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河,是连省级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一条人工开挖的小河,它 既无江河之壮阔,也无湖海之浩瀚,可是,它与中国近代工业发 展息息相关,进而造就了丰南近代文明。
开挖煤河的历史背景
说起煤河的来历,还得从洋务运动谈起。19世纪中叶,清 朝面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侵略,同时也为了镇压人民反 抗,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封建官僚提出了 “仿立 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于是, 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一批带资本主义性质的官办企 业,大部分是军事工业方面的,如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制造枪 炮、军用船只。随后,许多省也相继出现了机器局、制造局之类 的企业。这些企业要燃用大量优质煤炭,但当时中国尚无机械化 生产的煤矿,多是土法开采,煤质低劣,所需优质煤多从英国进 口,发展近代工业倍受洋人制约。这一历史背景为开平矿务局的 诞生创造了条件。
唐山一带煤炭不仅蕴藏丰富,且质地优良。于是,洋务派官 员直隶总督李鸿章决定用新法开釆唐山煤炭。于光绪四年(1878 年)成立开平矿务局,同年在唐山乔屯开始凿第一眼煤井。三年 后的1881年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冀东大地上不胫而走, 唐山矿出煤了!且其品质优良,当时西方采煤专家称“可•与英国 及其他国家最好的煤媲美”。至此,中国有了第一座用机器开釆 的大型近代煤矿。
开平矿务局的创始人叫唐廷枢,广东香山县人,当过四品道 台,热心洋务,具有非凡的经营才干。因为他在唐山办矿,许多 广东老乡都投奔他谋事,所以唐山的广东人很多,才出现了广东 街、广东坟。早在1876年唐廷枢到唐山一带勘察煤田时,就谋 划了煤炭的运输问题。他计划从唐山煤矿沿陡河到涧河修一条百 里铁路,然后由涧河港将煤海运至天津、上海等地。他提出在涧 河建运煤港口比建秦皇岛港尚早19年,比孙中山先生在《建国 方略》中建北方大港(今京唐港)早43年。恰在此时,英国人 在上海吴淞偷偷修了一条铁路,在试行中轧死了一名中国人,立 即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愤怒和恐慌。在铁路问题上一向持排斥态度 的清廷,把铁路视为“西技淫巧,万不能学”的怪物。但他们又 不敢得罪外国人,只好从英国手中将那条铁路买下,并立即拆 除。这无疑也拆掉了唐廷枢修筑铁路的全部梦想,失掉了丰南发 展的一次历史机遇。从此,朝中上下,对修铁路之议禁若寒蝉。 李鸿章更不敢让唐廷枢再提修路一事。可是唐山矿已开始出煤, 为了使煤能够运出,唐廷枢只好将修铁路计划暂时搁置起来,改 由唐山煤矿到芦台先挖一条运煤河来代替铁路。1880年10月煤 河开挖,可是挖到胥各庄南,因地势往东渐高,且流沙严重,白 天挖好,夜间即淤平,只好到此为止,所以这里才称河头。煤河 的西头由芦台达蓟运河,全长77华里,河底宽10丈。在蓟运河 口设一双套水闸,蓟运河旺水季节闸门开启,将水引入煤河,枯 水季节闸门关闭,将水留在煤河,所以煤河“波平浪静,四时不 涸”,水位经常维持在3~5米。
