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创新意识、高水平的志稿,—喜读《安国县志》稿
              《安国县志》稿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从我 省及全国已岀版的志书和未出版的志稿看,不论大编法也好、 中、小编法也好,写得好的不乏其例,但大多数或多或少的都有 个陈陈相因的模式化倾向,甚至有些志书体例、结构、篇目雷 同,或大同小异,使人有“千书一面”的感觉。唯独安国县志稿 不因袭,不盲目模仿,而是立足本县实际,独辟蹊径,有所创 新,有所发展。
              一、关于篇目设计上的创新
              《安国县志》稿的篇目设计,虽然基本上属于中编,但它又 不同于一般的中编,它继承了大编结构整体性强的长处,但又摒 弃了大编法编与编不平衡、标目不准确,有些事物不好归类的弱 点。《志稿》将大编中的“地理编” 一分为三,分为建置、自然 环境、人口 3编,将称呼极不准确的“社会编”,分为“社会保 障”、“风俗”两编;还吸收了中小编法分类灵活、各编篇幅较平 衡匀称,无畸轻畸重的长处;但又克服了小编法多立门户,比较 零散,缺乏内在联系的弊端,同时又将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引入了 方志学。在经济部类之前设了 “经济总情”,将“水利”、“能 源”、“交通运输”、“邮电”、“城建环保”这些决定人们生存、生 产、生活的人工环境统统归入“基础设施”,既增强了志书的科 学性,又提高了志书的整体性。
              为了突出“药都”特点,打破了 “事以类聚,类为一志”传 统定例,将最能体现本县特点的药业,从农业、工业、商业析 出,单设药业篇,近8万字。在经济部类的8编中,除“基础设 施”编外,它是最长的一编,远远超出了农业和工商业。此篇写 的最好,资料极其丰富。这样设篇正是客观地反映了安国的现 实,不这样写就看不出安国的特点来。第十七编设“文化事业” 编,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统统归入此编。将大编法称谓 不科学的“社会编”,分“社会保障”和“风俗”两编。跳出了 按部门设志的框框,一般志书将“劳动” “社会福利”归入“劳 动人事”、“民政”等政治部类,将“保险”归入“金融”编,实 际上这是按行政部门分的类,不科学。志稿的编者真正打破了部 门界限,完全是按事物的属性来分类。谋篇布局既按“事以类 从,类为一志”的原则,但又不被它捆住手脚,为突出本地特点 又敢于打破这个框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另一创新之处,在“文化事业”编设“编史修志”章。这在 已出版的志书中是少有的。方志事业,也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 业,载入地方志书是理所当然的,名正言顺的。
              篇目上的创新之处很多,仅举几例。为了使《安国县志》更 加完美,有些篇目尚须调整。
              1.自然环境编的第三章可设以下七节,第一节将气候特征 改为“四季特征”,第二节日照应包括辐射,第三节气温应包括 地温,第四节降水,第五节气压应包括风,第六节湿度应包括蒸 发,第七节物候。
              自然灾害章由七节改为以下四节:第一节气象灾害(包括水 旱风雹露冰);第二节生物灾害主要写虫灾,也包括鼠害;第三 节地质灾害;第四节,其它灾害。
              2.人口编中一是第七章改生育,下设两节:第一节:自然 生育,第二节计划生育,二是将第四章人口质量改为以下两节: 第一节体质可改为“自然素质”,将二、三、四节合拼在一起为 第二节:称“社会素质”。
              3.经济总情编中的章节也要调整:
              ①第一章还是改“生产关系的变革及调整”合适,这样调整 与第二章“经济发展概况”正好对应,“经济发展”就是生产力 的发展,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一 看即明。这样设篇可能会与政党编的“党委重大决策”及“重要 政治运动”冲突,实际上“土地改革”、“一化三改”、“国民经济 调整”都不是县委决策,只是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精神。
              ②第三章经济结构过简,可增设以下两节:第一节所有制结 构;第二节产业结构(下设两个目)(一)是农、轻、重,(二) 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③第四章人民生活,改为居民生活更准切,也要增加文化生 活内容Q
              4.基础设施编
              将煤炭、石油等归“能源”不确切,因为安国不产这些,这 只是商品,归商业更合理。
              5.“城乡建设”章下的第四节“建筑施工”应升格为章叫 “建筑业”,下设两节:第一节,建筑设计,下设三个“目”:一、 队伍,二、设计能力,三、设计成果。第二节:建筑施工,下设 四个目:一、建筑队伍,二、施工设备,三、建筑技术,四、建 筑管理。
              6.农业、工业、商业、财政金融等编下最好设无题小序, 以加强宏观记述,突出其整体性。尤其是“农业”釆用了农林牧 副渔大农业的分类法,更应有统帅五业的综述内容。
