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科学严谨 ——浅评《汉沽区志》稿
            《汉沽区志》是1995年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这不仅填补了汉沽建置以来的历史空白,也为我国地方志苑中增 添了一枝鲜艳夺目的新花,值得庆贺。志书准确系统地反映了区 情,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设置篇目,结构合理,整体性强,既能关 照全局,又能突出重点,彰明因果;且体例完备,语言流畅,表 述规范,堪入优秀志书之林。全志可资学习借鉴之处甚多,仅就 感受较深的几点,不揣浅陋,略加评述。
            一、概述高屋建氣
            概述写的是否成功对全志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届 修志以来,撰写“概述” 一直被视为一个难点,目前已经出版的 志书,“概述”写得好的固然少,但写的不够成功,有这样那样 问题的,也确实大量存在。目前“概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 下几点:①面面俱到,类似提要;②割断联系,因果不彰;③述 而不论,戒鉴不足;④虚夸溢美,讳言劣势;⑤囿于本地,高瞻 不足。
            《汉沽区志》的“概述”,不落俗套,写得很精彩,它既不是 面面俱到的“拼盘”,又不是浓缩全志的“压缩饼干”,而是釆用 高层建翎:、鸟瞰全局,点面相结合的手法,十分精炼而全面地反 映了全区的宏观面貌,使读者在这不足7000字的文字中就提纲 挈领地把握住了本区的优势、特色、成就与发展前景。
            一般志书的“概述”,开头多是交待本地的地理位置、东经 北纬、四至八到,这些虽然必要,但是“概述”中这些方面的语 言材料,几乎全是从地理篇“移植”、“重复”过来的,编者浪费 笔墨,读者浪费时间。《汉沽区志》稿“概述”避免了这个毛病, 在“建置”志记载了经纬四至,在“概述”中则另辟“蹊径”, 开头这样写道:“汉沽是蜚声中外的长芦盐主要产地之一,盛产 海盐,历史悠久”。“举世震惊的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到她, 使其蒙受重大损失。但经全区人民的重新妆点,今朝更好看,正 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渤海之滨”。一开始就是两个特写镜头:一 个是主要特点,一个是重要事件,不落俗套,因为这两件事对汉 沽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第三自然段写地理位置,面积人 口,仅80余字,简洁利落,内涵丰富。第四自然段写自然环境, 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与盐业生产有关的诸因素:太阳辐射 量“居天津之首”,“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96.3%”,“漫长的海 岸”、“辽阔的海域”、“低平的地势”、“风劲雨稀的气候”、“渗透 率低的土壤”,这些特点都是盐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足 见编者的用意。第五自然段写汉沽区的新貌,紧紧与首段呼应, 好象一架照相机由高到低,由远及近。从高处看“河渠纵横,密 如蛛网,盐田、水库、养虾池,星罗棋布”;低看“良田千顷, 稻菽飘香,瓜果诱人……百里盐滩,辽阔无垠,银山迭起,绵亘 不绝”。远看“波涛起伏,天海相连”;近看“楼房鳞次栉比,道 路纵横交错”,“绿地、公园形成统一景观”。俨然一幅绚丽多彩 的水粉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可见编者驾驭语言文字功底之深。 《志稿》“概述”的语言文字,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从第六 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用了近800字写汉沽盐业的生产历史,这是 独具匠心的,因为盐业生产与汉沽的形成、发展密不可分。正因 为有盐业生产,才为化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材料,所以汉沽也才有 全国化学工业摇篮之美称,既突出了重点,又沟通了联系,彰明 了因果。
            “概述”的另一特点是站得高,看得远。有些志书的“概述” 只从本地看本地,只有本地范围的纵向比较,而没有同周围地方 的横向比较。由于是平视本地,而不是鸟瞰本地,则很难准确地 把握本地的大势大略,无法纵横驰骋、高屋建辄地评述本地的优 劣之势,利弊得失,揭示规律、突出特点,起不到申大势、述大 略的作用。而《汉沽区志》稿的“概述”不是站在汉沽写汉沽, 而是站在全天津市乃至全国的高度看汉沽,比如:“全区产原盐 ……年均77.4万吨,产销量均占长芦盐区的四分之一”,“化学 工业总产值……占全天津市化工行业的12%,烧碱产量占天津 市的半数,全国的4.5%% “城乡储蓄余额……高出全市平均 额、“人口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通过一系列数字在更大 范围内的比较,说明了汉沽的盐业、化工在天津市和更大范围内 的地位和影响,也更准确地突出了地方特点。
