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矿区领导及志办同志相邀有幸参加此次稿评会,使我又 得到了一次学习机会。虽然参加过石家庄桥东区、唐山东矿区、 唐山新区、天津汉沽区、塘沽区等五次区志稿评会,但对城市区 志的撰写仍感外行,加之时间仓促,对志稿看的不细和水平所限, 提不出全面系统的、深层次的意见,只谈几点零散浮浅的感想。
峰峰矿区1950年建置,是邯郸市的一个区,隶属关系多次 变动,资料分散,收集与核实的奔波之苦和日夜笔耕的案牘之劳 可想而知。正如区委书记冯连生同志说的那样:“《峰峰矿区志 稿》的完成,是矿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矿区有史以 来的历史变迁的史料总结,而且凝聚了地方志办公室全体同志四 年来的心血”。对峰峰矿区志办同志们的这种拼搏精神、敬业精 神由衷敬佩。
《峰峰矿区志》是一部基本成功的志稿,综观全稿至少有以 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政治观点正确,在资料选用人物评介及对入志诸般事物 的记述上,符合四项基本原则,遵循了修志的指导思想。特别是 政治部类,内容充实丰满,扭转了前期一些志书政治部类过简、 过浅和过于分散的弊端。从政治部类所占的比重看,近30万字, 占整个志书的15%o中国共产党章,采用了宜横则横,宜纵则 纵,纵横交错的手法,重点记述了党的主要活动,如把新中国建 立后区委重要决策补充上,内容就更加充实了。志稿还单独设了 “重要政治活动述略”编,如将政府、人大、政协的活动内容也 补上就更完美了。对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也重点记述了他们的 活动。
志稿在全方位提高政治质量方面也下了工夫,在经济、文化 教育、社会等部类中选用了一些典型资料进行解放前后对比、三 中全会前后的对比,通过这些鲜明对比,人们都会深深感到: “新旧社会两重天”,尤其是突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二、 突出了宏观记述,加强了志书的整体性
志稿的编者们在如何加强志书的宏观记述和加强整体性方面 下了工夫。开编设总述,总摄全志,(当然,这篇总述写得还不 够成功)。各编有的在编前和编后都加了综合性的文字,编前加 的综合性文字有的叫“引文”,有的叫“序”,有的叫“赘文”, 有的叫“编者寄语”,有的叫“写在前面”,有的叫“小序”。有 的编还单设了 “总述”章,如城建。工业编下的煤炭、陶瓷、水 泥等章之下也加了概述。虽然有些混乱,需要精减、调整,(不 能都叫概述,也不能编前有,编后也有综述性文字),但编者的 意图是很明显的,是想用层层加概述的方法加强宏观记述,加强 志书的整体性。
三、 抓住个性,突出了矿区特点
峰峰矿区虽属邯郸市,它既不同于市区,又不同于各县,矿 区境内大工业密布,企业林立,“有煤海、瓷都、水泥城”之称。 《志稿》为突出这一特点采用了一系列方法,第一,概述重点揭 示特点,概述第一部分就首先突出了陶瓷和煤炭两大经济支柱, 正因为有这两大优势,峰峰才成了邯郸的工业区。第二,在篇目 设计上突出特点,经济部类中,把工业放在了第一篇,此篇26 万字,占整个经济部类的35%□在工业编中,又把煤炭、陶瓷、 水泥3大骨干企业排在了前边。第三,在记述中对重点事物浓墨 重彩,工业志共26万字,煤炭工业就有9万字,占工业编的35%,陶瓷4.7万字,占18%,水泥3.9万字,占15%,这3个 工业门类就占工业编的68%O就是在非经济部类的各编也十分 注意突出矿区这一特点,如在群众团体章,共3.5万字,可写工 人组织的就2.5万字,因为矿区是工人集中的地方,且这里的工 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如果和其它群众团体,平均使用力量就不 能突出矿区的特点。
四、 资料丰富
资料丰富,广揽旧文,博考百业,汇集古今信息,载录了许 多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言之有据,数字比较齐全.,全面记述了 峰峰的历史与现状。如煤炭、陶瓷不但建国后的资料齐全,就连 明清,甚至于唐宋时期的资料都很充实,如陶瓷追溯到了新石器 时期,不但使本地人为有如此悠久的历史而自豪,就是对一些研 究煤炭、陶瓷的专家学者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甚至对文学创 作、文学史研究都提供了资料,如《西游记》的故事。