               7.工商业还是分设为好,因为这两部分都很重要,内容又 都很多。
             8.文化事业基本上是按大文化标目,医疗卫生也应属大文 化范畴,此编篇幅太长17.4万字,不如分文化、教育科技、卫 
生体育三编更合适。
             9.附录中的“外事旅游侨务”归入政务编最恰当。
             10.篇目中每项事业都设“管理机构”这一内容,(达阳余 处)显得累赘、重复,既浪费文字,又降低其可读性,此项内容 放在党政部分列两个表即可:①县委系统机构设置表;②政权系 统机构设置表。
             二、关于概述
             概述作为志书的首篇,写的成功成否,对全书的质量有极其 重要的影响。概述的体式尽管多种多样,基本上只有两种,一是 提要勾玄式,二是史体综述式。“提要勾玄式”是将各专志的精 髓提炼出来,分类提要,实际上是是勾勒各专志的概况,所以又 称“浓缩体”。大部分志书的概述多采用此体,所以显得平淡, 特点不突出,写得不好就是个“拼盘”。“史体综述式”的概述, 首先对本地自然环境作简略介绍,然后采用分时期的结构,写各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类内容,叙述其发展演变,交待其相 互间的联系,扼要反映本地古今主要情况。这种结构大体上似简 史体。《安国县志》稿概述即釆用了此体。而且写得比较成功, 其成功之处是篇幅较短,不足7000字,抓住了主线,突出特点, 反映本质。一般县志的概述,开头一看多交代本地的地理位置、 东经北纬,四至八到等等,几乎是从地理篇中“移植”和“复 印”过来的,编者浪费笔墨,读者浪费时间。《安国县志》稿的 概述避免了这个毛病:开头一句就突出了 “举世闻名的中药材集 散地,素有'药都’之称”这个特点。第二句就突出了京、津、 石大三角的地理位置。第一至六自然段为概述的第一大部分。主 要写安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富饶的资 源,民情淳厚、人才辈出、发达的药业。写天、写地、写人。突 出了 “药业”这一主线,因为药业影响着安国的多行多业,药 业,带动了商业的发展;药业又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农 业生产;药业,促进了药材加工业的发展;药业,加强了安国和 国内外的横向联系。
             第七至十一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尽管安国有这么优越的自然 条件,这么好的人民,但在旧社会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然灾 害频仍,兵燹匪患不断,残酷的阶级压迫,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但安国人民是不屈的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但“民 困依然”。这是为什么?主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从 第十二段至十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十五至十六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写建国后党领导全县人民 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实 事求是地记述了曲折和失误。
             最后两自然段以展望未来结尾,充满信心,使全县人民看到 了光明前途。
             这篇概述,一气呵成,混然一体,它如一条锁链,一环扣一 环,结构严谨。它又不象一般概述那样,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主 线突出特点,段与段之间衔接的相当紧密,逻辑性很强、语言也 很精炼、典雅。编者语言文字的功底很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 文章,但仍需完善提高。
             1.反映本县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些宏观内容记述的还不够。 可能是考虑到怕和“经济总情”重复,象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 产值、工农业总产值、药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储蓄 总额、城乡人均纯收入等等还应该有,尽管在“经济总情”中也 要有这些内容,但记述角度不同,再说,也允许必要的交叉重 复。读后,起码让人对安国的大势大略有所了解。
             2.概述的要求是高屋建矩,要站的高,看的远,不能站在 本县看本县,要站在保定地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安国在保 定地区占什么位置?在全省又占什么位置?如药业生产在全国又 
居什么地位?据我所知,江西省的清江县樟树(1987年已改樟 树市)也是有名的药都,安国与樟树比哪个地位更重要?
