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区的修志工作从1988年才起步,可是仅仅用了 4年时 间就拿出了一部60万字的志稿,起步虽然晚却大有后来者居上 的势头,这里凝聚着桥东区修志同仁的心血,没有一股拼搏精神 怎么能用最短的时间写出一部质量较高的志稿?桥东区志办修志 同仁这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令人佩服,是我学习的榜样。
修区志是本届修志提出来的,历史上也很少有过区志。它不 同于市志也不同于县志,没有旧志可以借鉴,就目前来说全国各 地已出版的区志也屈指可数,没有现成模式可参考,这就使修区 志比修市、县志增加了难度。既使在这种情况下,桥东区志办仍 能用较短的时间写出一部质量较高的志稿,更难能可贵。由于时 间比较紧,对稿子看的不细,加之水平所限,提不出什么深层次 的意见来。总的感觉,全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 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实事求是 地记述了桥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 状。全志纲目清楚,条理分明,融时代特点和城市特点于全志, 这部志稿体现了我省城市区志的新水平和新成果,可喜可贺!
下面仅就《桥东区志》稿的成功之处和待商榷的问题,略陈 管见。
这部志稿是一部基本成功的志稿,如能进一步增、删、补、 调,经过主编笔削文辞,认真修改、润色,定能成为一部佳作。 志稿成功之处,归纳起来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特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地 反映了桥东的历史与现状,做到了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
第二,不照搬固定模式,从本区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篇目,较 好地体现了城市特点。一部新编社会主义志书,涉及百科,资料 浩繁,不去认真谋篇布局,,就会杂乱无章°《桥东区志》稿的篇 目设计基本是合理的,从排列顺序上是先自然,后社会,先经 济,后政治,符合事物的内在联系,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基本原理。全志以篇分类,下设章、节、目,层次比较分明, 全志共设28篇、114章、300节,计60万字。排列比较整齐、 各篇的分量也大体平衡。
篇目设计突出了区志的特点。区志是社会主义新方志中的新 志种,它和其它方志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既和市,县志 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桥东区志稿在篇目设计上注意到突 出区志与市,县志的不同之处。例如:市县志中的自然环境在志 书中占的比重很大,因为区是市的一部分,范围有限,写的过多 容易和市志重复,所以桥东区志稿自然地理篇仅用1.2万字,占 全志的2%°没象市县志那样设自然资源,这种谋篇方法不属缺 项,主项不缺就可以了。但《志稿》的自然地理篇仍可压缩。志 稿对街道办事处单独设了专章,这也是独具匠心的。街道办事处 是城市社会管理极为重要的中介,它承担了基层政权的许多职 能,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临时性机构。志稿在各办事处中写了基 本概况(范围、人口、沿革等综合性内容)、经济发展等等。但 写的比较雷同,特点不够突出,如果再充实些内容就更好了。志 稿在经济部类中,把工业(6.6万字)、城市建设(3.4万字)、 商业(3.6万字)都当作了重点,这3篇占整个经济篇的25%以 ±0而农业篇仅用9000字,这都是为了突出城区志的特色。不 过农业篇还是受市县志的影响较大,仍没跳出县志的框子,可以 不设农业,要设就应突出蔬菜,副食品基地的特点,不必面面俱 到。在政治篇中设了民主党派专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制体制,但对民主党派还是写的过简。在风俗宗教篇中,未 设方言专章,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总之,桥东区志在体现了区 志特点方面下了一定功夫。
