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要领后来居上 -—读《藁城县志》稿体会
             为使我得到一次学习机会,藁城市政协张燕儒副主席、市政 府办公室杨印海副主任,县志主编张中义同志不远千里,风尘朴 朴专程来丰南送志稿,使我非常感动,也感到不安,主要是自己 水平太低,唯恐辜负藁城市领导及修志同仁的殷切希望。
             有幸参加三十余次稿评会了,也看过百余部志书,和这些志 稿志书相比,我觉得《藁城县志》稿是一部经过精心总纂过的志 稿,就现在来说,不用说比那些评审稿,就是比已经出版了的一 些志书质量还要高。总的感觉,全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 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记述了藁 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志纲 目清楚,条理分明,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为一体,融时代 特点和地方特点于全志,这部志稿体现了河北省方志界的新水平 和新成果,可喜可贺!由于时间紧,对志稿看得很粗,加之水平 所限,提不出深层次的意见来,仅就个人读志稿的心得体会提出 来供同志们参考。这部志稿有以下几点应当肯定:
             一、在提高志书的政治质量方面下了一定工夫
             编修地方志不是个人著述,历来就是政书、官书,有很强的 政治性,政治是志书的灵魂,这是编纂地方志的目的所决定的。 近几年方志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志书的政治性,解 决政治部类过于单簿的问题。《武安县志》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章,设了 “县委决策”,在政府章设了 “政务纪 要”。《黄骅县志》设了 “党政要务”,《盐山县志》在共产党章设 T “主要活动”,在人民政府章设了 “主要工作”,这些可贵的探 索,为提高志书的政治性起了重要作用。藁城县志办的同志在如 何提高志书的政治质量方面也下了很大工夫,并有所突破。
             首先,加强了政治部类,全志书共110万字,政治篇14.8 万字,加上军事篇近20万字,占整个志书的19%, 一般志书是 达不到这个比例的,有的还不足10%o还突出记述了中国共产 党,达3.5万字。尤其是用较大篇幅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 时期、土地改革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 立以后的重大活动。另外,还从党的建设、社会宣传、统一战 线、纪律检查几个方面记述了党的活动。
             不但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记述,对象工会、妇联、青年团 这些群众团体,也不象有的志书那样,只写机构设置的演变,不 写具体内容。而《藁城县志》稿却侧重写了这些组织的活动,在 工会、青年团、妇联的节下都设了 “工作概述”这一目。例如写 妇联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做军鞋、军衣、支援前线,救护伤 员,掩护革命干部,参加生产,全县110个村建立了妇女自卫 队,队员达4000余人,她们站岗放哨,参加战斗,涌现出许多 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南乡村妇联副主任徐领弟,为保守党的机 密守口如瓶,面对敌人屠刀,视死如归,贾村女共产党员贾大 丑,为保护党的机密文件跳井身亡。写建国后妇联的活动,突出 记述了积极宣传婚姻法,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参加社会 主义劳动竞赛。写三中全会后的活动则突出了积极投入两个文明 建设。有面上的情况,又有典型人物,写的有声有色,充分显示 了妇女的半边天作用。
             政治性比较强的另一表现是事实求是地记述了国民党。前段 修志中有个倾向就是对国民党的记述过简,有好些志书对国民党 只是写个机构名称和领导人名单,既不敢写他们的功绩,也不写
他们的劣迹。我们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国民党组织都是1927年 以后建立的,从刚建立那一天起就镇压共产党和人民。抗日战争 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虽然也不得不抗战,但非常消极, 《藁城县志稿》就实事求是地记述了藁城县国民党的活动。
             藁城县国民党从1928年建立起就监视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 的活动,并建立了反动武装,镇压人民,“九一八”事变后,大 搞亲日反共活动,提倡中日亲善,并抓捕共产党人。1937年日 本帝国主义占领藁城后县党部人员逃散,抗战开始后“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制造磨擦,甚至暗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最后, 书记长刘子斌公开投降,充当汉奸。日本投降后,组织反动武装 还乡团妄图窃取抗战胜利果实。把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揭露 无遗,和共产党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很深刻的教育作用,大大提 高了志书的政治性。