煤河挖成后,为方便行人,每隔10里建一桥梁,共8座。 由直隶总督李鸿章“赐以嘉名”。第一桥名“利涉”,在芦台;第 二桥名“通津”,在宁河县裴庄;第三桥名“济众”,在大田庄 (今东田庄);第四桥名“拱宸”,在赵鸡翎庄(今赵翎庄);第五 桥名“咏唐”在唐坊子(今唐坊桥);第六桥名“履泰”,在泰来 号(原二庄火车站,在丰益庄西);第七桥名“望丰”,在传子 庄;第八桥名“汇通”,在胥各庄。这八座桥除第一桥为铁桥外, 其余皆为木桥。因这些桥梁的名字比较文雅,当时群众并没叫起 来,只习惯按桥的次序称呼,如称“望丰”为七道桥,称“汇 通”为八道桥。
因为煤河挖不到唐山,只好用牛马车将煤拉到河头,然后装 船外运。这种运输方法不仅效率低,运费也很高。唐廷枢是个忧 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在挖煤河的同时, 他冒着杀身之祸就买下了修铁路的路基并秘密施工。在李鸿章以 “修一轻便铁路,便可多开一矿井”的力奏下,清廷不得不批准 了修建唐胥铁路的计划。这段铁路从光绪七年(1880年)开始 动工,至光绪八年(1881年)修成,全长16.04华里。这是中国 第一条标准轨距的自筑铁路。在修铁路的同时,唐廷枢又在胥各 庄建立了修车厂,即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前身(地址在老县医院对 过)。工人们根据英国技师金达的图纸,在简陋的厂房里,凭自 己的聪明才智,用大锤和手拉风箱,制造了全国第一台蒸汽机 车,并开始在唐胥铁路上运行,“运输之力,陡增百倍”。当时一 个小小的河头镇竟占有了最早的铁路和机车两个全国之最,这是 很不简单的。
这一新生物的诞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可是那些戴朝珠、 顶花翎、自称“天朝大国”、愚昧腐朽的清廷保守派重臣却惶惶 不安,立即跳出来反对,向皇帝奏本,说什么火车行驶会“震动 东陵,先王神灵不安”,“黑烟冲天,有伤稼禾”。尽管李鸿章力 陈修铁路、造火车是“富国强兵”之策,可是专横跋扈的西太后 却脸色一沉,厉声喝问:“是谁这么大胆子,敢冒本朝禁例私筑 铁路擅造火车?”并命令李鸿章:“把那个'怪物’赶快给我拿下 来,不准招摇过市,滋扰百姓!”就这样,我国第一台机车就象 受了委屈的老黄牛那样被赶下铁路,唐廷枢老泪纵横,仰天长 叹。此后,铁路上出现了一匹匹低头弓背的骡马喘着粗气,拉着 煤车行驶的奇怪景象。腐朽清王朝的这一 “发明创造”实在令人 啼笑皆非!
随着开平矿务局煤炭产量的增加,运输的矛盾日益突出,加 之煤河冬季封冻不能运输,大批煤炭在煤河码头堆积如山,唐廷 枢焦急万分。一个偶然机会,唐廷枢让来开平矿视察的王公大臣 坐火车在唐胥铁路游览一趟,他们感到新奇无比,改变了对火车 的看法,回朝后向西太后奏请准予火车行驶,马拉火车的历史终 于结束。后来,就连西太后也对火车产生了兴趣,并让修车厂给 她做了一台龙车,在中南海修了小铁路。西太后上下朝也乘火 车,但不是由机车牵引,而是由太监拉着,实在滑稽又荒唐!