             3.不能光写优势,也要写劣势甚至潜在的危机。武安县有 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也很发达,可是《武安县志》在概述中仍 提出了四条劣势(危机)。安国也有劣势,如资源比较贫乏,特 别是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不够便利,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 少、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畸形,如工业 除药材加工,其他工业就很薄弱,开放意识不够・••…等等。站在 安国以外看安国就看到了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如果直接了当写劣 势,恐怕领导难以通过,可采取策论方略的形式。
             三、关于大事记
             大事记共768条,共5.3万字。记述了上至汉高帝六年(前 201),下至1990年共2191年的大事。
             汉高帝六年至中华民国元年(前201 ~ 1911年)成立前149 条,平均14年1条;1912 ~ 1949年160条,年均4.3条;1949 ~ 1990年459条,年均11条,符合详今略远、厚今薄古的原则, 写古代紧紧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旧社会自然灾害频仍,兵燹 匪患不断,写自然灾害的31条,•有30条写兵祸,写人民反抗的 8条。编者对旧社会不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尽管封建社会 漫长,历史还是在前进,广大劳动人民和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在 推动历史前进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有36条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国到1949年这一段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 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抓住了党领导人民同三座大山斗争的这一 主线,这160条大事记中,有79条写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及其领 导下的政治、军事斗争,重点写了领导全县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 斗争和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有19条写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新中国建立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突出了党领导下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写了曲折和 失误。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重点写了经济文化建设成就。
大事记写的比较成功的另一标志,是摆脱了一般志书过多地 记述机构建撤、会议召开,显得空洞无物的弊端,也克服了有些 志书的大事记与正文油水分离的毛病,凡大事记中记载的内容, 专志中均有详细记述,不容讳言大事记也存在一些问题。
             1.是非不明,缺乏褒贬,如25页“闯王李自成攻祁州…… 知县率万人拼死抵抗,城未破”。表现了知县的英勇,闯王的无 能,完全可以加上感情色彩“率万余人”,可以改“协迫群众”, “拼死抵抗”可以改“顽抗”,这就有了感情色彩和是非。
             2.第31页1915年“创立城内女子和南关私立高等小学堂 及……”清末废科举以后建的学校为“学堂”。民国元年(1912) 教育部颁教育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只是一些老人还习惯 地称为“学堂”,应改成高等小学校。
             3.有的缺乏必要交待,读后不知以然。如33页“闫治堂 包围安国……张廷逊部从河南抵境内……”闫、张是何许人应有 所交待。经查闫为直系吴佩孚部,张为鲁系军阀孙殿英部。请参 阅《河北文史集粹》军事卷《军阀兵匪混战在安国》一文。
             4.第34页1931年1月“奉军白凤祥……进驻安国”。此 时,已不称奉军了,1928年日本炸死张作霖以后,张学良易帜, 接受国民党领导,改成国民革命军东北军。
             5.第34页1931年9月,“石友三率部攻打县城”需交待 石友三系何许人及攻安国的原委。
             6.第38页 “日军决开濾沱河……水中难民死人无数”, 句子不通,应改“水,中难民死伤无数”。40页“日寇”应改称 “日本侵略者”。 ’
             7.第40页 “强化治安”应改为“治安强化”。日本侵略 者从1941年3月~ 1942年底在冀东、冀中推行了 “五次治安强 化”运动。“志稿”只笼统地写1941年8月"……推行'新交通
政策'和'强化治安不但概念不准,时间也不确。“五次'治 安强化'运动的时间是:
             第一次,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8.第47页
             集中……审查,即'搬石头'”。是耶?非也?应有评说。
             9.关于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党代会、政协 会的记述不统一,①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只记了一、二、七次,缺 三、四、五、六次;②人民代表大会,只写了首届一次人民代表 大会和首届三次会议,以后的二至十一届均未记述;③党代会, 只记了第一次和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且将“次”写成了 “届”。 ④历届政协会大事记一条未记。编者考虑的是可能与正文重复, 愚以为,这样的会议是全县的大事,应当记述,这是必要的重 复。
             10.第73页 “1966年6月14日安国中学首先’停课闹革 命'……破四旧,立四新”,我认为时间可能不对,“破四旧,立 四新”是1966年8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公布以后,和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首 次接见红卫兵以后才开始的。从全国各地都是这样,或许保定地 区早?请核对。“大事记”中对“红卫兵”只字未提,也不客观。
             11.第76页 教师下放到大队吃农业粮应交待背景,即山 东嘉余县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建议(侯王建议),《志 稿》文化编将侯王写成了河南两教师。
             12.第76页 “9月19 H,县召开10万人大会,庆祝安国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会后举行盛大游行二完全是肯定的语气。
             13.第76页 “1月10日……178名干部职工被遣送、遣 散回原籍”,应交待被遣送人的所谓罪名,如因家庭出身、本人 历史等问题。
             14.第79页 “学大寨运动”、“割资本主义尾巴”、教育界 “反回潮”不应混在一条写,要分开写。
             15.第80页1976年5月派仗重起……6月25日县城发生 武斗……一片混乱。”有头无尾,何时平静的?
