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古郡谱新篇 ——《蓟县志》稿读后
            感谢天津市志办和蓟县志办给我这次学习机会,尤其高兴的 是在此次稿评会上拜识了全国方志界最敬慕的方志专家来新夏教 授、鲍觉民教授,感到非常荣幸。我相信在此次稿评会上,会向 各位专家学者、修志同行学到很多东西。
            蓟县的修志工作从1985年起步,用了仅仅5年多的时间就 搜集了两千万字的资料,编印成了 120万字的一部高质量的志 稿,确实很了不起。
           对《蓟县志稿》总的印象是体例完备、布局合理、资料丰 富、内容充实,文风朴实,语言简炼,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 特色。有以下几点得肯定:
            一、篇目设计科学合理
            一部志书要通揽全县的历史与现状,从自然到社会的全貌, 必须在编纂记述上讲求体例结构,使浩瀚的资料形成一科学的系 统,才能真正做到反映一地的实情。
            《蓟县志稿》采用的是小编法,这种编排体例适合象蓟县这 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县。《志稿》除“概 述”和“大事记”及“附录”外共25编,各编一般都在3~6万 字左右,排列非常整齐,没有畸轻畸重的现象,这就有个结构 美。
            不盲目升格。坚持“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蓟县的 水果尤其是柿子、板栗闻名全国,名胜古迹中的独乐寺为全国重 点保护文物,盘山有“京东第一山”之美称。对这些事物,都按 事以类从的原则各自归属到了 “林业”和“文物名胜”编。以 “盘山”为例,放在了章的位置,设了 8节计1.5万字,既突出 了盘山的特点,也未突破“文物名胜”的归属,增强了志书的科 学性。自从《萧山县志》为突出地方特点,将本属于农业的围垦 从农业编提出单设《围垦》编之后,许多修志同仁依葫芦画瓢, 将当地的土特名产、文物胜迹、旅游资源等等,都单独立设编, 目前此风愈演愈烈,仿佛要突出地方特点,只有升格是唯一的方 法了,其实,无原则的升格实际上是对志书科学性、整体性的破 坏,是不可取的。
            河北省各县修志“升格”之风颇盛,赵县将赵州桥和雪花梨 都独立设编,与文物编和林业编并列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蓟 县志没有将“水果”和“盘山”单独设编但也很好地突出'了特 点,这说明,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特点突出就达到了目地,修志 不应定一个模式。
            《蓟县志稿》虽然是小编法,将属于经济管理内容的计划、 统计、物资、劳动工资、工商、物价、计量、审计管理等方面的 内容统统归在一起,设了 “经济综合管理编”,既保持了志书的 科学性,也增强了其整体性。
            二、指导思想明确,时代特点突出
            一部志书的好坏,质量高低,最根本的一点是政治质量,政 治上站不住脚,整个志书就失败了。
            '本届修志,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修志,作为县情 载体的新县志,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为指导思想,突岀时代特点。我们这个时代,是产生伟大的 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是我们进行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开辟了 前进道路,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 时代,《蓟县志稿》从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以大量不可辩驳的 
            事实记述了解放前的蓟州兵祸不断,灾害频仍,广大劳动人民受 着官府、地租、高利贷的沉重剥削和压迫。衣不蔽体,食不果 腹,甚至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在大事记中就有3次写道“人吃 人”、“骨肉相食”、“死者无数”。在第四编生产关系中写出了生 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占全县人□ 1.5%的地主富农,占全县土地 半数以上,而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每月工资仅10-20元,只能 买20 - 40斤小米,广大劳动人民过着“早吃菜,午吃糠,晚上 稀粥照月亮”的悲惨生活。
            志书还以大量事实记述了兵燹匪患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在 人口编和大事记中记述了明末清军3次屠城,全城人民死亡殆尽 的事实。
            志稿还以大量事实记述了蓟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 行了武装暴动、抗税抗捐,反对旗地变民,参加了抗日战争、解 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蓟县的解放。 解放后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尽管曾经出现过曲折和失误,但蓟县仍然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到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比1949 年分别增长27.2倍、86.5倍,工业产值比1951年增长406.4倍。 商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超过了解放前的几十 倍、几百倍。人民生活由过去的不得温饱,到1985年人均纯收 入453元,有的向小康迈进。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没 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蓟县志稿为 全县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县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的素材。