            “概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本地优劣长短,利弊得 失,策论方略,这是董一博同志生前一再倡导的写法。他说: “概述是论证的统率编,优编博略哲理疏导”。“概地方长短优劣 之势,述地方兴衰利弊之由,导其振兴腾飞之机,策其安上全下 之术”。可惜,将“概述”写成策论式的不多,因为没有对本地 情况了如指掌,没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是写不好的。《汉沽区 志》稿的编者敢闯这个难关,且写得精彩恰到好处,“概述”的 最后部分不光指出了汉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得失,更着重论证 了如何使汉沽振•兴腾飞的发展方略:1.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2.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 展盐化工业;3.广延人才是当务之急;4.交通有待改善;5.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6.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实际上这 六个问题正是制约汉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如单纯地直接 写出这六个方面的不足,领导不好接受,以献策的方式提出起到 的效果会更好。
            二,无题小序独具特色
            新方志发展到今日,志首设置概述,虽名称与写法各不相 同,但意见正趋一致,形成通例。但倦、编、篇)首设无题小 序,却为数极少。因为志书是横分门类,类为一志,如处理不 好,就会出现只见局部,难见整体,不能沟通事物之间的联系。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就感到了它的弊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譬如专志,如园囿自守,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他提出了设 “序例”的主张,除说明本篇大要之外,还阐明本篇的义例。但 仍不足以补救上述弊端。到了民国,黄炎培先生修《川沙县志》 时,他认为“一般方志偏于横剖,而缺乏纵贯,则因果之效不 彰”。所以,他在《川沙县志》每卷之首都加了. “无题概述”。本 届修志,有的志书也继承了这种设无题概述的传统,但多数写的 不好,有的与正文重复,有的空话连篇,与正文油水分离。《汉 沽区志》稿除“概述”、“大事记”以外,共设30个分志,每个 分志之首均设了 “无题小序”,且形式严谨规范,内容因事制宜, 文笔精炼流畅,在新方志中独创新例。
            《汉沽区志》稿的“无题小序”大部分在400〜600字左右, 最多的如《工业卷》2000余字,最少的是《财政卷》,仅300余 字,篇篇着眼于宏观记述,如果把各篇序文组联起来,便是一篇 很好的介绍汉沽地情的文章,由于各分志所载内容不同,所占有 的资料各异,其谋篇布局与撰写角度也各不相同,内容亦因事制 宜,其写法也多种多样:
            第一,展示全貌。好些志书的专志由于不设无题序,只是按 章、节、目从不同侧面微观地记述某项事物,读后根本不了解其 全貌,微观记述只能展示个别事物。尽人皆知,对地情的了解绝 不能局限于个别事物,该志的“无题小序”则负担着展示总貌的 任务,如《盐业卷》“无题小序”仅300余字,写岀了从五代同 光三年(925)到1987年千余年来汉沽盐场的兴衰起伏,使人对 全区的盐业生产有个宏观了解。《工业卷》的“无题小序”写出 了汉沽区不同时期工业的生产规模、企业数量、产业构成、产值 及年递增率、劳动生产率、利税、效益等内容,读后对全区工业 的总貌有个较完整的了解。
二是纵述史实,突出对比。该志的“无题小序”大部分都概 括地记述事物的发展变化,使读者对该事物的历史轮廓有个大致 了解。尤其是对解放前后、地震前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后,作了对比,以《商业卷》、《城乡建设卷》、《教育卷》比较突 出。如《商业卷》写解放前“居民生活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多靠芦台,境内向耒无大商”。解放初期“形成以国营为主体、 供销社为副手、私营为补充的市场”文革期间,个体商业“被当 资本主义砍掉”,“形成国营独家经营……出现商品缺乏的局面”。 三中全会以后“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形成以国营为主体,多 种经济并存的局面,给市场带来了活力”。
第三,突出特征。了解特点,是掌握地情的重要方面,但靠 微观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在全面综合对比、分析中方能了解特 色。该志的“无题序”多处用了点睛之笔,突出该事物的地域特 点,如在《文化卷》“无题小序”中称:“本地人民酷爱评剧,评 剧的前身——平腔梆子戏,就是成兆才等人在汉沽由莲花落过渡 而成的。” “进入80年代后,汉沽版画被版画界誉为异军突起的 生力军”。同样,该区在军事上的特点历来是海防前沿,为兵家 必争之地。