五、 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志书以满腔的热情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记述了社 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充分记述了建国后矿区各项事业取得的 巨大成就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实事求是地记述 了前进路程中的曲折和失误。诸如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9年 的反右倾、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动乱等左的错误。
志书也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 染严重、农业中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人均农产品占有量 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也指出了管理体制的弊 端。这样既写成绩,也写失误,既写优势,也写劣势的实事求是 精神非常可贵,这不但不会给矿区抹黑,反而更能提高志书的资 治、存史、教化的功能。
总之,这部志稿已为修成一部佳志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优点 和长处也远远不仅是上面提到的这几点。实事求是地讲,这部志 稿还很粗,还有不少美中不足之处,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
一、关于篇目中的问题
(一) 概述、大事记起统摄全志的作用,和其它各编不是平 列关系,不应加“编”的序号。
(二) 地理是大编法的称呼,再说地理的概念太大,尤其是 第四章还称“自然地理”更不确切。因为“自然地理”现阶段是 专指一门自然科学的名称。它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特定的研究内 容。如果用“自然地理”这一名称作为地方志一篇的篇名时,往 往要受自然地理学学科领域的限制。如地质学、气象学都不属自 然地理学,所以“自然地理”章应改“自然环境”,它包含的内 容要比“自然地理”广泛的多。建议将原地理编改为“建置”和 “自然环境”两编。“自然环境”编下设七章,第一章地质(下设 地质、地质构造、地层三节);第二章地貌(下设洼地、平原、 山地、丘陵);第三章气候(按原来各节);第四章水文(设地上 水、地下水两节);第五章土壤;第六章自然资源,将农业编中 的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统统归入此章,可分土地、水、生物、矿 产资源;第七章自然灾害(设第一节气象灾害:旱涝、风雹、霜 冻;第二节生物灾害:蝗虫、鼠害;第三节地质灾害:地震、山 体滑坡、泥石流)
(三) 把“人口”从社会编移过来,单设“人口编”为第三 编,下设六章:
第一章 人口数量及分布
也可增人口流源章因矿区人口来源比较复杂
第二章人口变动
第一节自然变动
第二节机械变动
第三章人口质量
第一节 自然素质(体格特征、残疾人比例、营养水平、 期望寿命)
第二节思想品质
第三节文化素质
第四节劳动技能
第四章人口结构
第一节性别结构
第二节年龄结构
第三节民族结构
第四节职业结构
第五节姓氏结构
第五章婚姻家庭
第一节婚姻
一、 婚姻状况
二、 婚姻基础
三、 婚姻质量
四、 婚姻登记
第六章生育
第一节自然生育
第二节 计划生育(志稿写的过简)
一、 晚婚晚育
二、 节育
三、 优生优育
四、 计划生育管理
(四)第十一编党政,还是叫党政社团比较好,中国国民党 不能和其它民主党派并列在一起写。
中国共产党章中的1 ~ 5节都是写新中国建立以前的革命活 动,不如改成“重大革命斗争”,解放后的活动,增设“重要决策” 一节,将第十节“党的领导和重要工作”取消归入“重要决策”。
(五) 教育编的写法不合横排竖写的原则,也容易造成重复 而且造成新中国建立前后脱节。清末彭城镇就有了小学堂,民国 十三年(1924)就有了彭城女子中学,志稿中学教育节中却说新 中国建立前无中学。不如这样设篇,第一章,科举制教育(或旧 式教育)也可称“清及清以前的教育”,第二章,学前教育,第 三章普通教育,(分小学、中学教育)第四章,职业教育,第五 章,成人教育,第一节,职工教育,第二节,农民教育,第三 节,电视与广播函授教育;第五章改教师,第一节基本状况,第 二节教师待遇,第三节教师进修,还要增设“教学研究”、“勤工 俭学”。志稿将勤工俭学放在教育经费,不确切,勤工俭学不只 是为解决经费。
