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楚村是山东省属第一村,烟台市芝衆区。富裕起来的只楚 村的党政领导为了记录只楚村的足迹,不惜人力、财力,编写 《只楚村史》,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能够拜读并参加终审,深感 荣幸。
从1999年5月4日开始审读《只楚村史》稿,于6月5日审 读完毕,现将审读意见报告如下:
一、《只楚村史》稿的主要长处
(一)指导思想正确,观点鲜明
《只楚村史》稿洋洋50余万字,记述了只楚村建村以来的发 展轨迹,有旧社会漫漫长夜只楚人的苦难,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推倒“三座大山”后只楚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欢乐,有新中国成 立后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曲折发展,有改革开放后只楚 的腾飞,充分反映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 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只有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方针、政策中国才能繁荣富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这部 村史客观地记述了只楚的村情,是对只楚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 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的好教材,它 必将对只楚的两个文明建设产生推动作用。
(二)篇目科学,体例完备
史稿前有地图、照片、序言、几例、概述、大事记;后有附 录、编后记;中分《村史概要》、《村志举要》、《厂史荟萃》、《人 物列传》四大编,共27章、59节、56万字。《概述》,从宏观上 总述村情,统摄全史;《大事记》纵贯古今,记述了建村以来的 大事、要事;《村史概要》以史笔粗线条的,从不同的历史时期 纵述了只楚村建村以来的变迁;《村志举要》编又吸收了志书横 分门类、综述始末的章法,从自然地理、居民、村貌、农业、工 商业、党群、行政、民政、治安、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 生、体育、民俗、方言、传说等17个方面记述了只楚村的发展 变化,资料非常丰富,地方特点非常鲜明;《厂史荟萃》就象电 影中的特定境头那样,详细记述了只楚9个骨干企业的全面情 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物列传》为104个人物立了传, 体现了只楚村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特点,以及“以人为本”的 思想。
《只楚村史》采用了史志体例的优长,宜横则横,宜纵则纵, 纵横结合的记述方法,这是编写地方史志的新创举。全史稿分 述、记、史、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体例完备。
(三)《只楚村史》文字简明流畅,文风朴实,基本上达到了 “信、达、雅”的要求。所谓“信”,就是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不溢美,不掩恶;所谓“达”,就是通畅明白;所谓“雅”,就是 典雅,用比较标准的语体文和书面语。
二、史稿中的问题及修改意见
(一)有些篇章不够科学,需要调整。这个调整不是大动, 而是在稿子现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之更科学、合理。
如《村志举要》编中的“自然地理”章,首先要改变名称, 改为“自然环境”更贴切,对一个村来说,用“自然地理”概念 过大。
史稿章下设9个目,分别为
(一) 气候
(二) 地质、地貌
二、 地质构造
二、 地质构造
三、 地貌
四、 山脉
五、 土壤
六、 河流
七、 湾泽
八、 植被
九、土地资源
从这个篇目排列看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序号混乱,这9个目本是平列关系,第一、二 个目都用的是加括号0的序号,而第二个目下的两个子目又不 加括号()统属关系混乱。
第二个问题是排列顺序的混乱,不能把气候排在最前面,应 当把地质地貌排在前边。
第三个问题是从属关系混乱。地貌与山脉不是平列关系,而 是包容关系。
既然自然地理为“章”,章下就应当设节不能章下就是“目” 调整后的篇目:
第一节地质
一、地层
二、构造
第二节地貌
一、 地貌类型
二、 山脉
三、 平原
第三节气候
一、四季特征
三、 降水
四、 气压
第五节 土地、土壤(将原节9目并进来)
第六节河流
第七节湾泽
第八节植被
第九节自然灾害
一、 气候灾害
二、 生物灾害
三、 地质灾害
《史稿》第二章居民章下也无“节”,有6个“目”
一、 先民住居情况
二、 姓氏及移民情况
三、 家庭构成
四、 文化构成
五、 职业构成
六、 年龄构成
可这样调整,改目设节
第一节人口源流(含一、二目)
第二节人口构成
一、 文化构成
二、 职业构成
三、 年龄构成
四、 性别构成
第三节婚姻家庭
一、 婚姻
二、 家庭
第四节计划生育
史稿中的整体篇目顺序也要调整:
1. 领导人题词放在最前边,依次为地图、照片、序言、凡 例、篇目。
2. “概述”必须放在“大事记”之前,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因为概述是全书之纲,起引言导读的作用。
(二) 关于凡例的修改意见。
第一条要加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四条“本史’大事记'釆用公元纪年……”这条规定有两 个问题,第一,全书是一个整体,不能大事记单规定一套,全书 都涉及到纪年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釆用公元纪年”不符合史志 界的惯例。按史志界的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应按传统 的纪年,清及清以前,用朝代和帝王年号纪年,弧注公元纪年, 民国时期先写民国年号,后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用公元纪年。
第六、七条关于数字和计量单位的使用写得不严密,正因如 此,稿中的数字和计量单位使用非常混乱。
(三) 有些地方政治观点模糊,甚至是非不清,稿中约有十 几处,略举几例。
1. 《概述》中有这样记述:“轻视阶级斗争的结果,使只楚 在腥风血雨中却少流血”。
这说明只楚村历来轻视斗争,由于轻视斗争,只楚才很少流 血。从稿中的语气看不是批判口气,而是肯定赞扬,这不符合只 楚的实际。
事实上,只楚人民对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历来也没有逆 来顺受,只楚人民有光荣革命传统,他们一心跟党走,在新民主 主义革命中,他们斗地主、搞土改、为打垮国民党反动派,有几 十名优秀儿女参军参战,有6名优秀青年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这是只楚人民的骄傲,怎么说是轻视斗争呢?如果说只楚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抓阶级斗争,其实也正是只楚人民与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2. 26页“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条:“刘六、刘七攻打福山 城,只楚人民经历兵灾”。刘六、六七是农民起义军,他们反暴 政,打土豪,为民除害,怎能用这样的口气写?
