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届修志以来,燕赵志苑百花纷呈,不但有百余部市、 县、区志已出版发行,还出版了不少部门志、乡镇志、村志、厂 志,所遗憾的是在1998年前还未出一部农场志。1998年由海潮 出版社出版的《芦台农场志》却先声夺人,不但填补了我省农垦 系统无志书的空白,也使燕赵志苑中增添了一枝鲜艳夺目的鲜 花,可喜可贺!
芦台农场不但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在全国2000多个农场中 名列前茅,在全省32个国营农牧场中更是位居榜首。《芦台农场 志》不只是河北省农垦系统第一部志书,在全国农垦系统也属凤 毛麟角。
因为农场属企业,不是一级政府,所以本届修志从国家、 省、市都没明确农场必须修志,可是芦台农场的党政领导迎难而 上,主动修志,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正如场党委书记、场长刘 进辉说的那样:“抓经济是强国富民的大业,抓修志是服务当代, 惠及子孙的盛世之举,两善兼得才算新时代的领导者”。芦台农 场志的出版,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真实写照。
芦台农场与丰南毗连,两家关系非常密切,互相支持,互相 帮助。在这次修志中,两地修志工作者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所 以笔者对《芦台农场志》的编纂全过程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同 时,丰南市志办向他们学到了不少东西,获益匪浅。首先,学到 了他们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及不畏艰苦、持之以 恒的工作精神。芦台农场修志比一般县、市修志有三难:一难是 芦台农场仅40年历史,无旧志和历史资料可寻;二难是已出版 的农场志非常稀少,无现成经验借鉴,虽然有不少已出版的县、 市志,但芦台农场是企业,和县、市情况性质不同,难于参照; 三难是农场并无常设修志机构,也无固定人员,二位主编都是场 部办公室主任,兼管修志。尽管芦台农场修志中困难重重,但是 他们肯于吃苦,几乎靠每天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编写志书,没 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和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不可能的,在今天这样的 社会环境下尤为可贵。其次,场党委书记、场长刘进辉同志亲自 参与修志更使人感动,他说:“抓修志,首先我带头”。他不仅这 样说,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从场志的初稿到最后的定稿,他至少 看过三遍。他不是一般地浏览,也不是泛泛地提提要求,而边 看、边改、边补写,或订正,或释疑,甚至连标点符号、错别字 也不放过。据不完全统计,仅他改动之处达700余处,补充、改 写达数万字。作为一个企业的党政第二把手能经常过问修志工作 就很不简单了,既亲自看稿又认真改稿的在全国也不多见,有这 样的领导什么事不能干好?
《芦台农场志》的编者不负众望,不仅向场领导、全场职工 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也为全省地方志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新鲜 经验。
《芦台农场志》不仅仅因在河北省农垦系统中独树一帜而惹 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它是燕赵志坛的一部佳作,达到了思想性、 科学性、资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综览全志,使人感到志书的编者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 的精神,运用朴实的语言,精湛的技巧、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 把芦台农场的开拓者们风餐露宿、吃窝头、啃咸菜、斗蚊虫的创 业精神,以及建场以来的光辉业绩写得清晰、准确、生动,读后 犹如身临其境,历史风云扑面而来。更可贵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写成绩和经验,也写失误和教训,尤其是对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经济腾飞轨迹,进行了重点记 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部志书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而且必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惠及 后世,其功能和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拜读之后,颇受教益,仅就 感受最深的几点略陈数端。
一、设“综合经济”突出宏观记述
