新区志》的《乡镇企业》 篇从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更新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农村精 神文明建设3个方面写了社会效益,写的很有深度,这是一般志 书很少见的,足见编者的战略眼光。
           综上所述,《新区志》的经济部类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 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经济总貌》中的“经济结 构”章写的过于简单,只写了所有制结构和农轻重结构,这是很 不够的。经济结构,一般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及产业内部的相互 关系和比例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关 系、农轻重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部门间的关 系、物质资料生产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间的关系,以及各部门 内部的比例关系。如果写不这么全,起码写清第一、二、三产业 间的关系。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这是经济建设的落脚点,是社 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国民收入,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速度。 人民生活,主要反映人民的收入、社会商品购买力和物质文化生 活等情况。《新区志》在经济部类中根本没提“国民收入”这个 词。“人民生活”归人口篇不够科学,归《经济总貌》篇更科学 合理。
           (原载《河北地方志》1994年第五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