第三,实出了志书的整体性Q从目前已出版的志书看,特别 是小编法,整体性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经济部类写的 散,所谓“散”,指的是内容零散,缺乏统摄,多见微观,少见 宏观;多孤立事物,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多静态,少动态; 多现象,难见规律。桥东区志办的同志注意了扭转这种局面,加 强了的宏观述,志首设概述,于一些篇章之前设无题综述。全志 28篇中,篇后设综述的有人口、工业、农业、交通、邮电、城 建、商业、军事、教育、卫生、文化等11篇,这些篇下的综述, 大部分写的很好。比如工业篇的无题综述用1000字,写了从清 末到1989年近一个世纪桥东工业的兴哀起伏,并彰明了因果, 揭示了规律。同时,还在综述之后设计了一份《1948~ 1989年工 业发展变化统计表》。这张表设计的很好,包括企业、工人数、 工业产值、利润,固定资产(其中还分国营、集体、个体),这 样的文表结合,相得益彰,非常有助于读者了解全区工业发展的 全貌。如商业篇的无题综述,不但综述了全区的商业发展的历史 和现状,还突出了商业所有制的构成,“1989年注册的驻区商业 网点共3550个,注册资金31176.6万元,其中国营308个,注册 资金为20244万元;集体799个,注册资金8399万元;民办服务 业159个,注册资金829万元;居民服务业52个,注册资金 1375万元。个体商业2242户,资金329.6万元。既看出了商业 所有制的多种成分,又体现了个体私营商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文风端正、语言准确、凝炼、鲜明生动、朴实无华、 行文比较规范。如自然地理中的地质,地貌、气候、气温,市政 建设中的道路,桥梁、排水、路灯;公用事业中的供水、供电、 供气;商业中的粮油、副食、百货、社会福利、供养孤寡、福利 生产、社会救济、拥军优属等等采用的大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词 组,很少短语式,从形式上看也比较整齐。志稿中的语言比较流 畅、优美,言简意赅。如城建志中的无题综述写解放前桥东的城 建:“解放前,以民房建筑为主。街道狭窄,道路坎坷……到石 家庄解放时,桥东区内各类建筑已满目疮痍。”写新中国成立后 桥东城建的变化是这样写的:“经过4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0 年来,桥东区道路纵横成网,地道桥横接桥西、新华两区,北道 岔立交桥雄踞和平路,贯通东西南北,街道、庭院绿树成荫,鲜 花点缀,绿化面积达27.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5.5%。座 座住宅楼房拔地而起,平安小区,义堂小区,棉五生活区整齐划 一,布局合理。”语言非常准确,还用了对偶句式,优美生动, 但并不显浮华,用词恰到好处,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可见 桥东区志办的同志语言文字功底之深厚。
此外,有些篇章写的很深刻,不是静态地记述,而是动态地 表达。《物价管理》和《工商管理》写的都很有深度,在我看到 的志书和志稿中是很少见的。一般志书只静态地写各个时期各类 商品的价格,而桥东志稿却突出了各个时期党的物价政策对稳定 市场,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所起的作用。尤其近年来,人们 对物价更是敏感,《志稿》突出写了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经常 进行物价大检查,并附了一张1984 ~ 1989年查处(物价)违法 案件统计表。一是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存在着乱抬物价,缺斤少两 的事实。二是反映了我们的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 从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还有,工商管理篇中的 “消费者协会”“经济监督检査”写的也很好,“消费者协会” 一 般只写个机构名称,成立时间,而桥东志稿却突出记述了它如何 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因为假冒伪劣商品也是群 众最为反感的问题。并附了一张“消费者投诉案件情况统计表”, 深刻地表现了 “消费者协会”为维持群众合法利益所起的重要作 用。