             16.第82页“……为原右派分子……“摘帽平反”,安国的 右派分子全是错划的,不存在摘帽,应是“改正”或“纠正”。
             17.大事记中还有漏记的大事、要事,如“文化大革命”中 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学小靳庄”、“评水浒”,对农亚学 大寨的内容也记得不够。
             18.有的记述深度不够。如1976年周总理逝世是这样记述 的:“县民惊闻周恩来总理逝世,悲痛万分”,显得概括、抽象。
             《枣强县志》稿是这样记述的:“1月8日,周恩来逝世,次 日凌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岀讣告时,全县人民极为悲痛,许多 人伏枕抽泣,年长者放声大哭的颇多,连日中群众自动停止娱乐 活动,无知幼童嬉笑打闹,有的长者也给予责备”。
             两者一比,同是一件事记述的深度就不大相同。“悲痛万分” 是抽象的概念。枣强志稿,不虚构,不夸张,不空洞说教,完全 是记实,这就把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表现得淋漓尽致。
             19.对1976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 “批邓”、“学习无产 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批资产阶级法权”这样重要的事 件只字不提不行。
《枣强县志》是这样写的:“3月下旬,按照毛泽东'走资派 还在走’的断言和指示,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但各部门、 单位、社队都是抄一些现成文章贴出去,或者举办读报刊文章作 发言的批判会,走走过场。当时有’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
             (指清华、北大两校批判组)'之说”。
             这条大事记非常精彩,又是记实手法,把群众抵制批邓,反 击右倾翻案风,但在“四人帮”的淫威下又不得不为之的消极反 抗,写得维妙维肖。
             四、 关于人口编
             内容极为丰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可以肯定这是目前岀 版志书中写得最好的,如“人口变动”章写解放前高出生率、高 死亡率,从乾隆十六年(1751)到光绪十年(1884) 133年中仅 增加9.3万人,而从1949〜1975年的26年中却增加17.1万人, 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但也反映了人口失控已成为 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非控制不可。第二个目“战争及自然灾害 影响变动”,实际上是解释了为什么解放前人口增长那么缓慢的 原因:是兵燹匪患,自然灾害造成的,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旧社会 的黑暗和人民所受的涂炭,有强烈的教育作用。
             第二节“人口迁徙”不是简单地写几个年份的数字,而是记 述了迁徙的原因。特别是60年代至1985年有3745外省市的妇女 嫁到安国的资料很有价值,这是一般志书少有的,读后感到很新 鲜。“人口暂时流动”,反映了本县商品经济发达,突出了药都特 点。
             第四章人口质量写得最有深度,从自然素质、思想品质、文 化素质、劳动技能4个方面记述,非常全面,不但为研究人口提 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反映了人口素质与社会制度的密切关系, 同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问题:目前安国的人口质量仍然不 高,残疾人占总人口的5.3%,这是个不小的比例,大专毕业生 仅占2.7%。
             五、 关于《经济总情》编的修改意见
             此次修志董一博等方志学家提出了志首设“概述”的主张, 对加强志书的整体性,突出宏观记述起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强化 各门类的宏观记述仍解决得不好,《安国县志》稿在如何加强宏 观经济记述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在经济部类之前设“经济总 情”,站在宏观高度记述了本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注意了 几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这就弥补了经济部类各篇分散记 述而难显总貌的不足。志稿的“经济总情”在写法上也独具匠 心。好些志书把“经济管理”内容也揉在一起,显得乱,也加大 了篇幅,安国志稿,把这两部分内容一分为二,将“经济综合管 理”单独设编,置于经济部类之尾,首尾照应,井然有序,也增 强了志书的整体性。
             写得最好的是“人民生活”。不少志书将此章归入“社会” 编或“人口编”,这都不恰当,只有归“经济总情”才最合理, 因为“人民生活”是经济建设的落脚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 的。人民生活写得也非常深刻,有全县面上的情况,又有典型 村、典型户调查。既有地主富农的土地财产占有、生活情况,又 有中农、贫农、雇农的情况。读后,人们都会自然而然的得出: 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结论。
             经济总情虽然写得不错,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从全国各地情况看,三中全会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可 是在“经济发展概况”章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这一节中,缺乏 三中全会前后的对比资料,反倒有1975与1965年对比情况。因 为三中全会在我国有划时代意义。
             2.应附一张新中国建立后安国县部分年度经济发展概况表: 包括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 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如不逐年写,可选几个 代表年份。
             3.数字仍须核对
             数字不准确是本届修志中编者最棘手的问题。有人称数字上 的错误为“硬伤”。总的看,《安国县志》稿的数字错误不多,也 下了很大功夫,但仍有错误。
             ①前后矛盾。工业总产值“经济总情” 321页的表格与“工 商业”编784页的表格对不上号;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在313页中为17335万元,而在工商业编786页中却是14276万
             ②文表不一。1990年全县制药业总产值在751页的正文中为 19750万元,而在752页的表格中却是24100万元。
             工业章的文表矛盾之处更多,1990年国营、县属集体、乡 村集体、个体的企业数字、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利润、固定 资产等几乎全不一致,仅举国营企业一例:749页文中记述: 1990年全县国营企业共10家……职工3020人,固定资产34140 万元,产值6994万元,利润:1040万元,而784页表格是: 1990年全民所有企业戮13个,职工3804人。固定资产3410万 元,产值:7178万元,利润104万元。为何同一事物相差如此悬 殊?