煤河的历史功绩
煤河的开挖、唐胥铁路的修建,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封建农业 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序幕已拉开。同时,也促进了胥各庄、河头两 镇的繁荣。1884年6月27日的《捷报》上登载过该报通讯员写 的一篇游记——《开平纪行》,记述了当年的煤河景象:“水涨时 可以看到运河内外很多船只,汽机拖船把空的煤船拖到北塘,等 候返回矿区,满载的煤船则向天津进发……河上往来船只很多, 除矿上船只外,还有很多民船载着煤炭、石灰、陶器……运河的 北头名胥各庄,是目前中国最有趣的地方之一”。为什么这里最 有趣呢? “因为旅客在此可以看到火车,矿厂与胥各庄之间的火 车每日定时开行……大量的煤堆在这里等候着装运……远处望得 到为保护煤场的驻军营房”。清末文人张煮在他的《津门杂记》 一书中这样描绘了-胥各庄:“目下开新河一道,往达天津,又建 铁路一条,由矿直接河头,规模大廓,气象一新,运煤火轮车络 绎于途。该处曩为萧瑟荒村,现已为大市落矣”。随着煤河水运 事业的兴旺发达,使河头也变成繁华的水陆码头。光绪十七年 (1891年)出版的《丰润县志》这样记述了河头的繁荣景象: “商艘客舰,檣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而起浚之处名曰 河头,方圆数十亩,波水澄清,四时不涸。两岸洋楼花坞,目不 暇赏;稍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棲集,居然一水陆埠头也”。
从那时,河头便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化的小城镇,她与 一般日岀而做,日入而息的农村城镇截然不同。这里楼阁林立, 店铺拥挤,市面繁荣,商贾云集。旅店、货栈、成衣、印染、照 相、澡塘、戏院应有尽有,大小饭馆饮食摊多得无数。就连妓院 也达几十家,远远超过了一般县城。光绪十四年(1888),唐胥 铁路延伸到天津以后,煤河虽然运煤少了,但仍承担着其它货物 的运输,煤河每天发船仍在五六十只以上,最大的船载百余吨, 最小的也装载30吨。东北的粮食、唐山的水果、板栗,开平的 大缸、石灰,丰南的猪鬃、海盐、大白菜都靠煤河运往天津。天 津的工业品、日用百货,蓟县的大柿子、北塘的海货……都源源 不断地涌入河头,河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商业的兴旺 发达,派生了专为商业服务的代理店——货栈。从清末第一个货 栈“中和栈”的成立,到抗日战争前夕,已有50多家货栈。这 些货栈多集中煤河附近,煤河北岸仅经营粮食的货栈就有七八 家。因此,那里直到今天还称“粮食街”◎民国以后,最大的货 栈有大有恒、华兴同、合义栈,其院内铺有铁轨,由火车站直接 甩进或挂出装有货物的车皮。他们主要经营粮食、煤炭、猪鬃。
在河头可以看到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人,甚至还可以看到碧 眼黄发的英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丰南人最大的优点是具有 博大胸怀,不欺生,不搞地方主义,与来这里的各地人都能和睦 相处,并善于学习他人长处。不狭隘,不保守“思想解放,眼界 开阔,头脑灵活,这种性格特点也是煤河给铸就的。
河头的另一风景线就是每年的“逛当午”(端午节)。这一天 除胥、河两镇的外,还有方圆十几里的人也来这里“逛当午气 平时大家闺秀不许抛头露面,一般平民百姓的姑娘也很少上街, 唯独这一天可以逛河头,大部分为中青年妇女和孩子。大姑娘、 小媳妇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各大商号门口 都放着戏匣子(留声机),放着长凳,摆上茶水,大门敞开,游 人可以任意观光,或登楼凭栏眺望,或看货物展销。南北大街、 煤河两岸,热闹非凡,卖小吃的、卖杂货的、变戏法的、拉洋片 的、耍猴的、说书的……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其繁华程度不亚 于唐山小山。那时,姑娘、小孩都佩戴荷包,逛完河头都将荷包 投入煤河,意为消病免灾。
煤河的南面还有一个神密的地方——河头花园。开平矿务局 建立以后,聘请了许多外国技师,那时北戴河尚未开发,而河头 的环境比唐山优美,矿务局就在河头建起了花园,实际上相当于 别墅。最初,朝廷来矿区视察的官员在此下榻,后来变成了外国 人的度假寓所。美国的矿业技师、以后成为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 的胡佛就曾在此花园住过。
河头花园在今铁路南面水泥厂一带,四周环水,其建筑为西 洋格调,房屋基础均为一米长的料石,经石匠精心刻制而用,做 工精细。房顶为波浪式的红瓦复盖,当地人们叫它“红房子”。 内有凉亭、水榭,奇花异草,莺歌燕舞,流水潺潺。护园河上建 一吊桥,与园外隔绝,犹如世外桃源。光绪二十四年(1898)北 戴河开放后,外国人才迁至北戴河。
煤河的淤积与污染