            政治思想性强的另一个标志是加大了政治部类的分量。从目 前已出版的志书来看,大部分存在着政治部类所占比重过低的现 象。我曾对%部志书进行了统计,政治部类在全书占10%左右 的就达27部,其中有一部志书,政治部类的内容仅占全书的
            8.6%。从记述的内容看只写了些组织机构设置、代表会议的召 开、领导人的更迭等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没写出其主要活动和功 绩。本届修志扭转了旧志重人文轻经济的现象,这是一大进步, 但忽视政治性的倾向也应注意。蓟县志办的同志则避免了这种倾 向。从结构和分量上看,注意了政治部类的位置和分量。《蓟县 志稿》政治部类共设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军事、 民政五编,达23万字,占整个志书的将近20%0从记述内容上 看创新意识很强,如在党派群团志中有1.5万字记述了县委的主 要活动。对群众团体不仅记了其机构,更突出了其主要活动,如 对农会重点记述了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除恶霸、 争自由”的斗争和参加武装暴动攻打玉田县城、反对旗地变民以 及主管平分土地等活动。写妇联突岀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 期,做军鞋军袜,救伤员、送情报、当保垒户等活动。在政权和 政协编中也突出记述了人大、政府、政协的活动,这就显得比较 丰满,也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和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蓟县 志稿不只加强了政治部类的记述,还从全方位注意了志书的政治 质量。
            三、注意了经济效益的记述
            从目前已出版的志书看,大部分只记产量、产值,不记投 入、成本和效率,《蓟县志稿》在种植业这一编中增设了经济效 益这一章,这又是一个创举。单看产量和产值不能代表经济效 益,《志稿》从成本投入和成本收益以及劳动生产率,记述了蓟 县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如在劳动生产率表中以不可辩驳的事实突 出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1985年每个劳力的 平均产值为1213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4.5倍,为1978年的 1.5倍。但是在反映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和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 时,也实事求是地记述了百元投入的产出不但没提高反而下降 了,1985年的百元投入产出346.4元,而1958年却377.6元、
            1970年为413.6元。虽然农业产值提高了,农业效益并没提高。 这样记述对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决策者,有很强的资政作用。在工 业编中也应突出经济效益的记述,因为现在不少企业存在着高投 入低效益的问题。
            四、大事记写的比较成功
            大事记是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它是“全书之经”、 “全书之纲”。尽管这些说法还不够十分确定,但大事记的重要作 用就是作为一条经线,把志书所载各方面的主要情况,从纵的方 面加以贯穿,勾勒出本地的历史轮廓。
            《新编地方志暂行规定》中对大事记的要求是“新方志大事 记,要详今略古,适当选择当地历史上的事件记述,使读者了解 该地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有些县志的大事记不够成功,就是 对设大事记的目的不明确,把大事记当成了 “公共汽车”,谁爱 上就上,为事记应当有固定的“乘客”。《志稿》大事记写的比较 成功,记拡了上起春秋下至1985年2607年的大事,共629条, 春秋至清末共111条,平均24年一条;民国时期共132条,每 年平均3.5条;新中国建立后386条,每年平均10.7条。由上述 比例情况分析,蓟县大事记既作到了贯通古今,又做到了详今略 古。大事记比较成功的另一表现,就是能够围绕着社会发展的主 要矛盾来选择大事,在漫长的旧社会,蓟县是灾害频仍、兵祸不 断,在古代111条大事记中记述水旱风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就 37条,占34%,写兵祸的11条,占10%O透过这些现象,这就 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尽管如此,编者对漫长的历史不是 釆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也记述了修寺院、建城池、兴水利、 建书院、设义学、修县志等内容,既反映了蓟县的悠久历史和劳 动人民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事实,同 时也写出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可惜写的太少了, 如义和团红灯照都没写,这是一大缺憾)。