             还有,人民生活章334页表格“农村储蓄情况表”与“财政 金融”编930页表格也完全不一致。第314页1957年粮食亩产 94公斤,而第501页表1957年粮食亩产却是153公斤。第314页 1957年财政收入370.9万元。第873页表为338.8万元。
             ③百分比计算得不对。如经济总情编,第313页1990年 “工业总产值23490万元,是1949年的105倍”。如按这个比例 算,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则为223.7万元。可是在321页的表格 中,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63万元。
             第313页文中记述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7405万元, 是1949年的18.1倍,如按这个比例计算,1949年的农业总产值 应为961.6万元,可是第321页表格中,1949年农业产值却是 1蹈3万元。 .
             4.经济部类虽然增设了 “经济总情”编,从宏观角度记述 了本县的经济发展概况,但农业,工商等部门的宏观记述仍不 够,读后仍看不到这些行业、门类的总貌。比如农业,志稿是按 大农业(即农林牧副渔五业)设的编,但农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变 化却没记述清楚。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也 没记述,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所占的比例也应记 述。如林业、畜牧业等各业的产值及比例,志稿中都没记述,读 后仍感支离破碎。要弥补这一不足,可釆用两个方法:一是在各 编下增设无题小序,一是在各编章增设表格,也可既加无题序又 附表格,这样更加完美,比如:农业可设计这样的表格:
安国县部分年度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产值统计表
项目/年度 农业总产值 占工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产值 占农业总产值% 产值 占农业总产值% 产值 占农业总产值% 产值 占农业总产值%
1949                    
1952                    
1957                    
1962                    
1965                    
1966                    
1970                    
1976                    
1978                    
1980                    
1983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乡镇企业编应单独设编,志稿将乡镇企业归入工商业编,只 占一章,且称“乡村工商业”,这个称呼不确切,还应叫“乡镇 企业”。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门类登上 了中国历史舞台,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对改变农 村产业结构、转移剩余劳动力、缩小三大差别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安国县的乡镇企业发展也很迅速,有规模有水平,效益高。 1990年底,全县共有乡镇企业摊点16411个,从业人数为50127 人,总产值3653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5.7%,上交利税占全 县工商税的50.9%,它已成了安国县的“半壁江山”。占这么重 要的位置不单独设编怎么说得过去?志稿将“乡镇企业”的主体 行业分为工业、建筑业、饮食业、服务业、实际上这不全面, “乡镇企业”还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所以将“乡镇 企业”归入工商业编,包容不了乡镇企业的全部内容。
            经济部类要突出经济效益,《志稿》只是农业编种植业写了 生产效益,但写得过简,节下应设以下四个目:一、产量 二、 产值 三、成本收益,投入产出,亩成本收益,四、劳动生产 率。
            六、关于政治部类的修改意见
            1.从篇幅看,《安国县志》稿加强了政治部内的记述,政治 部类共23.4万字,占志稿的20%左右,这是我见到的志书中占 比重最大的一部。
            2.记述有深度 单设“党政主要活动”编,这也是一般志 书少见的。此编共4.6万字,较全面地记述了党和政府的重要决 策和主要运动,将党政活动合在一起写也符合客观实际,有些活 动很难归属哪个是县委的哪个县政府的。