科技编这样调整,另增加“科学普及”章,下设“科普宣 传”、“技术培训”、“科技推广”这3节;第八章科学研究改为 “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两节。
(六) 第二十编社会改为民情民俗。第一章人民生活可归 “经济综述”编,第二章家庭和第五章人口归“人口编”,第三章 “习俗”应增加经济活动习俗,包括生产习俗,(耕作、建房、凿 井、烧窑等)贸易习俗(议价、商幌、市声)。还应突出写一下 社会新风或良风美德(敬老爱幼、扶危济贫、修桥补路、拾金不 昧、计划生育、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内容也可加进去,文明村,五 好家庭等)。将第四章第三节的迷信占卜归入第四章第六节劣俗。
二、关于经济部类的修改意见
(一)设经济综述
志稿经济部类共7编,近百万字,占整个志稿的40%,内 容比较充实,重点比较突出,但仍有不少问题。
虽然各编都设了概述性的文字,想加强宏观记述,但都不甚 理想,有的不但没达到加强宏观记述和提高整体性的目的,反而 有叠床架屋之感。拿工业编来说,编前设了一个小序,煤炭工 业、陶瓷工业、水泥工业之前都设了 “概述”,有的章下如煤炭 工业的第三章煤炭开采,第四章安全生产章下又设了 “概述”、 志首,编下,章下3个层次都称“概述”,显得混乱。粗略统计, 工业编共有“概述” 6篇(包括编前“序”)约计9000字,农业编共 4篇“概述”,约计7000字,仅这两编的概述文字就占1.6万字。
这些概述,除农业编的基本不错外,其余的都不甚理想,比 如工业篇的序,只有1990年的企业总数、工业总产值仅一个年 度的说明不了问题,没可比性,看不出兴衰起伏来,更看不出矿 区的工业结构及其变化,读后不能对全区工业有一个宏观了解。 编下的概述有的写得也不成功,如煤炭工业的概述,连部属、省 属、市属、区属、乡镇属各矿的产量、产值、各自占的百分比这 些基本情况也没写出来,很难使人对煤炭工业有个粗略的整体印 象。煤炭开釆章的“概述”内容与第一章的第四节新中国建立后 的煤炭工业内容重复。
鉴于“概述”性的文字虽多,又写得过散,为了加强志书的 整体性,建议设“经济综述”或“经济总述”编,可这样设篇:
第一章经济发展概况
第一节新中国建立前经济概况
第二节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概况
一、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三、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四、 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五、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六、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附1949 ~ 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表
第二章经济结构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国营、集体、个体)
第二节产业结构
一、 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二、 工农业结构
可附表从从49-90年,也可选几个典型年份如:49、52、56、62、65、70、76、80、85、87、89、90 年,还可附一个峰峰 区部分年份工农业发展比例表:
年 份 |
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 |
工业总产值 (万元) |
占% |
农业总产值 (万元) |
第三章产品结构
第一节主要工业产品
第二节主要农业产品
第四章居民生活
第一节职工生活
解放前的职工生活
(一)家产,(二)收入,志稿光有收入多少元不行,因为新 旧社会货币单位不同,只有折成实物如小米,才能看出收入的高 低,(三)消费。
解放后的职工生活