中华民国时期,正是 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时期,这一时期斗争异常尖锐复杂, 既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又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殊死斗争以及和 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 蓟县人民同三座大山的斗争。《志稿》大事记突出地抓住了中国 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及其活动。记述党领导人民同三座大山进行 斗争的大事就47条,占这一时期大事记的40%,同时有5条大 事记记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如上仓惨案一次就屠杀374名 同胞。既记述了我们的胜利,也记述了斗争的残酷。如1943年 在窜岭庙我军被日军包围,一次就牺牲100余名;还记述了我们 党的不少优秀指挥员,如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冀东第一专员杨大 章、中共蓟县县委书记王崇实为了民族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 血。选择这些大事记很有意义,它告诉我们,我国的革命胜利来 之不易,是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有强烈的教育作用。新中国建立 后,虽然经过了一些曲折,甚至出现过严重失误,但蓟县的各项 事业仍有了飞速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的大事记把经济建设作了记 述的重点,虽然也发生了多次严重自然灾害,大事记在记述这些 自然灾害的同时,突出了党和政府领导的抗灾救灾。如1958年 的大水不但记了灾情,还记述了灾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飞机投 橡皮船,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唐山市委及邻县派船支援,县委及 时组织群众抢堵决口、抢修堤玲、抢救人畜% 1978年灾后“中 共天津市委书记林乎加、市长闫达开到重灾区社队慰问,并指挥 调运抢险物资,增拨农业贷款200万元,其中提供灾区社员口粮 无息贷款50万元,县、社干部组织群众防汛救灾,安排生活, 恢复生产。这样记述虽然费了点笔墨,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 有意义的。这和旧社会的自然灾害形成了鲜明对比,旧社会遇到 灾荒,劳动人民“骨肉相食” “路有饿殍”。新社会劳动人民遇灾 后则是安居乐业。总之,《志稿》大事记围绕着社会的主要矛盾、 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选择大事,这就抓住了本县的特点,不 是杂乱地拼凑,虽然条目较多,但它有内在联系,反映了社会发 展规律。
            不容讳言,蓟县志稿还是比较粗糙,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 题,还有待于认真修改和补充,就蓟县志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 出来和蓟县志办同志们商榷,并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篇目设计问题
            新方志的篇目设置,是总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篇目设 计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是关系到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所 以近代方志学家李泰秦说:“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类标目则为首 要”。蓟县志稿的篇目设计大体是合理的,但也有待于修改、调 整。
            1.名实不符
            在第六编养殖业中,下设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两节,从标题 看好象写的是天然的水生动植物,应归入自然环境编的野生动植 物。可是,内容却写的是鱼类的养殖和捕捞。在“自然环境”编 第六章“生物”下设了植物和动物两节,可是所写内容既有野生 动植物,又有人工饲养种植的家畜家禽和农作物,此章应改野生 动植物更确切。因为本编标题就是“自然环境”。记述野生动植 物更名实相符,写野生动植物,不要光记个名称,要记其发展变 化,引起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同时也要记述其分布、数 量、用途,为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借鉴。在第四编种植业的生 产关系章,第八编工业的经济体制章这些概念都不够准确。生产 关系指的是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关系而言。 志稿中种植业编前设“生产关系”章,标题过大,内容过窄,解 放前到一化三改前主要是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后主要是经营体制的变革。工业编的“经济体制”章同样也是 这个问题,因为经济绝不仅包括工业,工业也决不是全部经济内 容,改为“工业体制”就准确了。