还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工业篇中设了 “经济效益” 一节,这 也是一般志书容易忽略的问题,有好多志书只写产值,不写效 益,桥东区志稿却在工业篇第二章生产经营中单独设了 “经济效 益”,先写新中国建立后不同时期经济效益的变化,至1957年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可是50年代末到三中全会前从1978年 “一直在低谷中徘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效益逐步回升”, 1987年以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然后附了一份“桥东区工业 公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统计表”和“几个年度的全员劳动生产 率统计表”。这就更清楚地展示了桥东区不同年代经济效益的变 化情况。所遗憾的是写的过于简单,而且文表不相吻合。比如: 文中记述“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桥东区工业企业由于受 “左”倾错误的影响,片面追求产值、产量,忽视适销对路,”经 济效益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在表格中,百元产值实现利润1957 年是7.99元,而1962 ~ 1976年的15年里却一直在11.15元~ 16.89元之间浮动,1978年至1989年的10年中,除1988年为 11.49元之外,都没突破10元,都达不到1962 ~ 1976年的水平, 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润也是1962〜1976年这一段高,这与前边 写的“逐步回升”和“显著提高”是相矛盾的。
桥东志稿的优点和长处还很多,限于时间关系仅举几例。但 是,也不容否认桥东区志稿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修改任务还很 大。
一、关于篇目问题
1.关于机构设置问题,全志共28篇,114章,其中有37章 都是写的机构,无非是写机构何时建立,及其所属部门,人员编 制等等,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因为单独设章,又无什么内容, 字数必然很少,有的仅100多字,显得很不协调。我的意见是可 将机构统统归入区委或政府。
此外,还有26章下面没设节,如加上37章机构,这就是63 章章下无节,占全志114章的半数以上。当然,不是绝对地说章 下必须设节,但半数以上的章下无节也说不过去,从形式到内容 很不协调。建议要适当地进行调整,有的须适当合并。比如:民 政篇的第五章婚姻登记,丧葬管理,可合并为婚丧管理,章下再 设“婚姻登记”,“丧葬管理”两节。体育篇四章章下均无节,如 果和卫生合在一起,下边就有了 “节”。
2.教育篇还需调整,桥东区志稿教育篇是按“机构”、“教 育教学”、“教师队伍”、“教育经费与学校设施”、“勤工俭学”排 列的,这个排列方式值得研究,给人的感学是散、乱、残(缺 项),看不出教育的全貌来。在写法上地区属、市属、省属学校 不分轻重混在了一起,还有一个严重缺漏,把“成人教育”、“业 余教育”(电大、函大、自学考试)这些重要内容丢掉了。有的 标题也不准确,如第二章的“教育教学”让人很费解,其实只用 “教学”就很精炼、准确了。“招生,考试”和“典型学校简介” 不属教学内容,建议教育篇应重点写好区属教育内容。对市属、 省属的学校概括介绍。
可这样列篇目,因桥东区属的只有幼儿园和小学校及成人教 育。中学、大学属省、市,因此可这样设篇。第一章,基础教 育,第一节幼儿教育,第二节小学教育,釆用纵横结合的记述方 法,先写全貌及兴衰起伏,招生、学制、课程、考试等内容全写 进去,然后在各节后面附记几个重点幼儿园,小学校。第二章成 人教育,包括业余教育、广播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项内容。 第三章,教师队伍、数量、素质、地位。第四章,教学研究。第 五章,教育经费。第六章勤工俭学。第七章,各类省市属学校, 第一节,普通中学(先从全貌写,全市共多少所,本区共多少 所,包括重点中学,然后可选几个典型学校)。第二节,专业学 校,包括师范,中专。第三节、高等学校。
3.工业篇的篇目也不够合理
从写法上也是把市属企业与区属企业混在一起了。后边还单 设了中央、省、市企业专章,但写的比较散,缺乏整体感。连中 央所属、省、市、地所属企业的数量,产值、生产门类等基本情 况也没有,这就显得有些混乱。比如:工业门类中第一节机械工 业中写了 11个企业,区属的仅4个,象纺织工业,石化工业等 其它门类也是如此。把驻区工业写多了会喧宾夺主,不写,又反 映不了桥东的特点,怎样写才算恰到好处?应从桥东区的实际情 况出发,写出桥东在全市的位置。例如,1989年全市有大企业 多少家?桥东多少家?占的百分比,全市工业产值多少?桥东占 的比重?这样写既避免了和市志重复,又突出了本区的特点.