            第四,突出优势,揭示劣势。该志的“无题小序”大部分在 综合对比的基础上,突出了本区的优势,但对本区的劣势、潜在 的危机,也毫不掩饰地的予以揭示,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决策者利 用优势,克服劣势,扬长避短,有很强的“资治”价值。如《渔 业卷》指出汉沽的优势是:“汉沽滨海跨河,滩涂广阔,自古即 富渔盐之利”,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汉沽目前渔业生产潜在着危机: 
“捕捞过度,加之环境污染,资源衰减,首先是小黄鱼、脍鱼, 毛酣继之,然后是螃蟹、对虾”。这是震聋发贖的警告,会更有 利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三、突出特点,方法多样
            《汉沽区志》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是成功的,为突出地方特 点采用了一系列方法:
            (一) 在“概述”中揭示地方特点。第一句话就指出了 “汉 沽是蜚声中外的长芦盐的主要产地之一”,“自古有负海之饶”, 明清两代,所产的盐、盐砖,“均为贡品”;“鱼业素称发达”, “鱼虾蟹贝,出产甚丰,小黄鱼、缁鱼、三疣梭子蟹、对虾、毛 蛇闻名遐迩”,所产银鱼,“为明清两代之贡品”。汉沽因海盐生 产颇丰,化学工业非常发达,有“中国化学工业摇篮之称”。从 地理位置的特点看,“面临渤海,背靠芦台,向为海防前哨”,汉 沽文化事业也很发达,“汉沽版画被誉为异军突起的生力军”等 等。这就把汉沽在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 摆列在读者面前,起着导读的作用。
            (二) 在篇目设计上“升格”处理
为突出本区地方特点,《汉沽区志》稿的编者们对本区影响 大、地位显著的事物,打破了 “类为一志”的框框,把本属工业 的盐业和属于大农业的渔业,单独设立《盐业卷》、《渔业卷》与 《工业卷》、《农林水利卷》并列,把本属自然灾害的地震,也单 设《地震卷》,有人称这种做法叫“升格”,其实,这种说法不够 确切。一说“升格”,好象就有了人为的因素,有故意拔高之意。 也有人极力反对这种做法,说什么这样做违反形式逻辑,破坏志 书的整体性。然而,如果按照辩证逻辑来评估,盐业、渔业、地 震独立设志却是成功之举。恩格斯说:“辩证逻辑和旧的纯梓的 形式逻辑相反,不象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 同的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列举出来并毫无联系地排列起来。相反 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互相平列起来, 而使他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
            《汉沽区志》稿的编者,辩证地认识区情,他们知道,把盐 业、渔业、地震独立设志,从形式上看是不合理的,但若把盐业 作为工业的一章,渔业作为农业的一章,把地震作为自然灾害的 一节,从内容上看更不合理。因为这样不足以反映盐业、渔业在 汉沽经济中的地位,汉沽海盐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年产 77.4万吨,占长芦盐区的1/4,从事盐业生产的近万人,对全区 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渔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0.6%, 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员占全区农业劳动力的10.7%o在这种情况 下,志书的编者没死搬形式逻辑,而是运用辩证唯物法来谋篇布 局,这是《汉沽区志》稿的一大特色。此外,《地震卷》也属辩 证思维的结晶,这个不再赘述。丰南和汉沽同处沿海,自然环境 相近,尤其是海盐生产超过了汉沽,南堡盐场是亚洲第一盐场。 可是笔者在编写《丰南县志》时,把盐业生产却写在了工业章下 一个“节”的位置,所以不可能写深写透,使得很有特点的丰南 盐业生产平淡无奇,被淹没在一般事物中了,每忆此事,就有切 肤之痛。通过十几年的修志实践和阅读过的百余部志稿和志书, 总以为对本地影响大的特有事物适当提高档次,是突出地方特点 的重要方法。
           (三)排列位置前移
            汉沽是天津的一个区,除城区外还辖7个乡58个村,全区 农村人口 57695人,占全区人口的36% o 1987年,全区工农业总 产值65122.1万元,工业产值占95.4%,而农业总产值仅占 4.6%,农业在汉沽不是主要的。为了突岀这一特点,在经济部 类中把盐业和工业排在了最前边,农林水利排在了电力、交通运 输、邮电之后,因为电力交通邮电都属于基础设施,这些对城区 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也确实比农业大得多,这种排列方法也 是独具匠心的。
            (四)对具有特色的事物浓墨重彩
            汉沽这个沿海化工城,特点很多,但不能事事“升格”,志 书的编者为了突出这些特点,在有关章节中对具有地方特点的事 物采取了浓墨重彩地记述方法,如在《自然环境卷》中浓墨重彩 地写了海域,这一节下设了海岸、海水温度、海水含盐度、水色 透明度,化学成份、潮汐、海浪、海冰8个目,写了 3000余字, 还附4份表格。因为海域的特点与盐业生产关系甚大,与全区的 经济发展也紧密相关。在文化志中,对评剧、版画、少年儿童画 这些独具特色的事物都作了浓墨重彩地记述。