《芦台农场志》的编者为加强宏观经济的记述,除志首设概 述之外,在经济编首设了 “综合经济”专章,在经济编其余12 章中有8章开头设了 “无题小序”。《概述》,从农场的地理位置、 建场历史和建场后的经济建设成就,进行了高度概括,高屋建 辆:,画龙点睛,给读者以鸟瞰全貌的启示。
“综合经济”章设了经济制度变革、经济结构、经济规模、 经济效益、居民生活等五个方面,记述了农场经济发展的兴衰起 伏、成败得失。
在“经济制度变革”中全面记述了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工 业体制变革、建筑业体制的变革、交通运输业体制变革、商业体 制变革。有些志书也写经济体制的变革,但大多数只写农业的体 制变革,却忽视了其它行业的体制变革,显得片面;也有的把体 制改革分散于工业、商业等篇分别记述,显得支离破碎和啰嗦重 复。只有集中起来记述,才比较系统全面。同时也符合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综合经济”是全志最精采的部分之一,主要表现在写宏观经济 内容全面深刻。有些志书虽然也设了 “经济综述”,但不是内容 过于简单,就是几个简单数字的堆砌。对反映经济建设规模和经 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等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涉 及。《芦台农场志》则不然,在“经济规模”节中写了社会总产 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固定资产定额流 动资金、销售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8个方面的数字。不仅写出 了不同年份的变化情况,也写出了变化的原因,彰明了因果。对 经济效益的记述,也是好些志书容易忽略的问题,只记产值,不 记利润,只记产出,不记投入,“以产值论英雄”的现象非常普 遍。岂不知没有效益的产值越高,越是劳民伤财。《芦台农场志》 单设“经济效益”节,节下设“实现利润”、“效益分析”、“建设 投资”、“产业成果”、“贡献” 5个“目”,写了近5000字,分析 得非常透彻。如在“实现利润”这一目中,写了从1949年建场 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1978年的38年中,一般利润在30〜 100万元之间,利润最多的一年是1975年,416万元。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年年盈利,从1980年的750万增长到1991年 (志书下限)的2375万元。不但反映了芦台农场的曲折历程,还 说明了曲折的原委,揭示了这样的规律:什么时候方针、政策对 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经济就发展,反之,经济就停 滞,甚至倒退。也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给芦台农场带来的勃勃 生机。在“经济效益”中不是简单的罗列几个数字,而是对经济 效益从产值利税率、资金利润率、销售收入资金率、产值资金 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人均国民收入、国家投资回收率7个方面 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确凿的事实,可靠的数据,记述了芦台农场 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髙,读后使人认识到该场是个髙效益、贡献 大、充满着活力的大型国营农场。领导看了放心,群众看了舒 心,本地人看了欢心,外地人看了动心,有强烈的资政、存史、 教育功能。
经济编中的8个“无题小序”写得也很有特点,有的2000 余字,有的仅200余字,根据实际情况,宜长则长,宜短则短。 写得最长的是种植业、农业机械化、养殖业3章的“无题序”, 都在2000字以上,这不是随意而写的,正是为了突出国营农场 这一独特的优势。
《芦台农场志》这种宏观——中观——微观的格局犹如网之 纲、目、结,层层相辖,浑然一体,既实出了宏观性,也大大增 强了志书整体性。
二、特点鲜明
方志的本质属性就是地方性,虽然每个方志工作者在修志中 都在为突出各自的特点而苦苦追求,但不论是大编法还是中小编 法彼此雷同、千人一面的现象仍很明显。《芦台农场志》却不这 样,它不是按某种模式套下来的,而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谋篇 布局,显得特点非常突出。
从篇目设计上看,如地理篇,它不象一般县志那样设“建置 沿革”,而是设了 “隶属、建制”,从行政归属看,曾归属于宁河 县、廊坊地区、唐山市等,建制不同于建置。一般县志把“农业 机具”归入农业篇,而《芦台农场志》却将其独立设章,与农业 平起平坐。这样设篇也是为了突出农场的特点,芦台农场是个机 械化农场,办场的初衷就是为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起示范作 用,该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一直处于全国2000多个农牧场 的前列。