建议篇目这样调整
第一章经营体制(或所有制形式)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包括民族资本工业)
第二节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全民所有制工业
第四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包括部门、街道、村办工业)
第五节中外合资企业
第五节中外合资企业
第二章工业概貌
第一节 产业结构(重轻工业比重)
第二节企业规模
第三节经济效益
第三章区属工业、企业
第一节机械
第二节纺织
第三节石化
第四节电子
(按原稿)
第四章中央、省、地、市工业
第一节中央工业企业
第二节省属工业企业
第三节地属工业企业 第四节 市属工业企业
先从整体上写企业数量,固定资产,各种设备、年产值、利 润、税金、职工总数、年工资总额、人均收入等等。然后再写重 点企业简介,值得提醒的是写军工企业要注意保密。
第五章经营管理
第一节管理体制 第二节管理方法
4.商业篇也应调整,将集贸市场归入商业,另设一章,应 补充对外贸易的内容,饮食服务业还要加重分量,要写其兴衰起 伏,特别是对过去的经营方式要写出来,对现在和将来都会有借 鉴作用。
二、在如何体现桥东区特点方面下功夫。
城市区志,是历史上各类志书中从未有过的一种区域性志 书,它和县志、市志相比,是自有其特点的。城区志和县志相比 较,城区志要突出写明城市的特点,反映出城市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内聚、辐射的功能。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围绕 城市特点作足文章。但它与市志也不相同,区志是局部,而市志 是整体。就体例而言,两者又各自独立,自成一书。区志的编写 要避免同市志重复,防止写成区不区、市不市,要做到略市志所 详,详市志所略。桥东区志稿在突出城市特点方面花费了些气 力,有些地方处理的很好。但在突出城市特点方面还比较浮浅, 特别是突出桥东区本身的特点更不够,如本区在全市、省所处的 地位,本区的突出优势,特点,以及不足之处都表现的不突出。 据我所知,桥东和桥西就不一样,桥西是旧市区、是商业中心, 全市最繁华的地方,又是全省的政治中心,桥东大部是解放后建 设起来的,是石家庄市的主要工业区。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工 厂林立,形成了许多大面积的建筑群。写桥东志不能站在桥东写 桥东,要站在全市,全省的高度,尤其要和其它几个区比较,才 能看出桥东的特点。
1.为突出城市的特点,区志的地理篇与县志的地理有着明 显区别。县志自然地理都围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属农业地 理。城区自然地理要跳出农业地理的框框,不要面面俱到,要增 加城市地理,工业地理,聚落地理的记述。为城市建设、发展经 济提供资料。桥东区志稿的地质写的较好,突出了建筑地质和水 文地质的内容,但写的过简,把地下水超釆的潜在危机也要写出 来。另外,将地震由自然灾害中移入地质,要写出震源,地震频 率,可以为防震,抗震提拱资料。
2.农业篇不必面面俱到,要跳出县志的框子。桥东共有耕 地800亩,农业人口 6881人,人均耕地仅0.14亩,农业产值仅 86万元,而在345页表格中,却是20万元。工业产值为11029 万元,农业仅占工业的0.2%,因为农业户口的居民也不是以农 业为主。农业在桥东是无足轻重的,所以还按县志农业篇的模式 定篇目就不能体现城市志的特点。城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依城 市的需要为转移,农业是城市人口的蔬菜副食品基地。所以桥东 农业应着眼于集约化,商品化程度,反映人多地少,劳动密集, 知识和技术密集,通过集约经营,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反 映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结构。我的意见不设农业篇改设蔬菜 篇,因为桥东的农业主要是蔬菜生产,为城区提供商品菜,蔬菜 只一般地写品种远远不够,应突出写栽培技术,销售,特别应突 出写由过去大路菜向细菜发展,由过去的淡季无菜发展到现在淡 季不淡这样的事实,这样写出来方有城区农业的特点。
3.增加街道办事处方面内容的记述。桥东志稿虽然设了街 道办事处,但写的过简,且特点不鲜明,看上去一个面孔。桥东 区各办事处之间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应着力突出其特点。为什么 要突出街道办事处的记述呢?从街道办事处的性质看,它处于区 级政权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中间。区政府有“服务城市、 管理城市”的职能,有相当一部分只有通过街道办事处下达,才 能得以实现,如“开展群众文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计划 生育”、“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计划生育”、“拥军优属”、“维护 治安”等等。从已出版的区志看,有的忽略了街道办事处的记 述,有一部区志仅写100多字。《南京市白下区志》街道篇7万 余字。而《成都市西区简志》街道内容占全志的1/4。篇幅的多 少,本身并不说明志书的质量,却反映编者对街道的看法与认 识。从目前出版的区志街道篇记述的内容看也不尽一致,如《镇 江京口区志》街道篇分概述、街道工作、居委会、住宅小区管委 约等。《上海闵行区志》街道篇分概述、境域、状况、街道经 济、精神文明建设、居委会等部分。