            2.归类不当
            人民生活归民政不妥,建议独立设编或章,放在经济部类之 后。方言归习俗宗教也不合适。方言不是习俗,也应单设方言 编,方言编应下设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词汇、谚语、 歇后语四节。宗教与风俗也没必然的联系,排列在一起也不合 适,建议将人口编中的民族移过来,设民族、宗教编,下设民族 和宗教两章。商业编中的归属更混乱,如将旅游经营归入商业是 极不合适的,尽管目前蓟县的旅游事业还不甚发达,但前景广 阔,还应当突出。《建德县志》将其归入了文化编,因为它是大 编,也不合适。我曾设想归入自然环境编,放入资源,或归文物 名胜也许更恰当些。废品收购也不应归在“饮食服务”章。第三 章工业品购销第四章农产品购销第五章农副产品购销,这三章的 排列也不科学,显然第四章和第五章重复。把粮油收购销售放在 “节”的位置档次太低。粮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不同 于一般商品,应独立设章。对整个商业编的篇目作如下调整:原三、四、五章统统打乱,第三章改为生产资料的购销,下设农业 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废旧物资回收四节;第四 章改为生活资料购销,下设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中西药;第 五章增设粮油收购,下设统购统销、.议购议销、储运三节。能源 编建议调整,石油和煤炭都不是本地生产的,而是购入的,应列 入商业编,或物资管理。
            3.有缺项漏项
            地方志编排体例的基本要求要作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蓟 县志稿有很多缺项漏项之处,气候中缺物候的内容,物候的记述 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志稿最大缺憾是没设乡镇企业编,可能考虑到单独设编会造 成和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章节重复,破坏了志书的科学性, 这是不对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 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农 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蓟县的乡镇企业比较发 达,从概述中看,1985年产值接近两亿,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37%,既然位置如此显赫,且发展前景广阔,在志书中不独立设 志,怎么说的过去呢?
            党派群团志中的中国共产党这一章缺项漏项之处更多,“统 一战线”、“纪律检查”、“党员教育”这些项目都不能丢,建议是 否这样调整一下篇目。
            第一节组织建立和发展
            一、 组织建立
            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三、 解放战争时期
            四、 新中国建立后
            第二节组织机构
            一、 县委
            二、 县直机关党委、总支、支部
            三、 县委派出机关——区委、工委
            四、 乡镇党委
            五、 村支部
            第三节党务活动
            一、 县委决策
            二、 组织建设
            三、 思想建设
            四、 党风廉政建设
            五、 统一战线
            第四节历次党代会
            第五节历届领导人更迭表
            第六节革命斗争纪略
            一、 早期革命活动
            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三、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七节重要政治运动纪略
            一、 镇压反革命
            二、 “三反” “五反”
            三、 肃清反革命
            四、 整风反右
            五、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
            六、 反右倾
            七、 四清
            八、 “文化大革命”
            二、关于概述
            志稿的概述按着地理、沿革、斗争历史、人才辈出,文物名 胜众多、物产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的光辉成就顺序进行了排列。 基本上反映了本县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面貌, 而且抓住了特点。对地理位置、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和丰富的物 产等浓墨重彩,意在突出优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按高标准要 求尚有距离,主要问题是缺乏深度和高度,没写出蓟县经济发展 的曲折,也没突出规律,对本县的劣势更是只字未提。概述写什 么内容?我以为应该是:把握一地大势大略,突出其精华概而述 之。但他不是全志的浓缩,也不是一地的概况,不能涉及志书中 的一切问题;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写成全志的提要或提 纲;必须突出重点,抓住特点,古今结合,优劣并书,有叙有 议,叙事有情,议事有理。文字上要求语言简炼,文约事丰。根 据以上特点,应重点筛选以下材料,写好以下重点:记述一地大 势大略,阐述锦绣山河,今昔地位之重要,写优劣长短之势,盛 衰治乱之因,求训致用,探索规律;申昔日而察今日,论经济发 展状况、趋势,写名特产之盛及发展优势;书历史人物,当今名 流,记人民群众反抗压迫剥削、反抗侵略的光荣传统,激千秋之 爱憎;述古迹名胜、文化科技等,启思古之幽情,发建设四化之 壮志。