从耕、耙、躺、播、灌、打E、田间管理,到收割、晒 场、装运、仓储、加工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所以农业机械化 的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一般县不可比拟的,志书将其独立设篇正 是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在养殖业中也和一般县志篇目不同,一般 志书多是按“畜禽品种”、“畜禽饲养”、“饲草饲料”、“疫病防 治”设篇,而《芦台农场志》却在畜牧章中设了 “中国黑白花奶 牛芦台群”、“芦白猪、芦花猪”、“其它家畜”、“家禽”、“饲草、 饲料” 5节。把“奶牛”和“猪”单独设节,与家畜家禽并列, 而且其篇幅占整个养殖业的55%o这种越级划分、升格立节的 章法,如果按形式逻辑衡量似不合理,但是,若把“黑白花奶 牛”、“芦白、芦花猪”作为“畜禽品种”节中的一个“目”,从 实际上看更不合理,因为这样不足以反映“黑白花奶牛”和“芦 花’“芦白猪”在芦台农场经济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1991年, 芦台农场畜牧业总产值79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7%o在畜 牧业总产值中黑白花奶牛和芦花、芦白猪占80%以上。居全省 农垦系统之首。1991年,全场有奶牛场9个,奶牛2321头,产 奶8000吨,其奶牛存栏量居全省密集饲养区首位。芦台农场已 成河北省颇具规模的猪、牛良种生产基地。志书的作者没有死搬 形式逻辑,而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谋篇布局,这正是《芦台农场 志》突出地方特点的一大特色。
对“经济管理”,一般县志将其归入经济编是合理的,但 《芦台农场志》却单设“管理”编,与经济、政治诸编平起平坐, 这样编排也是独具匠心的。因为芦台农场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 发展,工建交商综合经营的大型农垦联合企业。一个企业的成 败,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芦台农场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农 场,曾是农垦企业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典型,有许多成功的管 理经验,财务管理、产品管理等也曾写入一些农业专家的教材。 同时,在管理中也有这样和那样的教训。为了突出这一特点, 《芦台农场志》设立“管理编”共8章,32节,约计9万字,占 全志的12%o对管理写得如此全面、深刻,在志书中占这么大 的比例,这是绝无仅有的。不但给编写企业志提供了宝贵经验, 市、县志也可借鉴。
一般县志多把“外经外贸”归入商业章中的一节,芦台农场 和一般县不一样,从50年代起就坚持对外开放。建场以来,有 英、美、日、俄(前苏联)等2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领导人、专 家来此参观、考察;农场也先后13次派出百余名专家和技术人 员去12个国家考察、学习及援助兴建农场。这么多的外事活动 一般县是少有的,所以《芦台农场志》特设“外经外贸”章(相 当于小编法的“编”)。下设“技术交流”、“援外工程”、“外贸出 口” 3节。在“援外工程”节中,设“援建索马里巴洛温农场”、“援建尼日尔共和国加亚上垦区”两个专题,用3000余字详细记 述了援助这些国家建农场的过程、农场的规模、效益以及国际友 人的高度赞扬。充分显示了芦台农场对外开放型企业的优势以及 芦台农场人的宽广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有人把认为层次较低的 事物,在篇目设计时提高档次,称之为“升格”。实际上这种说 法不确切,也不科学。一说“升格”好象是人为的拔高,实际上 这些事物本身就有那么高的位置,不是拔起来的。如《芦台农场 志》把“管理”放在编的档次,把“外经外贸”放在章的档次, 把“黑白花奶牛”、“芦白、芦花猪”放在节的档次,都不是编者 拔高了,而这正是农场客观实际的反映。
《芦台农场志》不仅在篇目设计上在突岀特点方面下功夫, 还特别注意从多角度、全方位突出特点,真正坚持了详独略同。 以“种植业”章为例,芦台农场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 米、高粱、大豆。写这些农作物不平均使用力量,水稻是该场的 主要农作物,且品质优良,有半个多世纪的生产历史,驰名中 外,因此,编者记述水稻不惜笔墨,其篇幅约占粮食作物的 60%以上。“农技农艺”这一节共8000字,写水稻的载培技术达 5500字,而且其它各种农作物的载培技术仅用2500字。这样记 述不是顾此失彼,比例失调,而正显示了编者突出特点良苦用 心。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一部志书质量优劣的评价,可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但最重 要的一条是看它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本地的地情。实事求是, 就是从实际出发按历史的本来面貌加以记述,不溢美,不掩过。 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是志书科学性的要求,是发挥其功能作用 的需要,也是志书的价值所在。