根据上述思路,街道篇的篇目可否这样设计:
一、 概述。记街道性质、范围、人口等综合内容。
二、 沿革,分述各街道境域的演变过程。
三、 街道主要工作。
1.社会治安;2.城区卫生;3.城区文化;4.城区服务。
四、 街道经济。主要写结构、布局、演变、现状与特点。
五、 居委会
1.居委会组织;、2.居委会干部;3.居委会选介;4.居委 会一览表。
三、关于志书中的表格
表格是志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用的好,有利于存史, 又能弥补文字表述的不足,达到“文约事丰”的目的,也有利于 增强志书的科学性。但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能过多,只要 文字能表述清楚的事情就决不列表反映,表格过多,也会降低志 书的可读性。桥东志稿,大部分表格用的都比较好,比如工业篇 的“1948〜1957年、1958 ~ 1989年桥东区工业发展变化情况表” 和“桥东工业公司工业企业经济效率统计表”、“几个年度全员劳 动生产率统计表”这几份表设计的很科学,也很说明问题。如农 业篇中的“1961 ~ 1989年农业基本概况一览表”,工商行政管理 篇中的几个”市场动态统计表”都很好。但也存在着过多过滥的 问题。粗略统计:全志共1109页,而表格却占353页,占全书 的30%还多。有些篇章的表格,多于文字记述。如城建篇共48 页,表格却25页,占半数以上。人口篇共39页,表格却占去24 页,占总篇的60%以上;特别是人口篇中的人口规模,人口构 成这两章共24页,表格竟占去19页,只有5页文字记述。由于 表格过多,就大大降低了可读性。
如何运用数据,科学地设计表格,既不会出现臃肿堆砌的毛 病,还可以揭示规律呢?对原始资料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认真筛选,抽出能揭示规律性的事实。对于各年度的数字不 能逐年不漏,一件一件地罗列统计,将志书写成统计报表。应按 照事物发展的本身状况,分时期列表统计,变逐年表为间年表 (选几个特定年份如建区前、解放前、建国后的1952、1957、 1965、1976、1978年等)去掉重复数据,突出动态的,变化大的 数据;略去静态的,变化小的数据,剪裁表的数量,以求文字和 表的适量。虽然表格占多少合适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但一定本着 用文字说清的决不用表,文字已经表述了的就不再用表重复。表 的数字最多也不能超过志书的20%, 一般在15%左右比较合适, 如按这个比例,桥东稿的表格还要压缩半数左右。为了使版面活 跃,增强直观性,可读性,还可设计一些示意图、曲线图。建置 篇和城建篇用了哪么多的表格,实际上设计个城区平面图就能解 决。如人口篇中的民族构成,完全能用文字说明,再说有的少数 民族仅一两个人也没必要写百分数,年龄构成表也占去四五页, 没必要。因为一个塔形图最清楚不过了,所以用表宜精不宜多。 要重质量,要突岀可比性。
四、关于数字运用的问题
新编地方志的数字运用十分重要,有人说“无数则无志”, 因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资料书,数据是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了具体数据,就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运用 好数字,写准数字对提高志书质量,特别是提高志书的权威性有 着重要作用。可是好多志稿,包括已经出版了的志书,在数字方 面的问题最多,这也是修志者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志书数字出问 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志涉及百科、涉及到各个部门、 各个方面,数字的来源渠道也不一,有的来自统计部门,有的来 自政府,各自的数字本身就不一致。另一原因,我们是众手修 志,为早日完稿,工作很紧张,主编来不及从头到尾通一核对, 所以志稿出现数字上的错误是难免的,但到定稿阶段一定把错误 减少到最低限度。千万别认为数字上的错误是小事,有人把数字 上的错误称“硬伤”。水平多高的也不会把一部志书写的尽善尽 美,但把数字错误降低到最限度是能做到的。
