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首府志苑新篇 ——评《阜平县志》经济部类的编纂特色
            凝聚着阜平县修志工作者10年心血和智慧的130余万字的 《阜平县志》于1999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了。这是阜平县人民的 一件大喜事,是阜平县精神文明建设史上一丰硕成果,值得庆 贺!
1997年有幸参加了《阜平县志》稿评会,在稿评会上与会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阜平县志》不仅是保定市20多个县(市) 志的“拳头产品”,也是有希望创“省优”、“国优”的一部县志。 阜平县修志同仁不负众望,对本来基础就很好的志稿精心修改, 使之更是锦上添花。不仅观点正确,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结构 严谨,语言精炼,尤为可贵的是创新精神很强,充分体现了时代 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堪称一代佳志。本文不准备对《阜平县 志》进行全面评论,仅就经济部类的编纂特点谈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了宏观经济的记述
            记述一地经济发展情况,要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反映,而从 宏观上反映更为重要。然而,在80年代出版的志书大部分都忽 视了对宏观经济的记述。进入90年代以来,加强宏观经济的记 述已被广大方志工作者普遍重视,大部分志书在经济部类之首增 设了《经济综述》或《经济总情》,这对反映一地经济特点和总 体面貌,起到了强化和保证作用。写得成功的不乏其例,但内容 不全,写得过于浮浅的也较普遍。《阜平县志》的宏观经济写得 很成功。首先,从篇目设计上看,志书的经济部类共设8篇,把 《经济综述》置于《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 《商业》、《财税金融》等专志之前,从整体上统摄经济各专志, 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又以《经济综合管理》殿其后,把作为 对国民经济起调节杠杆作用的宏观经济管理内容的计划、统计、 工商、物价、标准计量、审计、劳动、土地等项管理置于经济部 类之尾,充分发挥对经济诸篇的总束作用,首尾照应,井然有 序。
            再从《经济综述》的内容看:下设“生产关系变革”、“经济 发展概况”、“经济结构”、“居民生活” 4章,基本上囊括了宏观 经济的所有内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着生产 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即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 展。《阜平县志》的《经济综述》编把“生产关系的变革”放在 了第一章,记述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经济 体制改革。生产关系的这些变革和调整,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旧社会,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 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全县年均粮食总产仅800万公斤。 1948年完成土地改革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业生产力得到 解放,粮食总产达到1026.3万公斤。1956年由于完成了生产资 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又得到进一步解放,全县工农业总产 值由1949年的671万元提高到1022万元,7年间增长49%。 1957年以后,由于搞“大跃进”、“人民公社”,生产关系超越了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发展缓慢,工农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 1206万元上升到1966年的1338万元。10间仅增长11%。10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由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四人帮” 的干扰破坏进行了抵制,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工农业总产值由 1967年的1451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3061万元,10年中增加 110%0可是1979年以后,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迅 速,甚至一年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水平。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3482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3.2亿元,增长了近9倍。
            通过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在记 述这些错综复杂的生产关系变革时,寓观点于叙事之中,既节省 了篇幅,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对于得失利弊,功过是 非,虽未做过多评说,读后使人很自然地就得出了结论。