            怎样写概述? 1988年,来新夏教授在北京召开的《萧山县 志》、《渭南县志》、《玉山县志》评论会上说:“概述不必作未来 的预测,也无需向当政者献策,而应以能引发读全志之兴趣为 要,设读概述而不欲读全书,则概述失其本旨;设读概述而有急 欲通读或翻检全志,则概述得其本旨,概述文字不宜过长,以高 屋建領:,一气呵成为上”。道出了概述成功与失败的标准,我觉 得是很有道理的。站在本县看本县不行,最好站在全市乃至全国 看本县眼界要开阔的多,站的高对成就和不足才能看的清,还要 作横向比较,要和别的县比,只有如此才能看到本县所处的位 置。
            三、关于整体性的问题
            在全国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胡乔木同志首次提出了整 体性的观点,从目前已出版的志书看,大部分存在着整体性不强 的问题。
            《蓟县志稿》釆用小编法,共分25编,经济部类11编,占 40%o看了《志稿》以后看不出各经济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经 济建设的总规模、增长的总速度、递增率及其发展规律,换言 之,就是没有一个从全局高度来囊括经济门类的内容,连全县的 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等基本数字也没有,感到很散。 《志稿》虽然设了经济综合管理编,试图在“计划管理”章中, 解决这个问题,但也不理想。
为加强志书的整体性,建议增设《经济综述》编,可包括以 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生产关系变革,通过记述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三 大改造、人民公社化、经济体制改革,反映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 变化过程,体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主要记述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 (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经 济效益(即劳动消耗、物质消耗、资金占用、固定资产投资等方 面的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等,写出经济发展的兴衰起伏,得失 利弊,从而勾画出地方经济发展脉络。
            写经济综述一定要掌握以下几点:一是宏观性,《综述》所 记经济均为宏观经济,故应采取鸟瞰法,来反映本县经济发展的 大势大略;二是综合性,《经济综述》是对•一地经济的综合记述, 不是一地经济机械的总和,也更不是一地经济简易的“拼盘”, 应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特点,在记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分析,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对曲折和失误记述不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 反映这一历史事实,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 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于其中,是新编地方志的根本任 务。但我们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甚至出现过严重失误,地方志如 果仅仅记述伟大成就,忽略记述曲折和失误,这不仅违反唯物辩 证法的观点,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求是的编纂原则。
            《志稿》对1957年以来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的曲折和失 误基本上是回避的态度,即使有时不得不写上几句,但观点模 糊。志稿既没设政治运动专章,在大事记中也是躲躲闪闪,连简 单的过程都没记出来。如对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记述,在大事 记中仅记了这么一条:“5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 的指示,在全县干部和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整风反右斗争”。在中 国共产党章第四节县委主要活动中这样写道:“按着中共中央 《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县委首先对被认 为有右派言论的人排好队,对被认为是右派分子“苗子”的人作 好材料积累,接着调配力量,训练队伍,确定目标;最后,对右 派开展说理斗争。1958年9月,全县整风结束,有112人被打成 右派分子,其中机关团体28 A,中小学教师84人”。