桥东志稿在数字方面有不少错误,主要表现在同一数字前后 矛盾,文表不一致,有的分数相加不等于总数。如概述中写桥东 区年平均气温12.9T,可是在气候章(133 X)却是12T;概述 中记述的降水量为569.8毫米,可是在第二章气候第四节中 (138页)和140页表中却为531.8毫米;概述中的耕地800亩, 可是在农业篇(345更)表中却是781.7亩;概述中1989年农民 人均收入是745元,而农业篇(345页)表格中却是1132元。人 口篇的数字错误更多,202页“桥东区1963 ~ 1989年出生情况 表”和政法篇公安户籍747页“桥东1965 - 1989年乂口变动情况 一览表”中这 25 年中就有 66、68、70、71、72、73、74、79、 80、82、87年11个年份16个数字有矛盾;还有,在工业篇1989 年“区街企业120家……年产值11029.69元”,可是在214页中 “1989年,区街企业73个,年产值11189万元”。农业产值数字 也不准确,323页农业篇1989年底农业总产值为86万元,可是 在345页的表格中为20万元。数字方面的问题远远不只这些, 限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请同志们务必认真核对,切不 可等闲视之。
五、关于人口篇
志稿人口篇资料丰富,特别是几次人口普查的基本要素、数 量,都比较齐全。但是,由于表格,数字过多,对桥东人口的发 展规律及城市人口的特点反倒没写清楚,显得浮浅,一般化。城 市人口和一般县不一样,尤其是石家庄这样一个新型城市,其人 口特点不但和县里不一样和一些老城市也不一样。石家庄真正繁 荣起来还是省会迁到这里以后,发展快这是一个大特点,各部分 都应体观这个特点,人口也不例外。写人口志应当运用人口学的 理论去分析,认识有关人口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史实的记述, 体现出规律来。尽管人口志的篇目设计因地而异,没有固定模 式,但任何一部人口志都应当对人口数量及其分布,人口移动、 人口构成要素,人口再生产这些内容予以全面地记述。志稿“人 口变化”仅用300字,写的过简,应改为“人口变动”,这部分 很重要。不仅要写人口的自然变动,而且还要记载人口的机械变 动。总人口数量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移动等发 展变化的转折点及其变化原因一定要全面,建议把“1963〜1989 年桥东人口出生情况表”从计划生育202页移到“人口变动” 中,政法篇249页的人口出生死亡情况表去掉,免得重复。要通 过出生、死亡、迁移来反映人口规模。如建国前战争、饥荒造成 人口减少,这个事实桥东志稿在人口篇无题序言中有表述,从 1933 ~ 1947年的14年中人口仅增加3435人,每年平均增245人, 可是,从1949年到1956年7年中人口增加3倍。把人口猛增的 原因仅说成“生育高峰”不够全面,50年代由于经济建设需要,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工矿企业这是个主要原因。同时还要把3 年困难时期,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迁往农村,80年代下乡青 年回城安置,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造成的人口变 化也要反映出来。
建议增设家庭婚姻内容。因为人口再生产是以婚姻、家庭为 基础的。婚姻、家庭、生育是人口过程的主要内容,是人口志的 重点之一。人口志要详细记述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按年龄、性 别的婚姻状况(包括未婚,有配偶、丧偶、离婚),要记述人口 的结婚率、离婚率、再婚率、晚婚率,以及涉外婚姻等,通过记 述这些内容,彰明人们恋爱,婚姻观念的变化。
还要记述人口过于集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入学、住 房、交通、福利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说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危 害,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发挥志书为现实服务的作用。人口 篇的篇目作如下调整:
第一章人口规模
第一节人口数量
第二节 人口分布(包括密度)
第二章人口变动
第一节自然变动
第二节机械变动
第三章人口构成
第一节性别构成
第二节年龄构成
第三节文化构成
第四节民族构成
第四章婚姻家庭
第一节婚姻状况
第二节家庭状况
第五章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三次人口普查
第六章计划生育
第一节宣传教育
第二节节制生育
(包括晚婚晚育、节育技术)
第三节优生优育
第四节奖惩政策
六、一些零散问题。
1.关于凡例:第二条“本志原则上起于清朝”不准确、清 朝共267年,是从清初开始,还是从清末开始?从全志所记内容 看,与“凡例”也有矛盾,不如改为“原则上起于1925年建市” (实际上是筹建,1939年才正式建市爲第二条纪年也不准确 “解放前一律先写朝代”,这就不准确,因为民国不是朝代。第 12条,如何处理区属和非区属的问题是城市区志的一个大问题, 要写得具体些,可这么改“对区属和驻区单位的记述,本着以我 (区属)为主,主客(驻区单位)兼顾的原则。在表述方法上主 体从详,客体从略,排列顺序上,主体领先,客体居后”。
2.关于概述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①结构比较松散,建议 取消一至五的序号,分段记述,一气呵成。②写的比较浮浅,仅 站在桥东写桥东,没站在全市的高度乃至全省的高度写桥东,究 竟桥东和全市其它几个区相比,和全省其它市相比有什么优势?