            《汉沽区志》稿除用以上主要方法突出特点外,还注意从全 方位、多角度地突出地方特点。不论是地理、经济、文化、民情 习俗等方面都紧紧抓住了突出地方特点,比如在《民情习俗》中 记述的歌谣谚语、歇后语等都与海、盐业、渔业生产有关,让人 一看就知道是汉沽。如谚语这一节,生产类谚语共6条,全与 盐、渔业生产有关,“晒盐没卤,平锅烧土”,“盐滩失修,白盐 要丢”,“惊蛰不开河,鱼虾没一个,歇后语共30条,没有一条 是全国或天津市皆同的,都体现了本区的特色,如“麻线虾抽风  阵一阵的”,“曲麻菜熬站鱼——苦大嘴了”,“盐沟水—— 走到哪儿哪咸(嫌)”。所记的民歌也多是反映盐民渔民生活的, 如“盐工血泪歌”、“上滩歌”、“撒网喜歌”、“渔民号子”等等。
            四、增补限外内容,更具现实性
            不少志书的下限到志书出版都有一段时间,80年代末出版 的志书,90%以上下限仅断于1985年,近几年岀版的志书大部 分断限在1987年,最晚的是1990年。难怪有人指出:志书刚出 版就已成了历史,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 以后全面展开,但全国步子最快、变化最大的还是进入90年代 之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讲话和十四大召开之后, 
可是志书的下限,与地方志编纂的目的、内容、实效矛盾日益加 剧,特别是经济部类,当代信息量特别大,宏观微观变化也特别 大,很难想象,一些迟至1995年前后出版的志书,如果经济管 理不记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金融、物价不记述1988、 1993、1994年的物价变动,货币投放及宏观调控的加强与 改善;财政不记述包干制、分税制的过渡;工业交通不记述1989、 1990两年低增长,1991年恢复性增长和1992年后进入高 速度的增长,那么,所出版的志书除了 “存史”之外,还有多大 现实性?
            《汉沽区志》稿的下限是1987年,志书1995年出版,断限8 年,志书的编者为弥补这一缺憾,在志书的最后单设《1988 ~ 1993年汉沽区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纪略》,下设领导人更迭、人 口、工业、电力、交通运输、邮电、农业、渔业、城乡建设、环 境保护、商业、外经外贸、金融保险、财政税收、教育、科技、 文化、卫生、体育、人民生活、法制建设21项内容,近3万字, 并都和志书的下限进行了对比,写出了增长速度和递增率,最后 设了一份“1988〜1993年汉沽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简表”,读后 使人对汉沽1988 ~ 199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增加了志书的时代特点和实用价值。
无庸讳言,《汉沽区志》稿尽管有许多独树一帜的成功之处, 也绝非白璧无瑕,尽善尽美。从总的方面看,志书的宏观记述是 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突出的是宏观经济记述不够。如社会总 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数字都不齐 全,尤其是经济部类的社会总产值中五大物质部门(农、工、 商、交通运输、建筑)的构成情况。农、轻、重的比例;工业中 轻、重工业的比例;市属、区属的比例。农业中农、林、牧、 副、渔的比例都没显示出来,这就很难从深层次上了解全区的宏 观经济,如设《经济综述》可解决这个问题。在篇目设计中有些 排列和归类还不够恰当,将水利与农业归为一志不科学也不符合 实际,汉沽既不同于天津市,又不同于一般县,以工业生产为 主,工业生产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4%,水利不单纯为农业服 务,工业、城区居民更须臾离不开水,水利应当独立设志。城乡 建设是一个城区的主要基础设施,应往前提,应该把属基础设施 的“城乡建设”、“交通邮电”、“电力”、“水利”统通归在一起, 放在工业、盐业、农业、商业等产业之前更较科学合理。汉沽非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大部分居住在城区,街道办事处发 挥着重要作用,《汉沽区志》稿对街道办事处写得过简,不足千 字,只写了它的沿革、机构设置情况,未写出其职能。从街道办 事处的性质看,它处于区级政权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 中间,有“服务城市,管理城市”的职能,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 通过街道办事处下达,才得以实现,如开展群众文化、爱国卫生 运动、计划生育、拥军优属、维护治安等等,如增设“街道办事 处”章,下设“沿革”、“主要工作”、“居委会”三节,就会把街 道办事处写得更加充分,也才能更突出城市特点。
            (《汉沽区志稿评论集》,1996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