煤河因属开滦矿务局,从开挖后矿务局年年拨养河费,民国 二十年(1931)以前经常疏浚。到了抗日战争前夕,虽然矿务局 照样拨款,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修河款多被包工头和主持 者吞没,只是敷衍性的疏浚,致使煤河开始淤积。日本帝国主义 侵华期间,“纵此等敷衍了事之疏浚工程亦置而不办”。抗日战争 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第四行署(唐山行署)“恐具百年历史的煤 河将废弃于无形”,遂于1946年向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呈报了疏浚 计划大纲,当时因国民党忙于内战,未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河虽淤积较严重,但仍然能通船 航运。1950年芦台航运站尚在丰南设置“河头航运小组”,专办 煤河运输事宜。煤河码头仍有百余名装卸工,每日进出船只达 340对。1953年以后,因河水过浅,加之铁路、公路逐渐发达, 运输工具增多,进出船只日渐稀少,1954年“河头航运小组” 撤销,航运业务船只至此消失。但此时的水还是清的,仍有鱼 虾、河蟹、河蚌生息,时而有捕鱼船在河上捕鱼。直到1976年 大地震后,每到汛期,城内河段两岸还排满了搬网,每架搬网不 大功夫就能搬一篓活蹦乱跳的鱼虾。
煤河的污染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主要污染源是唐山的工 业污水,唐山市区有200多个工矿企业的污水通过落草河排入煤 河,80年代初每年排入煤河的污水400万吨,到了 90年代就达 4500万吨。另一污染源就是丰南市。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丰南 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 90年代丰南经济跳跃性地突飞猛进, 兴建了大批乡镇企业,向煤河排放污水的企业多达50余个,年 排污水由80年代的800万吨,到90年代末达6000万吨。这些污 水内含有毒、有害物质达10多种。竟致鱼虾绝迹,蛙声无闻-。 科学界早已发出警告:青蛙是生态天平上的一颗特重砥码,青蛙 的消失将导致人类的死亡!无蛙的煤河,如一仍旧态,将是何等 可悲可怕!
煤河这个历史上的“功臣”已不堪污秽沉疳之累,她整天愁 眉苦脸,不断啜泣。
治理煤河,功德无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丰南被国务定为 沿海开放县以后,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曾两次跻身全国百强 县(市)、3次雄居河北省十强县(市)之首。尤其是1995年实 现小康以后,在经济保持更加旺盛发展的势头下,市委、市政府 又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马路四通八 达。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个造型丰富多彩、建 筑风格各异、方便宁静、舒适优美的住宅小区,争奇斗艳,一个 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已具雏型。但当人们看到这条横亘在市区流着 黑水、散发着臭气的煤河时,就如鱼骨梗喉,有难以名状之苦 痛。这条曾经令丰南人骄傲自豪的煤河,如今却成了人们心目中 挥之不去的阴影,难道发展经济就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难 道煤河就不能还清了吗?
煤河还清终于有期。在跨入新世纪之后,丰南市党政领导豪 迈地表示:一定要治理煤河,我们能带领全市人民把经济搞上 去,也应该、也能够带领人民把环境治理好,保护好。2001年 秋,治理煤河工程拉开了序幕。这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实际行动;这是顺民心、合民意、为民造福的工程;也是加快 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品位的远见之举。
治理煤河工程以清淤、护坡、河水还清,两岸带状公园绿 化、美化为主旋律,人们的环保意识将在这里生根、开花。这里 将成为丰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将成为丰南市内闪亮的高品位 的聚焦点。河水清澈见底,鱼虾遨游,两岸杨柳依依,鸟语花 香,水中小船悠悠,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可以到这里观光、休 闲、游览、娱乐。
煤河治理工程虽不是一项什么产业,但产生的作用却是任何 产业的价值所不能比拟的。此举将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在 一种休闲的享受中激起人们大胆创造的情绪。煤河治理工程,是 丰南经济大发展的产物。“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只有经济大发展,才会带来更好的休闲和享受。反过来,环境的 改善和人民精神境界的升华,又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丰 南经济飞速发展。
(此文2003年刊于《燕赵文化》第一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