在突出优势的同时也要写出不足和劣势。桥东居省会,是全省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本身就是一大优势,区内有许多大企 业、大专院校,人才密集、信息灵通。然而,从桥东的经济发展 看,区属工农业总产值还不足两个亿,还远远比上丰南县一个县 城,与唐山市各区相比差距更大,更没法与山东,南方一些省会 的市区相比。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纵向比较固然很重要,但也应 当注意横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扬 长避短。写概述必须站在决策者的高度。③写的比较空。概述是 需要站在宏观角度高度概括,但概括不等于空,一些宏观上的数 字也要有,不能只用些“发展缓慢”、“停滞不前”、“飞速发展” 这些,空洞的词语,也要用事实说话。最典型的是第五部分对新中 国建立后"年进程的回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 济发展较快”;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导致经济一度滑坡”; 1958年……“给桥东工业造成重创”;在3年调整中……“工业 生产出现回升”;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各项事业停滞 不前”。这些话放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适用,看不出桥东的特点 来,写出一些关健年份的数字,才是桥东的情况。④一些基本数 字不能缺,如: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区属企业及驻区企业 各自比重,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生产总值,财 政收入,人年均纯收入等等。⑤有些用语还得进一步推敲,力求 更准确。如“桥东土地资源丰富”就很不准确,随着城市人口的 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土地锐减的矛盾非常突出,这也是我国 目前潜在的一个危机,仅800亩土地,怎能丰富呢? “每年有数 十名青年参军服兵役”也不值一提,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 务。“有7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太少了,也不必写。“卫国战 争”,没这个说法,应改为“抗日战争”。“桥东是人才辈出之 地”,也有些夸大之词。不必面面俱到,对那些独具特点的应浓 墨重彩。如果不分轻重事事都写,本身的特点反被淹没.⑥第二 部分的顺序可以调整,不应把农业放在前边,应加上城市建设内 容。可这样排列顺序:城建、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农业、人 民生活。
3.大事记共选516条,基本上反映了从1925年建市到1989 年64年中桥东区的大事要事,但还要进一步筛选,进一步充实, 完善,进一步确定大事记的标准。这516条大事,其中会议73 条占14%,写机构变化的132条占26%,写建工厂、学校、商 店等方面内容的64条、占12%,这3项加起来,就占去了大事 记的半数以上。建议对这些方面内容要压缩,比如记党委、政 府、人大、政协及各界人民代表大全不一定记到届以下的每次 会,一般只记到届。对每届中的历次会议有重大决策的会可记到 “次”。记会议不应光记何时召开,何时闭幕,应写出会议的中心 议题,起码应写出某领导做了题为某某报告。对妇联,共青团的 会议更没必要写到届下历次会议。对于机构设置的记述更不应一 个不落,一些临时性的机构,如“经济公债推销委员会” “识字 运动委员会” “贯彻婚姻法委员会”这些可以不写。临时性机构 不但不应当作大事,就是一般科局级单位机构的建立,也没必要 写入大事记。
(1993 年 10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