3. 34页“大事记” “1944年村民刘来仁,申希礼,李贤柱3 人为村保公所收粮,为匪军某部发现后,开枪打死。”
这条大事记观点模糊,被打死的3人是为保公所收粮,当时 正是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保公所是伪政权,也就是为日本侵略 者收粮。杀为日伪政权办事的人,又怎能称“匪”呢?
4. 史稿中多次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长、保长都加“伪” 字,这是错误的。只能对投降日本帝国主义的汉奸成立的政权才 加“伪”。
5.1048页“1959年2月18日晚,全村半数青年参加积肥活 动,共积肥36万斤”。
一个晚上积36万斤肥,这肯定是浮夸数,显然不真实。
(四)事实不准确之处甚多,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事实不 清,不符合逻辑等。全稿类似这样的错误达37处,如:
1.如同一个事情,前后矛盾:①267页,“1946年2月,芝 衆区委书记高仲升、区公安助理员孔宪章等8人工作组进驻只楚 村”。
②1095页“秋后,第五区委书记高中升、区公安助理孔宪 章、区委委员宫本章带领工作队8人,进驻只楚村”。
这两处记述的是同一事物,但前后矛盾,一是时间上的矛 盾,一个是1946年2月,一个是1945年秋;二是一个是芝杲区, 一个是第五区,可能芝果区就是第五区,但也要统一,否则引起 错觉。人名不一致,前者是高仲升,后者是高中升。
2. 有些事情还应考证,如“各界抗日救国会”问题,这本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组织,可是只楚村却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成立的 组织,如266页,1945年9月……酝酿成立……各界抗日救国 会”。史稿中多处写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群众组织为“妇救会”、 “青救会”、“农救会”。按一般地区,凡是日本投降后有共产党活 动的地方,妇救会都改成了 “妇联会”,“农救会”改成了 “农 会”,“青救会”改成了 “青年团”。
3. 数字上的前后矛盾。
① 比如1969年的社员分配:441页,为140元,455页,则 为148元。
② 三次参军人名不一致。
第三次参军(1946年)279页是4人为王永信、王永迎、王 永召、金启源,1295页却写的是5人,多出了王永敏。
第四次参军两人279页是孙炳辉、刘汝兰,而1295页却是 孙炳祥、刘玉兰。
4. 不符合事实。
如640页,“解放后家庭成员中不再存在文盲”从人口章中 的文化构成看并非如此。
5. 有的缺乏论证,转抄旧史志。
如:1085页写只楚村的建置沿革,其中有:“唐虞三代为茉 蜗夷地”唐虞根本无文字记载,不可能知其行政区划,所以近代 历史学家、方志学家李泰荣指出:“吾国地理沿革,夏商两代, 乃至西周,多不可考,所谓唐虞更无论矣。”
6. 事实不清。
① 267页“1946年两广东江总队在只楚村驻防,老百姓高兴 地说:“东江总队给只楚带水来了
② 1284页“1946年4月东江纵队由江南转战进驻只楚村”。
一个称“总队”,一个叫“纵队”,更没写明是共产党的军队 还是国民党军队,由群众欢迎的情绪看似乎是共产党的部队,应 写清楚。
7. 看不清原委。
如1308页“农历二月十九日,在西学校南大屋召开群众大 会时,会场上突然有人拉响手榴弹,炸伤四名群众,暴乱被随即 赶到的烟台独立营平息”。
这是只楚村的一件大事,可是看后留下了满脑疑团;①这个 会是什么人组织的,是村还是区?②什么人拉响的手榴弹,是国 民党特务;还是本村的地主?③烟台独立营是哪个部门所属的部 队,怎么平息的?结果如何?是几个人所为?是将其当场击毙了 还是逮捕了?都应交待清楚。
8. 事实不准确。
1356页“1956年实行工资改革,公办教师始领工资”。事实 并非如此,1952年7月教师工资已由米薪制改为“工资分”制, 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每月80-20分,每分0.22元。
(五) 随意简化之处甚多
如“入党”、“参军”、“县委”、“区委”、“文革”、“社教”等 等,有些记述让人看了怎么也弄不明白,如278页的“大动参” 运动,301页的“敲锣打鼓办活报”,446页的栽“加杨”,1740 页的“五矿”(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五个矿,或第五矿可是史稿中 指的是五金矿进岀口公司)
(六) 常识性的错误。
1. 分不清什么时候叫八路军,什么时候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志稿多处称抗日战争以后的解放军为。[路军”。
2. 2299页孙洪涛传:“1981年任紫阳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这就是笑话,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委员长,省及省以下 人大常委会都设主任,副主任。
3. 2259页杨日朴传:“1988年被选为政协委员”。政协委员 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经推荐、考察后认定的。
4. 224页金惠原传"1948- 1955年任妇救会主任”,1955年 哪里有妇救会?