            记述了 “经济发展概况”以后,紧接着就写经济结构。经济 结构是否合理,也是权衡一地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经 济运行质量往往从分析经济结构入手,党政领导制定发展战略也 密切注视结构是否合理。《阜平县志》在“经济结构”章中设了 “农业产业结构”和“工业农业产值结构”两节,虽然对经济结 构的内容写的还不够全面,但也基本上看出了阜平的经济结构日 趋合理、优化。比如在农业结构中,建国初期在农、林、牧、 副、渔五业中,种植业一直占90%以上,从1958年到1979年的 20年中,种植业也一直占60%以上。可是,从1979年以后,特 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阜平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内 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 57%,到1995年只占30%o这不是农业的倒退,正是发展和进 步。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由1949年的90%,到1995年只占 55%,这是阜平经济了不起的进步,说明阜平的经济由于过去落 后的单调的“以粮为纲”的“吃饭经济”正向多种经营、商品经 济发展变化。
            经济的发展变化最终还是体现在人民生活上。《阜平县志》 将“人民生活”归入《经济综述》的最后一章也是合情合理的。
            《阜平县志》在加强宏观经济记述方面不仅增设了《经济综 述》和《经济综合管理》两篇,还在经济部类许多篇、章之下增 设了 “无题小序”。这些“无题小序”大部分都写得很精彩,不 搞“一刀切”,也不是一个模式,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一般在 400至1000字之间。有的是展示全貌,有的是纵述历史,有的是 突出某行业的特点,有的是提出问题,如在“林业志”的“无题 小序”中指出了林业发展中“重速生林,轻缓生优质林;重经济 效益,轻生态效益;重栽植,轻管理”的“三轻三重”问题。这 些“无题小序”不仅起到了提纲挈领,弥补专志横排门类,纵述 不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宏观性、整体性,收到了不读全文即知 其梗概之效。
            二、多层次,全方位突出地方特点
            地方志是地情书,其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述和反映的某个特 定行政区域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突出,就能有效地发挥资治、 教化、存史的作用,志书的利用价值就大,生命力就强。
《阜平县志》在突岀地方特点方面也很成功。阜平地处晋冀 两省交界处,境内山峦绵亘,沟壑纵横,灾害频繁,生产条件恶 劣。然而,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阜平人民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渴望光明富裕,追求民主自由的伟大性格;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 接受革命和改革,富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中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首府。这里的人民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阜平人民不仅与国 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而且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与 天斗,与地斗,在兴修水利、修滩造地、山地开发方面摸索出了 一套治山治水的经验,使阜平这个山乡发生了巨变。为展示这些 特点,《阜平县志》采用了多种记述方法:
            一是《概述》中提示。在《概述》中指出“阜平素有'穷山 恶水,、’阜平不富'之说,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恨山、怨山, 诅咒山,以为山是阜平穷的根源。然而,用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 审视327.8万亩山,就会得出结论:山不是包袱累赘,而是一笔 宝贵财富”。这段文字点明了阜平经济的特点,希望也在山。有 这么多的山,开发潜力很大,可以开山造地,发展农、林、牧、 副多种经营;山里有丰富的矿藏,可以采矿,发展工业。虽然寥 寥数语,却起到了导读的作用。
            二是“无题小序”指明,志书经济部类各编章一般都设了 “无题小序”,大部分都把某一行业,某一事物在当地的特点指了 出来。如在《农业》编的“无题序”中就点明了阜平山多地少, 粮食生产一直处于自给状态的特点。在林业志的“无题小序”中 指出了阜平因是全山区县,从东南到西北海拔在200 ~ 2000米之 间,气侯、土壤、光照、水资源等立体条件差异很大。因此,有 “树种繁多,林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水利志”的“无题小 序”中则指出了阜平水旱灾害频繁的特点。但在自然灾害面前, 阜平人民不是束手无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十分重视 水土保持,从修地阶、打坊坝到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再到小流域 综合治理,摸索出一套治山治水的经验。
            三是把有特点的事物位置前移。如水利章,一般志书多是先 写“河道治理”、“蓄水工程”、“排水工程”、“水利工程管理” 等。有些山区县的志书虽然也都写“水土保持”,但将其放在第 一位的确实不多。《阜平县志》将“水土保持”放在了水利章的 第一节,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因为在阜平“水土保持”确属 头等大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68.3万亩,占总面积的86%,平 均每亩地流失土壤0.5吨。因为水土的严重流失,是造成阜平经 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也一直把“水土保 持”放在水利建设的第一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阜平经济之所以飞速发展,也是由于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所以 志书将“水土保持”置于“水利章”的第一节,正是突出了阜平 这一特点。在“种植业”章的“农田建设”节中,把“滩地建 设”放在了第一位,也是为了突出阜平由于山多、土地异常重要 的这一特点。滩地,是指在河沿岸筑坝堤蓄泥沙而造的耕地,由 于修建滩地比开发山地容易,滩地又临近水源,便于灌溉,粮食 产量比山地高得多,所以滩地一直是阜平人民安身立命的“饭碗 子地”、“命根子田”。将滩地建设放在了农田建设最前 边,正是 为了突出阜平县这一独特情况。