             《志稿》不但加强了政治部类的记述,在全方位提高政治质 量方面也下了很大工夫,在各编章都有体现,概述、大事记、经 济编的经济发展章、农业编的经营体制等章节体现得都很突出。
             二、注意加强志书的整体性
               胡乔木同志在全国第一次地方志会议上曾经讲过,“地方志 应当提供一种有系统的资料;这种有系统、有组织的资料,应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目前已出版的志书和志稿看,整体性不强 的问题非常严重,不但小编法这个问题很突出,本来大编法比较 容易体现整体性,也没利用这个优势,尤其是经济部类结构松 散,缺乏统摄,多见微观,少见宏观;多孤立事物,少事物的互 相联系;多静态,少动态;多现象,难见规律。有的志稿甚至连 全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等基本情况也 看不出来。藁城县志办的同志在提高志书的整体性方面下了一定 工夫,在全志中设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综述,即志首设“概述”, 简要的从宏观上记述了藁城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概况。在经济编中 设了 “经济发展”专章,章下设“建国前经济概貌”、“经济制度 变革”和“建国后经济发展概况” 3节。经济制度变革,着重写 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 公社化、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这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了生 产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三节中分“国民经济 恢复时期”、“一五时期”、“文革前8年”、“文化大革命”的10 年及“三中全会以前”、“改革新时期” 5个阶段,以生产力为主 线,着力记述推动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展现各个历史阶段经 济的兴衰起伏。比如,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5496万元,比49年 增长74%,其中工业产值361万元,为建国初期的5.6倍。1957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6864万元,尤其是工业产值达到 1345万元,比1952年翻两番,而1961年,手工农业产值由1957 年的6864万元,下降到5084万元,下降35%□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的1985年和1978年相比,则翻了一番。这一系列数字的 变化揭示了一个规律,什么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适应经济就 倒退,什么时期和生产力相适应,经济就发展,第三节和第二节 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在此章还设了 “建国后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发展变化表”和 “各乡镇工农业总产值及农村经济收入状况表”,文表结合,使读 者对藁城经济发展的总貌有了比较清晰地了解。
             除设了类似经济综述的“经济发展”章外,还在农业、林 业、冷藏业、畜牧、水利、商业、粮食、工业、交通、城建、中 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政法、民政、教育、卫生、文化 艺术、人民生活、方言等章下都设了 “无题小序”,概述各项事 业的发展。在工业、乡镇企业、外贸等重要章设了 “发展概况” 专节。大部分小序写得都很好,起到了统摄全章的作用,也有些 小序写得还不够理想。小序,应是对有关专志内容的提炼和高度 概括,应着重写该项事业的兴衰起伏,纵述历史,横陈现状,反 映该项事业的发展规律。
             除此以外,志稿对各项事业的记述都注意到了完整性。如对 冷藏业的记述,首先记述了沿河故道的开发,因为这是林果生产 基地,加之本地生产水果历史悠久,有了水果资源,自然就出现 了贮藏问题。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紧接着就 写了冷藏技术和效益,并附录了《人民日报》和《河北日报》的 两篇报道,使读者对藁城的冷藏业就有了一个完整地了解。志稿 对有些事物不是横分到底,而是采用了纵横结合,当横则横,当 纵则纵的原则。如对中国共产党的记述,除横分为组织系统、党 员代表大会、党的建设、社会宣传、统一战线、纪律检查7节 外,对党的主要活动则釆取纵写的方法,读后使人对党的活动有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三、注意了以事系人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凡一切生产活动、社会活动都是人 的活动。从目前看到的一些志书和志稿中,多数存在记事不写 人,见物不见人;有的虽然写人,但写官不写民,写古不写今。 