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廷楹,字任卿,河北省丰南县西纪各庄人。生于清同治七 年(1868),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冬。
裴廷楹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光绪 十六年(1890),应永平府试,得补博士弟子员,即州学生员。
裴廷楹青年时代,经历了甲午战败、八国联军进北京事件。 面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惨遭涂炭的情景,他心急如焚,改造社 会、救国救民之志,油然而生。他认为,要想改革社会,就必须 改革教育、废除八股,于是,他积极主张兴办新学,首先在本村 创办了教师传习所,为改革教育培养师资力量。
宣统元年(1909),裴廷楹到天津师范学堂,专闩攻读小学 单级教授法。这期间,他接触了更多的革命志士,接受了孙中山 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清理地认识到:要救国救民, 仅改革教育还不行,非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不可,于是,他积极 投入了反清活动。宣统三年(1911),革命风云四起,清政府为 挽救其垂死命运,决定九、十月间在永平(今卢龙)举行秋操。 新军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第一、二营管带(营长)王金铭、施从 云等奉命调往滦州(今滦县)参加秋操,途中闻武昌起义爆发, 王、施等要求上司联合他军响应武昌起义,进兵北京,而没有成 功。王、施等经过一段秘密联系、准备之后,于民国元年 (1912) 1月3日举行滦州起义,宣布独立,赞成共和。裴廷楹积 极参加了起义准备工作,奔走于新军之间,宣传鼓动。4日,滦 州起义军欲乘火车进兵天津,到雷庄后受到清军阻拦,发生了激 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等英勇就义,裴廷楹也 身陷囹圄,定为死刑。由于裴廷楹德高望重,经多方营救,才脱 虎口 。
裴廷楹脱险后,斗志更加旺盛。从滦州起义失败中,看到了 开发民智的迫切性,他慨叹道:“民智不开,共和难保也”,毅然 辞去河北省议员职务,专搞教育,不久即任滦县师范讲习所所 长。任职期间,积极鼓吹革命思想,传授新教学法,使全县教育 为之一振。民国元年(1912),他着手开展平民教育,并自荐、 亲任开平高等小学校长,一直兢兢业业苦干12年。由于他的苦 心经营,学校人才辈出。民国十二年(1923),应吉林省特邀去 办教育,他怀着唤醒被日、俄蹂踽的东三省人民的雄心壮志赴 约,因迫于战乱,学校时开时停,不能大展教育宏图。他报国无 门,不得不回家乡办学。
清廷虽已垮台,民国早就建立,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 迫的地位仍未改变,文化上也没有翻身。为解除劳动人民无文化 之苦痛,裴廷楹在家乡创办了业余文化补习社,并动员妇女参加 学习,深受广大劳苦人民的欢迎。当时在补习社就读的男生达百 余人,女生20余人。那时,农村封建思想还很严重,平民妇女 上学为全县之首创。裴廷楹不但积极传授文化知识,还积极宣传 反封建、反列强、爱祖国的进步思想。他办学不要分文薪金,还 变卖家产,为学校购置图书、设备。正当裴先生办学方兴未艾之 际,因积劳成疾,骤得脑充血,不幸逝世。享年62岁。海内知 交及乡党亲友,或念施予之德,或感教诲之恩,集资建立纪念碑 于墓次,老同盟会员,北大著名教授钱玄同为其书写碑文。
(《河北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