5. 401页称“四清”为“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 分”笼统地称“四清”为这四项内容就不对。因为“四清”分两 个阶段,1965年二十三条发布以前的“四清”是稿中写的那些 内容,那时的“四清”又称“粗线”四清。1965年1月14 H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发 布后的“四清”运珈内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 织”。
6. 史稿中多处称“极左路线”应称“左倾错误”或“左” 的错误。因为“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明确提法。
(七) 人称问题。
不论是修史还是修志,都应用“第三人称”可是史稿中多次 用第一人称,如:我村、我县、我军、敌我等。
(八) 语言中的问题。
表现有的不合语法,动宾搭配不当,缺主语等等,全稿约有 百余处。
1 .如:46页,“为建许瑞云铜像发动党员捐款”,(谁发动 党员捐款?缺少主语)
2. 115页“无论从人口上看还是从土地上看都较过去有较 大发展”。人口、土地只能说增加减少。
3. 445页“人民群众在农业学大寨中确实付出了巨大热 情”,动词宾语搭配不当,“付出”只能搭配“代价”、“牺牲” 等,热情怎么付出?
4. “只楚村建筑队安装工程量达200万元。工程量怎能以 “元”计算?
(九) 错别字约计有200多处,已随文改正。
如:8页商旅辐凑(应为辕)
76页剪釆(应为彩)
142页饿悖(应为殍)
237页布署(应为部)
315页枷索(应为锁)
640页贤惠(应为慧)
756页广柔(应为袤)
1164页赔赏(偿)
1228页祭典(奠)
1305页盘居(据或踞)
1515页鞠躬尽粹(瘁)
1719页傲翔(翱)
1687页斯混(厮)
1761页峻工(竣)
1913页严竣(峻)
2239页肄业(肄)
稿中还用了大量已被废除的简化字。
妬矢卜(短)沆(酒) 故(数) 尻(原) 労(量) 热水E (器) W (检验)等。
(十)计量单位与数字用法与凡例矛盾。
1. 计量单位很混乱,写粮食产量基本上都用的是市制 “斤二写长度面积有的用英文字母krn、m2、m3等,有的地方用 公里、平方米、立方米。还是全部改为用公制如吨、公里、米、 平方米、立方米等。
2. 对数字的写法也很混乱,史稿中的数字写法很不规范,六 位以上的数字多用了三位为一节的撇分节号,分节号写的很不正 规,多处都写成了点与小数点毫无区别。一般出版物已不使用 分节号,数字过大可以“万”为单位,审读中已将分节号全部去掉。
除分节号不规范外,写数字也无统一标准,如368页将7000 元、18000元写成了 7千元、1万8千元。应以“万”为单位可 写成0.7万元、1.8万元。
(十一)关于人物列传的问题
1. 按志书和史书的惯例是“生不立传气史稿中的人物传除 李世勋、申传纲传写的比较好外,大部分传都不理想,大部分都 是履历表式的,也有一部分是鉴定式的,不如改为“人物简介” 更好些、如果非立传不可,象申传纲传,李世勋传都在5000字 以上,可大力压缩,一般不能超过2000字。
2. 人物列传“官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入传之人除6名烈 士之外,几乎都是“官”。只记官,不记民,只写大人物不写小 人物,这是旧史志的严重弊端,这是由编者的立场和世界观决定 的。我们必须坚持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不可否认,这 些两委干部及生产队干部、厂长等为只楚村做出了突出贡献,但 政绩平平者也大有人在。建议选些基本群众,如种田能手、果树 专家、致富能手、好媳妇、扶危济贫、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 人、能工巧匠、一般教师皆可入传。正因为有个官本位思想,即 使有些事迹很突出的人,因不是“官”,就没传,这是很不公平 的。如因车祸以身殉职的张洪发的事迹就很感人,因为他是一般 群众,就没给立传。给这些人立传也符合“盖棺定论”的传统。
这部史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这都不是主流,而且也 已好改,其中80%以上的问题在审读中已经随稿改好,还有一 部分问题需编者自己修改、核对,但也比较容易。
总之,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好的一部史稿,起点高,基 础好,已具备了出版水平。
(代天津人民出版社审稿)
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