《芦台农场志》基本上把握住了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对建场 以来的成功与失误,成绩与缺点,正确与错误等等,都作了实事 求是、恰如其分地记述。记成绩不夸大,不添枝加叶;记失误和 缺点不回避,也不随意缩小。能作到这一点应该说是难能可贵 的。全志不论是概述、大事记以及各编章,首先对建场至1991 年这42年中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充分地记述,并把它当成 全志的一根主线,同时,也记述了芦台农场42年的历程不是一 帆风顺的。如建场初期,由于搞单一的种植经营,连续3年亏 损;1952年以后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农牧并举”,强化管理, 扭亏为盈,到1957年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可是到1958年,受大 跃进影响,头脑发热,提出“一年干三年的事”。农业上“大放 卫星”,甚至把20亩水稻硬是移栽到一亩田里,结果是“卫星” 未能上天,“卫星田”却颗粒不收。畜牧业盲目搞“十大养”,由 于检疫不严,饲草饲料不足,管理不善,几乎死亡殆尽。志书不 仅记述了失误,更注意记述纠正失误。60年代调整了农牧结构, 总结了教训,加强了管理,致使农场经济又步入了良性循环。到 1965年,利润首破百万元大关,远远超过了 1957年的水平。可 是,好景不长,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人心搞散了, 干部打倒了,管理搞乱了,生产搞垮了,使刚刚恢复元气的芦台 农场从1966年起连续4年亏损。
志书编者在彻底否定10年“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不是从 概念出发,把这10年写得一踏糊涂,而是把“文化大革命”与 “文化大革命时期”严格区分开来。这一时期,芦台农场的广大 干部、群众顶着“四人帮”的压力,排除干扰,坚持“以粮为 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工副业发展较快,兴办起十几个小工 P,到1974年经济又出现了一个新发展。这样写不是为“文化 大革命”唱赞歌,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肯定还 有更大的发展。
志书的编者还满腔热情地突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巨大变化,尤其是突出了改革。但又不是把三中全会以后写得完美无缺。1980 - 1984年,芦台农场经济发展缓慢,效益滑坡,4 年徘回。其主要原因是思想不解放,等待观望,丧失了发展机 遇,仍没彻底解决“大锅饭”的问题。这不是为三中全会以来的 改革开放抹黑,而恰恰是在说明由于没很好的坚持改革开放,才 影响了芦台农场的发展。1985年以后,由于农场按革命化、年 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四化”要求调整了领导班子,解放思 想,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842个职工家庭农场,独立核 算,自主经营,定额上交,自负盈亏,打破了 “大锅饭”,职工 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1985 ~ 1991年7年中上缴利润 2765.4万元,相当于建场至1984年36年的总和。读后,人们自 然而然就会得出只有坚持改革才有出路,是改革给芦台农场带来 了生机这样的结论。
坚持实事求是的另一表现是敢于闯禁区。对“三反”、“五 反”,一般志书不敢写半个“不”字。首先应该肯定,“三反”、 “五反”主流是好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对个别地区的扩大化 问题也应实事求是地记述。《芦台农场志》很有分寸地记述了运 动中的偏激行为。志书中这样写道:“此次运动声势浩大,工作 组领导多次在’打虎队’中声称:农场建场期间动用大量资金, 没有贪污浪费行为是不可能的,一定有大大小小的'老虎'。号 召'打虎队'坚定信心,穷追猛打,致使运动中出现了过激行 为,使一些干部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但很快“个别不实的案 件,得到了平反和纠正”。对“反右斗争”,芦台农场也不象一些 地方那样严重地“扩大化”,全场只错划1名右派分子。虽然定 的右派分子少,但志书也不是对反右斗争持肯定态度,“对一些 有偏激情绪言论的干部,进行了错误地批判和斗争,在'四大'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过程中,伤害了一些干部和群 众。”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此外,《农场志》记述得法,不论记述那件事物都有头有尾, 因果彰明,如在“种植业”章记述水稻的育秧方法,不仅写出了 水床育秧、湿润育秧、薄膜保温育秧、工厂化育秧、旱育秧6种 育秧法,还写出了各种育秧法的优点、弱点,最后肯定了旱育秧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反映了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 的不断提高。
在行文上,语言朴实、简洁、通畅、雅俗共赏,足见编者驾 驭语言文字能力之高。总之,这部志书不论是从形式上看还是从 内容上看都是上乘之作。
(原载《河北地方志》1998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