为了弥补这一状况,有不少修志同行作过很多努力,采用了 “以 事系人”或“以人系事”的方法,但有的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 系的过多,过乱,藁城志稿在以事系人方面作得比较好,尤其突 岀地系了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的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以 及对某项事业的首创者、推动者、有重大贡献者,比如在大事记 中仅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的大事记中就系了 46人,其中有正面人物33人,反面人物13人,这些正面人物中 有第一支抗日武装的组织者马玉堂,有为保守党的机密而献身的 妇联副主任徐领弟,女共产党员贾大丑,有被敌人抓捕后坚贞不 屈的县委副书记祁祥生、组织部长臧志祥,有带领县大队活捉日 军一个小分队的县大队长张达风,有带领五区区小队一夜之间就 拔掉敌人32个炮楼的区小队长李振西等等。系的反面人物中, 有被民兵处决的伪警察所长闵建贵,有被鲍家社民兵和一区队击 毙的伪保安队大队长何狗石和常备自卫团团长程寿三,有被处决 的叛徒李大刚等。
             这样写人显得营垒分明,使人认识到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有强烈地教化作用。
             另外,在其他有关编章中也注意了以事系人,比如在“党的 建立与活动”章中系了 50余人,在“群众团体”章中仅在妇联 中就系10人,在其他各有关章节中,凡是对某项事业有突出贡 献的在记事中都系了人,有民国初年办第一个铁工厂的李树堂; 有制造的宫面被国民党政府列为名特食品的杨福之;有第一个农 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者胡雁雨;有1954年卖给国家万斤余粮的 张洛丹;有首次养殖尼罗罗非鱼成功的养鱼专业户袁黑旦;有被 誉为“果农的福星”、“制冷专家”、小型冷库的设计者秦海军等 等。
             志稿还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 出突出贡献的人用以事系人的方法给以记述。在社会编“风俗习 惯”章的“良风美德”节中写的人物,有致富带富的贾村农民武 吉龙;有传授农业技术的小果庄农家妇女路兰花;有坚持晚婚的 东四公村的女青年孙翠双;有舍己救人的大同村民兵排长李黑 仁;有拾金不昧的小半村保健站司药魏计拴;有孝敬公婆的好媳 妇留章村妇女龚玉双;有助人为乐的徐村民办教师石军平;有救 死扶伤的梁庄乡卫生院医生马大娟;有含辛茹苦二十余年,养育 三个孤儿的南营村李银须、贾心灵夫妇;有勤劳致富的大常庄农 家妇女马秀;有计划生育的模范周家庄村民石小芬。
             这些人物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都走在了历史前头,为全 县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全县人民学习的榜 样。藁城县志办的同志在志书中给这些人一席之地,使之永垂青 史,这正是高明之处。
             《志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简炼、通畅、典雅,足见编 者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很深厚的。《志稿》的优点和长处还很多, 就不一一列举了,藁城志稿越是基础好,越应严要求,越坚持高 标准,仅就志稿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
             —,关于凡例
             凡例,是一部志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冠于志首的纲领性 文字,大有讲究之必要。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指出:“夫史之有例,犹国 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章学诚 在《修志十议》中指出修志需要有识、明、公三长:“识足以断 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决情托”。可见凡例在修志中的重 要性。可是,有的同志往往对凡例有所忽视,把它看成应景文 章,或者是照别的志书套几条,甚至还有的在志稿写完后才补 上,这都说明对“凡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凡例”既是全书 的大体编纂方案,又是读者的阅读指南。所以“凡例”的文字要 求特别简洁和准确。《藁城县志稿》的“凡例”基本上还可以, 但有的还不够精炼和准确,第一条就有点啰嗦,第一句话“《藁 城县志》是新中国建立后创修的社会主义一代新志”。这句话没 用,可去掉。“不循成例刻意创新”也去掉,因为有些成例,如 横排门类,纵述始末,生不立传”等还是要循的。这一条可这样 写:“新编《藁城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记述本县自然、 社会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采取统今合古、详今略古、详近略远 的编纂原则,着重记述藁城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 料性的统一”。
             这就是说第一二两条合并为一条,“秉笔直书”不如改实事 求是更为准确。
             第三条可这样改:“本志采用的是大编法,志首设概述,提 要钩玄,概而述之;次为大事记,以时为序,纵贯古今;之后设 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7编,为本志主 体;最后为杂记。编下设章、节、目,并视其内容在编、章之首 设无题小序,以统摄全篇。”
             第四条还应加上一个“述”字,概述、小序不都是“述” 吗?