            四是“升格”处理。所谓“升格”,指的是将本属下一级层 次的事物,升级排列,与其上属层次的事物并列,尽管对这种做 法有不同看法,通过多年的修志实践,已被大多数方志编纂者认 为是较好体现地方特点的方法。如阜平大枣,本属林业,但阜平 大枣却全国闻名,其产量占全国红枣总产量的6~7%,占全省 总产量的17~20%。阜平大枣在全县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年总收入达4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o如果将大枣 归入“林业章”,只能降到“节”的位置,表面上看似归类科学, 但由于受篇目结构的影响,不可能将其写出几万字,势必写得不 深不透。志书把“阜平大枣”升到章的档次,与“林业章”并 列,这并不是人为地拔高,实际上阜平大枣就有那么高位置。
            “山地开发”本来属“农田建设”节,可是《阜平县志》的 编者将其上升到“章”的档次,与“农、林、牧、渔”业平起平 坐,也是为了突出阜平的地方特色。因为山地开发关系阜平的发 展前途。如果将山地开发放在“农田建设”节,就只能置于 “目”的档次,对阜平这一特点非常突出的事物必然被淹没。
            《阜平县志》不仅釆用了以上多种形式突岀地方特点,更注 意从多角度、全方位突出。全志的各种体裁、各个编、章、节、 目无不充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突出记述人的精神风貌
            地方志,作为记述地情的资料著述,强调“记实”,即记述 实人、实事,实物。但是一地之情,不仅由实在的事物组成,还 包括民众的性格和精神风貌。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地情 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好些志书忽视这个问题,尤期是经济部 类更为严重,只写事物的过程和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数字,看不到 人的活动,更看不到人们在经济建设中的精神风貌。《阜平县志》
在经济部类中不仅记述了大量事和物,更注意到了记人,特别重 视记述人的精神风貌,把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老 区精神作为主线,浓墨重彩,传神地记述,这种独到的编纂思想 是非常可贵的。
            行文中多是通过“以事系人”的方式体现阜平人民的精神风 貌,据统计,经济部类共系人300余名(包括群体)。在革命战 争年代,阜平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很大代价,做出很大牺牲,很多 编章都突出了这一点。如在《商业编》“粮油购销”章中写道,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3年,“阜平县粮食缺乏,为了保证部队 和机关团体用粮,曾多次到外县背粮……数千名农民从行唐向阜 平背粮38万斤”。“粮食合作干部李惠民、刁窝口村粮秣主任闫 荣堂及许多干部群众为了征收、坚壁、保护公粮牺牲了自己的生 命”。在《财政志》中写道,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3年,阜平县 虽然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人民靠吃野菜树叶度日,却交救国粮 140万公斤,超过边区政府分配任务的8万公斤,多么了不起的 博大胸怀!在“邮电志”中记述了阜平人民为完成党政军民公文 的传递、运送物资、护送党政干部,建立28个交通站。为完成 这一神圣使命,交通员吃黑豆、树叶、盐水拌饭,甚至不惜献岀 宝贵生命。1943年日军秋季大扫荡中,阜平花沟口交通站暂时 迁往较隐蔽的楼房村,不幸被驻下庄村的日军发现,住楼房村的 10名交通员中,除1人脱险3人出差未归外,其余7人全部壮烈 牺牲。抗日战争前,阜平交通闭塞,几乎没有一条完整的出境通 道,运输全靠人背、肩挑、牲口驮。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 需要,阜平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不,修通了             4条通往东、西、 南、北的交通路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党中央的顺利通 行。在“交通”章中单设“根据地交通”节,专门记述了阜平人 民在修路中做出的突岀贡献。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阜平人民仍继续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革 命传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如在“水利章”中釆取了以事系 人的方式,表彰了省级劳动模范、红光农业社社长李文祥,带领 群众修水库、建水渠,改变生产条件的动人事迹。尤其是黑崖沟 村党支部书记陈万昌为解决全村饮水问题,不幸以身殉职。龙门 庄村民高秀忠老人为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卖掉了准备为自己做棺 材的大杨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奉献精神!
            因为阜平是山区,植树造林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 发展经济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阜平县志》在“林业章”中既 全面记述了全县林业的兴衰起伏,更突出记述了阜平人民为发展 林业、改造荒山的艰苦创业精神,选取了许多典型人、典型事, 既有群体典型,又有个人典型。如记述的群体典型有李文祥带领 的20名治山专业队,他们的口号是:“山洞是我房,石板是我 床,喝的是清泉水,吃的是凉干粮,治山为革命,建设新山庄 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多么可敬的创业精神!在荒山绿化中,阜 平的妇女也不让须眉,最典型的是南台村苏蕙花领导的“铁姑娘 队”,20多名姑娘坚持荒山绿化12年,她们抡大锤,打钢钎, 凿坑栽树,使南台村成为全县最绿的村庄。记述的个人典型有 30余人,最感人的是驼梁山林场副场长孔繁鸿,“他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带领全场职工植树造林。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连棉 裤都买不起,只好把棉絮缝在裤表上”;“他整整在林场工作12 年,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害致死”。其崇高品德,催人泪。