            中国共产党章设“领导方式”节,人民岐府章下设“施政方 式”节,此两节颇具创新意识。
            尤其是公安司法中多数志书对旧的司法只是写个机构名称, 读后看不清旧社会司法的黑暗和人民所受的欺凌。《安国县志》 稿在写旧公安司法时列举了清末郑家庄郑氏两家斗气打13年官 司,家产被贪官榨尽,西伯章村王印奎财产继承案打官司12年 毫无结果的事实,揭露了旧社会司法部门贪赃枉法、有法不依的 反动实质,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几点商榷:1.为突岀共产党的地位,共产党可独立设编, 国民党怎么办?也可设编,放在中国共产党以后。
            2.政务编包括了政府、人大、政协、总觉得叫政务概念不 够确切,建国初期,国务院叫过“政务院”,似乎“政务”多是 政府部门的事务工作。建议还是设“政权、政协”编,虽也不十 分科学,毕竟已为大家所公认。如这样设编,又联系到“党政主 要活动”严格说,这么称呼也不确切,“党”指的是政党,此编 既包括共产党,又包括国民党。所以,“党政主要活动”还是要 分开,一部分归“中国共产党”编如“县委决策”、“历次政治运 动”。将经济文化建设等内容归入政府,或叫“主要政绩”,或叫 “主要工作”。
            3.将宗教、帮会放在社团不太恰当,宗教归“风俗”编, 不过“风俗”要改为“民情民俗”。“帮会”也归此编,“道会 门”,一般都是反动的,在取缔之列,可归入“公安”。
            七、关于人物的修改意见
            人物编写得也比较成功,遴选的人物既全面,又有典型性, 立传人物50名,古代12名,现代人物38名。古代人物中,既 有为官清正、为人民作了些好事的清官,也有个别依权势为非作 歹的佞臣(张昌宗弟兄),同时也选了关汉卿、杨果、吴弘道三 个杂剧、散曲作家,突出了安国文气之盛,也从侧面证明了安国 是杂剧,散曲的发祥地,更加印证了关汉卿是安国的可信度。
            38个现代人物中有革命烈士 15名,突出了时代特征,还为 5名在药业生产、药材种植、药刀制造做出贡献的人立了传,突 出了安国药都的地方特点。
            从写法上也摆脱了履历表式、鉴定式、悼词式的写法,完全 是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如谷雄一、李寿江、张晓湖烈士传写 得非常成功。从形式上看有兄弟合传,父子合传;从对人的评价 上也摆脱了公式化,概念化,一分为二,如写齐瀚开河利民的政 绩同时,也写了他贪污钱财、贿赂上司的劣绩;写张昌宗弟兄依 仗武后势力飞扬跋蹋的劣迹时,也突出了他们的多才多艺。刘青 山传既写了他们贪污、腐化,堕落的事实,也记述了他的光荣斗 争史,这样记述,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和警戒教化作用。
            人物传还应完善:1.还要精选一下,如张昌宗弟兄可以不 入传;2.对刁包这样的人物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虽然他学问 很深,但他推崇的是程朱理学,其思想体系是唯心的,是千百年 来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理论基础,尤其是不做李自成的官,正是他的思想体系的反映,要予以评说,要明辨是非,该肯定的肯定, 该批判的批判。3.对关汉卿这样一个世界文化名人传,写的不 理想,不论是对他的作品还是人格,评价的格调不够高,我把韩 盼山同志写的《河北名人小传》复印下来了,请参考。4.收集 的人物还不够全面,省政协、省社科院、省党史办、省志办合编 了一本《河北近现代历史人物辞典》,其中,有安国籍的人物24 名,收入县志的仅6名,未收入的18名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可 以入志,如:流昌村的李杏阁(女)是著名的拥军模范,全村第 一个“堡垒户”,1944年被冀中军区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亲” 光荣称号。1945年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会,1946年参加全国妇 联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参加了全国劳 模大会,事迹这么突出的一个女英雄怎么能不入选呢?还有,伍 仁桥村的李天然,是有名的剧作家和研究关汉卿的专家;李光壁 是全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漆侠同名。《天津日报》创始人之一 的朱松龄,曾因领导保二师学潮被开除学籍,1932年在北京参 加“反帝大同盟”,被称为“赵司令”,这些人物都应入志。
            (1994年10月8日于丰南)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