             第五条,去掉“本志为通志”,“通志” 一般是指“省志”, 也不确切,第一条加的“统合今古”就表示了这个意思。可这样 改:“本志上限不作统一规定,尽量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断 于1985年……”建议:下限是否可以再延长到1989年改市前。
             第六条,民国、新中国不是历史朝代,这一条是两项内容, 一项是文体,一项是纪年,是否可以分为两条?可这样写“本志 均用规范语体文,记述体,寓观点于资料之中”。第六条可以把 解放后的那部分一律删掉,没必要写那么细,越细越显得不全 面。第七条也可删掉,如果要,可加在第三条“次为大事记”之 后。第八条可这么改:“依志书通例,不为生人立传。入志立传 者,以对社会发展有较大贡献者为主,以正面人物为主,以本籍 人为主。立传人物不分类,按卒年为序排列”(志中是按生年, 应改过来)最后一条写得过分繁琐,可删掉。
             二、关于篇目问题
             地理编应作调整:第一章区划占一章挺不起来,两节才占一 页,是否可将其放在概述中或是放在行政区划以前,不设标题。
             4章至9章均属自然环境的内容,是否可独设“自然环境” 章,章下设6节,第一节地质,第二节地貌,第三节气侯、(水 文不能设在气候以前,因为气候决定着水文,气候更不能和土壤 搞联合体)第四节水文,第五节土壤,第六节应设自然资源,下 设“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3个目,生物资源包 括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不能写人工种植的作物和家畜家禽。建 议《志稿》只写野生动植物,要按现代科学分类(界门纲目科属 种)要写学名,括号里可注上土名。写野生动植物,不能光写一 个名称,要写它的数量、分布、用途以及消长情况,好些志稿都 不重视自然资源的记述,这一点还不如一些旧志,清光绪二年 (1876)的《宁河县志》这样记述了野稗:“邑东南地瘠,遍地俱 生,暮秋落地,田家扫土筛簸出粒,作粥味香,人多赖之。”有 多么深厚的内涵!
             关于经济编中的一些问题,为加强其整体性,单独设了 “经 济发展”章,这很好。设这章的目的是先从宏观上写,可是有些 篇章处理的不好,不但整体性体现的不好,还不深不透,支离破 碎。“经济发展”这一章的第二节写的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可 是仅隔了 10页以后的农业章又设了 “经营体制”节,两处都是 写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连标题 都一样。虽然编者的意图是想从不同角度去写,前者从宏观上概 括写,后者从微观上具体写。看了后仍感重复,且宏观不宏,微 观不微,不深不透,建议这两部分并在一起写。
             工业章的“无题小序”只写了全民和县办工业,这就反映不 出全县工业的总貌。276页那个统计表上全民和县办集体企业的 产值,仅仅5485万元。而乡镇(工业)产值却15794万元,相 当于国营和集体的3倍。为什么工业篇却不包括乡镇工业呢?
