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筑铁路之始 ——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是我国自筑的第一条运货铁路,建成于光绪七年 (1881)六月,全长11公里。
               提起唐胥路的修建,还得从“洋务运动”说起。19世纪60 年代至8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如奕祈、曾国藩、 李鸿章等人,他们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完全用老一套方式来 统治已经不行了,于是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主张采用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开始在各地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厂、上海轮船招商 局等等。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煤的需求量大增,清政府及其官僚集 团,感到以往使用“土法”开采,已远远不能适应各种官办企业 对煤炭的需求。直隶总督李鸿章命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勘察开平煤 铁情形,于光绪三年(1877)八月二十一日,公布了《直隶开平 矿务局章程》,成立了开平矿务局。确定官督商办,开始用“洋 法”采煤,产量大增,日产达五、六百吨,所产均系优质烟煤。
               为解决开平矿务局的运输问题,唐廷枢建议从开平矿区沿陡 河至涧河河口,修筑一条铁路,以便将煤运抵涧河河口,装入轮 船,海运外地。他断言:“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李 鸿章接到唐廷枢的条陈后,立即奏明朝廷,可是,在修筑铁路问 题上清廷内部意见不统一,展开了论战。洋务派力主修路以“富 国强兵”,而顽固派则以修铁路“资敌、扰民、失业”为由极力 反对。当权者慈禧也犹豫不决,所以修路之事未获允准。在李鸿 章等人的力争下,清朝政府只答应修一条由芦台到矿区的运河, 以解决煤的运输问题。不料,这条运河挖到胥各庄以后,因下面 流沙严重,且由胥各庄到矿区地势渐高,不宜往东开挖,只好先 将煤用马车拉到胥各庄,然后装船,由煤河入蓟运河,再至北塘 港口,海运外地。由于运输的艰难,严重地影响了煤炭的产量。 光绪六年(1880年)唐廷枢以“若有铁路运煤,便多开一井” 为条件,再次奏请修筑铁路。在此期间,也有不少官员极力上 疏,力陈修铁路“于自强之道至关紧要”。清政府在极端不愿意 的情况下,允许自矿区至胥各庄之间,修筑一条轻便铁路。由开 平矿务局工程师英国人金达操办。于这一年五月动工,第二年建 成,全长11公里。轨宽4.85英寸,合公制1.435米,这个宽度 以后就成了我国铁路轨距的定制。
               虽然清政府批准了修筑唐胥铁路,由于其愚昧腐朽,却提出 了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条件,即不准使用蒸汽机车牵引,要以 “骡马拖曳”。但是唐廷枢、金达深知这种作法不会长久,于是在 胥各庄建立了一个修车厂,唐胥铁路修理厂的工人,根据金达设 计的图纸,利用废旧材料,在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制造出了 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代替了马车。这辆机车构造虽然 简单,牵引力也不可以今比,但和马车的运输力相比却“陡增十 倍”。
               顽固派得知使用机车后,怕得要死,连连向朝廷奏本,说什 么机车行驰“震动东陵,先王神灵不安”。又说:“黑烟冲天,有 伤稼禾。”遂下令禁止使用。后经李鸿章等人的反复力争,才获 准使用。
(原载《史志文摘》创刊号,湖北大学主办)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