搞几份典型调查,写出不同层次,高、中、低收入户的差 距,也可附收入、消费表和主要耐用消费品抽样调査表
第二节农民生活
也要象写职工生活那样,要有典型村、典型户、百户调查等情况,不能只写个平均情况。
(二)调整篇目
编前的序、赘言等一律去掉,编后章后的概述可以压缩,一 律改为无题小序,要从宏观角度概括事物发展的兴衰起伏。
工业编下设了煤炭工业、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其他工业, 既没编次也无章次,从编者的意图看是为了突出这些行业,但不 加编次不行。因为这三大支柱行业在矿区举足轻重,可作“升 格”处理,单独设编和工业并列。各编下要设无题序言,在序中 不但写清其兴衰起伏,还要写明该行业的产量、产值、利润,以 及在矿区工业中占的比重,甚至还可写在全省同行业中的比重, 以突出其地位。
工业编目可以这样调整:
工业
第一章结构、布局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个体、集体、全民)
第二节 隶属结构(中央、部、省、市、区、乡镇)
第三节工业布局
第二章工业门类
第一节采矿
第二节陶瓷
第三节建材
第四节机械、冶金
第五节电子、化工
第六节纺织、造纸
第七节印刷、包装、装潢
第八节食品加工
第九节五金、木器
第十节鞋帽
第十一节其他
还可以按重工业、轻工业分类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一节管理体制
第二节管理机构
第三节安全生产
第四节经营管理 第五节主要矿(厂)简介
煤炭、陶瓷、水泥三大行业如不升格设编,排在工业编下单 独设“章”更合理。要排在工业门类之前,与之并列。
第二章煤炭工业
第一节勘探(储量)
第二节开釆(产量、产值、利润)
第三节经营管理
第三章陶瓷工业
第一节沿革
第二节生产工艺
第三节陶瓷产品
第四节经营管理
生产、经销、技术、质量、经营、体制
第五节主要瓷厂简介
第四章水泥工业
原稿第一章“水泥工业的崛起”,不是志书的标题(新闻 体),取消此部分,将其内容写入章下无题序言中
第一节水泥生产
第二节水泥产品
第三节重点企业简介
志稿中整个经济部类近百万字,占全志40%,比重过大,必须“消肿”。工业编也应压缩篇幅,注意加强志书的整体性, 要充分利于经济综述和无题序的作用。工业编下的无题序除写工 业的兴衰起伏外,还要写好全区工业的结构,重、轻工业的构 成,各自占的比重。各章下的小序重点写此行业的发展变化及行 业构成(如所有制构成、隶属构成等),写重点企业也要把情况 写全,只有这样从宏观、中观、微观记述,才能使读者认识峰峰 经济的全貌。
志稿不但宏观,中观记述体现的不好。微观记述得也不够, 比如煤炭工业的重点矿(厂)简介,连起码的固定资产、产量、 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这些数字也没有,写了那么长,但缺 乏信息量,读后只是感到啰嗦,更谈不到历史价值。
农业编的修改意见
编下概述改无题小序,可将志稿“农业经济”(第二章)移 入无题序。将“农业资源”内容归入地理编“自然资源”。将 “农田水利”归水利编。无题小序分阶段写出产量、产值、递增 率,特别要写出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农林牧副渔),可附一张 农业结构表。
第一章“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第三章“农作物生产”范围太窄,文不对题,农业区划、农 机具、乡镇企业都不属农作物生产。因为是按大农业设的编,包 括农林牧副渔五业。为了避免和大编标题重复。“农作物生产” 可改为“种植业”。
乡镇企业独立设编。
第一章发展历程
第一节发展条件
从地理位置、物产资源、劳力资源、驻区企业辐射、人才、 技术等方面写。
第二节发展概况
可附一个表
峰峰矿区1980 ~ 1990年乡镇企业基本情况表
年 份 | .企业数 | 从业人数 | 产 值 | 利润 | ||||||||||||
合 计 | 乡 办 | 村 办 |
联 户 |
个 体 | 合 计 | 乡 办 | 村 办 | 联 户 | 个 体 | 合 计 | 乡 办 |
村 办 |
联 户 | 个 体 | ||
第二章主要行业
第一节工业企业
第二节农业企业
第三节交通运输
第四节建筑业
第五节饮食服务业
第六节其他
第三章经营机制
从用人、分配、管理、供销、产权等方面的机制写。
第四章经营效益
第一节经济效益
第二节社会效益
第五章重点企业简介
还可附一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企业表。