             商业是志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编章,它连接生产和消费、工 业和农业、城镇与农村,行业门类多,服务范围广,排列确实不 易。因此要写清商业的兴衰起伏,利弊得失,以达察古知今,鉴 往昭来、资治存史的目的,必须紧扣商品、市场、经营、体制4 条主线,抓住商业体制、商品购销、饮食服务、贸易市场、商业 管理5个要点。其间商业体制主要是按不同所有制性质,记述各 类商业的沿革、规模及其在流通领域占的比重、作用;并着重贯 彻经济体制改革后正逐步形成的以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多种经营并存的新型商业结构。商品购销是商业活动的主体, 是本专业的重点。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按 照商品的属性记述粮油、物资、日用工业品、食品副食及烟草诸 类商品流通的历史和现状。尽管物资是供应、烟草是专卖,油粮 是战略物资,但其毕竟是商品。
             《志稿》的“商业章”没抓住这些基本要点,还没跳出部门 的圈子,写的不是大商业,基本上是供销社与国营商业的相加, 没有站在宏观的高度去写,看不出全县的商业总貌。不论是国营 商业还是集体商业,其主要业务无非是购销。整个商业章共32 页,供销社就占23页,几乎占80%,这23页中,表格占去了 10 页,国营商业仅占7页,而表格占去4页,文字记述只占3页, 且有两页都是机构设置的内容。商品购销是商业的主要职能,却 仅仅330个字。
             所以对商业的篇目要进行大的调整,按大商业去写,设以下 7节。
             第一节 商业体制,记述各种所有制商业所占的比重,可分 5个目。
             一、 国营商业。
             二、 供销合作商业
             三、 集体商业
             四、 联营商业
             五、 私营个体商业•
             第二节粮油购销
             一、 购销
             二、 储运
             三、 加工
             四、 管理
             第三节商品购销
             一、 生产资料购销
             二、 日用工业品购销
             三、 食品副食品购销
             四、 烟草购销
             五、 农副产品购销
             六、 中西药品购销
             七、 废品回收
             第四节对外贸易
             第五节市场
             一、 集市贸易
             二、 庙会、物资交流会
             三、 专业市场
             第六节饮食服务
             一、 饮食业
             二、 服务业
             第七节商业管理
             一、 储运管理
             二、 经营管理
             三、 企业管理
             三、关于人物志的编写
             藁城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所以重视了人物志的编写,从 人物志所占的分量来看,仅次于经济编,达19.4万字,占全书 的18%,这是一般志书和志稿中少有的,这也是《藁城县志稿》 的一大特点。立传人物65人,其中,古代人物18人,近现代人 物47人。人物表中涉及的人物3889 A,其中,烈士 2510人,文 武职官411人,清以前的228人,国民党政府的58人,中国共 产党的125人;举人进士 248人,贡生255人,民国21年(1932)以前的大专毕业生115人,学者名流240人,其中,新 中国建立前的31人,新中国建立后的209人,出席省以上的先 进、模范59人,园丁 51人。
             人物表的人物过多、过乱,缺乏一个统一标准。除烈士以 外,上表的人物共1379人,而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和建国后的人 物仅544人,还占不了 40%0从入志的标准看,中国共产党的干 部是地师级以上,而古代人物连知县把总之类的都上了县志,国 民政府期间的营级干部、县长也上了县志,显然有点厚古薄今, 也不符合详近略远的原则,我的意见文武职官表、贡生以及大专 毕业生可以去掉,没什么实际意义,如果真的用到了可以查旧 志,因为藁城的旧志很全。那些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却一个 也没有,这是说不过去的。新中国建立后的学者及科技人员也要 提高档次,起码应是副高职以上的。人物表第一节“……共有烈 ±2510名,军队2127名,……地方383名”。“军队” “地方”是 指什么?第1140页中的附表“学校毕业”表述也不准确。
             还有一些地方事实不准确,如1140页表中的靳西铭,清光 绪年间北平航空学校毕业,这里有三个错误:一是光绪皇帝在位 34年,只说光绪年间太不准确;二是清光绪年间北京称“京 师”;三是光绪年间是否有空军?这个表中有的写“北京某某学 校毕业”,有的写“北平……” 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建国后才 又改为北京,如写黄裕堂“民国三年北平中国大学文科毕业”、 “尚梦龄1931年北京朝阳大学毕业”都不准确。