事实上蓟 县的所有被错划的右派均已改正,可是在写法上仍然是原来的口 气,不但让这些人看了有意见,同时也不符合实际。应按《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论是非。对1958年大跃进、 人民公社和1959年的反右倾都是类似反右斗争的写法。尤其是 对十年“文化大革命”,写的更简单,在“县委主要活动”中写 了不足2千字,基本上都是肯定的语气。在大事记中,也基本上 都是肯定的语气。如记述1976年成立革委会:“11月29 H,县 革委在县城北操场召开充实完美大会,2.5万人参加,各公社设 分会场,会后组织了游行庆祝”。1968年9月县革委组织毛泽东 思想宣传队,在全县农村分批开展斗批改运动,进行整党建党”。 既无结果也无是非。1975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张春桥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以后,提出了什么“打土围子”、 “批新生资产阶级”、“割资本主义尾巴”,一时搞得乌烟瘴气。可 是《志稿》在大事记中却作了这样的记述“全县掀起了学习无产 阶级专政理论的高潮”。完全是赞扬的口吻。《志稿》对十年“文 化大革命”的记述不但分量少、内容少,蜻蜓点水一笔代过,甚 至仍是原来的立场。
            大家都知道,“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 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给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 乱”。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它作了彻底否定。但是,对于修志来说“彻底否定”并不是抹 掉这段历史事实,留下这段历史“空白”。“文化大革命”是一个 客观历史的事实,它已给960万平方公里上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 伤痕。之所以要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彻底否定,也只是为了不 让“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在任何范围内重演”。
            我们强调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修志, 就是要把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或影响深远的各种事情及其因果关系 如实地记述下来,以昭后世。志书不能只十己好的,不记坏的;只 记成绩,不记失误;只唱赞歌,不述忧患。切不可以忘记,修志 的目的是存史、资治、教育,只有通过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的借鉴,方能达此目的。写曲折失误不会给党抹黑,相反只有写 出了曲折失误,并写出我们党对失误的纠正,更能突出党的光明 磊落和英明伟大。
            五、几个零散问题
            (一)关于凡例
            凡例,是志书编纂工作者的共同纲领或编纂法规。按照“发 凡起例”的要求,发凡就是要阐明志书的宗旨、大纲和概要;起 例是拟定著述的体例、格局、样式及规则条例,使每个编纂人员 明确志书的编纂要求,指导思想及体例方法等要求,使编纂人员 取材有依据,编排有准则,行文有规格。凡例不是应景文章,不 可等闲视之。刘知几在《史通序例》中指出:“夫史之有例,犹 国之有法,史之有例,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 准。”这里虽然说的是史,也完全适用于志,可见凡例之重要。
            《蓟县志稿》的凡例基本内容尚不全面,需要修改和补充: 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忽略了关于编纂宗旨和指导思想的规定。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这一代编修社会主义新志书的根本宗旨, 应旗帜鲜明地反映在新志书的凡例中。第三条中“本志为蓟县的 百科全书”删掉。凡例不为概述和大事记下定义,应改为“概述 综述县情,统揽全貌”,“大事记以时间为序,记述全县大事、要 事,纵贯古今”。第四条提的按行业设编不妥,应改“按事物性 质横分门类”。第三四五条写的都是编纂体例和框架结构,可并 在一条。第六条对人物志的编纂原则写的过简,应写立传的标 准,还有应加一条行文方面的要求。
            (二) 沿革章中写蓟县商以前为幽州、冀州不准确。1936年 近代方志学家李泰葉在编纂《阳原县志》时就已进行了否定。他 说:“吾国地理沿革,夏商两代,甚至西周多不可考;所谓唐虞, 更无论矣。匪本县为然,各省乃至各县莫不皆然”。
            (三) 大事记中有两条是唯心的,值得推敲。一条是“明成 化七年,盘山有龙与蜘蛛斗,蜘蛛死,皮大如轮”。另一条是明 弘治六年五月十五刮风的记载“……九人被摔死,身首异处,其 它八九十人都安然无恙;十九头牛身首分离,舌头不知去向气 非常离奇,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四) 写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交待必要背景,如土改后合作 化的背景,要写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五) 人民生活要搞些必要的调查,选几个典型村、典型户, 通过今昔对比,增强时代感,思想性。
            (1991年2月17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