            这些典型人和典型事,是阜平人民精神风貌与意志品质的集 中体现。目前虽然阜平县的经济还不够发达,自然条件还不够 好,但阜平人民有这种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阜平的发展 大有希望。在经济部类中自觉地重视人的精神面貌的记述,这一 方面是对英雄模范人物的表彰,更重要的是对改变社会风气,净 化人们的灵魂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随文插图,详文之略,补文之缺
            随文插图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修志都非常重视图体 的运用。现代绘图技术、摄影技术为新方志运用图体创造了更便 利的条件。各地出版的新志书,一般都配有大量彩照、黑白图 照,无疑为志书增添了不少光彩。然而,大部分志书的图照多集 中于卷首,随文插图的较为少见,尤其是经济部类有的志书甚至 没一张随文插图。志书的卷首编排部分图照是无可厚非的,但志 书不是画册,将大量图照笼统堆砌在卷首,行文中不搭配相应的 图照,显然会造成图体与正文脱节,降低志书的质量。
            《阜平县志》共有彩照、黑白照、地图、示意图172幅,但 并未把这些图照集中在卷首,而是分散于各有关专志的正文中, 卷首集中了 48幅黑白、彩照,其余的124幅都分散于各专志。 仅经济部类就有随文插图44幅,这些图照大部分用的恰到好处, 图照基本上分为图和照片两大类。图主要有统计图、示意图。在 经济部类,多数志书都用统计表格展示,横列栏目,纵分类目 (或年月)虽然也能看出其发展变化,如只用这一种形式,必会 使志书呆板,缺乏直观性和可读性。《阜平县志》在经济部类中 除用了大量统计表格外,还用了不少图式表格。如在《经济综 述》编“经济结构”章下就用了两个结构图,一张是“农业结构 图”,一张是“工农业产值结构成图”。同一图中,用了曲线图和 圆形图,曲线图表示发展变化,圆形图表示各业所占的比重。在 《基础设施》编的交通、邮电两章中绘制了 “根据地交通站分布 示意图”、“交通干线图”;“城乡建设”章中绘制了 “清代县署 图”、“县城图”;《农业编》中绘有“清代营田图”。这些图与正 文互为补充,交相辉映,使志书达到了图文并茂,既丰富了志书 内容,也保留了珍贵资料。
志书中的照片也用得很好,大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新成就,如“电力章”中的“电力建设图”,“交通章”中的“长 城岭上盘山路”,“林业”章中的“飞播造林”照等。有些照片很 有情趣,如“农机章”中的“山间驴吉普”、“农用三轮深山逞威 风”,这两幅照片的标题加得也有回味余地。“山地驴吉普”照的 是一农民赶着毛驴车,“农用三轮深山逞威风”照的是一农民驾 着农用三轮拖拉机在深山行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幅照片 如果在一般平原县就没什么意义,而在阜平这样的山区过去靠人 背、牲口驮搞运输,而今有了自己的毛驴车、三轮拖拉机,这就 是了不起的变化。
            在“人民生活章”中有6幅反映阜平人民90年代住房的照 片,也很说明问题。住房条件是农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好多 志书写农民住房的变化,多是笼统地写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及住 房质量的变化,《阜平县志》写农民住房的变化,除概括地记述 了全县农民的住房普遍都得到改善外,还随文插入了6幅反映 90年代阜平农村住房的状况。全县农民的住房分上、中、下三 个档次,上等住房一幅是二层小楼,一幅是带车库的独家独院平 房;中等的也有两幅照片,一幅是厦架平房,一幅是水涮石平 房;下等的两幅照片,一幅是东部的旧土房,一幅是西部的旧瓦 房。改革开放以来,阜平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 由于全县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农民的富裕程度也有差别,住房也 不一样,这6幅照片既真实地反映了阜平农民住房的情况,也符 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这样的照片有很好的存史价值。近 代方志学家李泰業编纂的《阳原县志》就有两幅反映1935年阳 原县富户和贫民住宅的照片,为我们了解当时阳原县的人民住房 情况留下了最直观、最珍贵的资料。《阜平县志》这6幅反映90 年代阜平人民住宅状况的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会显 示出其价值。
            《阜平县志》还有4幅古树的照片,一幅是县城南街有千余 年历史的唐代槐树,一幅是宋代栽植的“枣树王”,一幅是于家 么村的“杨树王”,一幅是有300余年树龄的崔家庄的护滩柳, 以这些独有的古树随文入志,不仅反映了阜平县的历史沧桑,对 保护珍稀树木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阜平县志》经济部类的长处不只提到的这几点,还有很多, 如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优劣并书,科学安排附文,篇目设计的独 特等等,不一一列举。但《阜平县志》也有些不足之处和值得研 究的地方,如《经济综述》编中的宏观经济写得不够全面,特别 是在“经济结构中”章中,只写农业内部结构和工农业结构,这 是很不够的,经济结构起码要有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特别是 一、二、三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等。《阜平县志》的下限是 1995年,各个领域的改革进行了近17年,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也有不少教训,可是志书对改革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然志书有这 些不足,只是大醇小疵,白壁微瑕。《阜平县志》仍不失为一部 高水平、高质量的新编志书,为方志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为 方志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材料。
            (原载《河北地方志》2000年第一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