             关于人物传,全志立传人物65人,古代18 A,近代47人。
             古代18个人物中基本上都是封建官吏,看不到“小人物” 的影子,汉代1人、唐代1人、宋代1人、金代3人、元代8 人、明代4人。从朝代所占的比例看,金元时期竟11 A,占古 代人物60%还多,明代仅4人,而清代一个也没有,不符合详 近略远的原则,清代267年,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 半封建半殖民地,有三座大山压在人民头上,从全国看,上层人 物中有不少爱国人士为使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奔走呼号,从广大 人民群众的斗争看爆发了天平太国起义、捻军起义、白莲教起 义、义和团、红灯照等等,气壮山河,如火如荼,可是这一段竟 一个人物也没有,出现了历史空白,不符合纵不断线的原则。
在写法上也违背“凡例”中写的一律用“语体文”,基本上 全是用的文言与半文半白的语言。
             有的人物传根本没什么内容,如郭圣通传,只写了他的家族 的兴衰荣辱史,没有传主的一点事迹。有的文字过长,如董俊、 董文炳、董文用父子三人的传5000来字。在称呼上仍然用“皇 帝”、“皇上”、“上”、“先帝”、“太祖”、“世祖”、“金主”、“圣通 母郭主薨”这类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称呼,没有一点时代气息。
             对古代人物入传,我们不能当“二道贩子”,要严格选择, 当然,我们对古人也不能苛求,但必须看这个人物是推动了历史 前进还是阻碍了历史前进?是爱人民,还是反人民?是维护民族 团结、国家统一,还是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象董文炳、 董文用、张子麟这样的人物选的就比较好,他们都是爱民,主张 减轻人民负担。张子麟还与欺压人民的官吏斗争,甚至对炙手可 热的权宦刘瑾也敢正法。
对古代人物传中涉及到的“匪”、“寇”、“贼”等都应分析, 因为封建统治者把人民对他们的反抗称为“犯上作乱”,称之为 “匪”、“寇”,如董俊传中“境内有不法男子300余人,期日作 乱,他发觉后,戮其魁首”“深冀一带妖人惑众,图谋不轨,连 逮者数万人,主刑部门提出当灭其族,俊力请只诛首恶”。“沃州 民据天名寨为盗,俊率军剿灭”。这些都应当分析,不但不是功, 如镇压人民就是罪,应批判。
             郭圣通传多次提“武帝”是不对的,因为是东汉的光武帝。 一写武帝就容易与汉武帝相混。志稿中还用皇帝的庙号相称,如 元太祖、世祖等,直书刘秀、成吉思汗、忽必烈即可。还有古代 人物中涉及到的“迁”、“擢”就直接译为提升,提拔即可。
             有的为追求文字简洁出现了以词害义,晦涩难懂的问题,如 安熙传“乃从刘门人问其续说”,“刘因性格高明坚勇”等等,让 人难以理解。
             怎么修改?①有的压缩文字;②杨氏弟兄、董氏父子可以合 传;③安熙只是推崇朱熹学说,崔亮更无什么事迹,只是制定礼 教,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没必要立传;④压缩金元时期 人物,补充清代人物;⑤最好能选些“小人物”入志。
             近现代人物从总体上看写的不错,从立传人物的范围看,有 革命烈士 25人,体现了藁城这个老解放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 壮丽的斗争画卷。其他入传人物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 中为国捐躯的郝梦龄和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原为国民党将领后 投奔共产党的何基洋将军,还有抗日战争爆发后不顾74岁高龄, 毁家纾难的民主士李树青,一方面表现了藁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 神,也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
             入传人物的烈士中,既有新中国建立前的,还有新中国建立 后为救落水儿童而献身的民兵李黑仁,有为宣传计划生育而被害 的妇联主任乔香婷以及为抢救集体财产、阶级弟兄而献身的民兵 周宏山。这说明不论是在战争环境中,还是在和平年代里都有牺 牲。
             入传人物还有战斗英雄、党的普通干部、劳动模范、赤脚医 生、教育工作者,还有4个妇女,入传人物的范围比较广泛,也 比较典型。
             有些人物传写的很好,象郝梦龄、何基洼、马润章、夏福 海、赵国贞、徐领弟、赵培仁、史建国、郭德润等传都较突出, 尤其是郭得润传,是我见到的志书中最好的一个,我仅看了一 遍,在头脑里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传之所以写的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突出了人物的 精神风貌和高贵品质,而且有鲜明的个性,读后产生强烈的共 鸣,受到深刻的教育。比如郝梦龄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1934 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时,他力请解甲归田,1937年再 度请求归田,按他的官职、地位,只要听从蒋介石的旨意,升官 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他宁可回家务农也不打内战,表现了他的良 知。