关于志书中的“硬伤”:
主要表现在事实不准确,突出的是数字的不确切,如不改 正,会大大降低志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1.关于工农业总产值
例如:1985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农业编为2680万元,而《综 合管理志》为20853万元,两者竟相差8倍之多。1990年的工农 业总产值也是两个数。①农业编第14页表为39836万元,② 《综合管理志》第6页为39852万元。
2. 1990年的农业总产值有4个数①志首概述40页为3778 万元,②农业编概述12页为2659万元,③《综合管理》6页为 3770万元,④农业编33页为26591万元。
3. 1990年的工业总产值概述中为36066万元,而乡镇企业 中仅乡镇工业产值就40704.3万元。乡镇工业只是全区工业的一 部分,决不能超过全区工业的总产值数。
4. 1990年种植业的产值:①概述66页为5122万元(比农 业总产值3770万元还多1352万元)。②农业编33页为4319万 元,哪个数字正确?种植业的产值不可能超过农林牧副渔大农业 的产值。
5. 同一个内容的表格也前后矛盾,如农业志14页“1949~ 1990年峰峰矿区农业总产值一览表”与管理志第7页“峰峰矿 区1951 ~ 1990年工农业总值比重对比表”,这两个表都有工农产 值,有14个年份的数字相矛盾。
6. 同是管理志中的表,如:第7页与第10页两个表1980 ~ 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有1980、1987、1988、1989、1990年五个年 份的不一致。
7. 1990年的粮食产量,概述6页写的是5063.7万公斤, (合10127.4万斤)而农业编概述却是11050万斤,相差922.6万 斤。农业编87页又是50637万斤。
8. 1990年人口数字也有差错,①概述为477279人(据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②农业编第10页却是455448人,相差21831 人。
9. 1990年的工副业产值:①概述第66页49054万元,②农 业编34页为20690万元,竞差2.8亿元。
10. 1990年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总产值也前后相差甚远, “概述”林业产值为122万元,牧业1984万元,渔业24万元,而 农业编37页“峰峰矿区农业总产值构成表”中1990年林业产值 却是476万元,畜牧业1086万元,渔业20万元。
11. 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①大概述19181万元,②农业 编37页表26591万元,相差7410万元。
12. 有的分数相加不等于总数。
例如:工业编序,“全区共有大小企业1000余家,职工18 万人,年产值12亿元:这12亿元包括中央、省、市属的236 家大企业,产值8亿元;也包括区属的70多家,年产值36066 万元;乡镇企业424家,总产值为42395万元。这3项加在一起 应为15.7亿元。
13. 还有的比例数算的不对。如:概述40页“1990年农业 总产值3778万元比1949年的935万元增长4倍”。这就不对了, 是1949年的4倍不是增长4倍。
14. 降水量。①地理编为579.7mm,②农业编11页 579.4mm,③水利志153页“矿区年平均降雨量575.8毫米。
15. 耕地面积1990年18.4万亩,地理志第六章为193870.6亩。 ,
16. 在语言表述中有的前后矛盾,如:气候,概述编“暖温 带半干燥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理编“暖温带半湿润大陆 性季风区气候”农业编“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类似这样事实不准确之处还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请 认真核对。
关于志书的断限问题:凡例规定下限是1990年,可是志稿 中很乱,有的是1985年,有的是1983年、有的是1987年,务必 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