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却要求返回部队北上抗日,两厢对 照,其爱国主义精神跃然纸上。可是这里没用一句类似“他有强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空话。尤其是写出了在武汉与妻子、 儿女话别的语言:“我爱你们,我更爱我们的国家”,临别时写了 遗嘱,这就表现了他把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存亡看得比个人的一 切还重要。并抱着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走上了战日前线,在抗 日前线选择了他对军官的一段训话:“现在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是我辈军人没尽到责任。欲置国家于磐石之上,拯救黎民于水深 火热之中,必与官兵同命奋战”,他身为高级将领,战斗打响后 亲临第一线,仅距敌200余米,并鼓舞官兵说:“就是剩下一个 人也要坚守阵地,决不后退,我若先退,你们谁都可以枪毙我”。 •通过选取人物的这些典型言行的记述,对他忧国忧民,把拯救黎 民百姓于水火为己任、身先士卒的高尚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人 物的个性也非常鲜明。
             何基洼传也是写得比较成功也是因为资料丰富,没空洞说 教,个性鲜明。紧紧抓住了人物的典型语言、典型事件:①青峰 口抗战和对官兵的慷慨陈辞:“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受人 民养育深恩之军人,当以死报国,笑卧沙场,何惧马革裹尸还?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气②芦沟桥事变后打响中国人民全面 抗战的第一枪。以日军指挥官田代中将剖腹自杀,突出战斗的胜 利对敌人的沉重打击。③当日军搞谈判阴谋时,他毅然前往,把 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严辞拒绝日方的蛮横要求,并选取了他的一 句话“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让人践踏!”表明了他高度的爱国主 义思想和抗战到底的决心。④当敌人拔刀直逼时,他毫无惧色, 掏出手枪对峙,犹如关公单刀赴会,大义凛然,气贯长虹。面对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叹“敌人不可怕,可怕 的是不抵抗政策”!愤笔写下“不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 赵父老”。因自己报国无门,竟拔枪自射。这个典型人物的选取 意义深远,一方面表现了蒋介石消极抗战的丑恶本质,一方面突 出了英雄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反抗。最后, 在武汉见到周恩来以后,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并秘密到 达延安,离开延安前又向共产党写了入党申请书。从此,由一个 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此传之所以写的好,不只 对何基洼的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写的非常深刻,而且通过写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共产党帮他走上了新生,更加突岀了共产 党的英明伟大。
             写的最成功的传就是赤脚医生郭德润传,没有一点修饰,全 是用白描的写法选材非常精当:①没吃过一次请,没收过一份 礼。②因公外出不向集体报差旅费,1969年得了病村里给他80 元补助,给他几百斤煤都谢绝了。③得肝癌仍和保健站同志刨棉 根熬汤,为全村气管炎患者解除病痛。④临危前夕为郑小乱停止 呼吸的儿子扎针,手哆嗦的拿不住针了,让爱人攥着手腕。⑤从 病倒到停止呼吸几个月开处方886张,临终前两天开53张处方, 字都是歪斜的。全传全是用这样具体的事实,表现了这个赤脚医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尚品质,毫无 雕琢,朴实无华,如出水的芙蓉,这就是方志的语言美。
             不容讳言,有些人物传写的不够成功,①有的象个履历表、 流水帐,如王兆元传,杨风楼传,就是写了他们的职务,张健芳 传一连写20多个职务,没有任何事迹,更看不出其精神风貌来, 这样的传略能让人学到什么呢。其实象张健芳这样的人物在辛集 
中学当了二十多年校长是有事迹可写的。②有的是履历加鉴定式 的。如朱芳传、素良臻传。③有的象悼词,如康健传“他坚持原 则,能上能下,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尽管志稿 还存在这样那样问题,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这么一支 高水平的修志班子,经过认真修改,一定会编出全省第一流的志 书。
             (1992 年 12 月 12 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